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范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范文

时间:2022-10-10 09:54:1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讨

摘要:文章首先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视角分析了多元创新视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讨论了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发现除了前期文献中提到的主要障碍外,还存在“集中于对职业类院校的探讨”和“多偏向于学校视角”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多元创新视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理论依据,并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为例,对多元创新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进行了研究。最后以民营企业为视角提出多元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多元创新视角;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民营

企业人才培养,通常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与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相结合,以体现其紧迫性与必要性。立足当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为迫切、最为紧缺的可谓创新应用型人才。从近年的就业数据看,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今后会更加突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全国技能型的劳动者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仅为19%,其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则仅占5%左右。在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中显示,在中国劳动力供给方面,人才层次存在显著矛盾,比如,有部分劳动者学历低且没有达到技能智能化;另一部分劳动者则是学历高却能力不足。在该报告中还指出,有大约70%的企业认为在校期间大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市场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明显。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发现,2017年求职者中无技术等级或职称仍占有一定比重。大部分企业对有工作经验、有多项技能、有工作热情、高学历等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较大。鉴于此,如何培养出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摆在学校、企业和政府面前的关键问题[1]。笔者将提出一种适用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力求与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一、多元创新视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首先,从学校的视角看,学校的功能是什么?从政治论的观点来看,高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最终以解决当前或者未来一段时期的现实问题,这无疑对国家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2015年由多部委联合分布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更充分体现了这一需求。《指导意见》明确高校应积极转变办学思路,一方面,要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能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此外,《指导意见》还强调了学校应关注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创新驱动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这一指导思想,确定了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要求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和“要求建立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上述要求也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契机。其次,从企业视角看,企业在营利之外是否有其他社会目标?根据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属于股东,企业应为股东的利益而经营。因此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发展的唯一目标,企业管理者只对股东或企业本身负责。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公司还具有另外一个标志性特征———组织性,即它是由资本、经营、劳动等要素构成的组织单位。于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被广泛讨论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为了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中,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雇员、债权人、股东、政府、消费者、社区,以及环境等。在1999年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专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经济责任和文化责任等。由于企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方,因此,企业来适度承担一定的教育责任也就成为必然。另外,如今各类企业均或多或少面临着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紧缺问题,因此从源头上抢占人才、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文献分析与梳理,笔者发现被提及最为频繁的几种典型模式包括:订单(委托)培养、合作共建“校中企”、合作共建“企中校”、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共建专业等。以上这些经典的校企合作模式无疑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这些模式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根据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一直都较难突破合作教育中遇到的三大障碍。具体包括政策与制度障碍、文化与沟通障碍、经济与管理障碍。在政策与制度方面,有些国家层面的相关支持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较难落实;在文化与沟通方面,合作双方的价值观可能无法契合,并且对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经济和管理方面,企业可能对利益分配与成本承担问题不满,以至于双方对合作方式、合作目标等的预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困扰企业和学校双方合作的主要障碍[3]。此外,目前大量的文献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集中于对职业类院校的探讨以来自于《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职教论坛》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近年发表的关于校企合作研究的文献为考察研究数据来看。以“职业教育”“高职教育”“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等命名或作为研究对象的所占比例最高。较少部分研究文献以“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地方高校”命名或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根据《指导意见》,研究关注点不应仅局限于职业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而应着眼于所有地方的普通本科高校,着眼于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的各类大学。

(二)多偏向于学校视角以上述文献为研究数据,笔者整理分析后发现,大量的文献研究均以学校方为出发点,讨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应该如何密切、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但是不难发现这条合作之路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艰难。究其原因,大量数据显示有的因为资金短缺问题,有的因为企业方动机不足问题,合作关系难以持续。其实,合作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合作关系的双方,仅从单方视角出发是较难推进合作共识,实现双方利益共享的。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讨论,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以企业方为视角讨论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多元创新视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一)多元创新视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在本文中我们把它界定为一种建立在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之上的、采用社会资源整合与多元视角的、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以下关键要素:整合资源、视角多元、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其中,整合资源强调通过对当前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整合,结合多方资源(如政府、第三方社会团体),以积极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实现多方共赢。视角多元是指在构建校区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企业视角与学校视角共存,既关注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单位,也要看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勇于创新和敢于尝试则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校方与企业方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局限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一方面,要敢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校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探寻出新颖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把知识与学习放入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讨论,认为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知识的来源。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应该通过参与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如何在该实践环境中做出合理、有效的行动,并在行动之中不断进行总结调整,进而不断改进个人的知识与实践活动。这打破了过去单纯靠通过学习先获得一套知识技能,再在有关的实践情境中实际运用的传统学习思路。我们把这些蕴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知识,以及在使用具体工具物品时需要的知识称为实践情境知识。人们想要发展这类知识,只有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中才行。基于该理论,校企合作教育的核心价值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借助企业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情境性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教育为他们打造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共同体。2.协同创新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是最早给协同创新下定义的学者,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为了实现共同的集体愿景,小组成员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4]。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把协同创新理解成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合作小组,因为存在这种“集体愿景”,所以小组里的成员就能互通有无,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共同目标。另有国内学者认为协同创新就是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在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提升自身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该理论也经常搭配另一个概念出现,即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充分体现了该理论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运用。综上,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搭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能使被培养者取得良好的实践学习效果,又能激发合作教育团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我们设计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四、多元创新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研究———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为例

