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校校企共同体的建立范文

职校校企共同体的建立范文

时间:2022-08-18 11:05:55

职校校企共同体的建立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校企共同体构建的个案实践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原隶属于广州铁路集团,有30多年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历史,形成了学院发展与轨道交通建设同步,办学与轨道交通企业融合,人才培养与轨道交通行业一体,就业与轨道交通类职业岗位群相联的办学优势,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丰富,依托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得天独厚。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几年来,学院充分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通过三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全力推进“123”工程,即建立一个“职教集团”,推进两个“共建”和组建三个“合作学院”,建立起政府投资管理、行业指导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学校强化育人的动态平衡治理格局,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一)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组建职教集团移交转制以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分家”不“分离”,继续坚持服务轨道交通产业链的方向不动摇,坚持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道路不动摇,不断整合与拓展行业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联合广铁集团等130家行业企业,牵头组建了广州工业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了政校行企互利共赢的共同体。学校实行理事会制,制定了理事会章程,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单位已达174个,涵盖了广州市教育局、花都区政府等政府部门,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东莞地铁、福州地铁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广东省铁道学会等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由市教育局、广铁集团、广州地铁、学校等单位领导组成。在理事会下设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与培训、招生与就业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4个专门委员会,统筹协调具体合作项目,实现了政府工作目标链、行业产业链、学校教学链和企业利益链的有效对接,打通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间的对接渠道,成为“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平台与依托。

(二)政、校、行、企紧密合作,共建合作学院依托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以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三个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体,按照“1+N”组合模式,联合广铁集团车辆段、火车站、广州地铁培训学院和清华紫光测控公司等企业组建了电气化、机车司机、现代运输等3个合作学院。合作学院实行院务委员会管理机制,设院长1人,副院长N人(由合作企业出任),校企双主体管理合作学院的各项事宜。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确立了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融合”的合作办学主线,深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顶岗实习和就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内涵。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定、教学过程共担、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育、教学资源共建、学生考核共评的人才共育机制,将与行业企业的偶发性、单一合作上升为契约化、制度化合作,提升教学院系(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水平。合作学院的建立,实现了合作育人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合作就业从校企双方被动向主动转变,合作发展从解决目前问题向着眼将来发展转变,合作办学从松散型合作模式到紧密型合作学院转变。

(三)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格局各专业以职教集团及合作学院成员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联合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教学任务,形成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全面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教学效果与生产效果的对接。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联合广州供电段广州地铁、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和紫光测控有限公司四个企业共建“电气化合作学院”,依托电气化合作学院打造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平台。配合合作企业成立企业冠名订单班,90%的学生进入订单班学习,企业主动作为,深度融入订单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校企共同推进订单培养的长效机制,深化“项目导向、能力递进”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2013年,共订单培养502名毕业生。

(四)政、校、行、企协同运行,形成校企互利共赢长效机制创新合作学院的运行载体,学院建立了29个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站、31个双师工作室等校企联络点。将教学建设与校企声誉联为一体,强化了校企能人的合作,夯实了工学结合的基础,解决了体制上的动力问题,落实了校企“双主体”负责人制,实现了“生产性实训、大赛培育、技术研发、教师技能提升”等功能,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4]。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站、双师工作室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桥头堡”、人员岗位互聘的“联络处”、信息共享的“交换机”,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无缝对接,做到了双方的要求不错位、不滞后,工学不脱节。同时,专业依托合作学院,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企业创建“教学工区”,通过实施校内外双阶段顶岗实习、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构建了校企一体实施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机制。以确定顶岗实习为切入点创新了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校企共同破解高安全风险岗位人才培养的难题,为区域轨道交通行业的核心岗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实现了专业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协同发展。

二、校企共同体良性运行的对策思考

(一)政策引导,优化校企合作环境目前,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就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度不高。企业服务学校以“利益”为先,当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时,必然不愿参与到教育之中来。究其原因,最关键的还是政府层面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在高职院校由行业交由政府管理的今天,由于行业、企业、学校的隶属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热情,校企合作恐难深入开展,必须要从政府的政策、制度层面,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上寻找突破口。从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均是政府层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德国政府规定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以获得国家最高为100%的经费补助,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给予减税或计入产品价格以回收成本等方式,大大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鉴于此,政府一方面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并制定诸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校企共同体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办学效益分配制度》等多项校企合作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参加校企合作是行业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制定税收减免、贷款优化等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最终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环境,形成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法律体系,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建构定制,理顺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共同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理事会管理、运行制度等还未真正形成,共同体内基本上是成员单位的简单集合,校企之间的人、财、物及法人资格相对独立,正如国内大多数职教集团一样,是由“契约关系”组成的“松散型”组织,没有形成集约合力,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捆绑和约束,造成校企之间的各项资源难以集中调配共享。因此,要进一步理顺校企共同体的内部关系,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完善理事会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切实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可以将长期存在订单培养和合作学院中的企业等有密切合作关系的规模企业作为校企共同体的常务理事单位,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办学,逐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同时,将在实习实训场所、员工培训、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有协作关系的行业协会、企业作为理事单位,实行半紧密层的管理方式。当校企共同体发展成熟后,还可以利用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模式,实施股份制运作,真正在共同体内部形成利益相关的联合体。

(三)互动融合,建立校企运行保障机制校企共同体绝不是企业和高职院校二者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校企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表现出来的系统整体性功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都是源于学校求生存、求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主动却又盲目地向企业寻求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大多数是凭校企双方的私人关系而开展,校企合作的质量和长效运行难以维持。因此,在政府政策导向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还要以校企共同体为契机,建立校企互动融合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目标一致的动力机制,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优势互补的选择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等。即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共同体”,并以企业取得一定的预期收益为目标进行合作,同时,制定“校企共同体”合作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校企共同体”的具体实施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评价不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使学校与企业共生共荣,促进和推动“校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徐芳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职校校企共同体的建立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