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议藏汉双语教学研究范文

小议藏汉双语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2-10-22 03:35:45

小议藏汉双语教学研究

作为党的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贯彻实施的一种表现,藏汉双语教学蕴藏了藏汉语言平等、民族平等的深层含义。语言文字是区别民族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构成共同体的重要特征,语言文字的平等才可以充分体现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藏汉双语教学是发展藏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教育模式。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而本民族的语言必然成为每个民族学习第二语言的有效媒介。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本族语是一种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宝库;对于一切事物的理解都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所以双语教学是提高藏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族人才的有效途径,即必须在藏族教育中通过藏汉双语教学,以藏语(母语)为基础,加强汉语学习与掌握,达到两种语言学习中的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发展藏族教育,培育双语人才的目的。

实施藏汉双语教学,既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根本需要,同时也是学习引进先进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藏汉双语教学是有利于继承和发展藏文化,有利于学习汉文化,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科技迅猛提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当下,学习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同时,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使民族文化伴随时代的发展大放异彩。因此,在藏族教育中,藏汉双语教学可以培养精通藏汉语言文字,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双语人才,促进藏族文化发展,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一、影响藏汉双语教学的因素

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于指出,教学模式就是“试图系统探索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设法考察一系列使教学活动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从这一较为权威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形成一般会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教学思想,另一方面是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因此影响藏汉双语教学设计模式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

(一)藏族双语人自身的双语态度

1996年,曾有学者专门调查研究了藏族双语人的双语态度问题,最后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一是对母语的态度中,对于他们的母语、藏族双语人内心具有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对保持自己母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二是藏族双语人对汉语的态度更具有理性,虽然他们积极学习和掌握汉语,但是他们强烈反对试图以汉语取代母语的做法。在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社会上层管理人士、学生、教师、家长的双语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80年代以后,伴随着藏区城镇藏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即语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同时加授藏语文的模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从对母语的情感上和对待汉语的理性视角看,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双语教学模式正在逐渐的被藏族双语人所接受。

(二)藏族居住与分布位置特点

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和云南等省(区)是我国藏族居住和分布的主要地区,并以大聚居区、小聚居区和散杂居区为其主要居住形式,其中也不排除大聚居小杂居和大杂居中小聚居的情况。“所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概念是指有少数民族聚居在内的地区,所以并不排斥有汉族居住在内,甚至在人数上可以占多数。在这些地区有些是汉族的大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马赛克式的穿插分布。”在藏区施行双语教学的模式也会随着藏族居住与分布在藏区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不同。以藏语文为主同时设有汉语文课的这类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藏族大聚居的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族小聚居为主的地区,双语教学中实行“两个为主”的教育模式:一种是“藏加汉”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以藏文为主,尽量用藏语讲授所开设的各学科课程,而把汉语文课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开设;另一种模式是“汉加藏”,则是以汉语文为主,用汉语言讲授所设各门学科,另外加授藏语文课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双语教学现行状况

中小学藏区学校的双语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探索经验到建立模式的一个过程,因此各地区、各学校的藏汉双语教学的差异性很大。从目前来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地区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高校均具有相当健全的双语教学体系;而有些地区和学校,还没形成较健全的体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双语教学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一些双语教学仍以内地模式为蓝本,教学上缺乏民族特色的地区和学校,严格意义上讲,双语教学仍处于空白。虽然我国法规政策中明文规定提倡少数民族首先享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鼓励他们学习汉语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民族地区的学校仍要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具体教育模式。由此可见,现行学校中双语教学实际状况这一可变因素正逐渐从实用和情感转化为理性和科学,从而促使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在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方向指引下高效运行。

(四)对双语教学基础认识的差异性

民族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是双语教学的四大基础理论。因双语教学基础领域的侧重点不同,在形成双语教学的概念、类型及理论时便会产生差异性:强调双语教学中双语的掌握和使用的是重语言学基础的重要特征;保持和发展文化方面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是重文化人类学基础的侧重点;对教育心理学基础而言,双语教学的运用方法与掌握内容方面的效果则是至关重要的;而强调儿童母语的获得与习得第二语言的是重语言心理学基础的主要维度。因此,不同双语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有赖于不同的基础理论观点,从而使藏汉双语教学的发展与演进轨迹表现出从重语言学基础到重教育学基础再到测重综合基础领域的特点。

二、双语教学研究的策略

针对藏汉双语教学的研究虽已有了不错的进展,但通过走访一些牧区藏族学校使笔者了解到,藏族学生双语教学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调研的实践经历,笔者更加坚信要想处理这些问题,藏汉双语教学研究模式的创新,理念的更新是首要前提,同时要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从宏观角度对藏汉双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进行审视,探寻行之有效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建立藏汉双语教学研究理论的新体系。实现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突破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具有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的。

