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范文

时间:2022-10-10 09:23: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

[摘要]新媒体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便捷性、自主化、交互性的优势,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其主体大众化、表达隐蔽性、内容庞杂性的特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要形成合力,使工作优化并产生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多位一体的联动效应,应多方面齐抓共管、彼此协调:社会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新媒体成为巩固主旋律教育的坚强阵地;家长要掌握甄别有效信息,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学生要增强自律意识,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通过多方共同参与,打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环境,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媒体;双刃剑效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

新媒体环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追梦路径。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虽具雏形却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教育者要主动分析新媒体双刃剑效应的特点,了解我国目前的现状,既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又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唯有如此,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高新媒体的利用效率,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是一种环境,也叫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利用网络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表情、语音通话、视频对讲以及共享信息与线上好友进行交流互动。目前,新媒体以一种日益扩大的趋势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新媒体的便捷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整个世界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即时共享信息的通信舞台,海量信息应有尽有。广大师生可以自主查寻、下载、转发、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大量、广泛、生动的资源,积极合理地把握和运用这些资源,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相对片面甚至出现滞后的局限,而且有益于大学生更深入地看清看懂看透社会现状,进一步接受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提高自身思想理论知识储备量和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高效、实用,通过新媒体舆论的放大效应后,自然就会引起当代大学生的高度关注,成为他们课堂上下交流讨论的焦点话题,不断地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视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风尚。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水平。

(二)新媒体的自主化,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新媒体跨越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媒介环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这个重点,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等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1]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灌输”为主,采用单向式教学,枯燥乏味。而新媒体多采用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能够吸引教育对象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致,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内容的精准把握,采取视觉冲击、感官愉悦的方式,春风化雨般走进大学生内心世界,这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大学生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教学深受大学生欢迎和追捧,平等自由的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种线上互动方式,掌握每个个体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并且,学生拥有极大的热情借助网络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交互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世界舞台上任意的风吹草动,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报道和传播,甚至是同步的效果。信息传播的及时、迅速,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快捷地获取各种时政新闻、时代信息、世界动向,如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电视台、相关网络频道同步直播大会的实况。微博、博客等论坛也紧跟报告内容,及时分享热门话题和网民进行互动,国内国外讨论热烈、声音此起彼伏,大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其中,获取最新信息。教育者要抓住机遇,及时与大学生交换意见、分享心得,从而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了资源,提供了具有时代感的教学资料和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利用新媒体的特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动态在互联网的公共账号上,给学生们提供发表言论的自由,根据自身的情况发表真实的想法。通过留言、评论、讨论等方式,及时反馈给教育者,让他们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新媒体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效应,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开放性、海量性、虚拟性,又从多个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行,其消极影响也随之蔓延和扩大。

(一)新媒体主体的大众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传统的大众传媒环境中,主要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提供教育内容的过程,教育对象能够从中获取教学的信息以及把握教育的整个过程。这种灌输教育,教育对象作为良好的倾听者,能够把握的信息相对较少,然而,教育者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发挥着主导作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海量性和共享性特点,每个人都能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成为信息的掌门人,教育主体大众化,教育者的主体性面临挑战。同时,面对信息鱼龙混杂,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困难。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能获取相关的资源,具有平等的地位,如果高校教育者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掌握网络新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如熟练应用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不能成为信息的掌控者以及舆论的引导者,甚至会弱化高校教师的权威性。其次,大学生对多向性信息难辨真假,只是一味地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曲解。高校教师不能及时根据信息的动向来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向,致使高校的反馈机制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者工作压力增强、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地位下滑,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新媒体表达的隐蔽性,干扰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现实社会中的所想都可以得到自由表达,不受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发表言论相对隐蔽。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2]许多观点的传播缺乏实质性内涵,一些诈骗性的信息隐匿其中,多为一些炒作话题。致使很多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的大学生被不良信息所惑,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心理,认为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思想道德中的正效应出现了滑坡。在一些网站和自媒体中,为了满足大学生情感的需要以及感官的刺激,各种暴力、色情信息泛滥,低俗、恶搞、“娱乐至死”的现象易发多发,这些毫无价值的网络垃圾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造成极大的干扰,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来了冲击,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新媒体内容的庞杂性,阻碍了高校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

