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范文

时间:2022-11-02 09:37: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

《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四期

近年来,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加强,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世界文化也在相互交流碰撞,多元文化共生并存已是事实;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成共识,这些既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形势下,立足多元文化背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多元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与以往封闭、单一的境况不同,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百花齐放、共存共荣的新时代。[1]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冲击。

(一)人们更加关注利益和责任的计算现代经济理论由“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基础,其最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囚徒困境”:两个囚徒为了避免自己陷入最不利的境地都会选择招供,而他们双方这种行为带来的却是对整体最不利的结果。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薛兆丰所说,“道德背后有一系列精密的计算”[2],在不知道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何种影响时,人的本性通常会出现迟疑的情况,所以美国等国家用各种形式甚至是法律来鼓励救助。法官汉德(LearnedHand)在美国政府对卡罗尔拖轮公司的诉讼案中提出了有名的汉德公式:B<PL(B:预防事故的成本;L: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实际损失;P:事故发生的概率;PL:事故的预先损失),仅仅当这一公式成立时,潜在致害者才负过失侵权责任。[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制度的问题里始终蕴含着对利益和责任的计算。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讲到,人首先是自利的,但天性里还懂得同情[4],逐利和道德并非天然相悖,这也使得人会在不同领域内以不同策略谋求个人幸福最大化:人们愿意对私人领域中的亲情和友谊进行投资;也愿意在公共领域中通过产权保护以及双方都希望的互利为基础从事相关活动。

(二)社会主义的道德底线不断被冲击我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一项来自盖洛普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国人仅占全国12%。环顾周遭,社会主义道德底线频遭冲击:品牌牛奶中添加有毒物质;地沟油、染色馒头上餐桌;不法养殖户把“瘦肉精猪”卖给大型肉联厂……这些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失范和滑坡已相当严重,道德文化建设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开始想起曾经的“朴素心境”:道德都去哪儿了?这些现状的产生原因,除上述研究中提到人们更精于计算利益和责任外,还包括:社会互信遭到负面案例的日益侵蚀;从传统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型期中社会信任呈现空白;普通民众大多欠缺现代意识和公共意识等。卸责、偷工减料、做手脚或敲竹杠等行为,并非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它在所有人类交易中均难回避,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何况我们国家这类问题似乎更为严重。

(三)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多元化多元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会带来多样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状态,变得活跃和富有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和进步[5];但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锋,也可视为对传统社会一元文化的颠覆和挑战,强烈震撼着人们传统单一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由于年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征,使得他们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当多元文化的浪潮袭来之时,他们的价值观体系呈多元化发展,容易出现价值混乱、价值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学生的独特性、选择性与变更性日益显现,有时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这就对其价值观造成一定销蚀,使这一群体信仰迷茫、主流意识形态淡化、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创新艰难等。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困境的主要原因调查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于去年6月至8月间对福建地区的四所高校,以分层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15.0forWindows软件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被调查的高校门类较多,包括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和医学类等。在发放的6500份问卷中,共回收有效问卷6047份,问卷有效率达93.03%。从有效的样本来看,性别上男女各为61%和39%;民族分布上,汉族是主体,占94.01%,少数民族占5.89%;学历上,本科生达87.71%,硕士研究生占10.48%,专科生为1.8%,博士研究生仅0.01%;年级分布上,本科一年级有32.55%,毕业班为18.85%,其他年级占48.6%;学科门类中,工学人数最多,占总数的54.08%,其次主要是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看来本次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梳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仍有待提高,这一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大学生的精神层面1.信仰缺乏和叛逆心较强当前,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基本上都是“90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但叛逆心和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脆弱、辨别能力有限,这就从一个侧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活在物质经济发展快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不少大学生忽略对精神或信仰层面的追求,对某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往往产生不满乃至愤怒情绪,有的甚至采取过激的表达方式。2.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视剧及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在“求利”引导下把个人利益和金钱作用推向极端[6],这使得价值评判标准变得功利化,以金钱或物质为依据;在专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热门、就业率高、工作体面的类别,常忽视自身兴趣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以致出现所选专业与自己兴趣不符,进而出现学习吃力、缺乏兴趣、挂科等现象,心理承受力较脆弱的“90”后易于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同时因专业能力欠缺,易于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二)高校教育理念层面1.不够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不少高校热衷于扩大办学规模,一味追求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科研项目获奖、学位点数量等,而忽略了思政教育工作;忽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自身素养上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引起社会较大不满;部分思政教育课堂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理论高度”欠缺;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不够完善,虽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但在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思政教育实践主体性不强,说得多、做得少,学生还主要停留于“被说教”;虽然总体上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多流于形式、娱乐色彩较浓,如组织活动主要是为配合上级组织或参加某些庆典,对学生道德文化养成教育的作用有限;对思政教育缺乏总结凝练和规律性的探索。2.忽视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量的扩张上成效明显,大楼大树拔地而起,但却忽视了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内涵底蕴尤显不足;去“行政化”雷声大、雨点小,行政主导、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独立自主的存在意识;条条框框多,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学术自由氛围被不断侵蚀,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被扼杀;功利作祟,职称不再是知识渊博的代名词,却成为名誉和地位的逐利场,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问题层出不穷。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建议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定程度高低,关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大小。高校的功能及其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承担重要的时代使命。我们应正视并有效运用多元文化背景,在思想引领、载体创新和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提升。

