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格局范文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格局范文

时间:2022-03-12 10:02:43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格局

一、国内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特征

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西部经济的贡献较大,各省区已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者主导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西部省区经济结构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改变着西部经济发展的格局。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放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考虑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才能真正走出具有西部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是指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运行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分布特征与结构特点。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运行状态同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开发难易程度以及开发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发展空间进行探讨,有助于从空间和宏观的角度把握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发展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一)国内旅游接待空间格局从西部民族8省区的国内旅游数量的分布特征来看,广西最多,占总数的27.42%,贵州次之,占总数的26.95%,再次为云南,占总数的25.90%,其他省区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见表1)。从西部民族8省区国内旅游数量的分布趋势看,西南省区明显高于西北省区,西北各省区整体发展基本弱于西南省区。从西部民族8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的分布特征来看,贵州最多,占总数的26.57%,广西次之,占总数的22.62%,再次为云南,占总数的22.36%,内蒙古占总数的15.85%,其他省区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见表2)。从西部民族8省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分布趋势看,西南省区明显高于西北省区。从西部民族8省区的人均消费的分布特征来看,内蒙古最多,占总数的23.43%;西藏次之,占总数的14.77%;再之为新疆,占总数的13.36%;而青海、广西则花费相对较少(见表3)。从西部民族8省区人均消费的分布趋势来看,西北省区高于西南省区。从国内旅游发展分布来看,西南省区的广西、贵州、云南比较突出,特别是贵州近几年国内旅游发展迅猛。而由于受交通、开发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青海、宁夏、西藏等省区国内旅游,所占市场份额与旅游经济总量都低于西部其他省区。

(二)国内旅游偏好空间格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结构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从出游时间选择到目的地选择,从出游方式到出游动机,从旅游消费结构到旅游行程制定,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对应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动情况主要表现在旅游时间延长化,旅游方式自主化,客源市场分散化,出游时间季节均匀化等几个方面。由于国内经济的变化,游客的旅游动机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观光旅游已经不再成为最重要的旅游方式(见表4),休闲度假则已经逐步成为国内旅游的主流,这就导致了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的延长。同时,国内旅游由最初的团队游开始向散客自助旅游发展,尤其是自驾车旅游逐渐兴起,旅游方式自主、自助、自由成为趋势;由于经济发展,原先的客源地紧张情况得到了改善,国内旅游的客源地分散,地理集中指数逐步降低;在出游季节上也有一定的变化,淡旺季的季节变化不再特别明显。

(三)国内旅游需求增长空间格局虽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迅速,但对比东部地区,其旅游发展根基尚浅,尽管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众多旅游资源,但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从内部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按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旅游发展时间长、基础好的旅游业发达地区,国内旅游需求较高,甚至可以与东部地区相媲美。如云南、广西、贵州,这些省区属于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发展的典型区域,拥有多种特色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需求的重要激发地。另一类是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但潜力巨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西藏。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这些地区尚无显著发展优势,抑或区域旅游资源缺乏鲜明特色,国内旅游需求强度较弱。在西部旅游发达地区中,广西、云南的少数民族、热带亚热带风情,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使得这些省区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处于排头位置。比较而言,内蒙古等5省区较为滞后,但该部分区域有望开发更多区域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国内旅游者。

二、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空间发展制约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西部民族地区改革创新的方向。

(一)大旅游产业观念尚未树立西部民族地区有些省区在旅游开发中,尚未将大旅游观念真正树立,过多强调游的元素,而对其他元素关注不足,对旅游相关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培育不足。

(二)旅游规划科学性不够西部民族地区虽已具备一定的旅游硬件设施,但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指导,设施存在过剩和不足两方面问题,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农村牧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尤为不足。

(三)旅游产品内涵不足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比较单一,文化和自然观光构成主要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度假型不足,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不少景区文化内涵不足,缺乏对景区历史、故事、功能等文字材料介绍的注重。有些景区由于只注重数量型扩张。旅游产品有重复性,人工景区与资源的风格不协调,由于建设部门的分割,目标分散,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系列。

