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思考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思考范文

时间:2022-08-26 10:51:2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思考

《当代教师教育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近年来,人们积极探索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其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备受人们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教师教育新模式,是以中小学为中心,由大学和中小学共同联合建设,融职前教师培养、在职研修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实验基地。它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延伸职前教育的覆盖范围,为职前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有利于未来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真正能成为职前教师实践智慧生成发展的场所。我们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建了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基本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许多原则要求,我们重点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便利性原则,我们学校建在郊区,选择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考虑学生出行的方便,所以,我们首先将与学校比邻的两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及一所儿童福利院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其次,将与学校有3公里路程的两所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制小学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再次,将与学校有5公里路程的两所规模较大的城市小学及一所农村小学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大学生到达这些学校,多则半小时,少则几分钟,十分便利;二是多样性原则,我们创建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农村薄弱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制小学、城市小学及儿童福利院。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实践教学,大学生就能够了解不同学校、不同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就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真正搭建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彻底解决了实践教学场所不足的问题。

二、秉承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创建实践教学全程化模式

传统教师教育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职前教师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反思这一问题。其中,实践教学全程化的理念备受关注。比如,2002年,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技术部《伦理关怀:初任教师的有效计划》,提出用“专业体验”(professionalexperience)替代“教学实习”(teachingpractice),“专业体验”纳入到整个教师职前教育计划中,并且在中小学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专业体验”,让实习生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到来自实践的“现场的震撼”(realityshock)。澳大利亚教育实习改革方案要求教育学士课程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总共要参加6次专业体验,实习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和教学知识。澳大利亚这种教育实习的特点就在于,它让教育实习贯穿于本科的四年时间之中,让学生每年都有机会到合作学校中进行专业体验。[3]我国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教育学院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的经验,构建了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全程化模式,分为“感知教育、认识儿童;体验参与、形成能力;独立施教、反思提高”三个阶段。实践教学的场所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是第7学期12周,其余每学期1周时间。实践教学具体的任务如下。第一阶段:感知教育、认识儿童(一年级)。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小学教育相对陌生,他们对小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自己上小学时的朦朦胧胧的记忆方面。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进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熟悉小学,认识儿童,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使大学一年级新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第二阶段:体验参与、形成能力(二至三年级)。这一阶段大学生要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教师的意图,作为教师的助手与儿童直接接触。通过两年的现场学习,要逐步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要逐步形成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第三阶段:独立施教、反思提高(四年级)。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常规的教育实习及完成毕业论文。大学生要扮演“准教师”的角色,要尝试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及教育科研任务。总之,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平台,从“边缘”向“中心”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使职前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教育教学的真实情景,验证教育理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缩短职前教师的入职适应期。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需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构建“地方政府———高校———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体制。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是中小学的管理机构,在大学与小学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对高校和小学的合作发挥推动、协调、监督、评价的作用,可以调动小学校长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运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和政策支持。高校是教育思想的策源地,拥有前瞻的教育理念以及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中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小学是职前教师的实践场所,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校长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需求与高校共同制定合作计划,组织、督促教师参与其中,为合作研究和职前教师的见习、实习提供实践环境。地方政府、高校和小学三方联动,可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正常运行,可以确保职前教师的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第二,制定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实施。经费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制定了经费保障制度:大学划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职前教师的实践教学经费、小学教师的指导经费、大学教师进入小学的指导经费、研究经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由于有经费制度的保障,双方教师都有积极性。实践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第三,实施“双导师制”,提高职前教师的综合素质。实施实践教学对双方指导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双方指导教师是缺一不可的两支重要力量,其整体素质举足轻重。“当未来教师得到具有文化敏感性和有资格的成人的监督和指导时,他们的经验就可以作为反思及批判检验的沃土。这个过程能明显地促使他们发展成为具有社会意识和文化敏感性的教师。”[4]“双导师制”是指为一个职前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时配备两个导师。其中,一个导师来自大学,主要负责指导职前教师的理论学习,以使职前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将其称为“校内导师”或“学术导师”;另一个导师来自小学,主要负责指导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以促使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可将其称为“校外导师”或“实践导师”。其实教育家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很早就提出了“教育临床教授”的构想,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要求通过训练,使未来的教师能够形成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及开出“处方”的能力。[5]实施“双导师制”,能够有效地促进职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在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教学实践技能的提高方面成效更加明显。实践证明,要使职前教师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使大学与中小学携手合作。著名专家古德莱德指出:“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要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成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知识。”[6]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有利于提高职前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与中小学的良性互动。

作者:王东凯李介单位: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思考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