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外国文学教学与多元文化背景简析范文

外国文学教学与多元文化背景简析范文

时间:2022-01-07 03:18:08

外国文学教学与多元文化背景简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摘要:

外国文学经典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承载着厚重的社会历史、宗教救赎、人文精神、价值观等多元文化背景。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解读外国文学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学生加深对作品人物、思想、艺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多元文化背景;解读

外国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专业课,涉及的国家多,范围广,作家作品星罗棋布。在众多的外国文学经典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背景。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领会到经典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更要领会其多元的文化底蕴。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多元文化背景元素主要有:社会历史背景、宗教救赎背景、人文精神背景、价值观背景、情感背景等等。现代的大学生,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对网络文化、偶像文化如数家珍,但是对西方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却十分欠缺,对外国文学中的文化背景更是缺少一种探究的精神。只求表面理解,不求深层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解读外国文学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学生加深对作品人物、思想、艺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谈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解读其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的解读

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的出现,都和该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社会历史背景对文学的影响巨大,甚至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审美体验的艺术结晶。分析评价作品,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之中,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民族、社会、文化等状况,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个人思想与审美特性等,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例如,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就反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残酷复杂、风云变幻的斗争形势。在作品中,被打倒了的巴黎大贵族德•拉•木尔侯爵卷土重来,恢复其往日的荣华富贵,飞扬跋扈,不可一世;靠着大革命中投机发财的维立叶尔市市长德•瑞那先生唯利是图,盛气凌人;而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那样的下层民众却备受排挤和打压。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塑造了于连这个既高傲又自卑、既反抗又妥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在分析作品之前,笔者先布置学生不仅要阅读作品,还要搜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资料,了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了解法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在课堂上,让学生简述一下拿破仑的故事、波旁王朝的兴衰史、雅各宾派的革命,等等,这样,学生在分析于连形象时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作为一个木匠的儿子、平民青年,如此地崇拜拿破仑,把拿破仑当作自己的偶像,也理解了他为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却因为生不逢时和现实的黑暗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个人奋斗悲剧及其原因。在上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时,笔者设置了一些问题:《高老头》是如何再现《人间喜剧》的三大主题的?在作品中,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哪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学生都知道《高老头》这部作品再现了巴尔扎克的鸿篇巨制《人间喜剧》的三大主题:封建贵族阶级没落衰亡、资产阶级罪恶发家史、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但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阶级属性,他们就很茫然,提问他们:作品中封建贵族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竟然有学生回答:高老头。出现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很显然学生对欧洲社会的各种阶级、阶层并不了解,对欧洲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笔者引导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欧洲各国封建贵族及其爵位制度形成的资料,至少让他们明白:尽管欧洲各国的封建爵位制度未必完全相同,但是封建贵族一般都属于“簪缨世家”,作品中被冠以“公爵”“伯爵”“男爵”“侯爵”“子爵”“勋爵”称号的都属于封建贵族,当然也有一些是后面加封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高老头作为一个卖面粉发家致富的暴发户,属于资产阶级,不是贵族。而小说中封建贵族的代表是法国外省没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和巴黎名门贵妇鲍赛昂子爵夫人。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影响巨大,不仅影响了法国文学,也影响了英国文学。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就直接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革命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清算罪恶累累的封建贵族的情景,历史事件直接构成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和启发,解读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学生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大有帮助。

二、宗教救赎背景的解读

外国文学,特别是欧美文学,和宗教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社会,宗教对人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根深蒂固,它不仅影响着文学,也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产生以后,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会把文学艺术也纳入神学的范畴,《圣经》成为指导人们一切行为和思想的准则。基督教后来分化成很多的流派。尽管教派林立,人们对宗教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在宗教对人的灵魂救赎问题上,很多人基本上持一致的看法。“西方许多重要文学观念的实质性转折,都同基督教有关。”[1]115体现在文学创作中,那就是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作家总会在他的作品里有意无意地表现宗教的内容,体现了宗教对人心灵的洗礼、对人的灵魂的救赎作用。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困惑:为什么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总是会出现那么多的教堂、牧师、神父、做礼拜、祷告、忏悔等宗教文化现象?人们为什么总会对上帝那么顶礼膜拜?为什么作品中的人物陷入某种精神危机时就要向上帝耶和华或者基督耶稣祷告?为什么人物一出现心灵困惑时就要去找神父倾诉?这本身就意味着中国读者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都会面临的一种宗教文化的隔阂。例如,在《哈姆莱特》中有这么一个场景:通过“戏中戏”的试探,哈姆莱特已经证实了克劳迪斯就是杀害父王的凶手,他下定了复仇的决心。在前往母后寝室的途中,哈姆莱特看到克劳迪斯跪在耶稣像下面忏悔、他本来可以一剑就可以刺死克劳迪斯,可是哈姆莱特却把剑收起来了,白白放过了大好的复仇机会,为什么?在这里就涉及一个宗教的灵魂救赎问题。在基督教文化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好人死后会上天堂,生前有罪的人(或者坏人)通过忏悔,洗涤自己的灵魂,死后也可以上天堂。哈姆莱特觉得,克劳迪斯正在忏悔自己的罪行,这个时候杀了他,岂不是送他上天堂?他说:“现在他正洗涤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的,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2]569,他希望在奸王乱伦、酗酒、骂人的时候再杀也不迟。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思想的局限性:相信宗教的宿命论,相信宗教对人的灵魂的救赎作用,想报杀父之仇,内心却很纠结,在到底是送恶人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之间犹豫不决、患得患失,最终失去了眼前的复仇机会。只有弄明白外国文学中的宗教救赎的文化背景,读者才好了解作品中一些与宗教有关的情节的含义。例如,《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偷情,德•瑞那夫人在享受爱情的甜蜜的同时,深深怀着一种负罪感,在儿子发烧不退之时,觉得这是上帝在因为母亲的不贞而惩罚她的儿子;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对他笔下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怀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对她追求爱情的勇气持赞美态度,但是又对她抛夫别子的做法有所谴责,在爱情与家庭难以两全的困惑下,托尔斯泰只能求助于宗教,“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写到,安娜与渥伦斯基相爱,在生孩子时候得了产褥热,认为自己因为背叛丈夫而受到上帝的惩罚,她祈求卡列宁的原谅和宽恕,希望由此来减轻自己的罪孽,这也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对宗教救赎的态度。而在《复活》的结局中,男女主人公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复活”,更是体现了托尔斯泰对宗教救赎力量的无限夸大。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宗教文化背景,学生很难把握到作品的精髓。