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3]新媒体的开放性,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地域、国家、民族等的界限,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的广泛性,内容传播的庞杂性,使得外来思想与日俱增。西方发达国家趁机而入,发挥新媒体传递信息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便捷化的特点,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试图把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人权”以及“民主自由”的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时论”“保守论”,大肆渲染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疯狂诋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试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声战场控制中国。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对象,对互联网使用率极高,处于年轻成长期的他们很容易深陷其中,成为受到思想侵蚀最大的群体,无形中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西方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走近我们周围,甚至成为大学生追求时尚的首选,无形中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面临挑战,所有这些,无不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应实施的策略

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可感可触、真实具体的,认识到新媒体的双刃剑效应,要时刻警惕新媒体环境的消极影响,合理地把握吸收积极成分,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路径,主动培养高校“四有”新人,发挥新媒体的时代特色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使之产生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多位一体的联动效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部分大众传媒的法律法规,面对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法律制度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况且新媒体环境下,大量垃圾信息的涌现,各种言论任意转发,缺乏信息监控的有效机制,原有的法律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了监管效果。新媒体有着营造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功能,任何的热议话题都可以掌控其间,监管者要及时筛选、甄别,掌控行之有效的信息。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基于此,国家要建立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立法的深度和广度。为了进一步健全对新媒体的监管,政府应利用多重手段,构建有章可循的监督体系,禁止和过滤掉社会上蔓延的有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使之尽可能少接触、不接触任何的不良信息和恶性言论,避免受到干扰和侵袭,营造优良的制度环境。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阶段,新媒体自身也要加强监管,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发挥多方面的合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巩固弘扬主旋律教育阵地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栖息地,优化校园环境成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新媒体时代,高校管理者应该寻找创新途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让高校校园成为弘扬主旋律教育的坚强主阵地。指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地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资源: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载体,要充分发挥课堂效应,课堂是传播理论知识的主场地,发挥高校的课堂效应能够成功实现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选择采用线上教学、小组研讨、学生汇报展示的教学方式,利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第二,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教材的更新,领会的讲话精神,把握时代脉搏,把新时代新媒体的具体内容不仅融入到本专业领域,而且融入各种类型的教材中,打破过于强化专业性的局面,让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时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扩大思想政治理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三,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使用各种媒介的能力。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一些细微之处逐渐呈现出发展缓慢、不理想的状况。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能够对有效信息分门别类地筛选,并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中,打造“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汲取典型内容创建实事故事,与受教育者友好互动,产生良性循环效应,使大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家长要掌握甄别有效信息,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并且“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应当很好地加以传承,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切实“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4]。的确,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构建良好的家庭媒体环境,应该加强父母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家长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首先,家长要采取科学民主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家长应更多地采取引导鼓励的教育方式,对媒体传播内容严格把关,禁止孩子接触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帮助他们梳理构建正确的媒体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其次,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使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双管齐下、协同发展。最后,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抗挫折能力,面对新媒体时代,孩子随时可能陷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即使面对困境也需保持冷静,学会抗拒挫折,与学生共同迎接挑战。这些来自家长的引导方式,有利于从小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构建合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四)学生要增强自律意识,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环境使他们获取信息变得简洁化、快速化、广泛化,大学生不能拘泥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应成为自由获取信息的主人。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即通过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能力、思辨能力、使用能力,有效发挥媒介的积极效应,以达到“媒介为我所用”的目标。高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地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基于新时代的环境实现对教育主体以及客体的熏陶,不断地提高和把握对各色信息的掌控和辨别能力。其次,作为大学生,如不能对社会中林林总总的信息进行合理地选择和判断,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身身心的发展,容易陷入价值观误区。指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5]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思想理论知识尤为可贵。大学生要根据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进行自身媒介素养的培育,学会在多种类型的信息中进行筛选整理,归纳分类,培养正确认知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掌控信息的能力。要形成自律意识,时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知识为依据,自觉地抵制消极的信息,坚决排斥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更多地采用批判式、辩证式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大学生不断努力地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直接现实意义[6]。

四、结论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丰富了渠道、带来了发展机遇。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把握新媒体营造的一系列创新途径,有利于巩固新时代高校师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定信仰,不断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媒体的双刃剑效应,在产生契机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良的负面效应。为此,巩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阵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立一个向上向善、传播正能量、传递正效应、健康有序的媒体环境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坚持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通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获得新的突破与优化。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7.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3]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1).

[4]学习关于家庭建设讲话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03-03.

[5].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4.

[6]唐凤,马贞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6).

作者:孙晓惠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yyjypjzz/72115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