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范文

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范文

时间:2022-08-06 04:52:08

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

[摘要]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关系和过程断裂的论述,其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新环境保护法颁布以来,中国部分企业在构建生态伦理、培育生态文化、建立企业生态制度问责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以科技带动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之一,借鉴和汲取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的生态思想并加以实践,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新陈代谢”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815年,为生物学家所采用,指的是“身体内与呼吸有关的物质交换”。1842年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运用这一概念阐述自然界中有机生命物质和无机物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联系。并利用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去阐述,科学地分析农业现代化所造成的消极方面这一事实,使这一概念得以广泛应用。马克思则对这一概念重新阐述,并进行了新的意义上的运用。在深刻地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和物质变换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物质生产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扭曲和断裂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创造性地提出了“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企业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生态意蕴

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过程中发现,人口之所以相对谷物过剩,是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在使人口流向工业城市的同时,把土地肥力以谷物的形式带走,却以排泄物等形式把“肥料”滞留在城市排泄系统中,进而造成人口与土地物质代谢中断。马克思受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对农业分析的启发,得出了人类在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性新陈代谢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挽回的断裂,导致土壤再生产的必需条件持续被切断,进而打破了新陈代谢的循环〔1〕。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英国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下一味掠夺土地资源而导致“地力”枯竭,为此,英国必须从秘鲁进口来海鸟粪便对土地进行肥力补充。而这荒谬的掠夺所造成的“新陈代谢断裂”必然是全球性的,是从农业领域扩展到所有领域的,生态循环的平衡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随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始系统地对资本主义“掠夺”土地行为导致的“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断裂”展开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大规模农业迅速发展所引发的“断裂”,不仅在滥用和破坏人类的自然力,也在直接地破坏着土地的自然力。资本主义农业的一切进步,都是以牺牲土地肥力为基础的,都在破坏着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2〕579。而大规模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滥用更是加强了对土地的剥削手段,致使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的“新陈代谢”被打破,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而这种“由生命本身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社会新陈代谢”的“断裂”需要“系统性的恢复”〔3〕,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他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并通过“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延伸至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进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工业急速发展所引发的生态问题进行批判。而要全面认识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还要建立在了解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曾以“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161来解释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提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获取资料的源泉所在。随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生物生长和衰落的组织过程为科学基础的“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去描述以实践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2〕207因而,“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215。

马克思在这里用新陈代谢来解释劳动的本质是什么,并把劳动看作人以自身活动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自然条件。认为人类在自然界打上“烙印”的同时也使自然不断“人化”,自然界也在不断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使人不断“自然化”。这一阐述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的互相交换和关系给予了更加科学完整的解释。马克思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同时,“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162。这指明了人与自然通过劳动这一中介进行实际的新陈代谢相互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实践,进而达成自然、人和社会间的一种和谐状态。因此,正是马克思把“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运用到劳动中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上来,才使得这一理论具有了生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发现经济循环是与物质变换(生态循环)所紧密相连的,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相互作用又与物质变换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并由化学过程中:劳动调节的物质变换都是等价物的交换和物质变换的普遍特性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经济等价物的交换不过是物质变换的一种异化表现形式。并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及生产方式、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生态学的分析与批判,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机制及劳动异化与自然异化的内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关系普遍断裂的事实进行揭露,而造成“断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揭示出导致“新陈代谢”断裂的直接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实践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实践方式虽对自然与社会带来有利的一面,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消费,但另一方面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且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又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浪费,而这些都是需要自然生态环境承担的。所以要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恢复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方式,使其在满足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又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以此达到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马克思通过研究认为修复人与自然间“新陈代谢”断裂的办法,唯有建立一个符合人性和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产必须是在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和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进行,对已经流入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自然资源要对其有效地重复利用,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使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低污染、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这种社会主义制度是必须遵守生态原则的,社会中的居民是需要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再通过对生产者、管理者、劳动者环境意识培育,进一步促进城乡间融合,使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得到缓解。自发地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来促使社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环境保护观念。最后,主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下将自然科学运用到生产中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现象,揭示了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支撑作用及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生活变革的巨大作用。还同时对资本主义工业下为追逐利润而滥用科技,造成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展开无情的批判,主张应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反对各种形式的资源浪费。从而修复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以此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中所蕴含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和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为发现、解决我国企业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与理论支撑。

二、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部分企业生态责任意识缺失

企业的生态责任指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所应肩负的环境责任。即企业在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应考虑自身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并自觉以降低污染和资源消耗为目标成为“生态企业”。现阶段,一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一味谋求利润最大化,以“竭泽而渔”的态势掠夺、挥霍着自然资源。非但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生态责任,还错误地认为生态责任与经济效益相违背,认为坚持生态保护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是部分企业没有形成生态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才导致生态问题的频发。企业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进而影响企业生态文化的形成。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形成、建设起良好的生态文化,这是一个企业“活的灵魂”。现阶段,部分企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只看重经济目标的达成结果,不注重企业内部的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目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二者间关系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只重业务能力培训,而轻环境保护教育,导致企业领导与员工生态意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错误地认为人的劳动实践是随心所欲的,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没有使“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达成自由、自觉的统一。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政府考核企业发展时评价指标制定存在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指导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政绩与地区GDP的提升,重经济指标考评,轻环境指标考评,错误地对企业进行引导。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道路。等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时又反过头来花重金盲目治理,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甚至停滞。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生态文化的形成,为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阻碍。

