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

教师教育杂志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期刊;“中教参”系列杂志;工匠精神;融合;可持续教育

期刊是我国媒体产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别,读者群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教师、学生、教育研究者等。[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和电子阅读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物造成极大的冲击,大大地压缩了传统教育期刊的生存空间。“中教参”系列杂志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麾下的一个期刊方阵,有过辉煌的历史,现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对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优势,扩大期刊影响力,进而开发各种衍生产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对期刊优势的分析

“中教参”系列杂志在数字化浪潮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我们始终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总结起来,有以下优势:

(一)定位清晰“中教参”系列杂志所涉各学科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相对独立的个体,是指各学科的来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制作等环节,各自按照相应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进度自行安排工作,对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定位也比较清晰,那就是为中学学科教学服务、引导教师做教研、展示教育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指我们八个期刊是一个期刊方阵,在对外宣传和选题策划及项目运作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运作,使各学科既彼此独立又相互支持,这在全国范围内独此一家,形成了品牌效应。

(二)影响力大认可度高“中教参”系列杂志创刊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当时国内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的匮乏及物质条件的制约,各杂志在中学教学及师范院校相关学科的教研成果交流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再加上几代“中教参”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在国内已经形成“哪里有中学,哪里就有中教参”的说法,几乎每所中学和师范院校的资料室中都能看见“中教参”系列杂志的身影。在1992年开始评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历届“中教参”杂志均榜上有名。在同类教育期刊中,“中教参”各杂志的邮局订数遥遥领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7年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名单中,“中教参”8种期刊均名列其中。

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立足于当前的形势,结合自身优势,笔者认为,教育期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发扬工匠精神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其编校差错率就越低,[2]为了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质管办”每年都要对各刊进行两次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在全体编辑会议上做反馈。自2014年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就开始举行各种论文大赛、编校比赛,重奖优秀选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编辑的质量意识,总社还经常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培训、讲座,进行学科知识和行业知识的继续教育,提升编辑综合能力。[3]2016年陕西省首届报刊编校技能大赛中,“中教参”代表队获得了省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陕西省参加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全国首届报刊编校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正是因为注重期刊编校质量,总社的8种期刊均被评为学术期刊,其中1种期刊荣获“全国中等教育类编校质量优秀期刊”“全国首批编辑出版规范化合格期刊”,两种期刊被评为各自学科的全国优秀期刊,3种期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中教参”系列杂志对期刊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极大地提升了杂志的品牌公信力。

(二)注重编辑策划,助推课改深化教育类期刊要想紧跟时代潮流、引导教学改革、做教师的良师益友,就离不开期刊的编辑策划。策划是教育类期刊的灵魂和核心,是扩大受众辐射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4]自2004年新课改以来,“中教参”系列杂志针对一线教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迷茫策划了一系列选题,以帮助教师了解新教材的编写思路,领会学科探究的内涵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如何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怎样进行教学评价等,这些选题既为教材出版方和一线教师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也引导着教师分享课改体会、总结实践经验。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策划案例,以《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为例,它针对人教版和沪科版物理课标教材组织教材编写者撰写教材编写思想系列文章,针对教学中学生易犯的错误策划了“初中物理错中学”的专题,针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迷茫策划了“如何设计三维教学目标”专题,等等,在教师中引起极大反响,凝聚了一大批铁杆粉丝。2017年6月总社召开各刊选题策划专项会议,8种期刊的主编、编委会主任交流了下一学年的主题策划,会议中文理科思维的碰撞、对新教材相关选题的策划等,无不体现出“中教参”杂志的求变、求活思想及对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在此氛围中,各刊编辑受到多种思想的冲击和启发,无形中也拓宽了编辑策划的思路。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走融合发展之路虽然说新媒体对纸质期刊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到纸媒的生存,但也为教育类期刊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教育类期刊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嗅觉敏锐者甚至利用网络开始营销自己的产品。“中教参”系列杂志最开始的域名——“cfe21”,虽说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继续使用,但也为网络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来总社与北大方正合作建立了自己的综合网站,集形象展示、活动宣传、合作交流、网上商城、稿件征集于一体,目前注册用户已达6万余,此外,各刊还利用QQ群、微信平台,广泛与作者、读者进行交流,如数学编辑部在微信平台选题策划征稿、对编辑部举办的各种活动进行预告、定时期刊用稿信息、分享作者的写作经验、就期刊中涉及的一些视频内容在微信平台进行展示、责任编辑每做完一期杂志都要发表编辑感悟以拉近与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这些都是对期刊内容的有利补充和拓展。物理编辑部则充分利用QQ群选题策划信息和活动方案,在物理名师工作室联盟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刊还充分利用网络开设天猫旗舰店和网上商城,与各地经销商合作开发新的发行渠道,摆脱了原来的邮局+自办发行模式。与新媒体融合是一项长期的、互利的工程,需要编辑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极地参与进来,不断地探索和研究。[6]

