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研究范文

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2-08-14 05:42:28

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研究

《晋中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摘要:基于敬业观理论的渊源和丰富内涵的多维解读,指出敬业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的价值追求。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敬业观的培育,应通过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统与现代媒体的作用等,加强敬业观的宣传教育;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保障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应充分发挥敬业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强化敬业观的实践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敬业观;培育;践行

敬业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敬业观的理论渊源和丰富内涵,探索大学生敬业观培育和践行的现实路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敬业观理论的渊源和丰富内涵的多维解读

(一)敬业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其《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恩格斯分析了劳动在人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以及语言的产生、人的意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与动物本能地适应自然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劳动是能动性的劳动。人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有意识、有计划、自觉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能够团结互助、相互协作,发扬团队精神;而且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学会了认识、利用、尊重、善待自然。而这一切技能和观念的获得都不是自发形成的结果,是人类在长期的辛勤劳动实践和观念反思中获得的结果。最后,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阈来看,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一是表现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二是表现为对由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对人的能力发展造成的障碍的克服。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理念关系的全面性”[2],“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3]。特别是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而且还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社会分工的消亡等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条件。而这一系列条件的创造,归根到底,靠的是劳动及其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敬业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前提。

(二)敬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解决人类衣食住行等生存与发展最基本问题的活动;是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变革和更替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而这一切都呼唤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岗敬业。敬业是凝聚和动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力和物力的巨大力量。一个社会、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生机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成员、这个行业的从业个体是否具有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是否具有不畏艰险和攻坚克难的开拓进取精神。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人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难的事都能办成。敬业还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黏合剂。虽然因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敬业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会有所差别,但是敬业精神内含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和职业荣誉感是所有国家和民族共同推崇、孜孜以求的价值要求。因此,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将其作为凝心聚力、提振士气、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敬业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有恭敬、尊重、信奉、不怠慢、慎重、敬畏等意思,是一种恭敬礼貌的待人接物方式和细微谨慎的处事态度。《尚书》中有“敬授人时”“念敬我众”“祇敬六德”“敬敷五教”等论述,主要意思就是要敬重“天”“民”“德”和“五教”[4]。《论语》中也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的论述,意即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承担工作要谨慎认真,与人交往要忠心诚恳;既使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也都不可背弃。儒家集大成者荀子亦曰:“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亡。”可见,荀子已把“敬”提升到关系事业成败的高度。在古代,“业”原为草木丛生或装饰物等意思,其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职业”“敬业”则经历了一个历史形成过程。“业”从“学业”“基业”“家业”到“事业”,经过不断的嬗变演化,逐渐成为今天的敬业、德业、爱业之本意。《尚书•周官》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其本意就是告诫人们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敬业、勤业、精业。古往今来,敬重职业、勤于事业的名言警句和名人事迹更是汗牛充栋,遍拾皆是。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名言警句;以及神农为寻良药,遍尝百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时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完成宏篇巨著《本草纲目》等名人事迹,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敬重职业、勤于事业的优良美德。

(四)敬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的价值追求

旧中国民生凋弊、满目疮痍,是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这其中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对敬业的倡导和践行。例如,在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斗争环境和形势异常艰苦和严峻以及物质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对革命事业、共产主义事业无比敬重和热爱的精神,完成了民放解决和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再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国家政权,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发展生产,仅用3年时间就使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的好转,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从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和敬业精神的培育。为此,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党和国家机关干部首先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和纠正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20字公民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党的十八大更是把“敬业”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予以大力倡导。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提出和贯彻落实都表明,敬业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凝练出的最基本价值追求。

二、加强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的建议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珍惜时间、讲究效益”的观念在各行各业开始蔚然成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工减料等行为。这些丑陋的社会现象不仅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推进,而且有可能渗透到大学校园,在一些大学生中形成学风不正、学术不端、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从而危害敬业精神的发扬光大。对此,社会和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大学生敬业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敬业观的宣传

教育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不会是自发的,必须要经过教化。敬业观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社会与高校要协同行动,加强敬业观的宣传教育。

