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首饰课程教育模式及启示范文

浅谈首饰课程教育模式及启示范文

时间:2022-08-06 10:50:31

浅谈首饰课程教育模式及启示

摘要:日本在长期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与本土意识交融,衍生出独有的东亚首饰设计教育形态。本文聚焦于当前日本学部与专门学校首饰设计教育开展现状,分析其首饰设计教育模式特征,以及对我国首饰设计教育发展的借鉴启示。

关键词:日本首饰教育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双轨制

前言

本研究缘起于在课程中对日韩、我国的各院校首饰专业课程状况调查。在整合日本首饰院校一手资料中发现,日本主流首饰教育被分为两种教育系统,即学部金工专业与珠宝专门学校。探究这两种教育系统的形成、内容、特征,有助于了解其专业开展实情,亦可窥见其教育背后本土社会的首饰教育特殊看法、政策等。

一、日本首饰教育历史考究

据考究,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便开始推行首饰设计教育,当时已有专门的首饰设计职业。日本现存的知名首饰、金工教育学校大多已有几十乃至上百年的校史,离不开政府的早期重视。东京艺术大学(东京美术学校)在1887年建校初便开设了雕金专业,并聘用了皇室技艺员加纳戛雄、海野胜岷为教授和课程组织者,将不外传的皇室雕金技法公开传授。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工艺教育运动的高峰期,国内艺术大学、工艺学部、专业如雨后春笋。在这时期,大阪艺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学院先后开设了设计学科、美术学科以及工艺工业设计专攻等相关专业。日本首饰设计教育形成今天的格局,除归功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文明开化”政策遗留下的丰厚底蕴外,还得益于二战后以美国为主的欧洲首饰文化、教育体系的传入以及民族本土意识的觉醒。

二、日本首饰设计教育模式现状——学部与专门学校系统

学部金工专业与专门学校珠宝设计专业是日本主流的两种学院派首饰教育系统。日本对工艺传承与设计的同等重视,造就了这两种教育体系的诞生。日本的金工专业隶属于高校工艺美术学科,教育层次上等同于我国的大学教育。金工教育即涵盖了首饰设计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受学科属性影响,学科多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探索更多的金属表达可能性”作为专业教学宗旨。专业培养注重工艺实践与传承,教学重点在于以金属为主体的素材表现创作相关理论与传统加工技艺。在课程体系上,除理论课程外,专业开设有金属、贵金属表面处理工艺、锻金、雕金、铸金基础技艺以及七宝烧制法、木纹金等工艺实训课程。首饰设计一般被作为高年级的专题选修课程。在就业层面,金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从事首饰、雕塑、花器、器物造型、金属修复、教授等领域工作。专门学校珠宝设计专业在教育层次上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教育以“实践职能与实战力”、“人性培养”为教学宗旨,注重对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在专门学校,珠宝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比较灵活,培养方案可选性较多。HikoMizuno珠宝学院是日本最赋盛名的设计专门学校。其首饰专业提供珠宝首饰设计制作(2年制)、珠宝首饰创作(3年制)、高级珠宝首饰设计(4年制)以及自由课程选修班四种培养方案,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不同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与对象也有所不同。一年级共同课程[1]分为两个模块,即设计基础模块(即首饰绘图、设计思维培养、电脑辅助技能课程等)与工艺基础模块(即金属基础工艺课程)。2年制的专业培养方案针对需要最短时间内掌握首饰必要技能与营销层面教育的人群。3年制培养方案以创作为主,除学习传统技艺与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可选择宝石镶嵌、银饰与日本传统加工技术或时尚艺术饰品设计等细化专业方向。在HikoMizuno珠宝学院,4年制课程定位于高层次的艺术需求与高级首饰设计人才的培养,即4年制的学生将面对更多样化且深入的课程,且创作形式将不再拘泥于贵金属、宝石等材料工艺。在学习高级金属加工技艺的同时,学生还将接触象牙、贝壳、珊瑚等加工工艺。与高校金工教育相比,专门学校首饰专业系统教育更倾向于对首饰设计职业化教育。在课程体系上,专业课被细化为更对口的婚庆珠宝、银饰、时尚饰品、黄金首饰、宝石镶嵌、定制首饰、高级珠宝等专题。同时,学校还设置了计算机辅助(CAD、三维建模等)、店铺企划、品牌经营、包装设计、营销等辅助课程,以应对各种实际就业环境要求。综上,日本学部与专门学校的首饰设计教育都带有较强的指向性,其在培养目的、内容上各有侧重。但相较于中国普识中的本、专之分,两系统的毕业生在社会待遇、就职门槛上并未有明显差距。在这种教育培养体制下,日本学院派首饰呈现出工艺感浓厚的金工首饰与简约、清新的商业首饰并行趋势。

