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办法范文

论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办法范文

时间:2022-09-12 05:49:18

论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办法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实践行动

目前,我国政府正试图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融合以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传承下来的、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存在。民族文化传承正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危机,在学校教育影响下,一些扎根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正在消失。此外,还有学者对丽江、迪庆和西双版纳三所小学进行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入考察,笔者将其考察内容概括如下:首先,勐宋完小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课程内容,在开设主流文化国家课程的同时,平行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校本课程,以展示本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其次,发展社区教育,实现其在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功能。再次,进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及体育的教育开发,创设独特校园文化氛围,以此作为传统文化的突破口。从以上相关行动和学者的调查中看到,政府对文化的理解还有局限性,文化传承更多的局限在了艺术、手工艺的教授和传习上。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只是停留在了平行结构上,这种融合主要采用了将民族传统文化嵌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来的途径,但是从机制上看,究竟融合了没有,这还需要我们有效的评估。

笔者结合相关学者调查及亲自探访发现,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相当严峻,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民族文化传承正遭遇挑战,弘扬文化更多是一种政府行为,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仅限于形式上。民族青年对本民族的文化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这对于保护民族教育的动力内核—民族文化传承是不利的。笔者认为,基于复杂理论视野下对这些实践行动对民族教育理论的建构有着较大帮助。实践活动本身有着自组织的特性,结构的稳定性。实践本身的开放性和封闭性使得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是一种自下而上地生成方式。另外,这些实践本身与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以及教育系统进行着信息交换,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巢状结构。

二、基于复杂理论对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矛盾融合课程”是将学校教育的整个内在机制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互动等,嵌入到交互性课堂模式之内,在“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展开教学的理念。这是基于复杂理论的自组织系统对民族教育本土化的一种思考。当前研究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中,对于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还处在“平行结构”的形式上。这种纳入只是一种“时间上的纳入”,即在学校的主流课程之外再设置一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课程。我们可以将这种在时间、地点上的安排称为“平行结构”形式的课程安排。

“矛盾融合课程”避免了“平行结构”这种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纳入进来的课程设置模式,而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将文化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同民族文化传承内容通过比较、分析、辩驳、实际操作的过程,将民族文化传统有机融合在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学校教育同民族传统文化地有机传承。该课程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与学校文化课的相关内容放在同一平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直面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二者的冲突,在冲突中实现归纳、整合。最终将民族文化传承同学校教育放在了同一时空之内彼此综合产生作用。通过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矛盾又融合的课程内容、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交互作用来达到民族文化传承同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当代教育中对教育的某种具体结果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惯性,这种惯性违背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种现存教育的合理性。同时,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基于这些新的理论来思考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在传统线性思维中的现存民族教育与新视野下的民族教育不断互相影响,相互干扰,寻找在预期结果与偶然性之间相互补充,最终促进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和欣陈博瀚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办法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