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儒学文学下的建筑艺术探微范文

儒学文学下的建筑艺术探微范文

时间:2022-12-20 11:03:17

儒学文学下的建筑艺术探微

1儒学思想文化下的中国皇家建筑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礼”的精神对中国古建筑来说是不可分的,“礼”代表着人类社会中的秩序与和谐,提倡的是君慧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与人伦和谐,是一种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秩序。而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开间、装饰和颜色等不能脱离“礼”,儒家思想根源是不可违背的。受政治经济相耦合的汉代大一统思想影响,大一统王朝推出了各项政治经济的融合,由于政治的需要,大一统用儒家做根据,是符合周礼的。而中国汉代的建筑艺术正是受汉代时代精神、政治背景的影响。观长城的残迹和今日遗址,汉代修了沿长城的城堡和烽火台,两者相望,非常雄阔。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得到保护加建了直到新疆的西段,东段从内蒙的阴山两段到达吉林,无数的高山和荒寒的河谷穿插在中间,这正反应了汉代“横八级、至高崇”的气势磅礴和雄伟建筑形象,也是汉代大一统思想的真实写照。西汉名将霍去病的一句豪言壮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它一语道破了天机,表现了汉代人普遍世界的自我,金戈铁马形象、其吞万里的开拓气势。有这气势磅礴的两汉精神,才有霍去病的墓地建筑,墓前排列着许多石兽、石人,彰显石雕作品的气度与不俗。

汉代建筑同汉代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正如霍去病的墓和汉代长城,观望其无限深邃和阔远的时空坐标,体会“天为被,地为床”的辽阔,感受汉代建筑和儒家思想的相互依存关系。追捧浩大雄浑的气魄,称颂宏伟帝国大一统的气势,赞美广博辽阔的天地结构是汉代的思想文化的背景,那么反映到当时的建筑艺术上来,这也是逻辑的必然。在中国历史上,新政权的兴起必然伴随着宫室和高台大规模的兴建。全国的巧匠和良材被皇权和神权集中在一起,比如秦始皇以大兴土木表征了封建大帝国的思想。其间,土木材料得以发展,砖、瓦的生产和发展日益加速,斧、锯、锥、凿等铁工具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建筑的发展,远离了简陋原点,开始了长足进步。观其历史思想的背后,由于皇帝喜好穷奢极欲的生活,宫苑建筑的兴起便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政权象征。建壮丽的未央宫时候,刘邦觉得太夸张,萧何当即进言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由此可见,推崇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是当时的政治目的。那个时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宫室建筑,政治性建筑的宫室,其命运坎坷,多半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当然中国宫殿木结构建筑容易被火烧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儒学里有家国同构的意思存在,儒家的道德思想里蕴含了天人感应的观念,整个宇宙中天是有道德的,天的整个运行的规律是有道德法则的,通过天子向人类诠释了这一观念,用天对应遏制皇帝的行为,如果皇帝失得,天会出现某种现象谴责皇帝失德,用宇宙论来约束皇帝的办法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案例。很有意味的是,天子皇帝,虽得了天下,却无天庭可归,理所当然要给自家营造一个帝国之居。毕竟帝国皇家需君临天下,须肩负一统天下,安邦兴国的重任,于是皇朝和皇宫有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的统筹设计和皇家宫殿规制,这符合了皇家等级伦理的礼制需要,也反应了帝国皇权治国理想的政统结果和王化气象。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深远,造就了特殊的建筑语言,而迥异于西方。

2佛学文化下的中国寺庙建筑

东汉末年,佛教由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从印度西域地区传入中国洛阳,他们起先住在皇家贵族的宾馆官府里,而后明帝供养他们,并为他们建立“精舍”,被命名为白马寺。佛学在王家贵族、有钱人和商人之间流传开,僧侣们得到供养后,着手建立自己的活动空间寺庙,因此“寺”也就成为佛教建筑的惯称。受古印度佛教建筑风格和要求的影响,早期的中国寺庙建筑以佛塔为中心,塔是供奉释尊的舍利的,周边建寺,有堂、阁、廊围绕,成为四方庭院。《魏书?释考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信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由此看出早期的佛教建筑也是围绕佛教理念特点来设计的。南北朝时,有钱有势的王侯贵族们把自家的宅院改建成寺庙,是一种功德行为,改建后的寺庙往往保持着原先宅院的布局,原先廊庑和花园成为佛式园林的雏形,并把前厅改作供养佛像的佛堂,后堂改作讲经说法的讲堂。这种寺庙风格成为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形式。

唐代道宣律师著《戒坛图经》,介绍了建筑布局要求,其规模和布局和中国宫殿建筑雷同,由于殿作为供奉佛像和僧侣念经说法的主要场所,以“殿”展开东西南北方向两条轴心线就作为寺庙建筑排布的依据,宫殿形的佛教建筑,木雕斗拱作为梁柱交接点的承托的重要部件,藻井的天花板上有彩绘、浮雕为修饰方式为主的佛教图画故事,四周绘有壁画,以达到宣传教化的作用。禅寺通常比较朴素,天花板无藻井彩绘、浮雕装饰,墙面也没有壁画,甚至天花板也不存在,可以直接看到栋、梁、柱、椽、桁所暴露在外的结构,如五台山的南禅寺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中国佛教建筑中,石窟壁画是通常的修饰方法,但禅宗为主流的佛教建筑中,绘有壁画的不多见,极少案例是嵩山少林寺的白衣殿北壁和南壁、五台山镇海寺门廊和墙面、三西大同上华严寺殿内的墙面壁画。而在藏传佛教建筑中,殿宇内油彩壁画处处可见,但它并不是中国佛教的主流。禅佛教较倾向于自然朴素的装修风格。