1.依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和高校要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培育敬业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官之道,清正廉洁”“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文以载道,精益求精”“买卖公平,货真价实”“救死扶伤,仁爱习医”“勤劳节俭,敬业乐群”,这些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官德、师德、艺德、商德、医德、民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历久弥新,而且在时代精神的浸润下无不凝聚着“中国精神”、传播着“中国能量”,成为中华民族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尤应承担起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敬业观的丰富内涵的重任,并将其编印成册,广泛宣传,发扬光大。

2.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敬业观的宣传教育,就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汇聚培育敬业观的强大合力。首先,要把敬业观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应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识,逐步形成以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稳定、持久的职业心态。其次,家庭和社会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支持他们自主选择健康有为的职业,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保障,从而以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

3.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统与现代媒体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统与现代媒体的作用,使之成为培育敬业观的重要平台。例如,借助这些媒介,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精辟独到的哲理,歌颂赞美道德楷模、名师风范、科技精英、自强标兵,激发大学生对“真”的追求、“善”的向往、“美”的展示、“爱”的奉献,从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物事迹无人不知、深入人心,进而形成学有榜样、做有行动、干有作为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保障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

高校不仅要加强敬业观的宣传教育,而且要在政策制定、规章执行、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全面体现敬业理念、职业规章、行业行为规范等。例如,在制定学生素质测评、评奖评优、资助补助评定标准等规章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等指标,还要考虑其课外学习成果、文体表现等指标,充分尊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成果,从而大力倡导勤勉好学、自强不息、刻苦钻研、奉献有为的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生崇尚的主流、追求的目标、奋斗的方向。同时,高校要对现行的校内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适应时展要求以及有利于激励学生培养和发扬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精神的制度和机制,要予以巩固加强,使之能够坚持不懈地稳定执行;对落后于时展要求以及与培养敬业精神相违背的制度条文,则要及时予以调整或删除。除了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之外,高校尤要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建立保障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首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高校要注意汇集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利益,做到既公平公正又严肃严谨,以及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公信力和权威性,使良好的制度成为传播、培育、弘扬、践行敬业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次,高校要充分借助法制的力量,建章立制,构建师生诚信体系,除了对师生中存在的投机取巧、学术不端、侈糜庸懒等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之外,还要对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处分处理,从而使与敬业精神背道而驰的言行受到公众的唾弃、失去存在的土壤,使崇德向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敬业精神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

(三)充分发挥敬业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部共和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无数青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奋斗史。从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崇尚的战斗英雄、纺织能手郝建秀、掏粪劳模石传祥、青年突击手张百发、油田铁人王进喜、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的时代楷模人民公仆郑培民、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乡村邮递员王顺友、“自强之星”洪战辉,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震撼人心,他们的身上凝聚着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高校要重视发挥这些敬业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和阵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在师生中宣讲、展示他们的敬业精神,使广大师生认识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不屈奋斗的,切身感受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如何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中由理想变成现实的。除了对全国性敬业典型进行大力宣传之外,高校还要注重树立师生身边的典型,如师资队伍中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各学院、系、所脱颖而出的教学名师、科研骨干和攻关能手,学生中涌现的自强标兵、道德楷模等。他们出现在师生的现实生活中,真实、可靠,可比、可学,更有利于彰显榜样示范的作用,从而激励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5]。

(四)强化敬业观的实践养成

敬业观的体现,敬业精神的传扬,都要求广大青年学生最终将社会主义敬业观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也就是说,不仅要对敬业价值观有深刻的认知,而且要对敬业观有切实的践履笃行。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敬业观融入书本、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促其入耳、入脑、入心,使敬业观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动力、事业基石、人生标杆、奋斗方向,从而使学生将其真正内化于心。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使学生在投入扶贫支教、抢险救灾、服务西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培养和树立恪尽职守、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自觉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把个人幸福的追求融入人民幸福的追求中,将成就个人事业与奉献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敬业精神外化于行,成为青年学生青春远航的不竭动力,成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永恒支柱和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7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4]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敬业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46-51.

[5].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1).

作者:陈建辉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zxyxb/70602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