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范文

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范文

时间:2022-10-09 04:34:47

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在辅导员所应具备的众多素质和能力中,“职业道德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谈心教育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这些素质和能力做具体阐述,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如何提升素质和能力提出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策略

一、研究概况

研究采用“访谈”与“开座谈会”的调查方法,在以天津地区为主的高校中开展了历时近3个月的调研。涉及:天津市普通高校9所,占天津市同类院校(19所)的47.4%,河北省普通高校1所;天津市独立学院5所,占天津市同类院校(10所)的50%,河北省独立学院1所;天津市高职院校4所,占天津市同类院校(26所)的15.4%,山东省高职院校1所。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30场,涉及12所高校的“同行专家、校(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政负责人”共计30人;召开座谈会20场,涉及16所高校的“基层专兼职辅导员、学工部(学生处、学工办)学生工作者、团系统工作者、专职专任教师、学生”共计171人。研究发现,在众多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中,以“职业道德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谈心教育能力”尤为重要。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教育劳动具有明显的直观示范性,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加强师德修养既是教育工作者的伦理责任,也是法定义务,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师德状况集中体现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性质与方向。辅导员的师德修养如何,将对培养学生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推进“高校辅导员道德素质提升”是一项动态、重大而系统的精神工程,它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基于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特点和心理特征,秉承师德教育过程中辩证发展的规律,紧扣各高校实际并注重层次性,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1.重视“师爱”的作用,加强对辅导员“人格”的塑造。2.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依托学习培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3.进行早期教育,从师范生抓起,提升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4.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推动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5.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将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6.坚持“四个统一”,遵循“四个原则”,做好“四个结合”,在“七个方面”下功夫。即: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前瞻性、渐进性与跳跃性”的统一,遵循“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倡导责任伦理、规范要求的不同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做好“德治与法治、教育与培养、扬善与惩恶、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统筹兼顾、建章立制、宣传引导、途径探索、总结提高”方面下功夫。

三、培养高校辅导员“创新素质”策略

“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根本意义的能力。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通过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来实现。辅导员自身的创新动力(工作动力)、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工作基础)和创新型的管理艺术(工作的有效工具)等“创新素质”对学生来说是具体可感的示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要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个性自由独立且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辅导员必须首先提升自身“创新素质”才能感染、教育、鼓励、引导他们,给他们切实有效的指导。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的是人人发展、全面发展,这要求在高校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辅导员应该成为一个“成长共同体”,要把对辅导员“创新素质”的培养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1.辅导员应具备的“创新素质”辅导员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辅导员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模式,还要有创新的方式与方法。具体表现为具备“创造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强烈的组织管理创新意识、开放思维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创造性设计育人过程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教育管理科研能力、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从事“创新、创意、创业”活动和进行实习实训、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的能力。2.辅导员“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培养辅导员“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有利于丰富辅导员的知识,改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理论素养,配合专业课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及创造性育人的能力。其次,教育教学科研的开展,使辅导员工作变为一种创新劳动,这将极大地激发辅导员的创新精神,丰富育人乐趣。再次,教育教学科研本身的严谨性,使辅导员的治学态度、管理手段、育人方法更加严密、更加科学。(1)学校管理制度要“松绑”,实行创造性的管理,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在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中大胆地进行育人改革探索与实践。(2)要彻底破除传统的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观念,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加大“创新”指标在辅导员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对辅导员在育人过程自身所体现的创新理念、创新行为,以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使辅导员甩掉包袱,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育人的才能。(3)营造氛围,构建开展创造性教育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激励辅导员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基金”,提高辅导员不断追求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性及创新精神,及时满足其成就动机,激发其创造热情,使辅导员的“创新素质”在育人工作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4)师范院校应普及“创造学”课程,使未来育人者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培养。高校应通过对专、兼职辅导员进行常态化的“岗前培训、职后培训、专题培训”等,努力提高辅导员的创新素质。

四、打造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策略

一些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比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要全天候为学生服务并随时准备投入处理突发事件,这使其长期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辅导员工作评价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造成其在本职岗位上缺乏安全感、职业归属感和工作价值社会认同感,成就动机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充分关注与重视,并且缺乏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鉴于这些,辅导员难免会产生精神上的压力并表现出“不满、愤怒、反抗”等情绪,严重者还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如“过度神经质、疲惫乏力、胸闷、失眠、心慌、头痛”等,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职业倦怠,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1.强化“动机激励”,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幸福感(1)结合工作业绩评价,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辅导员积极从事育人工作,如“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优化工作环境、提供继续深造的平台”等。(2)通过“宣传典型、学习先进”等多种方式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和在高校中、社会上的地位与认可度,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责任感。(3)高校领导应通过“思想沟通、谈心慰问、排忧解难、情感疏导”等方式与辅导员经常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可以在“加深辅导员对职业的认知,促进其把育人工作提升为自身奋斗的职业目标”上起到持久的内在激励作用。2.建立常态化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制(1)组织、引导、强化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使其掌握有效调适自身心理的手段,并提高其运用心理学知识育人的能力。(2)建立专门的针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治疗与督导队伍,为辅导员建立心理档案,并加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3)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要系统化,应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角色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培养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培养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培养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培养专注于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坚强意志和品格”等。

