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激励范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激励范文

时间:2022-08-16 03:07:56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激励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意义重大且可实现,并且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将激发足够的力量让同学们去实现这一目标。这里所表达的激励为自我激励属于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内生力的作用),这种内在的自我激励具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激励

赫尔巴特,德国人,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及哲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可能的教育目的,一种是必然的教育目的。这里的“可能的教育目的”就是面对未来某一种职业的教育目的,在较长时期内很难把握(在当今行业瞬息万变、职业不断更迭的浪潮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很难预测到自己毕业后或未来十几年后将要从事什么职业以及将来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而“必然的教育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它不随职业岗位的变更而发生变化。这让一个人,对未来的职业无法抱有多大的兴趣,其要学会的一个内容就是以不变去应付万变,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这样的必然成为其经典的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了道德、体系、认知等非技术能力层面所有对职业发展有利的适应性。所以普通教育为实现教育的基础,要求职业教育要和普通教育结合在一起、协调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必然的教育目的还应包括与未来所有职业相关的诸如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普适性职业素养。因此,将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素质融入到专业培养目标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适应今后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从科学技术发展来看,就算是极微小的分支学科,如果要进行深入式的分析与研究,说到底足以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精力也未必人人都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况且,新知识又以爆炸的形式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因此我们面临要学习和研究的学科知识太多太多,当然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H.Vroom)于1964年提出期望值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其行动会有利于达成某一目标情况,才能被激励起去做某个事情,以此达到此目标。

一、期望值理论

人,需要达到满足一定需求,设法达到一定目标,这个目标在未实现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希望与追求,此目标反过来对个人动机也是一种激发力量,这种力量大小决定于目标价值。这一理论包括两个要素:第一要求: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求价值;第二要求,个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进行评估。一般来说,确定目标对于个体越有意义,越可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实现的可能性也极大,对一个人的激励作用也非常大,反之则越小。

二、构建目标与激励系统

根据控制理论原理,可构建期望值闭环控制系统。在系统结构中应包括目标定位、可实现判断、激发力量、实现目标、指导作用和修正等六个主要环节。其中,激发力量环节是在已确定了可实现目标基础上,进入到鼓励、自我激励重要环节中。日常规范力量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动力的强度,指的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并激发起个人内部潜力的强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总受到其理想中所期望的,且可实现目标所激励的,是推动个人向此目标所前进的动力。

三、目标的激励作用

目标:在一定的期限内希望达到的某种具体的状态。长期目标就是自己的梦(想),短期目标就是长期目标的分解和细化。目标的作用:(1)给人的行为设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让人可充分去了解自己每一个行为所产生的一定效果;(2)让自己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要对时间有合理的安排;(3)能检验自己每一个行为的进展及效果;(4)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分期目标的实现)将不断产生激励作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态度;(5)能预先看到结果,稳定心情,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哈佛大学做过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发现人生是否有目标、目标是否清晰、目标是短期还是长期等对人生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清晰长期目标的人只占3%,他们工作和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具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也只有10%,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有模糊目标的占60%;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没有目标的27%,他们均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因此,没有目标就没有激励,就没有进取,就不会成功。

四、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培养人才目标

在于高素质、高技能。所以我们可把其定位为高素质。专业培养定位为高技能。这两个目标为学校人才培养激励目标。高技能指的是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具体运用的素质。而高素质更多表现在职业道德、诚信品质、责任意识等几大方面中。高素质是掌握高技能的一项基础,高技能又体现出人的高素质,两者间是相互统一的,统一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当中。

五、培养目标的价值及意义

作为技术成果的转化平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单只是操作者,更是一个创造者,2015年我去德国交流考察时了解到德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有45%是来自一线生产者。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学进步对于经济贡献率也不足30%,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值可达80%左右,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缺少高技能人才以及岗位技能水平不高。有时常常会出现工程师很多,却没有所谓的能工巧匠。所以,伴随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包括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新兴产业、行业和金融、现代通信技术、高科技电子产品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支持。并且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也将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意义重大且可实现,并且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将激发足够的力量让同学们去实现这一目标。这里所表达的激励为自我激励,属于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内生力的作用),这种内在的自我激励具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

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部激励

从激励形式上可划分为内部(内在)激励与外部(外在)激励两种类型。将自我激励与外部激励有机结合(融合在一起)将会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从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激励具有传递性和可渗透性,即外部激励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自我激励。外部激励的因素有:(1)各类奖助学金;(2)各类评先评优活动;(3)各类表彰活动等都将产生积极因素。这些因素在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过程中对学生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效应,使学生受“激”而“励”的功效最大化,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一种动力、一种力量,用“高技能”展现自己的职业能力,用“高素质”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两者融合,实现“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它能满足学生归属与爱和尊重两个方面的需求,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具有持久性

物质激励的方式比较多,有长期或是短期的,也有无形或是有形的,也有显性及隐性,等等。上述外部激励因素就是短期的、显性加有形的方式,存在一定时效性以及短期的激励现象。但精神激励作用在人才培养中却可在思想界面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激励的强度大且维持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精神的激励作用远超物质的激励,并且可在有限物质激励基础上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效用,以此来得到更多的激励效果。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双重效应使学生能保持更加积极的态度,激发力量去实现目标,实现期望的目标值,实现社会需求,在思想、知识、精神、技能等方面,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八、制定学习目标是自我激励的基础

主观能动性在人生价值的创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人的积极拼搏,进取精神,就不可能获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学院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或者说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能达到的高度。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能有序、有方向地进行学习。学习目标可分总目标和分期(学期)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能力、兴趣、擅长优势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要达到的程度等,并且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来判断其可实现性,才可能激发出力量去实现学习目标。一般情况下总目标可能会根据分期(学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修订和调整。因此分期或分阶段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十分关键,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学目标。

九、思想品德与专业能力

共进明确学习目标是大学生学习的战略前提,有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决定着他在大学期间是否有明确的追求,是否能够积极向上,成为有能力去实现梦想的人。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要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遵纪守法。其次,在专业学习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工作能力的培养;(2)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3)培养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4)培养自己的持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先就业后择业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2]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3).

作者:邹承辉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激励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