立足云南探讨人才培养问题,不得不考虑几个关键影响因素。首先,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是地处多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无论从师资力量、硬件投入,还是生源质量上都存在短板,加之很多学生家长仅以就业为主要教育目的,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里落地将面临更多的障碍[5]。其次,校区合作的另一方———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在合作动机、人才投入与资金支持方面均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拟,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不断创新,寻找其他突破口。笔者将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详细展示该模式的创新性与有效性。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创办于2001年,目前设置有11个二级分院、两个公共教学部,涵盖4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18000余人。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的分类培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4321工程”:即通过“四个融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三个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实践平台,形成“两条路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中,“四个融入”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科专业建设,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融入第二课堂建设。“三个合作”是指密切政校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校合作。“两条路径”则是“产学结合—课堂推进—实训深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调研—项目培育—竞赛提升—入园创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新路径。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把政府的政策、信息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与高校的人才优势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与引入企业帮扶学生创业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有效创新了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新机制。最终实现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首先,从政校合作的实践看。2014年4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合作共建“滇池青年大学生创业园”;2016年2月,云南省文化厅批准在我校成立“云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发中心”;2016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决定,由省发改委、省人社厅与滇池学院共同建设“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面向全省大学生开放;2016年7月,与昆明市人民政府共建“昆明市创业创新学院”。其次,从校企合作的实践看。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多个开放式的综合创业实训平台,包括与中国建筑工程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中心”;与大疆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共建“大疆无人机东南亚产学研基地”;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共建软件人才培养产学研基地;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共建创新创业仿真实训中心;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与全国电商职教行指委、云南摩信科技公司共建“全国电商职教创业试验区”;与云南群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研究应用中心”,以及设立IGI国际宝石学院等。最后,从创新创业成果看,“滇池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共孵化项目70余项,2015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带动500多名大学生就业。形成了“采薇民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刺绣”“彩云本草———基于保水剂的云南中药材种植”“来自等高线上的馈赠———哈尼梯田红米”等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典型案例库,“采薇民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刺绣”项目被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综上,不难看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正是探寻到并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充分利用和调动了一切现有的社会资源,并与国家政策密切结合,又充分考虑了云南省的省情、地方特色与优势。这也完全符合了前文说提出的关于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关键要素,即整合资源、视角多元、勇于创新和敢于尝试。

五、基于民营企业的多元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建议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元创新视角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要多纬度、多方位、立体的考虑校企合作问题,因此,下面笔者将从企业视角出发讨论以该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民营企业可以做些什么。根据大量文献研究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方最关注的问题是合作教育成本和收益问题。从前文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与学校达成合作意向并成功建立合作教育关系的企业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或达到了一定的企业规模。因此,要找到一条既满足所有企业需求又适合于所有企业的合作教育路径是比较难的,所以笔者认为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实力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合作教育路径选择。比如,针对企业规模较大、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的方式来参与人才培养;针对规模相对较小、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构建微项目平台的方式来参与人才培养;针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产业与行业,又可以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参与人才培养。

(一)积极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目前,在我国举办的各类大学生竞赛可谓此起彼伏,有创业商业类的,如“双创力量”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类脑计算创新应用大赛暨国际邀请赛;也有科技创新类的,如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国工业大数据创新竞赛等。这些全国性质的大赛多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牵头,各大公司协办。此外,也有企业直接牵头的大学生竞赛,例如,中国区NVIDIA公司举办了CUDA校园程序设计大赛、腾讯公司举办的校园之星互联网应用开发大赛、德州仪器(TI)的DSP大奖赛、金蝶软件公司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等。通过举办这些大学生竞赛,学生获得了企业的教学资源、行业信息,以及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企业则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大量有保障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前文所说的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利益分配与成本承担问题,是一种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

(二)合作构建微项目平台“微项目”平台是指企业将生产、研发过程中需要寻求技术解决的“微项目”以招标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师生自组团队作为竞标方为企业提供“微项目”解决方案。该平台可以由企业、学生、师生团队共同组成。其中,学校可以作为平台方组织、管理“微项目”平台的运行、审核并为企业匹配实施团队。企业方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需求,借助“微项目”平台可以及时项目需求,并对项目内容、技术要求、时间进度、项目验收,以及项目招标的金额给出明确说明。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既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又实现了与学校合作教育目的,同样有利于解决企业方在合作教育中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三)聚焦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地的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校企合作。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省份,又坐拥独特的动植物环境和气候环境,加之有多民族融合的人文氛围,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无疑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如果企业能够找到有相关云南特色产业的学校合作教育及储备专业人才,那么必然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有与东方金钰珠宝等有限公司合作的云南珠宝学院;与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有限公司、普洱茶集团合作的云南普洱茶学院;与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昆明药业集团版纳药业有限公司合作的云南傣医药学院等。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民营企业应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搜寻最适合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承担起合作教育的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人才、储备核心人力资源。

作者:郑媛 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sfzyjzz/72116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