三、日本首饰设计教育模式特征

日本首饰设计教育的完善一方面离不开对西方首饰工艺、教育体系的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也源于明治时期对本土工艺的保护支持,即高校设立工艺专业,皇家工艺师进入校园授业、参与课程编制,大量的传统工艺被传承下来,形成了首饰教育的丰厚技术底蕴。当代首饰日本教育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一)重视工艺(动手精神与工艺理念)教育;在日本,动手精神渗透在设计教育的各个领域。无论高校还是专门学校的首饰专业,金工实训课程都占据着整体教学计划中的不小比例。此外,专业教师亦有各自研究特长,作品出产率与参展率高。借用曾留学东京艺术大学的清美副教授周剑石先生对日本“设计”与“工艺”教育的观点,日本首饰教育与其被认为是一种“现代化设计教育”,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前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这种设计教育模式带有着日本手工艺时期传统工艺当中的动手精神与工艺理念,让首饰设计师在创作中有更多的独立性与自主权。

(二)重视民族风格塑造:教学内容本土化;日本当前首饰、金工专业师资学历本土化倾向明显,高校与专门学校的首饰师源多为国内知名高校或本校专业,鲜有国外院校毕业师源。与此同时,两系统的首饰课程建设也呈现出保守型教育特征。教学内容上更多偏重于传统银饰、七宝等东洋工艺方向,而非西方的“GemJewelery”(镶嵌珠宝)。教学队伍、内容的本土化为基于日本传统美学的民族风格塑造提供了土壤。该美学观念具有如下特征:1.推崇自然,以抽象表达具体,注重悟性的传达;2.以简约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意象,注重精神的表达;3.设计以技艺完美为一切艺术的基础,甚至技艺自身也被视为一种美;

(三)“双轨制”首饰设计教育“双轨制”教学模式将首饰教育系统分为两轨,即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受此影响,日本学院派首饰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一种倾向于工艺美术,遵循自然主义审美理念,追求最大限度发挥材料性能,强调材质“朴素美”与哲学意境的工艺首饰。其围绕“形、纹样、色彩”展开,体现为自然主义的装饰风格。另一种是适合量产需求的“精、简、小”商业首饰风格。其分别对应日本学部金工与专门学校首饰教育,即以工艺传承、研究为主的金工教育与以市场、职业需求为主的商业首饰教育。两轨教学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民族传承和现代化市场需求的职责,提高教育效益。

四、日本首饰设计教育启示

日本设计教育沿用西方的现代化教育制度,但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本民族文化、工艺教育。就东、西方存在的认知、审美差异来看,日本发展差异化民族教育战略是极有远见的。长期以来,中国首饰设计教育体系与评价标准依托于西方的设计教育经验,甚至首饰本身的评价标准也依托于西方的珠宝审美经验。但西方设计倾向于逻辑思维与理性,在首饰层面更加注重线性和个体,在设计表达上也更加直白。而东方人倾向于意象思维与内在世界,讲究“道”和“悟”,更加注重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在设计表达上也更加含蓄、内省。“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东西方的差异也注定了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民族自我的首饰审美内涵至关重要。笔者借鉴日本的首饰设计教育经验,针对中国当前首饰设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视东西差异,教育体制国际化与内容本土化建设并行;自首饰教育开展以来,中国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中国借鉴西方的首饰教育经验能大大提高我国首饰设计教育的建设效率。另一方面,在中西差异与市场竞争下,中国迫切需要发展本土首饰文化,形成自己的首饰风格体系。对此,参考日本的“和魂洋才”教育理念,我国首饰教育可以在遵循国外先进教育体制的大致脉络的同时,对具体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革。但受地域影响,中国教育的“本土化”与日本“本土化”又有实质区别。中国地大物博,受首饰文化、工艺构成的多元化影响,国家范围的“本土化”改革在中国推行有很大难度。中国首饰教育“本土化”改革只能着力于以地域为单位,针对院校所在地域的首饰文化类型,发展区域化首饰“本土化”教育。