(二)企业生产过程存在“新陈代谢”断裂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马克思在这里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同时剥夺着城市中无产阶级者和乡村农民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地和水源,剥夺了乡村与城市、与世界进行社会交往的所有联系,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造成了城乡对立、分离,引发了人与自然间新陈代谢的断裂。而这种新陈代谢断裂会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并且因“断裂”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不是孤立的,是要延展至农业、森林等生产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从目前来看,我国部分企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一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循环利用,并且滥用化学品、农药和各种有害添加剂,正如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个世界正在变得伤痕累累,可这施害的不是魔法,也不是什么天敌,而是人类自己”〔6〕。正是企业的不注重回收利用与滥用化学品,不顾对自然资源的可承受能力而乱排乱放,导致了人与自然间互相依赖的新陈代谢关系出现断裂,打破了新陈代谢本应该有的自然循环。而每一种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微弱的变化,都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科技的滥用致使“新陈代谢”断裂加快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本就是和生产需要密切相关的,生产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科学技术的研发方向,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又为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资金支持。马克思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还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7〕,认为资本家表面上看支持科学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的背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其对经济利润和财富的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生产为自然科学提供了研究、实验的手段,但是资本家却把自然科学当成一种致富的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与“发展科学”的人也把其当作一种致富手段。在这种扭曲的目的和创新理念的推动下,必然会造成资本家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在科学技术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技术的高效性,追求大型成产技术研发,不可避免地在科学实践活动中造成对技术的单向度开发和简单化应用〔8〕,因此,科学技术成为了“资本家”手中暴掠财富的“玩具”,它的应用也只为了满足其当前生产扩大化的需要和对财富增长的愿望,而不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这一滥用的后果,就是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自然资源的无尽掠夺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人与自然间“新陈代谢”断裂的过程,并最终引发生态危机。

三、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绿色宝钢

多年来,宝钢在“绿色”之路上一直走在前列:是中国第一个工业旅游景点;在国内冶金行业首家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了国内钢铁行业首个《绿色采购指南》、首个《绿色宣言》和《产品环境声明》、首个与钢铁产品环境特性相关的LCA国家标准;当前钢铁行业最先进的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也大多在宝钢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但是随着一系列环保新政、新规、新标的出台,周边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城市钢铁的搬迁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事实上,搬迁并不是唯一路径,也不是最佳路径。在日本这样的后工业化国家,环东京湾区域就有三座千万吨级的钢厂。打造一个与生态城市和谐发展的绿色企业,关键是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厂区的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同时还要顺应区域发展规划,积极融入地方生态文明圈的建设。今天与宝山区以及月浦镇共建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宝钢在推进生态文明、服务城市发展方面又迈出了坚实步伐。从2009年起,宝钢提出环境经营战略,围绕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将环境经营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2013年,宝钢股份围绕建成世界一流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为目标,编制并启动实施了绿色制造发展规划(2013—2018年),结合环境新标准和清洁大气行动计划,滚动修订和实施了六年规划亮点提升和提速行动,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克服诸多困难,优先、提标、提速、保质、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实施,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循环利用,降低消耗、减少排放,以最高标准实现绿色制造。据悉,规划期内,宝钢股份将投资超过100亿元,优化生产工艺,升级生产设备,完成全部烧结机组、焦炉、原料场封闭、皮带机全封闭等一系列生产装备的更新改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工艺减排和清洁生产。规划期内,宝钢股份将继续通过厂区生态林带建设、增绿返绿、系统养护等举措,突出宝钢厂区工业生态及文化特色,体现地方原生态和工业园区绿化的高度和谐与统一。预计2018年,宝钢股份总部大院绿地总面积将达到740万平方米,绿地率将超过36%。宝钢还是目前国内第一家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钢铁企业。目前,宝钢厂区的大部分厂房屋面、车棚顶部等都铺满了太阳能硅晶板,总铺设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到2018年底,整个宝钢集团的太阳能发电规模将达到每年1.2亿千瓦时,相当于4.8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量。