(四)走出去,寻求多方发展据统计,在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中,“积累知识以用于教学”“备课”的最多,“了解教学研究动向、方法”“写文章”的次之,“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修养”“喜欢做题,了解别人做了什么”的较少。针对这一现象,总社组织各刊编辑深入教学一线充分调研,以了解教师的需求,及时调整组稿思路,在此基础上,又与相关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办教师发展基地,目前合作单位分布相当广泛,既有各地的名校,如南京一中、亳州一中、福州三中、长安一中、潍坊一中、萧山二中、沁阳一中等一百多所知名中学,也有各地学校的教研室和教学研究机构,这些合作单位的示范效应不仅提升了“中教参”杂志在当地的知名度,也拉近了期刊与教师的距离。主编进校园、编辑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等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对期刊形成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锁定了一批优秀作者和铁杆读者。通过走出去了解了教师的需求,期刊为后续的各种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物理、历史、生物的论文写作研修班已连续召开两届,如数学解题研讨班和课堂教学创新研讨班、政治科的教师培训、语文科的全国名师精品课堂教学展示、化学科的实验创新研讨会,等等,既提升了杂志的经济效益,又收获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举两得。新形势下,教育期刊的发展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迎难而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编辑策划,不断调整办刊思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破解困境,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亮.我国教育期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88-90.

[2]高伟.出版改制背景下教育期刊可持续发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6):197-198.

[3]盛丽娜.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76-79.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期刊;功能定位;《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教育事关文明传承,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事关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民生的重点工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教育期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教育期刊必须立足于人,突破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的限制,拓展教育期刊发展的新视界,探索教育期刊的新功能。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编辑出版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为例加以说明。

一、新时代教育期刊应该成为时代的价值传递载体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科教学的开展更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汲取时代活水。新时代要求教育期刊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思想与办刊方向,把握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以舆论的力量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感染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思想、新论断、新政策层出不穷,教育期刊要为读者传达新思想、解读新论断、研判新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教育期刊一定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挥好传递时代价值的作用,引领编者、作者、读者及学生走进新时代、坚持新思想、追求新目标、踏上新征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的主要课题是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直接服务的是中学政治教学。而中学政治教学具有德育教化功能,是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党的以来,为了帮助中学政治教师给学生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的解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依托《时势时话》《热点聚焦》《热点回应》等栏目,推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专稿》《学习领会党的精神专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专稿》等,结合课程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刻、生动的解读。

二、新时代教育期刊应当成为教师的在职培训课程

任何期刊都有特定的读者群,教育期刊的读者群主要是相应学科的教师、教学研究者和教学主管部门。从理想状态看,在这几类读者群中,学科教师理应成为教育期刊的最大读者群。但从办刊现实看,由于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发展动力,教师反而成为教育期刊的最大变量和最不稳定因素。那么,如何让学科教师成为教育期刊的稳定读者呢?这就要求教育期刊找准自身的定位。具体来说,教育期刊要一直伴随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始终关心本学科教师的真实需求,为教师个体发声,始终能够瞄准教师专业成长的痛点,引领本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朴实的文风、具体的指导,让相应的学科教师在阅读后能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行。换言之,教育期刊应当成为本学科教师的在职培训课程,打开任何一期杂志,都应当有该杂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线索,甚至是基本主张。《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在创刊以来的40多年发展中,基本上形成了“前沿视点”“课堂内外”“活水天成”“评价视界”“成长空间”等固定模块,这些固定模块分别强调中学政治教师的政治素养、课堂教学素养、资源应用素养、课程评价素养和自我规划素养等。这些素养是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不仅体现了期刊“求新、求精、求导、求活”的办刊目标,更表现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主张——培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全景式、有灵魂的中学政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新时代教育期刊应当成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

