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探究范文

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探究范文

时间:2022-08-25 11:06:56

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探究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实践实训环节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实践实训场所难寻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本文提出“内建外联”高校实践实训教学模式,阐释了该模式的内涵、特色与优势,并对该模式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高校相关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模式和参考.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内建外联;模式与机制 

我国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1998年,至2012年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293所[1].经过近20年的建设,该专业为我国轻工业、农业、医药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同时也因存在学科建设时间短、生物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性强、产业行业依托不足等问题,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并对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和高新性等特点,使其对具备良好知识储备、善于解决问题的探索型和动手能力强、敢于突破的创新实践型人才需求日益提高.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恰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所学知识陈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后离职率偏高、用人单位反馈不佳等[2,3].这是高校理工科专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和挑战尤为突出.因此,探寻和建立有利于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展实践实训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是当务之急.

1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实践实训培养现状

《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红牌”警告十大专业之一[4],这对于我国生物工程类专业每年约6万人的毕业群体来说产生严重不利影响,也对该专业的招生和学科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与生物工程引领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严重背离.我国生物技术行业依托不足是当前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乏力的主要原因[5].但当我们深入分析生物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就会发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却是桎梏该专业发展的根本因素.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和高新技术特性使其对人才需求具有更高标准.该领域内待遇和成长空间优越的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或业绩优良的生物技术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招聘对象一般应具有研究生学历,而良好的科研实践能力是研究生们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实践实训环节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面临的难题[6].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实践实训场所难寻,二是实践型师资缺乏,三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其中实训场所的制约最为突出.由于生物工程产业的特点,其相关药品、食品、生物技术企业一般都需经过质量认证,对操作人员素质、车间洁净、安全等因素要求较高,直接导致有意愿接收安排生物工程类专业学生实习的单位凤毛麟角;即使有部分企业愿意安排实习环节,也主要以观摩为主,学生不能参与生产过程.因此,客观上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实习环节难以落实、实习教学走过场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落入“企业有需求,学生无市场”的人才培养“怪圈”.

2“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模式

2.1“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内涵

“内建外联”是我们正在探索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内建”,即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在校内给学生自建一个装备先进、设施齐全的模拟生产平台,使学生有机会亲手操作、亲身参与生产过程,接受体验式的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打造和提供突显学校优势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实验平台和课程体系.“外联”,一方面是指通过区域内高校间的“外联”与合作,在共享各高校特色实训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性、网络化的高校实践实训平台,共享场所、师资、实践课程资源和体系;另一方面,“外联”还指联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共享合作,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和特色,有效补充高校自建实践实训平台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全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环境,并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解决实践型师资缺乏的问题.

2.2“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生物工程专业“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资源统筹,集中资金投入,突出特色和重点,并能充分发挥各校师资的资源与优势,互为依托,互为补充,有利于实训实践过程全面、深入实施.以本研究团队为例,依托单位现有和在建的生物工程实践实训平台,已可初步满足本专业学生在发酵、食品、生物制药和基因与蛋白质工程等领域的实践需求.如大连理工大学依托其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工”自建的“蛋白质产品制备车间”,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重组表达制备技术为特色,通过提供生产车间和虚拟实验室,虚实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从上游基因克隆到下游蛋白质产品纯化制备的全过程生产平台.再如,大连工业大学依托其传统优势学科“发酵工程”自建的“酿造技术教学示范中心”和“啤酒工艺实训平台”,具备全套的啤酒生产设备,以及麦芽脆度仪、水分测定仪、啤酒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可实现制麦、糖化、发酵、罐装等啤酒生产的全过程操作,支持黑啤、全麦、大麦、小麦、辅料等多酒品的生产.同时,通过与华润集团、百威英博、金士百等著名啤酒生产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最接近生产实际的良好实践条件.此外,大连民族大学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食品开发中心”,辽东学院的“小浆果栽培培育基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依托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中心建设的“兽药GMP车间”等,为区域内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实训实践场所.“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各校得以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利于各校在师资、课程体系、实验设备和实践内容等多方面整合和形成特色与优势;

(2)“特色平台”+“优势资源共享”,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良、全面的实践实训条件,解决本专业学生实践培养面临的难题;

(3)该模式还有利于支撑和促进企业对接及成果转化,在工程型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等多个层面发挥集群效应;(4)通过对“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模式共享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形成示范性成果,为高校相关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模式和参考.

2.3“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高校“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仍在探索和细化中,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2.3.1高校间合作运作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由于该模式涉及多所高校,参与单位在学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生源质量和数量、师资结构、管理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建设一个有共识的、能够满足不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运行机制是保障该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各校应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建立规章制度、实践课程对接与互选、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等,同时负责师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试剂耗材产品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确保资源全面共享开放,保障实践实训教学优质高效实施.跨区域高校间合作还可能受到地域和时空条件的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如建立高校间常规化沟通机制,通过深入研讨,科学规划,取长补短,建立较为完善的共享型实践教学体系,并逐渐形成教师互聘、教师工作量认定、学分互认、联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及成果共享等机制,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挖掘和调度高校及关联企业间在师资、课件、设备、场地、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优秀资源,建设虚拟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联动,提高各高校间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打造全面系统的实践训练体系.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间合作运作机制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以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高校间实践实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启动专项教学改革项目或提供资金建设重点试点项目等方式为高校间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2.3.2企业参与不足

目前,“内建外联”模式主要以集中区域内高校资源为主.虽然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该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和关联性均存在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内建外联”模式虽然可以部分解决学生实践实训的难题,但高校实训平台生产能力与实际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该模式的建设并不能取代企业的作用,相反,该模式应该成为联系高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纽带,发挥高校优势资源,吸引和强化特色企业加盟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其在产学研立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2.3.3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短缺

由于现存高校人才选拔和考核等问题,“重论文,轻实践”等指挥棒的存在,造成实践型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业务水平偏低,从而影响“内建外联”共享实践实训模式的运行.因此,各校应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引进和考核的制度,鼓励教师乐于从事实践实训教学,并从培训、待遇、晋级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型的实践师资,推动和保障“内建外联”共享实践实训模式的实施.

3结束语

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正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生物工程及技术人才充实到科研、开发以及产业队伍中.由于生物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工程实践训练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其产业特点,工程实践训练又恰恰是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一方面,企业和市场大量需求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生物工程专业专门人才,但因为生产和工艺过程的严格限制而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的第一现场;另一方面,面对本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却因缺少高质量的实践实训环节而力不从心,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学生,从而使“热门”专业就业“冷门”这一矛盾难以得到解决.因此,针对这一难题,我们提出“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实训模式,通过自建结合外联共享的方式,更好地利用和分配区域内高校所积累的实践教学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拟生产一线”的实践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或企业产业优势方向开展的实践培训内容,还将有助于指导学生就业.同时,这一模式的深化还将推动高校与企业的联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产学研互作和人才培养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忠诚,余勤,郭莹,等.中国内地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普通高校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14-15.

[2]丁小球,刘军,柯达尔,等.生物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就业建议———基于广东省部分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11-113.

[3]吴剑荣.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从生物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分析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42-44.

[4]周闻名,基艳.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难就业”原因及对策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49-51,79.

[5]张朝峰,李彦威,刘世斌.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3(1):69-72.

[6]杨华,贾士儒.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9-62.

作者:杨君 张春枝 冷春玲 权春善 曹成有 杨翔华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辽东学院农学院 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assfxyxb/6973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