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探讨范文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17 03:02:05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探讨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对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在要求

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来看,其根本在于职前与职后一体化,即培养和培训一体化。而要实现培养与培训一体化,就必须找到一体化的的前提和基础,这归根结底要从教师职业的特点来挖掘。从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教师职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实践性和反思性,因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根基应着眼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了解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职前教师教育应该让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去思考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在面对未来的教育对象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让师范生关注未来的工作对象———小学生发展的特点

小学职前教师未来的工作对象是小学生,这就要求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应让师范生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特点、学习特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师范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小学生一般是处于6-12岁的儿童,其发展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他(她)不同于学龄前儿童,也显著区别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因此,小学职前教师教育应围绕小学生的特点设置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活动。

(三)顺应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

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师范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较多发达国家已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应从娃娃抓起,如瑞典通过“灵感教育”激发孩子的潜能。目前,我国也要求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来说,师范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课程和活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的“实践取向”正是反映了这一点。

(四)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因此,对于职前教师来说,要想一毕业就能适应新的岗位需求,就必须事先具备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有研究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诉求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2〕。例如,新课程改革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科学课程,这在教师教育中应有所体现。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下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一体化教师教育理念的实施,关键在于课程的设置与落实。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对小学职前教师的内在要求来看,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应至少包括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四个模块。

(一)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模块课程

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类课程是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是集中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或教育性特点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让小学职前教师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一般特点、一般方法和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等;重点在于教、管、研三个方面,这也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要求,即小学职前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且必须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在设置小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时,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使学生有所选择,差异性发展。具体设置可见表1。

(二)儿童发展与学习模块课程

儿童发展与学习模块课程重在使小学职前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为他们了解未来工作对象奠定基础。在过去的职前教师教育中也有该模块的课程,但因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只开设一门课程,即《发展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占总课时的比例较少。小学教师只有掌握了儿童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儿童发展与学习模块课程可考虑从儿童发展、儿童心理和儿童学习三个方面开设。

(三)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块课程

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职前教师教育关注的重点,其目的在于使职前教师尽早适应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缩短职前教师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的适应期。目前,各高校都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和方法来改变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当前比较受追捧的是“顶岗实习”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集中时间(一般两个月到一学期)进行实践,很容易造成指导教师力量的缺乏和学生容易厌倦等问题。于是,海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采取了“2+2+2+10”的模式,前三个“2”表示教育见习课程,“10”表示教育实习,分散在不同的学期(具体见下页表3)。

(四)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模块课程

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类课程是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使职前教师熟悉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各类(门)课程,为职前教师尽快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做准备。同时,考虑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一般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即通常所说的“一专多能”,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课程通常采取多选二的模式,比较常见的是三选二的模式。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反思

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关键在于实施。海南师范大学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六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小学教育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3〕,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深刻认识“师范教育”转型为“教师教育”的时代内涵

职前教师不仅是师范生,更是准教师,不仅要培养职前教师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小学职前教师的教师姿态与气质,使其转变观念,还应提高小学职前教师对新时期教师发展的观念认识。例如,“教师资格制度替代师范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制度;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国家明确提出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以本科为目标;教师发展终身化和教师教育一体化”〔4〕。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重视职前教师观念转变的环节,使师范生既不失于以学生的姿态立足脚下,又不失于以教师的姿态面向未来。

(二)建立广泛的合作密切、互惠互利的教育科研与实践共同体

传统的教育实践基地由于管理松懈以及合作形式松散,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一体化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许多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师和领导认为自己只是一味地奉献,既不愿意提供实践场所,也不乐意参与高师院校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于是出现了许多高师院校实践基地缺乏或者实践基地质量不高等问题。教育科研与实践共同体(大学与小学形成紧密合作的关系,双方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教育科研共同体和资源信息共享共同体)的构建,目的在于调动高校和中小学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合作既有利于高校教育科研与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有效实施,又有利于中小学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创建优质、特色学校。

(三)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改变不大,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基本没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过去的评价侧重于其所教班级的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其是否参与职前教师的培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则不予考虑,这既损伤了在职中小学教师培养职前教师的热情,同时,也丧失了大量的优秀教师教育指导力量和资源。对高校教师来说,传统的评价注重科研论文、项目以及获奖的数量和层次,基本不考虑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尤其是许多师范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育见习、实习)不算工作量,或者打折计算,这严重挫伤了高校教师参与职前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评价方式的改革应该双管齐下,既要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重视对准教师、新教师的培养。

作者:王标黄晓娜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编辑、硕士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