“以标(课程标准)为标(标准)”是新世纪以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线索,学科的课程标准一旦颁布即有法律效力,学科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标为标”背景下,除了课程标准之外,教材、教辅资料、学生学习资料等都只能成为学科教学的课程资源,而将教育期刊定位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不是鼓励让期刊违规或想方设法发行学生教辅资料,而是让期刊办刊视野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进而深刻影响“教师的教”,最终实现教师学生的同步发展。教育期刊对学科教学的引领应当是全方位的。从办刊现实看,教育期刊既应当有对教师教学的引领,也应当有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从“学生的学”的角度看,通过阅读教育期刊,既应当获得由教材体系向学习体系转化的帮助,也应当获得与学科教师、学科历史、学科发展有关知识的帮助;既应当获得破解教材难点知识的帮助,也应当获得把握教材冷门知识的帮助;既应当获得对学科知识的帮助,也应当获得对学科实践的帮助;既应当获得对课程知识的帮助,也应当获得对课程评价方式、应试技巧的帮助……而这些帮助都应当成为教育期刊功能的基本定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期刊是除学科教材、学科教师之外,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最可能实现全面学习的课程资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为让学生获得由教材体系向学习体系转化的帮助,设置了《教学研究》固定栏目;为了让学生获得与学科教师、学科历史、学科发展有关知识的帮助,分别设置了《时势时话》《理念传导》《为师之道》《成长感悟》《学海泛舟》等栏目;为了让学生获得破解教材难点知识的帮助、把握教材冷门知识的帮助,设置了《探幽览胜》《话说资源》《情境在线》《美情美思》《活力课堂》等栏目;为了让学生获得学科实践的帮助,设置了《校本之窗》《本土气息》栏目;为了让学生获得课程评价方式、应试技巧的帮助,设置了《评价论坛》《金题品读》《话长道短》《解题探讨》《新题速递》等典型栏目。这些栏目不断精进,日益成为直接关注“学生的学”和引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的精品栏目。

四、新时代教育期刊应当成为名师的学科学术阵地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教育期刊并不生产课程教学主张,而是要成为学科课程教学主张的互动平台,始终站在引领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潮头。因此,教育期刊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名师、全国名师、区域名师的作用及其影响力。从现实看,学科名师的影响力是多元的,有的是行政影响力,有的是课堂教学影响力,有的是考试评价影响力……教育期刊应当本着对学科发展负责的态度,站在学科发展的制高点上,不断激发、影响、促进学科名师、区域名师、全国名师对学科教育教学规律、理论、理念、方法等的研究,不断推出科学务实的课程主张,不断为学科教育教学发展助力。教育期刊在提供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学术阵地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广大学科同行在不断讨论与争辩中澄清事实,理清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道理,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走向科学,不断接近学科教育教学的初心,并在此过程中推陈出新,培育年轻教师,形成本学科名师队伍的新陈代谢。换言之,教育期刊在办刊过程中既要呈现本学科名师观点,又要引导广大教师在互动交流中辩证地吸收,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学科教育教学的真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为了培养、推出中学政治学科名师,在办刊过程中不仅每期刊登封面人物,还在每期杂志中设置《教学新视》栏目,以满足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对本学科课程教学主张的需求。为引导广大教师在互动交流中辩证地吸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设置了《思想极光•动感地带》《探讨争鸣》栏目,引导广大学科教师在这一学术阵地中有序地争辩,将学科教育教学主张转变为较为科学的学科教育教学思路。此外,在办刊过程中,《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还利用名师工作室这一机制,不断召集各地名师探讨学科教学,不断促进中学政治学科向前发展。

五、新时代教育期刊应当成为学科的互动交流场域

中小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体学科人的努力,其科学发展不仅有赖于学科专家与学科名师的辛勤耕耘,更需要全体学科参与者们积极践行科学行动,并在科学行动之后及时总结、不断反省,提供新的实践理论及其实践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学科专家、学科名师与全体学科参与者们不应该是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或者两张皮,也不应该是相互隔绝的。这就需要教育期刊为全体学科参与者们打造一个思想与行动相互交流、行动与行动相互启发的学科互动交流场域。没有一种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照搬照抄,没有一种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不需要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力。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一个平台中汇聚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也需要在这个平台中同时展示各种教育理论,研究相关成果的相关实践。从办刊实践看,教育期刊不仅要汇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成果,更应当引领全体学科参与者们积极研讨、争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深化研究,共同营造有益于学科发展的互动场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为了实现思想与行动的相互交流,期刊常年设置《理念传导》《教海导航》《创意空间》《大家启智》等栏目,旨在发出名家观点,倡导科学行动;为了实现行动与行动的相互启发,期刊设置了《综合实践》《校本之窗》等固定栏目,鼓励全体学科参与者们不断耕耘、深化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炼新的实践智慧,以启迪更多更广的学科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作为引领学科发展、助推教师成长、服务学生成材的教育期刊,应该因时而变、应势而动,在传统的信息传达、知识服务功能基础上,研判与把握时代、社会、教育、出版大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包容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不断开拓服务新领域,实现时代新功能。

参考文献:

[1]徐雅雯,胡浩志.新时代下学术期刊功能的转变:构建新型智库期刊[J].出版科学,2018(3):40.