三、人文精神背景的解读

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部西方文学史,也是一部人文精神的发展史。这种人文传统,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它萌芽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得以发扬光大,在启蒙运动中得以长足发展,在19世纪形成高潮。不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还是19世纪的人道主义思想,其具体的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肯定人,讴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欧美各国的很多作家都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对善良人民的同情,对人的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探索,等等,在莎士比亚、雨果、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海明威、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在教学中,有必要对每一个时期不同作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行解读,和学生共同分析探讨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精华。以莎士比亚的创作为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充满了对宇宙、人性、人生、爱情、友谊的探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中哈姆莱特那段经典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为历来的读者和评论家所称道。

四、价值观背景的解读

文学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面临着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明显,具有较强的利己倾向;重实用价值、轻社会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倾向明显;责任意识相对较弱;自我人生价值倾向多元,并导致自我道德失衡,缺乏坚定的信念与意识。”[3]28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竞争的激烈、社会需求与个人期望值的落差等问题摆在当代大学生的面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就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和金钱,好好地珍惜亲情、爱情、友情,乐观地直面困难与挫折,等等。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充满了对生命和世界的意义与价值的终极关怀,价值观探究始终贯穿着西方文学发展的轨迹。“外国文学课的一项重要功能正是引领学生辨别、体验、吸纳异质文化的价值观之精粹,将人类思想的宝贵积淀传承下去,同时也丰富、延展、调整我们自己的价值观。”[4]120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进行探讨,加以甄别,吸纳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显得尤为重要。外国文学作品中,大部分都会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外国文学的不少作品思想内容是健康的,里面充满了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也充溢着爱情、亲情、友情的温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外国文学的经典名著,既有对邪恶势力的揭露,也有对美好人性的讴歌,还有对金钱罪恶的诅咒,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外国文学作家的笔下,有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演绎着种种别样的人生百态。作家们用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给我们塑造了很多典型人物。有的主人公代表了人类本性上的善,他们有着种种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有意志坚强、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积极探索、毫不妥协、敢于向罪恶势力挑战的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有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虽死犹生的浮士德(歌德的《浮士德》;有美丽、善良、疾恶如仇的爱斯梅拉达(雨果《巴黎圣母院》);有敢于追求自由爱情,为了爱情无怨无悔、赴汤蹈火的安娜(《安娜•卡列尼娜》)……有的人物塑造则从丑恶的角度来揭示生活的阴暗面。有贪婪、吝色的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的典型:夏洛克(《威尼斯商人》)、阿巴贡(《吝啬鬼》)、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死魂灵》);有阴险狠毒、笑里藏刀、弑兄篡位的克劳迪斯(《哈姆莱特》);有作恶多端、残害百姓的封建贵族代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双城记》)……不管是哪些人物类型,都对读者辨别善恶、区分真善、明确崇高与卑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外国文学作品时空跨度大,人文、历史、宗教、心理、审美等各方面与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上现在的学生更多的关注新的时尚的东西,对西方文学的传统文化背景往往容易忽略。有的甚至只想追求快餐化的学习,阅读作品时只求理解字面上的意义,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缺少探求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背景文化,这也是一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把作品的文化背景弄清楚了,对作品的思想、艺术和人物的分析、鉴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张沁文.西方文学:宗教文化的影响与求证[J].广西社会科学,2006(04).

[2]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3]马家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02).

[4]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作者:刘丽琼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外国文学教学与多元文化背景简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