(四)区域协作流于形式西部民族各省区、各市县、各企业之间缺乏协作和维护较大区域整体利益的观念。虽然每年西部民族地区都会有旅游协作方面的会议,但大多停留在论坛层面,宣传效应很足,而实施措施较少。而且,西部民族地区的产品分布高度离散,各自推销产品划地为界,形不成集聚中心。各地相继出现多头对外的局面,没有联合促销,竞低报价使市场倒流,导致旅游质量与旅游体验档次降低。

三、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区

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可开发条件、市场需求度等多方面考量,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发展将会形成以下潜力空间区域。

(一)大香格里拉旅游区按照国家地理标准重新划定的大香格里拉的范围为:西至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东到四川省泸定县,北至四川省若尔盖、石渠县,包括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省南端,南到云南省丽江市;即东经94°~102°,北纬27°~34°之间的区域。大香格里拉旅游区核心区包括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延伸区包括西藏林芝地区、云南丽江市、四川凉山州和阿坝州,青海玉树州的玉树县和囊谦县,果洛州的久治县、玛多县和班玛县,延伸区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通道区域;此外,西藏林芝地区、云南丽江市、四川凉山州和阿坝州、青海玉树州和果洛州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的门户区域,三者共同构成了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生态、文化、景观、历史等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巨大的存在价值。该区域的自然、文化、历史等是区域、国家乃至世界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在中国生态安全格局和全球政治形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成立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开发、信息共享、市场共拓,形成川、滇、藏、青四省区联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旅游区。

(二)大喀纳斯旅游区大喀纳斯旅游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境内,以北纬48°13''''为该区域的南部边界,包括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的部分行政范围以及喀纳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全部范围,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共和国接壤,东邻蒙古人民共和国,总面积约10030平方公里。现在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主要有喀纳斯湖二道湾以南的部分、喀纳斯河河谷、禾木村、白哈巴村、那仁草原等地区。大喀纳斯旅游区内独特的原始森林、神奇的水域湖泊、迷人的草原风光、群集的现代冰川、多变的气候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人居环境以及奇异的“湖怪”之谜是其主要旅游资源特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当地良好生态环境和特色民族文化,合理拓展旅游空间,深度挖掘旅游价值,把大喀纳斯旅游区规划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生态旅游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整合布尔津县禾木乡全部,窝依莫克乡、冲呼尔乡、也格孜托别乡部分,哈巴河县铁列克提乡大部,加依勒玛乡、萨尔塔木乡部分,涵盖整个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公园的理念,打造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型旅游区。

(三)大呼伦贝尔旅游区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大呼伦贝尔旅游区东临黑龙江省,系、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共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呼伦贝尔拥有原生态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目前,呼伦贝尔大地上聚居着40余个民族,特别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三少”民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奇异,独具魅力,呼伦贝尔大民俗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灵魂。大呼伦贝尔旅游区下一步首要目标是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呼伦贝尔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以打造世界级、国际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大视野为指导,以彰显草原文化为核心,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森林、河湖、湿地、冰雪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边境口岸区位优势,规划整合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景区资源,着力提升呼伦贝尔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不断完善休闲度假旅游的功能和设施条件,全力塑造呼伦贝尔旅游品牌的高端形象。

(四)大西双版纳旅游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地处北纬约21°10'''',东经99°55''''至101°50''''之间,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东西面与江城县、普洱市相连;西北面与澜沧县为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邻近泰国和越南。东距太平洋的北部湾400多公里,西距印度洋的孟加拉湾600余公里。边界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约等于云南省边境线总长的1/4。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西双版纳以山地为主,平坝仅占全州总面积的5%。经水路,景洪港距泰国仅200余公里。从磨憨出境后,经由建设中的曼昆公路,到老挝南塔省省会62公里,到老挝古都琅勃拉邦285公里。到老挝首都万象680公里;经老挝向东可进越南,向南可达柬埔寨、马来西亚,向西可到泰国、缅甸。经老挝会晒到泰国部级口岸清孔228.3公里(曼昆公路走向),到泰国首都曼谷约100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通往老挝唯一的部级陆路口岸及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也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主体通道之一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佳结合部。西双版纳旅游以其多样的民族文化与节庆活动、中国独有的热带雨林风光、神秘的跨国风情以及独特的佛教文化而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大西双版纳旅游区的开发立足于跨境旅游的开发,通过与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东盟五国联合开发,形成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框架,形成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的黄金示范区。

