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影的商业伦理危机范文

电影的商业伦理危机范文

时间:2022-08-12 03:29:30

电影的商业伦理危机

《电影艺术杂志》2014年第三期

首先,影视从业者主体商业伦理素养缺乏。作为商业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产业链的各个部门对价值、利益、善与恶等判断的伦理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影视产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去。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巨大的利润蛋糕让电影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然而,现实所呈现出来的却是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商业伦理的底线。在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小博大获取成功后,许多电影公司便都把目光投向了低投入高产出的小成本电影,中国银幕上接连出现了“疯狂”系列的电影,这些影片质量粗糙,格调不高,以一些低俗的恶搞笑料,插科打诨的形式来招揽观众。整个中小成本电影市场呈现出来的是整体缺乏想象力、原创性和深刻性,电影市场充斥着同质化、克隆型的电影,很多不足以成项目的小成本电影也急匆匆地投入拍摄,原本就积弱的中国电影的中小成本市场于是变得更加平庸与混乱。其次,以民粹主义抵牾艺术创新,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在以票房论成败的民粹主义语境下,主题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挖掘、影像语言、情节设计和艺术结构安排等作为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本体存在元素的艺术性遭到伤害。不少作品在电影语言、电影风格和叙事技巧方面鲜有创新,缺少探索,缺少升级换代的美学张力,表现出片面的商业主义和“市场迎合主义”追求。《天机•富春山居图》堪称典型。影片可谓挖空心思,力图在表现正与邪、国家利益与外敌盗窃、热爱生命与英勇搏斗等时代价值追求的同时,调动当代世界电影包括好莱坞大片的一切时尚元素,以博取观众眼球,但因其“情节太混乱,几乎没有逻辑,在植入广告里找电影”而被网友形容为是一部“刷新烂片底线”的作品。本来,新世纪以降,国内经济已经发展到足以开展商业电影的时机,于是内地也开始逐渐走上商业化电影之路。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今天,无论是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所构成的主流电影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批导演在电影语言探索上所创造的经典。再者,中国主流电影商业伦理的商业诚信与商业公平精神仍然缺失。在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的环节中,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充斥着与电影本身无关、甚至低俗的噱头来炒作,通过博取眼球的方式来获取观众的注意力,进而将观众“忽悠”进电影院里。

例如将原本是客串的嘉宾演员在宣传时吹捧为影片主演,并作为前期宣传的主要卖点,这显然是对观众的欺骗;还有一些电影和观众玩起文字游戏,利用其他影片的知名度浑水摸鱼。如2012年上映的《笔仙》便在上映前一月遭遇与其片名极易混淆的山寨影片《笔仙惊魂》,以至于《笔仙惊魂》极差的口碑对《笔仙》的宣发、观影都造成很大影响;还有一些电影上映时雇佣网络水军在网络上进行舆论战,抬高自己的网站打分,营造虚假的网络舆论导向,打压其他电影的评分,甚至是抹黑。而更为常见的现象是,在电影上映之前拼命炒作演员的情感与私生活,这已经成了许多电影在宣发阶段的常态化手段。上述这些不合理的电影商业现象只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我们讲电影制作方应该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观众是在以商业伦理道德来倡导和约束自己的话,那么电影市场的商业公平缺失则就是电影市场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近年来,各地都曝出有电影院偷票房事件,将原本是A影片的票房悄悄的挪到B影片上。在种种乱象之下,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很难产生一些高品质的、商业伦理规范的主流电影作品和电影营销。

保持与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主流电影在商业市场与艺术追求之间达到和谐平衡。然而,利益与艺术的博弈,核心价值观与商业价值取向的博弈一直都伴随着近年的中国电影,并且唯利是图的风气似乎变得越来越浓重。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国电影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每年能够获利的影片占总影片生产数量不到10%,绝大多数影片都是亏损的,在年产几百部的影片中,真正让观众津津乐道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超稳定美学”与“市场迎合主义”双重原则驱使的背后,是电影市场整体商业伦理的破坏与商业伦理约束的失效。

事实上,当电影产业链上的任何一环都能够遵循电影市场的规律,恪守商业伦理底线,自然能给与个体和社会的一切承诺,要恪守如初。对于主流生产电影而言,则需要在传达核心价值的过程中,遵守市场规律和伦理规范,而不应该过多的借助行政命令、短视行为、违背电影艺术原则和所谓的“潜规则”来获得利润,而应该坚持一种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一部影片在商业元素与艺术追求之间如果不能做到正确的取舍,那么这样的影片极有可能没有准确的定位(如《无极》和《天机•富春山居图》),影片就会变成一锅大杂烩,无所适从。不懂得取舍,就不懂得选择,一部电影就会在艺术追求、商业利益、影片获奖等多重价值取向中摇摆,既不能获得市场的肯定,也不能达到一定艺术的高度。实践证明,只有准确价值定位,懂得取舍的电影才能够取得成功,例如《钢的琴》、《桃姐》、《光荣的愤怒》、《失恋33天》以及前段时间热映的《北京爱情故事》等影片,在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商业元素时,朴素地讲好一个故事,传达出了具有号召力与感染力的主流价值观和正确的影视创作观。事实上,主流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银幕上每一个中国人的行动、情感、心理、品格、梦想等实实在在的生活真实作为创作源泉,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命题进行整合,用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方式,巧妙自然的传递出它的内容,把中国精神与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用公众普遍认同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主流电影文化的建设逐步形成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如在2013年上映的《中国合伙人》就是一部糅合了时代记忆、青春励志的国产电影。

同时,主流电影生产应该遵守电影市场的规律,提高制作水平,完善电影产业链和电影市场机制以提升电影品质,立足长远,在“三性”原则下,以获取核心价值传播和商业利润追求的双丰收。中国文化艺术题材资源丰富,中国主流电影艺术应当生长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从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中吸取养分,所以应该推崇《小城之春》、《城南旧事》、《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香魂女》、《英雄》、《可可西里》、《图雅的婚事》等这样一些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充分学习、借鉴好莱坞的理念和精神,学习好莱坞电影中巧妙地、“莎士比亚化”而不是“席勒式”地传达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努力打造属于中国的“华莱坞”,打造健康的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文化。这显然是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最好时代。电影市场与电影产业均已建立并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电影观众也正在热衷进入电影院,更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电影这一领域,国家政策也放宽并大力支持电影的生产,这都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所以,中国电影应当抓住这关键的历史机遇,将主流电影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主流电影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的同时,还应当具备全球化视野,努力让中国电影走出去,形成同好莱坞一样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电影走出去不但是商品经济的胜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与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正能量传播,这对我国的文化输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电影生产上来讲,应该通过电影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专家对话等提升中华民族的影视文化水准,以高雅的东方气质、独特的中华民族品味、蕴含中国精神以及中国核心利益和价值、多样的电影风格和电影流派走向世界,增强主流电影的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指标也是衡量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尺度”。而从商业伦理来看,主流电影应当在遵守人类共有的商业伦理规范和伦理秩序,通过商业伦理自觉和道德规范约束,努力自觉地去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作者:袁智忠贾森单位:西南大学教授长江师范学院教师

被举报文档标题:电影的商业伦理危机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