(一)“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建立藏汉双语教学理论的新体系

藏汉双语教学研究与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并且涉及到双语教育发展、双语心理发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借鉴并汲取各学科研究理论,对发展尚不完善的藏汉双语教学研究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就藏族学生的心理而言,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型”理论认为“,学习者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远近受到社会、情感、认知、教学等因素的制约;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目标语言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的程度成反比。”另外,“思想库模式”指出:“思想库的发展不仅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第二语言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思想库一旦增加一门语言,广泛的双语文化内涵也随之增加。”可见,双语学习不仅能使双语学习者生成新的信念和新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会促使他们成为双元文化者。就藏族学生的能力发展而言,双语教学影响其认知发展,而且双语儿童对信息处理具有更强的认识控制能力。维果斯基认为:单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有别于多语经验的影响,同时运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有助于儿童的元语言能力提高。赛格洛维特的研究表明:通过两种语言的内化会促使儿童产生一个比较复杂的、装备相当精良的“心理运算器”,双语儿童在处理信号时可以通过这个运算器交替使用两个规则系统。兰伯特指出:双语儿童经过学习会形成一种立体的语言观,即单语儿童始终无法达到的一种三维语言观,它能使元语言意识变得更加清楚,并且认知能力更加灵活。就藏汉双语教学方法方面而言,需要新的技术路线以调整和改革目前的藏汉双语教学方法。“中介语”理论阐释如下:在教学活动中,一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就需要对学习者思维活动方式加强了解,对学习者表述中的问题,不单单要分析和纠正语言,而且还要指导与调整其思维活动路线。该理论的应用,为藏汉双语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拓宽了我们解决藏汉双语教学问题中的思路。笔者认为,应对双语教师做特殊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就藏汉双语教学评价方面而言,斯波尔斯基提出了双语教学评价模式,该模式是以双语教学过程中基本变量的分类为依据,该模式囊括了双语教学评价的多个因素,比如语言、心理、人口、社会、地理、历史因素等等,其中双语教学始终处于这些因素的核心地位。依据该理论笔者认为:在学生习得双语时,对双语能力和学业成绩进行诊断和评价,不应该只从学生内因的角度来评价判断,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外因,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从社会、心理、经济、师生互动等方面做综合审视,做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和判断,构建起富有生命活力的藏汉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对解决藏族学生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内化第二语言以及其心理变量,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等等,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之上,将双语教学与藏汉双语教学之间共同的内在联系整理出来,并且找出藏汉双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用两者的普遍性特征指导藏汉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构建并完善藏汉双语教学的理论体系。

(二)从需求出发,明确藏族牧区学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多元化人才

众所周知,双语教学的研究及实施,有其极为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其一,现在的学校教育,已不再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标,所以,以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双语教学的目标也不应局限在单纯地学习语言上;其二,双语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兼具三种功能:素质拓展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交流的工具性功能。因此,为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藏汉双语教学目标成了双语教学研究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笔者建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在关注这两个发展的前提下,确立藏族牧区双语教学研究的目标定位,设计新的课程理念,在学校教学情景之中发展学生的双语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愿望。

(三)以改革创新为契机,带动藏汉双语教学研究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双语教学的实施及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双语教学不仅仅在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双语或多语国家获得了成功,而且在俄罗斯、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日本和匈牙利等单语国家也获得了成功;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世界范围内的双语教学因不同的国家特征而产生不同的类型:过渡型、沉浸式和淹没式。当然国内双语教学的研究也成果颇多,具体表现在模式、基本理论、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新的双语教学理论及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发展为藏汉双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发展前进的新视角。作为国际双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区域研究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目前仍以藏族牧区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创新为主要研究方向。然而,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的地区中,起点低、困难多、起步晚、发展慢仍然是藏族牧区教育的瓶颈,并且加上长期以来以虽双语教学为核心,单对上述缺陷又没有给予有效解决,成为发展藏族聚居地区特别是牧区教育的重难点,也严重影响了双语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之不平衡的牧区藏族学生双语能力发展水平,藏族教育发展的落后,藏族学生发展的不平衡,都制约着牧区教育的发展。当前,藏汉双语教学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第一,从制约学生双语发展的心理因素及规律来分析藏汉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等全过程;第二,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双语教学模式产生的文化背景、具体做法、实际效果和缺点不足,为深入探索藏汉双语教学规律提供依据,并从中探寻制约藏汉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第三,需要以个案的方式调查研究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并深入藏族地区实施田野调查,为构建藏汉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提供大量的实践资料;第四,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发达地区和教育专家等建立多元化联系也是发展藏汉双语教学所急需的;学校管理人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教师对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让教师了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习得新经验,摸索发现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面对这些挑战,笔者认为必须从管的视角,进行全员互动式的研究,创设对话式的教师与双语教学的交流模式,以教室为研究基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教师界定成为双语教学的实验者与研究者,使其探索并构建出与牧区教育,学生发展相匹配的双语教学模式,以促进双语教学实践取得突破性发展。综上所述,双语教学研究不单是探索语言发展本身的轨迹,更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发展手段。于此同时,也能明晰学生心理及语言发展在不同文化背景作用下的机能。因此,我们要使藏汉双语教学研究从一元向多元转化。通过把握共性和分析差异的途径,探讨学生心理以及双语学习,进而开发双语教学研究的深层次理论基础,同时加强藏汉双语行动研究,其研究对象以藏族学生为主,研究主体以藏族教师为主,研究基地以藏族学校为平台,构建藏汉双语教学理论的新体系,这样既保留了藏族学校的特色,又提高了藏族学生的发展,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作者:张婷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议藏汉双语教学研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