[2]孟令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有效载体——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J].中国编辑,2018(1):15-20+44.

[3]张青.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学术期刊功能定位与价值实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7(8):14-17.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3篇

根据相关荣誉和称号,对校级骨干教师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教学能手、教科能手、示范课、AA级优质课。

第二类:教坛新秀、教科新秀、德育新秀、A级优质课获得者、基本功竞赛获得优胜者。

二、校级骨干教师岗位要求

1、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富有奉献意识和合作精神,高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每年研读一本教育专著,并研读1-2种相应专业的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或撰写好学习体会。

3、积极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1~2名或带好一个兴趣组,并有具体指导方案和过程安排,每学期本校上公开课1~2次。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每位骨干教师独立承担或参与一个市级以上研究课题。

5、积极撰写本学科教学研究论文。每年有1—2篇教育教学专业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或市级及以上教育杂志发表。

6、积极参与本学科教改工作,积极承担或参与教改实践中的课改实验,骨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要始终处于前列,带动本学科教学质量提高。

三、校级骨干教师考核办法

1、成立考核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副组长,教务、教科、德育和骨干教师所在教研组代表组成考核小组。

2、考核内容:各层次骨干教师岗位要求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师德表现、业务能力、教学工作;科研水平、进修情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

3、考核程序:考核按学年度进行,各骨干教师将自己一学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填好自我评价表)。并附有关的原始业务材料(包括获奖证书、论文、公开课的备课教案、学习笔记等)。考核等第为不合格、合格、优秀。

4、考核对象必须是在职在岗(与荣誉称号对应岗位)的骨干教师,如考核不合格,不得享受相应待遇。

四、骨干教师的有关待遇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4篇

一、校级骨干教师认定范围

根据相关荣誉和称号,对校级骨干教师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教学能手、教科能手、示范课、AA级优质课。

第二类:教坛新秀、教科新秀、德育新秀、A级优质课获得者、基本功竞赛获得优胜者。

二、校级骨干教师岗位要求

1、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富有奉献意识和合作精神,高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每年研读一本教育专著,并研读1-2种相应专业的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或撰写好学习体会。

3、积极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1~2名或带好一个兴趣组,并有具体指导方案和过程安排,每学期本校上公开课1~2次。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每位骨干教师独立承担或参与一个市级以上研究课题。

5、积极撰写本学科教学研究论文。每年有1—2篇教育教学专业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或市级及以上教育杂志发表。

6、积极参与本学科教改工作,积极承担或参与教改实践中的课改实验,骨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要始终处于前列,带动本学科教学质量提高。

三、校级骨干教师考核办法

1、成立考核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副组长,教务、教科、德育和骨干教师所在教研组代表组成考核小组。

2、考核内容:各层次骨干教师岗位要求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师德表现、业务能力、教学工作;科研水平、进修情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新晨

3、考核程序:考核按学年度进行,各骨干教师将自己一学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填好自我评价表)。并附有关的原始业务材料(包括获奖证书、论文、公开课的备课教案、学习笔记等)。考核等第为不合格、合格、优秀。

4、考核对象必须是在职在岗(与荣誉称号对应岗位)的骨干教师,如考核不合格,不得享受相应待遇。

四、骨干教师的有关待遇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5篇

大家好!

首先,感谢校领导和老师给予我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我叫,年出生。年毕业于,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今天本着锻炼自己,服务师生的宗旨,竟聘教导处主任这个岗位,理由有三点:

第一具有强较的敬业精神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几年前,我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又新奇的土地,成为教育战线上普通而又光荣的一员。从此,深钻大纲,细研教材,向老教师请教,找学生谈心,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次闻鸡而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年、年所教班级高考成绩突出,被学校评为“功臣教师”,受到市教委的表彰。、、年连续三年年终考核市优秀。

第二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我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多思多想,及时总结教学规律,近年来,先后在《画刊》、等十余种英语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年,一文获杂志优秀作品奖并被当选为该杂志封面人物。

第三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备课组长、工会委员,使我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用爱心感化、精细管理,年高考成绩揭晓,我所带的班级上二本线48人,其中有一名同学被录取。在备课组管理上,我用一颗诚心带出一个团结拼搏的队伍,所带高三备课组被评为年度先进备课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教导主任的工作,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做到“以为争位,以位促为”,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摆正位置,当好配角。在工作中我将认真领悟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尊重主任的核心地位,服从大局,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