(二)实行首饰教育“双轨制”战略,即以现代化需求为基础的首饰职能教育与以民族传承为主的首饰工艺教育并行;近代以来,中、韩都面临传统手工艺断层的危机。即使部分传统工艺被保留下来,但传承只滞留于民间,难以融入学院首饰教学体系中。且中国首饰专业往往被编入设计系统,课程“重创意、轻技艺”已然成为常态。此外,中国首饰设计教育建设还处于“盲人摸象”阶段,尽管课程种类不断丰富、与时俱进,但整体规划却出现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这也导致学生在就职时常陷入“各会一些,却不精”的囧境。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教育未能从全局出发,清晰当下社会对首饰设计教育的具体需求。日本“双轨”教学模式将其归结为现代生产需求与民族传承需求。借鉴“双轨制”思路,将首饰教育培养方案以商业职能与工艺职能划分专业,共同发展。换句话说,学院需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设置专业性的教学计划。如:在职能教育目标下,注重对电脑软件、品牌规划、市场调查等标准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工艺教育目标下,推崇以“材料、工艺、形体、民族”为要素的创造可能性的培养。

(三)建设更开放、与时俱进的首饰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国内外首饰设计交流合作;日本首饰设计教育模式的成功还归功于其信息资讯的发达。在日本,师资、课程的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封闭的求知环境。相反,日本首饰作品、大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日本设计教育很重视具有时效性的设计情报收集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为保证教学知识的与时俱进,日本还采用了兼职(非常勤)教师聘用制度,兼职教师由于兼任着某领域工作,往往对设计资讯、信息极其敏感。与之相比,我国首饰设计教育体制有一定滞后性,首饰教材、设计资讯更新缓慢。且大部分院校首饰设计专业建设仍沿用早期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时兴的启发式教学了解有限。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正逐渐显露,即体现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被动。近年来学生首饰作品出现了创作主题、内容、形式上同一化、缺乏个人独创性现象亦是一种提醒。该体制还具有一定封闭性。中国尚未形成浓郁的设计与学术氛围,而且受语言、“互联网墙”限制,尚处起步阶段的国内首饰研究对中文译版的依赖性强,或者说国外资讯渠道的受限也使得学者对国际设计情报的积极性减弱。缺乏国际交流的中国学术往往难以与国际相接轨。如今愈加封闭的学术、设计教育环境不得不引人担忧。对此,我国设计教育应致力于更开放、便携的学术、设计交流条件,加强国内首饰作品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借鉴日本的设计教育基础上,导入专职、兼职教师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多元化和敏感度。结语日本首饰教育受其职能需求与传承需求影响,教育系统以专门学校首饰设计职能教育与学部金工教育为主。其当代首饰设计教育模式呈现以手工艺传承为主、本土化、“双轨并行”的主特征。在东西首饰文化差异下,日本在培养东方民族意识层面的首饰设计教育经验对我国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关于日本设计和设计教育的亲历与恳谈[J].装饰,2015,(12):36-44.

[2]罗理婷,郭杰.国内珠宝设计高等教育存在的误区[J].艺术教育,2013(09):183.

[3]汪晓玥.中西方设计差异化下的中国高校首饰设计教育[J].艺术教育.2016(03).

[4]刘潇女.创意人才培养视域下高职首饰设计专业教改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250.

[5]倪献鸥.我国珠宝设计专业教育定位及教学探讨.浙江工艺美术,2013,(S5):83-86.

[6]李詹璟萱.当代西方首饰设计及其对中国首饰设计教育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7(07):120-121.

[7]张宗蕊.漆器艺术与现代首饰的结合[J].设计,2016,29(9):074-075.

[8]刘潇女.基于概念首饰的三大类型特点研究[J].设计,2016,29(17):114-115.

[9]“前工业时代设计”词汇转引自刘晶晶,关于日本设计和设计教育的亲历与恳谈[J].装饰,2015,(12):36-44.

作者:俞陈露;于敏洁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首饰课程教育模式及启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ytszz/7174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