(二)水美铁汉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铁汉生态)成立于2001年,是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工程施工与养护、苗木种植、生物有机肥生产等产业链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公司。自创立伊始,铁汉生态便一直奋战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前线,致力于帮助被污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其良好的服务功能,在生态修复、综合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生态评估、环境评估、规划设计、治理技术、工程管理和项目综合运营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已完成了数千个环保、景观、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公司多年来坚持科技先导、研发先行的产业发展策略,精耕细作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技术领域,在实践中成功开发出一整套裸露坡面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包括裸露坡面植被配制技术体系、植物生长保障体系、种植工程技术体系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岩土工程学、植物学、土壤学、肥料学、高分子化学和环境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是铁汉公司在行业内科技优势实力的集中体现。该技术成功地运用于广州南沙采石场复绿工程、深圳宝安采石场水保工程、深圳南坪快速路边坡绿化工程、京珠高速(湖北段)边坡复绿工程、海南三亚大隆水库护坡绿化工程、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江西鹰瑞高速生态景观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了公司在国内工程创伤生态修复领域内的技术龙头地位。公司以“人与自然和谐”“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等生态景观理念,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精心设计,完美施工,打造景观园林精品工程。尤其在大型地产绿化、高端酒店景观营造方面,公司有独到的施工理念及经验,先后成为万科、星河、卓越、金地、中海、中粮等大型地产公司的优秀承建商。出色地完成了广州、深圳、广西等地香格里拉酒店和深圳丽思卡尔顿酒店、广州机场铂尔曼酒店、惠州喜来登酒店等国际著名品牌酒店,以及深圳星河•丹堤、东莞万科棠樾双城水岸、深圳金地梅陇镇花园、唐山天元帝景和骏景等大型住宅小区的景观建设,并获得业主的高度评价。其中承建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南山园荣获金奖、星河•丹堤绿化工程荣获“2008年度广东省风景园林优良样板工程”金奖。

四、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构建企业生态伦理,加深生态文化认识构建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在企业全体员工间树立起生态伦理意识。人类的实践劳动作为自身调节和控制与自然间物质、能量变换的中介,时刻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自然界构成人类存在的客观条件,是人类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也应按“美的规律”去给予自然更多的道德关怀。所以,一是要使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和价值理念。总理在与企业家召开座谈会时曾说过:“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就要求企业从经营理念和价值追求上要牢记自身作为社会中重要主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肩负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之一的责任与能力。要带着生态责任与诚信去经营、生产。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培养和教育。企业员工是否形成生态伦理意识,直接影响着生产过程中自身践行的结果,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因此,要帮其形成自身与动植物、自然环境间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三是要引领企业家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绿色发展理念。要使企业家提升内在素质,在心中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态度,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关系。这样才能使企业家身上道德的血液得以流畅,进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自觉地践行生态理念。

(二)培育企业生态文化理念,凝聚生态共识

基于企业全体员工间树立起生态伦理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企业建设生态文化。要建立企业形成生态文化,一是要通过环境宣传教育,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生态共识。企业要在日常生产中安排员工进行环境知识的学习,告知其粗放生产和乱排乱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而不是一味地以时间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要使员工正确认识到自身作为与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主体,环境的好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要通过教育,使企业员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生态思想落实到日常的思想和行为中,带动身边员工一起凝聚起生态共识。二是企业要注重生态文化建设,要在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企业要在员工凝聚生态共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凝练、归纳,要认识到企业的生态文化是其发展长久不衰的动力,使之上升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并自觉地落实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三是企业要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员工旅游、培训等方式灵活地把环境知识和生态理念贯穿其中。企业的生态文化作为软实力,折射着企业的精神与风貌,体现着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追求。企业要勇于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以自身良好的生态责任践行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主体。

(三)建立企业生态问责制度,培养法律意识

要提高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就要从制度层面抓起,建立完善的企业生态问责制度。一是要加强企业生态法制建设,明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应履行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自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后,明确了环境保护优先的地位与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建立了严格的生态问责制度。但是该生态问责制度主要实施于政府有关部门层面,并未把企业纳入问责制度当中。因此,应通过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把企业生态问责制度纳入其中。从法律的层面使企业领导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与企业生态责任尽责与否息息相关,并使其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生态责任,对违法违规的企业要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并进行处罚,提高违法成本,使其不愿违法、不敢违法。二是要对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进行环境法制教育。通过进行相关法律宣讲和环境污染案例介绍,使企业领导和员工认识到企业违法带来的对生态环境和自身权益所受到的危害。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使其知法、懂法、守法,从而规范企业及员工的生态行为。三是政府要在遵守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日常中加强对企业生态行为的监督、执法力度。建立企业生态信誉信息平台,对违法违规企业公示并惩罚,对生态行为优秀的企业予以奖励和表扬,引领企业界形成良好的风气与价值取向。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以科技带动效益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针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马克思强调要“减少”和“再利用”排泄物。认为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消除人与自然间“新陈代谢断裂”,这其间蕴含了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一是要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效益提高间并不矛盾。另一方面,马克思不仅把科学技术看作“一般社会生产力”〔9〕396,还揭示了“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9〕188,这就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社会经济生活变革。科技作为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实力,应通过大力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来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向提高。同时把企业的生态文化理念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进所生产出的产品中,坚持绿色生产;二是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要有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要通过提高企业的循环再利用能力,研发、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与设备,在生产的过程中注重能源节约与回收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学明.马克思“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意蕴:J.B.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的阐述〔J〕.中国社会科学,2010(2):45-5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6〕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王晋华,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2.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3.

〔8〕赵成,于萍.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邱邻霖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nxyxb/7174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