第二、立足本职,当好服务员。工作中我一定密切联系全体师生,积极倾听大家的呼声,了解大家的疾苦,为大家搞好服务,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

第三、强化教育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真正让教育科研来自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第四、做好青年教师工作。随着我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新教师加盟,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落实范校长提出的“靠青年教师发家”的要求,培青工作越发显的重要。我将配合好部领导,制定切实的培青计划,实施“五心”工程(政治上诚心、业务上关心、生活上静心、工作上放心、业余时间娱乐开心)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6篇

(一)栏目设置概况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52篇文章,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8篇。2010年共设栏目10个,比2009年少了3个。其中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农村职教”和“比较与借鉴”;新增栏目3个,分别为“综述”、“教学研究”和“史海钩沉”,其中“综述”和“教学研究”仅在第四期中出现过;“本期关注”和“比较与借鉴”则为每期必设栏目(如表1)。

(二)源杂志转载量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52篇论文来源于43种学术期刊,与2009年相比多出1种(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共82篇,占到论文总数的54%。比较近5年来源杂志转载量,可以看出这5种杂志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江苏高教》、《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管理》和《世界教育信息》五种杂志被转载量有明显增加,使其在2010年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中进入前六名。

(三)源杂志所在地

如图1所示,从源杂志所在地来看,北京(58篇)、南昌(28篇)、长春(12篇)、上海(10篇)、南京(9篇),分别占总数的38%、18%、8%、7%和6%。其他转载量较高的源杂志所在地还有石家庄(5篇)、武汉(4篇)、沈阳(4篇)和天津(4篇)。(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所转载的152篇论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54篇,占论文总数的36%(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除了有5篇文章的作者所在单位不详外,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21篇,占论文总数的14%,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17篇,占论文总数的77%,其中来自师范院校的有44篇,占论文总数的29%(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有18篇,占论文总数的12%);来自普通高校的有40篇,占论文总数的26%;来自高职院校的有33篇,占论文总数的22%,其他单位的有9篇,占论文总数的6%。见表3。(五)源杂志所在栏目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源杂志转载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和“比较与借鉴”六个栏目。总体来看,这五个栏目所包含的文章共141篇,占论文总数的93%。其中“高等职教”的文章最多,有34篇,占总数的22%。

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2010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看,有91篇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60%;采用比较法的有26篇,占总数的17%;采用文献法的有15篇,占总数10%;采用调查法的有8篇,占总数5%;采用统计法和个案法的分别6篇,各占论文总数的4%。

(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建国60多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从对职业教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研究,到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政策规划建议等诸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职业教育学科论是对职业教育学科的视阈、发展、事实与走向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随着学科意识的增强而不断走向深入。但觉醒的职业教育学科在历史研究、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仍充满迷惘。有学者在对理论研究的“历史之脉”、“现实之困”和“未来之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提出今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应该遵循“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三大原则(唐林伟,第3期)。也有学者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的学科内涵、学科发展、学科要素以及学科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回答“职业教育学是什么”、“职业教育学从哪里来”、“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如何划定”、“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有哪些”、“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如何构建”以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等职业教育学科基本问题,明确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周明星等,第1期)。职业教育价值论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有学者分析了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价值观以及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三个职业教育价值论中的基本范畴。提出了价值主客体关系的相互性和职业教育价值主体的二元性的观点,并对职业教育价值进行分类。通过回顾职业教育价值及价值取向的演进可以发现,伴随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职业教育工具价值不断被挖掘和创造,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合(宫雪,第7期)。职业教育制度论是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性及其运行规则的学说。有学者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主要线索,分析了决定和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七种因素: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学习借鉴、普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民主、文化传统,并阐述了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制度设计的过程和本身的结构,以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提供借鉴和思考(翟海魂等,第3期)。还有学者选择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审视了高职院校制度,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则性建议(陈洁等,第9期)。

