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殊教育中治疗性音乐探微范文

特殊教育中治疗性音乐探微范文

时间:2022-01-12 09:47:52

特殊教育中治疗性音乐探微

一、治疗性音乐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功能

音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会导致其主体一系列生理上的反应和变化。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高天的《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明确提出: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影响心率和脉搏速度、血压、皮肤电反应、肌肉电位和运动反应、内分泌和体内生化物质(肾上腺素、内啡肽、免疫球蛋白)和脑电波等等。不少研究资料显示,一些帕金森症病人在从事舞蹈和演奏时表现正常,僵硬、颤抖、迟缓等疾病症状消失了,甚至脑电也趋于正常。随着音乐疗法的不断拓展,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媒介和工具,音乐本体内部相关元素所能发挥的作用,无疑是音乐治疗学理论应当加以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美国促进音乐治疗运动的一个重要先驱者伊森早就明确提出:音乐中的节奏是最重要的治疗成分。节奏重建疗法认为,人体自身存在许多自然的节奏,如心跳、脑波、呼吸等,特别的节奏会影响人体和脑的功能。当人体出现生理或心理障碍时,内在自然的节奏就可能不同步。因此节奏重建疗法提倡通过将对象暴露在特别的节奏下,再重建身体内在的自然节奏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节奏、旋律、语言、动作结合起来,对其大脑产生有效刺激、锻炼手脑并用,促进生理结构和神经系统的演化,从而达到提高感知力、矫正生理缺陷的目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成功完成过多例教育、康复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有位学生智商正常,性格也较活泼,但身体协调性异于正常儿童,写字时双肩倾斜,说话时身体摇晃,特别是口吃严重。当时我就有这样一个设想:虽然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工具,但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音乐的节奏训练或许能矫治他的表达缺陷和身体协调异常。针对其特点,在最初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并未对他开展正式的二胡教学,而是尝试采用:1.奥尔夫的八种身势运动节奏打法:双手击掌、双手拍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跺左脚、跺右脚;2.儿歌、民谣配合节奏吟诵、念白等方法:运用师生间游戏、竞赛等他所十分乐意的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他进行系统的节奏训练。并在随后的二胡教学中,特意选用节奏清晰、旋律流畅、意境优美的曲目,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孩子不仅顺利通过二胡十级的测试,身体的协调性有了明显改善,说话不再结巴,表达连贯条理。

二、治疗性音乐教学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

在传统的特殊音乐教育语境中,使用适应性或补偿性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和促进残障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音乐基本知识并掌握相应技能,是开展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特殊音乐教育中治疗性音乐的教学实践,则是以音乐为媒介、以治疗为手段,来最大程度地帮助残障学生增强心理能力和生活技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齐配尔博士所言:“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性音乐教学具有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化、多样化成长的内在蕴涵,其终极目标是残疾人个体需要与价值的获得与提升,而非侧重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外在价值。因此,适合于每个残疾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模式都应纳入治疗性音乐教学的范畴,并真正体现尊重残障儿童个性发展和适应其自立于社会的人文关怀需求。

一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特殊教育课堂通常面对的是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行为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等多种问题,即便是一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都会存在不同的内在成因和外部表症,这种特殊性和差异性更加凸显了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围绕改善和优化特殊儿童的成长潜能、促进康复、提高多元智能实施展开的治疗性音乐教学,无论是个体治疗还是集体治疗,都必须在充分了解把握实施对象个体特质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指向性和适配性,简而言之就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治疗性音乐教学最显见、最常用的一个作用,就是对情绪的调节—诱导和构建积极的情绪力量、消解和释放负面情绪,而调节的功效直接依赖于节奏是否实现了有针对性的正确运用。兼具音乐教师和治疗师双重身份的实施主体应预先掌握好对方的生活态度、性格、生活方式与习惯、情感变化等,以确定适用的具体曲目、适用的时间、音量的控制与调节等诸多细节,在选用乐曲时尤须重点把握以下因素: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心身障碍的性质,音乐家的风格和音乐技能,具体乐曲的节奏与患者的治疗关系,必要时,应根据治疗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原有乐曲进行有机的组合甚至编创,使节奏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贴合治疗需要,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有简便易行的可操作性。治疗性音乐教育的对象通常都是具有一种或多种心身障碍的患者,有些甚至是低龄儿童或伴有意识障碍的成年人,在特殊儿童音乐课堂上,一个教师往往需要随时要处理特殊孩子由于生理、情绪不能自控引发的突发状况,如喊叫、随意走动、自言自语等。实施对象的广泛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极不确定性,决定了治疗性音乐教育不能追求、也无法实现普通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因此,遵循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基本原则,即具备患者本身的可参与性、主客体之间的适配性以及教学治疗活动的可持续性,毫无疑问应当成为治疗性音乐教育的不二法则。有些智障儿童的情商并不低,甚至超过正常儿童。在开展治疗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能走进患儿的内心世界,让对方喜欢你、接受你、信任你,这是降低教学治疗难度的一条捷径。前提是,教师或者说是治疗师必须采用平等、友善、富有耐心和爱心的方式,逐步建构起对患儿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逐步培养其对音乐本体、教学方式乃至治疗手段的兴趣。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即使是方式手段上的相对复杂,都会被内化的动力所消弥,治疗性音乐教学的功效显现将只是时间问题。

三是过程取向大于目标结果。特殊音乐教育语境下的治疗性音乐教学,绝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特殊孩子有权充分获得最佳的音乐体验过程。在当今世界四大音乐教学体系中,有很多富有人文关怀和多元化融合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其核心的要旨都在传递一个理念: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而不是培养音乐家。例如以原本性、整体性、体验式、过程取向四大核心精神建构起来的奥尔夫音乐体系,高度契合儿童心身特点,不仅在幼儿音乐教育领域产生直接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对特殊儿童的康复矫治具有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做得好不好不重要、做不做才是最关键,在“做”的过程取向中有望实现以下多种可能:1.治疗性综合音乐活动锻炼特殊儿童的协调性,在唱游、律动及敲奏乐器中学习粗大动作如:跑、跳、行走、爬、伸展。以及精细动作如:手眼协调、抓握能力、敲、拍、手指独立操作能力等,进而促进肢体动作协调能力的提高。2.用唱歌或模仿日常生活的声音刺激发音意愿,帮助发音清晰。提高和改善语言能力,同时在音乐体验活动中加强与群体的沟通能力。3.治疗性综合音乐活动能刺激儿童的听觉、触觉、视觉、运动知觉等各种器官,儿童有机会激发他们的整个身体来表达、创造和想像。凭借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增强环境适应能力。4.在自我参与中提高兴趣和热情度,不断提高患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

作者:于雪琴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特殊教育中治疗性音乐探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gxjyglzz/63639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