五、提高高校辅导员“学习能力”策略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具有“细、碎、繁、杂”的特点,工作时间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并常常要占用大量业余休息时间。很多辅导员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奔波劳碌,周而复始地做着机械化的工作,无暇顾及也忽略了自身的学习提高,再加上一些学校对辅导员的职后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易造成辅导员“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思维僵化、自我提升动力不足、业务素质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等。这对辅导员工作效率与实效性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完善和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无益的。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要常怀“本领恐慌”之感,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自觉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成为“学习型辅导员”,做到“学以立德、学以致用、可持续发展”,并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与自身职业生涯的关系,才能成功扮演岗位角色,有效担当岗位职责。1.提高辅导员“学习能力”的途径(1)培养辅导员的学习意识,使其“主动”自觉学习。(2)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使其“被动”接受培训。(3)完善制度,以多种形式激发辅导员的学习动力。2.检验辅导员“学习成果”的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是我们一贯倡导的科学学风。检验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方面的成果,要体现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运用理论的水平和把握政策的能力上,学校要考察:辅导员自身思想及其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否提高;辅导员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是否全面、客观,对各项政策的把握是否准确;辅导员理论运用水平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等业务的能力是否提高。

六、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策略

“心理辅导”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截然不同,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的成长发展以指导和帮助。西方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学校的心理辅导发展历程表明,只有走专业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心理成长。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心理辅导队伍的专业化与稳定性(1)高校要明确“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实际出发构建一套符合校情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心理辅导理论体系、操作程序及办法,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督导机制,并在用人政策、专项经费上给予支持,激发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在这一领域进行理性探索的热情,确保其正常、有序、高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2)优先选择具备“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职业资格或有相关专业背景与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来承担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心理辅导工作,将辅导员从事该项工作的情况纳入辅导员业绩考评体系,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保证、在工资待遇上给予体现,确保辅导员没有后顾之忧地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相关教育研究活动。2.强化辅导员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认识高校要使辅导员明确:心理辅导不应只针对部分有心理困惑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融入社会保驾护航。“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强调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辅导员应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入学适应、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方法、择业就业”等问题设计一套系统而可操作的“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方案”,并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实施。3.不断充实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体系,锻炼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战能力(1)辅导员应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辅导员应熟悉“观摩法、实验法、评价法、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等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心理教育的研究和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实践中。(3)辅导员应利用“心理专题培训讲座、交流学习”等机会了解心理辅导的最新理论,并掌握其实施技能、技巧。

七、增强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能力”策略

“谈心教育”是辅导员与学生“心与心”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与映照,是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对学生施加影响力”的主要途径,是在“爱”(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的基调下进行的直指学生内心世界的正向影响力,有助于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现实与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中普遍提出“辅导员每学期要跟所负责的每一位学生至少进行一次谈话”。辅导员作为谈心教育组织引导者,应对谈心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在与学生谈话前做足功课,恰当选择进行谈话的时机与环境,谈话时灵活运用“谈技与心能”,注意辅助以网络平台的使用,切忌片面追求形式,避免对学生“谈一遍过”,确保谈话的时间,以及谈话的有效性和持续性。1.增进辅导员的“谈技”(1)通过培训,使辅导员掌握“谈心艺术、技巧、方法”。(2)把企业管理中的“过程监管技术”应用到对辅导员谈心工作过程的管理中。(3)把“心理咨询技术”引入谈心教育领域。2.增进辅导员的“心能”(1)“爱人如己。”辅导员应从“悦纳自己”开始,坦然接受自己的全部(各种角色、优缺点),成为一个内心淡定祥和的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辅导员应把“成就每一个学生”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辅导员应在谈心教育中正确而有效运用心理咨询原则与技术。辅导员要建立谈心“信任关系”,明确并遵守“谈话内容保密原则”,选择适宜的谈话场所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感”。辅导员在谈心过程中要实现“助人自助”,明确双方的角色和各自承担的责任,启发、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主动投入自我探索、成长的过程,使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充满信心并付诸实践。辅导员要端正对待学生的态度,使用“面谈技术”。辅导员在谈话过程中应真诚倾听、感受并如实传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恰当运用心理咨询中“促进咨询关系建立的技术、咨询的参与性技术、咨询的影响性技术”。“厚德载物。”辅导员应不断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实现对学生“正能量”的传递。

作者:1.杨翊,包丽丽,李瑶;2.孟庆铂;3.朱莹 单位:1.天津外国语大学,2.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3.天津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gsgsxb/7211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