(五)丝绸之路旅游廊道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这些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薯等输入中国,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旅行在这条路上,可以浏览风光壮丽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访长城、古道、烽燧,还可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并可了解观赏沿途不同国家及民族的风物人情。中国的河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可以凭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联合申遗为契机,打通中国向西到达欧洲的旅游通道,形成文化交流、经济促进以及旅游发展的大廊道。

(六)大三江源旅游区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三江源,以其拥有的大山、大江、大河、大草原、大雪山、大湿地、大动物乐园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其汇集了藏传佛教、唐蕃古道、玉树歌舞、赛马节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极为典型地体现出青海之大美意境和内涵。以三江源旅游区为核心向南可以拓展到四川、藏东南与滇西北,可以形成徒具自然特色话语人文特色的世界级旅游区。

(七)黔东南旅游区黔东南旅游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黔东南交通便捷,处在西南、中南及华南的交接地带,是长三角、珠三角进入西南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黔桂铁路,湘黔铁路、沪昆高速、厦蓉高速、黎洛高速、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境内还有黎平机场、黄平机场等构成了便捷的交通体系。沪昆客专及贵广高铁均经过黔东南并设站,凯里黄平机场已于2013年7月试飞成功,以及县县通高速的实施,将使黔东南交四通八达。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黔东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有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黔东南旅游区还保留着原生态文化、民俗与节庆。以凯里、黎平为一级集散中心,可以打造集观光、休闲、节事、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特色的黔东南旅游区。

(八)茶马古道旅游廊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入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茶马古道也是一条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路,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侧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温泉,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茶马古道旅游廊道以其绚丽的历史、文化和原生的自然、生态闻名于世。可以成立茶马古道旅游协作委员会,以塑造茶马古道产品品牌,连通茶马古道线路为主要目的,将不同的资源类型在茶马古道整体品牌下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具有人文特征的自然观光类、历史遗迹类、生态体验类产品。同时通过打造丽江、迪庆、昌都等一批重要的节点,形成独具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的旅游廊道。中期还可进行延伸开发,可联合云南的大理、西双版纳,四川的成都、雅安,西藏的林芝、拉萨进行线路的联合开发与品牌共塑。远期可以联合印度、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国家形成跨国旅游品牌与产品。

四、西部民族地区国内旅游发展空间优化策略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宏观战略深度推行、西部民族地区繁荣稳定、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素质提高与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空间发展中应坚持如下策略。

(一)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从消费方面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要吸引大量的且是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就必须在借鉴、参考中东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出品味更高、配套更好、服务更优的旅游项目。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需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通过对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升级换代现有项目,提质增效项目结构,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突破。

(二)坚持政府主导战略旅游产业的基础性、配套性投入具有共享性,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还必须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导向性、示范性投入,在旅游市场开拓、区域联合特别是形象宣传方面也要以政府组织为主。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资金较为缺乏,旅游人才较为匮乏,外来的投资多为了旅游业的经济利益,对整体考虑不足,容易形成制度性机会主义。因此,坚持政府主导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尤为重要。

(三)创新深化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可以不断进行创新、深化、丰富的过程性产品。很多旅游区的产品性质可以转化,从单一项目、单一功能发展为多种项目和功能的综合体。通过创新旅游产品,使景区成为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旅游区,长期停留在低层次、初级开发状态必不久远,必须不断深化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旅游内容,不断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和旅游产品质量。

作者:吕君庄洪玉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格局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qhmzyjzz/6403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