2.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也有所差异。但差异的背后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恰恰反映出了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李富,第8期)。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杨黎明认为,要想使我国职业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研究和设计,并论证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的三个重要条件:实现学生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给学生一个找回自信、享受快乐、充分发展的舞台;重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杨黎明,第2期)。查吉德论证了职业教育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需要。当前职业教育与城市化要求并不适应———“立足农村、面向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观,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造成职业教育功能缺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掩盖了质量问题。因此,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型,包括突破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突破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克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的片面观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标准。另外,实施统筹发展战略是确保职业教育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查吉德,第7期)。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而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诸多措施中,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学者在剖析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建议:确立以人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为最终追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完美的就业”为载体诠释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倡导有效教学,帮助每个人学有所获(李兴洲,第1期)。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既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政府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如下方面:制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政策;构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推动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配套改革;加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行政问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董仁忠,第4期)。在高职教育发展策略上,杜祥培认为,用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谋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流高职院校应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的综合体现,其主要标准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誉、完善的教学条件、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实施开放办学,提高学校水平(杜祥培,第6期)。在中职教育发展策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职教育面临新的战略选择。有学者将我国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引入中职教育,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尝试开创中职教育由竞争走向竞合的新战略(刘淑芳,周明星,第11期)。庄西真提出,应该在增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加强教育分流的公正性、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方面下工夫。努力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早期化、社会化、终身化、非正规化(庄西真,第5期)。也有学者提出加强内涵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并强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孙琳,第5期)。

3.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职业学校办学,更影响着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与接受。缺乏一定经济土壤的培植,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自身的办学还是生存环境,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是提供初次进入岗位的一般就业人员,更在于提供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一定技术和具有技术含量技能的新增就业人员。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看其规模的大小,更需要观察其有效供给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申家龙,第1期)。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有学者从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深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从政策研究、农村职教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王凤慧,周志刚,第4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强,而职业教育发展效能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外部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经济学需要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职业教育成本与效益、职业学校布局与效能、职业教育财政与学校投入产出以及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李晓,第5期)。从基本内容来看,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涉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职业教育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近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先后经历了恢复、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还需要关注如何构建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如何开拓研究领域、如何探寻更具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如何扩大到职业学校以外的职业教育研究范围,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马俊,第7期)。教育产品的属性是学费定价的基础,由于教育产品属性具有可变性,所以学费水平应随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而调整。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外部性有所强化,竞争性和个人收益有所弱化,其公共属性正在强化,因此,中职教育由收费走向免费是合理的。管理部门应树立学费动态定价的理念,关注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其学费水平(季俊杰,第6期)。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接受高等教育者必须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一些原先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开始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在全球职业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背景下,收缴学费成为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手段。一些实行职业教育收缴学费政策的国家对于贫困学生则采取重点资助的特殊措施(张霞,黄日强,第4期)。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效益,个人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是能够给受教育个人带来收益的。在个人成本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当。在收益方面,与普通高中毕业就业者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特别是受教育者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的主体评价(吴志华,高颖,第7期)。

4.职业技术教育法制研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而产生的,在经历了清末职业教育立法的初创阶段之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系统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颁布的各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内容、明确的主体、简明扼要的文本以及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后来新中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有重要启示(曲铁华,苏刚,第2期)。新中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以及立法本身的缺陷,该法修订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该法进行进一步完善(陈美龄,第2期)。我国高职教育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管理脱节、财权与事权分离等诸多问题。唯有切实建立起政府统筹、教育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新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系统,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盛燕萍,第5期)。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共赢。为此,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导向、构建利益对话机制、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高职集团化办学、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贾建国,第1期)。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无法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需要。在法律或政策层面,亟待建立权威、科学的校企合作组织协调制度,认可和规定职业院校的多元办学制度,制定或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独立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独立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地位和待遇提升制度、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学校规章层面,亦迫切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创新(赵学昌,第7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且这一办学模式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有学者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做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立法的永恒动力,跨界思维是职业教育立法的基本前提,而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立法的理性支撑(姜大源,第2期)。美国也十分重视职业培训立法工作,职业培训立法有效地引导了美国职业培训的良性发展。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追溯,探讨了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特点,即针对性、客观性、科学性、连续性、可操作性。我国要结合实践,加强职业培训立法的理论研究;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法律体系;适时修法,健全培训执法与监督机制5.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与教学研究中职教师的素质可分为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九个维度。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教师的人格结构状况整体良好,但教育情感和教育价值观存在某些不足和偏差;不同特征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上存在差异。突出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规划的多样性,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用性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以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等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和震,第7期)。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从来源、素质要求、培养培训、资格认定等方面照搬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模式。有学者从分析中职文化课的定位及其与普通高中文化科区别入手,论证了中职文化课不同于普通中学文化课的假设。这些区别对中职文化课教师提出了特殊的素质要求。构建中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机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王欢,第8期)。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政策导向、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企业实践、测评等措施,使之得以有效提升(黄宏伟,第8期)。另外,高职教师还普遍存在着职业高原现象,其个体成因类型按照认同程度可依次分为压力型、瓶颈型、安逸型和边缘型。有学者还对高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科背景、性别、所在地区等因素在职业高原现象的各成因类型上的差异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态度、学科知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教师突破“职业高原”的应对之道(何霞,袁祖望,第3期)。随着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数量的增长,如何实行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是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兼职教师的职业特征,构建“以合作基地为平台,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以文化融合为目标”的兼职教师有效管理框架,将有益于破解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的困境(王振洪,第8期)。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及教师“质量意识”不强,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的制约以及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因此,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把职业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改革其他教学要素(何文明,第4期)。方法改革,理念先行。有学者认为,高等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还需深入探讨。高等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内涵应体现整体能力观;技术学科建设是技术教学的基础(吕鑫祥,第6期)。职业学校的教学有着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密切联系的特点,要求突出现场感、实践感。有学者探讨了慈溪市宁波知行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突出职业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专业文化、专业思想及专业能力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当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陈建华,丁晓岚,第4期)。行为导向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两大法宝之一。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成为一种新范式。有学者剖析了行为导向法的内涵及优越性,论证了我国职校教学采用行为导向法的必要性,分析了该法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有效实施的实现机制,并探讨了实施中对该法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胡重庆,第4期)。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视野对行为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基础与目标、心理过程与角色、心理特征与原则等进行解读,以进一步汲取其理论精髓。提出建立适合中国职教改革需要的行为导向教学范式,需要树立实施积极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树立现代职教教学设计的新概念,树立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新概念,树立开展校本行动的新思维(崔景贵,第1期)。