(一)加强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向心力首先,丰富大学精神内涵。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7],为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形式,新时期应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赋予大学精神更深刻具体的内涵,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能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有效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其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纳入学生思政教育的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各利益相关者;适应青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善于抓住五四、国庆等纪念日和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时间节点,以主题班会、观看系列电影、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研讨等多样化方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诚信、感恩、励志、责任、考风考纪、“三爱三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等主题,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再次,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严格发展党员标准,从源头上把关,真正将思想进步、专业过硬、作风正派、师生认可的学生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评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人,多渠道、广范围宣传,引导学生既向英雄人物学习,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实体和虚拟党支部建设,以支部立项增进其战斗堡垒作用,让先进思想的气息在学生社区洋溢。

(二)促进载体创新,增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吸引力首先,做强社会实践教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展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创造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主角、让每个梦想飞翔,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真正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益。紧扣专业,凸显实践,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更要培养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生活环境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通过良好的文化熏陶,使道德文化变成他们的自觉追求和内在品行。其次,创新网络思政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思政教育”网站、网页,开设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栏目;推动学生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搭建起学校与学生互相交流、学生事务与反馈的网络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充分增进“微”时代正能量传播;弥补网络文化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带,指导学生文明上网,增进他们的网络道德修养。再次,强化精神心理扶助。在多元文化背景和当前学生受挫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精神引领和心理关怀尤为重要。既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变追捧娱乐明星为科学明星,拨正当下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星热潮,端正泛娱乐化歪风。又要围绕“5.25”、“10.10”心理主题日,开展团训、海报展、情景剧赛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加强心理保健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朋辈教育作用;建立心理危机处置机制,健全处置工作预案,加强对特殊关注学生的关心和帮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三)强化队伍建设,激发大学生思政教育原动力首先,提升理论教师综合素质。教师特别是理论教师,他们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模范和带路者。一名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以身作则的教师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理论教师素质的提高,既要把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使他们具备崇高的师德;又要促进业务精湛,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涵养,尤其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促进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新兴学科知识、时事知识等的学习,唯其如此,才可以对不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队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坚力量,要提高这支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就要增进他们的政治涵养,使他们能辩证看待多元文化的背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晓、真懂、真用,以此作为提高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一把利剑;还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业务交流、学习、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工作水平等;推动他们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理论研究,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使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顾及队伍人员组成结构实际,老带新、一对一地传帮带。再次,完善导师和班主任工作。大学生导师和班主任主要分别由党政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兼任,实践表明,他们在学生思政教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探索这两支队伍的建设机制,增进他们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业务素养和主导作用;适时“补位”,与思政教育理论教师、辅导员良性互补,共同推进;坚持师生约见制度,通过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等方面的个性化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人生定位。

作者:黄国辉 娄东生 单位: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fzdxxb/68132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