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教育中人格缺陷的影响范文

基础教育中人格缺陷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2-09-10 05:02:42

基础教育中人格缺陷的影响

一、我国当代青少年日益突出的人格缺陷

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却日益突出。首先,我国当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西方大量不良文化的渗透和我国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冲击,本位化、功利性思想意识愈演愈烈,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急剧变化,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巨大压力和精神迷乱,加之社会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信仰偏失、价值取向功利、公德缺乏等。其次,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存在严重的“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偏颇,造成青少年认知偏差、急功近利、贪图实惠、社会责任感淡漠、集体观念差。再次,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中国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呵护,使这些独生子女自主性差、进取意识不强、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意志薄弱、害怕吃苦等。近年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不断增多,加剧了青少年心理问题,人格缺陷更为突出。最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生理与心理的快速发展,且发展的不平衡就导致其难以把握复杂的事物,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正确的思想与落后腐败的现象难以从本质上加以认识,结果一部分青少年思想消沉、理想缺乏、道德观念失落、道德行为失范,还有一些青少年愤世嫉俗、缺乏进取心、破罐破摔、逆反、抵触、甚至出现偏执人格或反社会人格等。

二、基础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人格的缺陷

“人是教育的产物”,同样,人格的形成也是教育的结果,教育是人格形成的主导力量[2]。理应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起主导作用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教育体制下,在“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氛围中,其人格教育的缺失却成为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人格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方方面面的偏离上。

1.教育理念偏差。在中小学阶段,社会往往以分数和升学率高低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优劣,这就使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其思想、心灵、人格的培养和教化。教师用脱离实际的理论灌输和刻板过时的教育方法宣讲着课本知识,传授着“文凭是获取就业机会的唯一资源”的教育理念[3]。

2.教育目标片面。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轻视心育或者以品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的现象。

3.教育内容窄化。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说教轻实践,重科学轻人文在基础教育中司空见惯;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极为匮乏;即使有学校、教师涉猎人格教育也是零散的、片面的,譬如谈尊重:只强调对教师、父母的尊重,却忽视了对同学、他人的尊重;论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却忽视了抗挫心态的培养;讲成才:只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合作精神的提升。

4.教育方式简单。在人格教育包括品德教育中,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机械的教育方法缺乏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关注学生的价值倾向、认知结构、心理需要等主体因素,难以使青少年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这种空洞的教育方法,形式化的说教多,触动学生内心的体验少,给予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少,有效的践行更少,很难使青少年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另外,一些教师不懂青少年心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以训斥、侮辱、体罚、殴打代替教育。

5.教育者人格不完善。受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在广大教师中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能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以自身威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教师并不多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带给学生的重大影响。有的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人格有缺陷者,还有少数教师品德败坏,这些都极大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学生产生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近些年,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试教育思想在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中依然存在,人格教育依然不被重视。单调、枯燥、机械的学习生活,使不少青少年走向两个极端:部分学生因成绩不佳而放弃学习,逃离学校,过早流入社会,倘若受到社会不良刺激引诱,就容易出现冲动、冒险、叛逆、反社会等道德人格问题;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应对挫折,更谈不上健康人格的养成,上大学后人格缺陷凸显:社会认知程度低、生存能力差、性格内向、自私、自傲、吝惜、孤僻等。社会发展加速与竞争加剧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基础教育仍旧只是关注知识的获得,那么这种缺失教育带来的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或者说教育牺牲品会越来越多,这是与当代世界教育潮流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相背离的。青少年人格教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亟待加强。

三、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基础教育责无旁贷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力,塑造具有健康人格的人[4]。为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能,我们的国家必须下决心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使应试教育有创新性突破;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1.树立人格教育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思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兼具教化和修养之义[5]。中小学应把青少年良好人格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增强育人观念,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确立人格教育目标。在基础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青少年从心理和道德上获得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一种人格状态或境界。具体教育目标包括使青少年具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合作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道德品质等等。

3.丰富人格教育的内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人格教育的目标来确定。(1)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为新时期健康人格塑造的根本所在,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要重视道德信仰教育,帮助青少年摒弃本位价值取向,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要重视荣辱观教育,从各个方面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奋发图强。(2)加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这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基础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恰如其分地评价自我;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并学会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拼搏。(3)重视优秀传统人格熏陶,这是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方面。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厚的道德人格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影响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追求和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务实求善,重理想、重道德、重气节。

4.创新人格教育方式。教育实践表明,“灌输式”教育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收效甚微,甚至令其反感,而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寻求共鸣、达到心灵会通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渴望的教育方式。因此,在人格教育方式上,应力求生动活泼。譬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健康人格讲座,组织竞技性体育比赛,开展人格教育课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人格熏陶,进行校外公益实践……。在人格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上也应体现多样化:认知法、情景法、体验法、角色扮演法、实际操作法、行为改变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取何种人格教育方式,都应注意发挥教师情感能量的感染作用。诚如朱小蔓在其著作《情感教育论纲》中所提到的“情感因素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离开情感层面,就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5.提高教师人格素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巨大影响,教师人格的榜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作为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楷模,教师本人须先受教育,使自己具有健康人格。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感情基础,所以,首先教师应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应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将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坚定的信念对学生正确理想的确立起引导作用,以坚强的意志对学生的心态的砥砺起激励作用,以高尚的人格行为对学生的行动起示范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时时处处切实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怀抱理想,积极进取,公正公平,无私奉献,乐观豁达,善于合作,富于创新等。当然,在加强人格修养之时,教师还应注重提升自身教育素养,更艺术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有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青少年人格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应深刻地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强;青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民族有希望。在基础教育中,从改变教育观念入手,倾力扭转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人格培养的局面,从素质教育及人格教育方面下功夫,让教育回到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为先的目标上来。把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一种迫在眉睫而又需从长计议的大事来抓,设法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设法通过适当的途径影响家庭与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以期学校主导、家校携手、社会共建、形成合力。如此,在基础教育环节,一定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青少年。

作者:邢金萍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础教育中人格缺陷的影响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