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

1.走向学科与实践多维度的综合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个人成长发展三个视角来看,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一种多维度的活动,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将逐渐走向多维度的综合化。从2010年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呈现出此种态势。研究内容不仅呈现出不同学科间的综合化,而且还有实践样式的综合化。在理论与实践的两相融合中寻求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将会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明显走向。

2.关注改革与发展新战略的探索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模式,探索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战略,才能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010年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的文章中,关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文章有34篇。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到集团化办学模式;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升级,这种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态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多样化。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7篇

通过实地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一门合作教育课程加强学习的实践部分。合作课程由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参与合作课程的学生将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目的是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注册会计师学会的支持下,实地训练课程卓有成效,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新手所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二、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影响

首先,会计杂志开设“会计教育”专栏,进而创办“会计教育”杂志。可以就会计教育改革或会计教育的若干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如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探讨、教材建设问题的思考,等等。我们查阅会计相关杂志,认为《财务与会计》杂志设置的“案例分析”专栏、《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刊登的“案例”等文章给会计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这些做法值得其他会计类杂志借鉴与学习。

会计教育研究刚刚起步,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使会计教育研究走上规范化、创造性的道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创办“会计教育”杂志。美国会计学会(AAA)就有会计教育方面的杂志———“AccountingEducationNews”。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但可以借鉴人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办适应我国国情的会计教育杂志。其次,增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很多高校也很重视案例教学,但诸多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发展。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要搞好案例数学,主要应抓好案例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并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最后,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必须首先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有没有积极性;二是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如案例从何而来、有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三是教学效果会如何,能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

三、结论

教师教育杂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妇产科学;教学;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性评价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教育学家Benja-minBloom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理念[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性评价初现雏形,是指在一个新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编制过程中和实验期间,为了获得修改、完善所需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评价[2]。形成性评价区别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它更注重教学活动中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保障教学目标的逐步完成,教师通过分解上课内容,实施课堂小测试或阶段性考试的方式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汇总,并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及时分析这些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是适应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1]。妇产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的临床和教学实践方法一直是临床教学单位研究的热点问题。早在2007年韩静等[4]就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了妇产科临床教学中。之后,杨娟等[5]选取黄河科技学院2009级3年制的临床专科学生探讨了“1+3”教学模式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商敏[6]围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如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临床能力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理论探讨。张菲菲等[7]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4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为对象,初步探讨了以胜任力为导向、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妇产科教学方式。妇产科学教学以理论深奥、内容体系繁多著称,妇产科学教学大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和各章节内容的横向综合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最新最先进的科学内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师生反馈互动,教师面对学生消极情绪也容易产生挫败感。鉴于此,本研究初步建立妇产科学形成性评价体系,旨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不但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可量化指标,还对学生协作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1妇产科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笔者结合长学制《妇产科学》教学大纲,构建该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形成性评价指标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主要从学生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及协作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记忆及应用能力5个方面来评价学生。

2形成性评价在妇产科学中的实施方法

本研究根据“妇产科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级临床医学长学制33名学生的妇产科教学分别实施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即最终以期末考试笔试成绩进行评价。学习完成后对参与评价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1实施前准备