在空间的布局上,寺庙设计依据依道宣律师《戒坛图经》内的模式。规模虽然大,但不至于深十七里、宽数十里的夸张程度,理想的佛教建筑物在空间布局上至少是三合院,算上前门和前门两侧的墙垣就成为四合院了,较大的寺院由前后两进的或三进三个的四合院组成,成一条轴线。当然也有两条以上轴线构成的更大的寺院,比如嵩山少林寺就是三门的几个四合院围和成的。但是建筑空间布局受山坡地形影响,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排列整齐的,而佛殿左右两侧的建筑并非完全是在轴线上的,但是和主轴线上的建筑是相呼应的,并非孤立的建筑,比如北京的戒坛寺。寺院的占地大小和建筑物的布局疏密有关,广大的寺庙建地,有雄伟开朗之势,殿堂高大,三门巍峨,给人于身临灵山胜境的奇妙感受,如镇江的金山依山而建,殿宇楼阁亭台相连;池州九华山寺院四面被山环抱,掩映于万木葱茏之中。寺庙建筑与山景融为天成,给人一种绝尘超俗,引人入胜的丛林雅境。

建于唐高宗时代长安城南的大慈恩寺,规模宏大,由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僧房楼观组成十余个院,气势鸿宇,如万千法门净土变相。寺庙建筑也有局限在山区及市区的地形地貌,因此在空间布局就得缜密、巧构,通常以影壁、照壁、墙垣、曲径做景观设计,给人曲径通幽、深邃、宁静、安定的感受,达到改变纵深浅,横面不宽的弊端,使人不至于一览无余的看透全寺景观,例如五台山镇海寺。唐代有诗歌云“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的都是寺院景观。由于寺庙环境优美,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是人们踏青、娱乐的最佳去处。而那些达官贵人,尤其是他们的母亲和家眷,往往前往寺庙参佛祈福并在寺庙住上一段时日,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道家思想文化下的中国徽州民居

道家思想对中国民居建筑影响深远,徽州的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殷商时期,这里居住着山越先民。但从东汉末年开始至南宋的一千多年的时期中,多次战乱导致移民热潮出现,国家法纪的混乱削弱了儒家道德的约束力,因此体现生命价值的道家思想在徽州有了发展的空间,演绎到建筑上就突出了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特点。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25章》),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遵循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当时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人文观念的影响,在建筑造型、使用功能、装饰美化、布局结构等方面自成风格,形成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东汉永年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陵在江西传教后,其道家思想文化迅速传播,到唐、宋、元、明时期达到高峰,道家思想影响到紧邻江西婺源的古徽州,道观林立,庐山祁山禅院、黄山九龙观、浮丘观就是这一时期道教盛行的遗踪。徽州人追求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和合的选址宗旨,把村落建在“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风水宝地上,以求上天蔽护,衣食无忧,子孙后代昌盛。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有呈牛角型的;如鹜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徽派建筑群在布局上重视环境,人工建筑力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居家环境静谧舒适。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提出“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强调空间的功能是建筑的主体与核心,如厅堂的空间里摆八仙桌、设长条几和神龙案以及祖宗牌位等,布局方式遵循宗法、礼制制度;天井空间功能除了采光通风之外,还有储水,采阳,防火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厢房空间的在整个建筑中的合适位置,通常分东厢房和西厢房,这些空间被墙、门窗、隔断分隔,体现了道家的“虚”、“无”的空间和形式。

道家的宇宙观是道法自然,《道德经》中说“-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又分阴阳两面,所有变化得以调节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道家的宇宙观转换到建筑艺术上就是一种时空关系,宇是屋宇,即空间之意,而宙是时间,建筑是四维艺术,不仅是空间的“宇”,而且还要经历时间“宙”的考量,这种时空概念对徽州建筑文化的虚实空间组合有着的指导意义。观徽州建筑村落的布局、空间组织与古典西方建筑尽观眼底的设计排布有着很大的异同,它是通过时间轴线人的行走来体验建筑空间的交相辉映的特征的,人走过一巷,景色也豁然不同,那种步移景移的美妙就是道家的时空宇宙观的典型范例。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徽州建筑的天井是室内空间的一部分,它的设计把自然和建筑融合起来,借景借光借水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和接近自然的目的,徽州人修建宅院墙体高大封闭,以示起到防盗的作用,从建筑看,几乎不见瓦,因此天井成了院落与自然交流的过渡空间。天井空间起到室内空间的延伸,即满足了室内空间的私密作用,又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密闭性,天井通过四季更替,使得居者感受了自然的阴晴圆缺、冷暖变化,这正符合了徽州人追求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居住要求。在明朝中期以后,商业的繁荣使得徽州商人把徽州建筑带出徽州本土,江南的各大城镇很快就有了风格鲜明的徽州建筑,如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地成了徽州建筑密集的城市。

4结语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下的中国独特建筑风格影响深远,从儒释道思想感悟至本土文化精神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人类文明在进步,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碰撞,各民族的文化也进一步得以融合,但同时仍然保持各种文化的特殊语言。21世纪建筑文化中新的地方主义建筑要符合本土文化、政治经济要求,新的建筑秩序不会是单一文化的影响结果,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信息时代的主题。以人为本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建筑设计始终要考虑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现代建筑艺术也将继续向前发展,时代文化的精神一直会是影响建筑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者:徐群英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儒学文学下的建筑艺术探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nzhuzazhi/sjjzzz/63458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