为了确保参与评价的所有教师有效贯彻形成性评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育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对所有妇产科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将形成性评价理念布置给教研室,向所有教师介绍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流程。教研室主任组织所有的妇产科学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并告知所有授课教师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案,制定形成性评价表。教研室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对学生问题进行反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2学习态度评价

按照首都医科大学长学制学生培养方案,长学制学生在第八学期学习《妇产科学》课程时面临着导师遴选,学生为了选取合适的导师经常跟随心仪导师出门诊而旷课,因此经常有学生借故请假。而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和随堂小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态度。这样的评价要求覆盖到所有的学生。

2.3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妇产科见习授课一共44个学时,按照首都医科大学要求,50%的主干课程实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对于“妊娠高血压疾病”“子宫肌瘤”“异位妊娠”“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见习内容实施PBL。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育处自制学生签到表、教师评估表、学生互评表。学生每次上课前签到,教师将见习的学生教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上课前查资料,课上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每个疾病由3~5名学生主要讲解,其他学生提问和点评,所有学生讲解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给予点评。在PBL教学见习讨论过程中,教师除了适当引导外,还应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课程结束后每组学生进行口头自评和互评,内容包括:对本次所讨论病例的理解和收获,自己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不足,对于本次课程中所承担的角色的胜任情况,以及对本组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同时对教师在本次课程中引导的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评价结束后,带教老师会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对于该疾病的新进展给予讲解,并布置下次讨论的案例和内容。下课前学生和老师将互评和自评表格填好后交给老师。

2.4临床思维能力评价

临床思维的培养对于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见习评价过程中教师选取妇产科典型病例,学生通过对疾病采集病史、问诊、体格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样一个流程来了解疾病的诊疗思路。学生在问诊时教师除了做适度引导外,多数时间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课程结束前由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填写自评表,教师和学生组长根据本次课程中学生表现,结合自评、互评分数从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别对每名学生评分,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带教能力及指导方法进行评价。

2.5技能操作考核能力评价

“四步触诊”和“骨盆外测量”是每名临床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妇产科学最基本的技能操作。在目前医疗环境下,患者维权意识加强,临床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为了让每名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此项技能,带教教师充分利用技能中心模拟设备,以此作为床旁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之一。

3问卷设计及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妇产科学为例,了解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提升方面的优势。为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首先在参考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组织2015级33名学生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他们对于形成性评价学习方式的建议,在结合文献调研和学生座谈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题的研究自拟了调查问卷。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从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对形成性评价的实验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为了方便统计,我们将评分为1~2分的统计为不赞成,评分为3~5分的统计为赞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更注重学生医学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内容的学习;有87.9%学生从总体上对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方式表示赞成。另外还有2.1%的学生表示反对。通过对部分表示反对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到,其原因可能是学生间相互评的时候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给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打低分,往往会使这种评价方式流于形式。在后期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意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见表2。为了观察不同的评价方法在学生成绩中的差异,将该班级学生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分布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最终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作为100分)的成绩进行比较。对两种方法得出的成绩分别作正态性检验,从形成性评价和单独终结性评价的Q-Q图(图1)以及计算出的P值可以看出,单独终结性评价正态性检验的P=0.017,不服从正态分布,形成性评价呈正态性检验的P=0.149,服从正态分布。因此,相比于最后一次考试决定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合理分布。

4讨论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形成性评价作为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起到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而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首先,形成性评价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体现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真正体现了不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学。其次,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学生会更加关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次,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面对面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客观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在本研究调查问卷中,其中有84.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持续改进,通过这样的形成性评价,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但是,目前形成性评价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师资的缺乏,临床教师要兼顾医疗、教学、科研的任务,临床教师缺乏教育学理论的专业培训,要实施形成性评价,每节课学生和教师面对面讨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学生对自评、互评量表的权重也存在疑惑。有些学生认为这种自评、互评的公正性不高,学生在互评过程中碍于情面不愿给其他学生低分,有时面对面的互评和自评通常流于形式,避重就轻。然而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关键,如果学生的评价欠客观,将不利于形成性评价的建立。

5结论

形成性评价顺应了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为教师教学反馈提供参考,做到教师教学持续改进。但是如何平衡形成性评价体系各部分的权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石琳熙,宣群,严敏,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4):344-348.

[2]白雪,曲波.形成性评价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9):866-869.

[3]沈丹,雷红,陈敏.形成性评价在长学制医学生PBL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1):45-48

[4]韩静,陈春秀,黄丽萍.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8):177.

[5]杨娟,杨绍田,张艳慧,等."1+3"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3):245-247.

[6]商敏.改善妇产科学实习教学效果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5):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