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场所记忆的建筑设计生成分析范文

场所记忆的建筑设计生成分析范文

时间:2022-04-14 11:18:28

场所记忆的建筑设计生成分析

《南方建筑杂志》2016年第一期

摘要

文章论述了场所记忆在建筑中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场所记忆对建筑的生成有着潜在和深刻的影响。建筑师需要重视场所记忆的价值,从场所记忆出发,在宏观的时空场景中进行设计操作,延续场所记忆,从而赋予建筑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最后通过对一个具体项目创作过程的介绍,阐释如何以场所记忆为基础进行具体的设计演绎操作。

关键词

基地;场所记忆;场所精神;建筑设计生成

1概述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机械工程领域享有国际盛誉,随着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原有校舍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科研和实验的要求。临近的露天电影场被筹划用来建设先进制造工程大楼。项目总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包括有各类国家实验室、行车车间、研究中心、院系办公及教学基地等内容(图1~5)。因为露天电影场是历代学子有关校园记忆里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所,从而成为项目中最令人关注的要素。对于延续场所历史记忆的努力引发了设计者对建筑创作的思考。

2场所记忆

记忆总是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个人认同及安定的源泉,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集体记忆则是具有特定文化同一性的群体对共同经历事件的记忆,群体成员因为拥有共同的集体记忆而产生认同感。空间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舞台,成为历史事件存在的背景和空间坐标。空间因为容纳了事件而转变为场所,作为记忆的承载容器,从而将过去的记忆带入现时。随着时光流逝,场地上的建筑不断湮灭又不断重建,只有一代代居民的记忆不断累积并绵延不绝地传递下去。即使物质要素湮没在历史烟云,以文字方式记载在史籍,或者口口相传的集体记忆依然存在,成为飘荡在场地上空找寻落脚点的精神意志。路易斯•康在《静谧与光明》中谈到“心理上的存在意志借助自然使事物按其存在的愿望而形成”。“存在的整个动力就是要表达”,从不可量度的存在到可量度的表达之过程就是从“静谧”到“光明”。从时间上看,因为记忆的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不再是割裂的,历史通过记忆的力量影响当代,继而影响着未来。从空间上看,由于记忆的存在,建筑和城市相互关联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建筑和城市存在的价值。在《城市建筑学》中,罗西认为,城市建筑体的独特性“是从事件和记载事件的标记之中产生的”,而城市则“被视为一种实在的建筑体,它是当时建设并且留有时间印记的人造物体”,是上演人类事件的剧场,凝聚了事件和情感,包含了历史的记忆。城市和建筑通过集体记忆联成整体,而集体记忆又成为解读城市和建筑的钥匙——“作为集体记忆即集体与场所的关系的历史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城市结构的意义,城市的个性以及表现这种个性形式的建筑”[1]。

3基于场所记忆的建筑设计生成

解读历史将场所中存在的记忆复活,让记忆在当代场景中延续重现,对于很多建筑师而言是当仁不让的责任。埃森曼对此就保持着高度自觉。埃森曼注意挖掘场地曾经存在过的历史痕迹,从而为建筑在特定环境框架中的存在赋予意义。在俄亥俄州大学维克斯纳艺术中心,埃森曼复活了历史上存在过的弹药库,使其与新建筑水乳交融,旧的记忆和新的建造由此实现共生。基于场所记忆的建筑生成,就是基地的内在精神注入建筑,使单纯物质属性的空间环境转化为有精神意义的场所,由此具有特定意境、情感和意义。建筑由此成为可以被解读的文本,也就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故事。舒尔茨提到,“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因此建筑基本的行为是了解场所的使命”[2]。

基地的历史记忆、人们的现时需要以及对未来的期盼,都对现时的建筑生成产生影响。在坎纳瑞吉欧(Cannaregio)十号住宅作品中,埃森曼不仅强调了建筑与基地过往历史的结合[3],也强调了建筑与基地未来的结合。他将柯布西耶对这个基地曾经做过企划但并未实现的设想作为基地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吸取了柯布西耶制定的网格,并在其上建立起面向未来而策划的新一套网格系统。何镜堂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基于场所记忆设计生成的典范作品。建筑不仅承载了过往惨绝人寰大屠杀的悲愤记忆,也饱含了当代的凝重思索,更映射出对未来和平的衷心向往。基于场所记忆的设计生成得以实现历史记忆、现时需要和未来期望的融合,使之物质化和空间化,这个过程就不再是建筑师纯粹的自我表现。西扎就认为“建筑师并没有创造发明,而只是反映现实”。西扎认为建筑诸要素与基地及基地记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在持续互动过程中,基地、建筑、人群各自的需求都得以满足[4]。伦佐•皮亚诺也谈到,保有个人的建筑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给自己定义一种风格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场地在诉说,人也在诉说,我们需要悉心聆听。

4基于场所记忆设计生成的一个案例

4.1基地的历史文脉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大楼项目就是基于场所记忆的一次设计尝试。校园露天电影场铭刻着华中大一代代学子关于校园和青春的深刻记忆。早在20世纪50年代,师生们动手整饬校园中心的土坡,竹竿撑起银幕,泥巴糊出坐凳,将一片荒凉的坡地改造为露天电影场。时光荏苒,粗糙的条石凳覆盖了整个土坡,砖砌的舞台也搭建起来。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校园最受欢迎的娱乐,即使遇上雨天,大家撑起雨伞照看不误。设施虽然简陋,但丝毫不影响露天电影场逐渐发展成为校园的文化中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报告会、歌星演出以及各类文艺汇演都在这举行。交织了校园莘莘学子深厚情感的露天电影场,与逝去的青春记忆紧密地交融。进入21世纪后,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电影场逐渐冷落荒芜(图6)。但当传出电影场将进行建设的消息传出时,这块场地再一次牵扯起强烈关注。

4.2基于场所记忆的整体布局在本项目中,设计需要面对的矛盾很多,诸如繁多的功能,复杂的流线,校园道路分隔场地,过高的容积率等,设计确定将历史记忆的延续作为出发点,其余矛盾则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首先,尊重场地记忆,延续露天电影场主角地位,建筑作为配角。与常规的将建筑设立在场地中心的作法不同,在本项目中,场地成为中心,建筑成为背景。露天电影场被完整保留,仍然处于场地的中心,建筑群则谦逊地围绕露天电影场进行布局,分布在原来场所记忆的模糊地带。建筑立面有意处理地低调和内敛,以灰色系为主色调,以重复性为主要特征,避免喧宾夺主(图7)。其次,延续校园传统空间尺度,避免在校园敏感地带建设高层建筑而加剧记忆印象和现实形象的冲突。设计舍弃了建造高层建筑以解决高容积率的想法,而尽力挖掘场地的土地利用以控制建筑尺度。细致处理建筑和场地的关系,让建筑从坡地上生长出来。停车全部集中在坡地下,避免室外停车对场地的视觉破坏和交通干扰,延续了绿色掩映的校园意向。再次,延续场地的公共性特征,把场地向校园完全敞开。因为整个校园背靠喻家山,坐北朝南,主入口设于南方,校园以南北为轴展开空间布局。因此,露天电影场向南向敞开,以此与校园的坐北向南的结构保持一致。此外,校园教学、体育、文娱活动都集中在南部,北部主要为教师生活区,因此场地向南敞开又能与校园生活保持了协调(图9)。最后,延续场地固有的轴线,并借轴线统一整合被校园道路分隔的两地块。原场地存在着贯穿电影场入口,放映室,舞台的中轴线。设计继续延续这条轴线。围绕校园道路的两地块建筑后退形成入口广场,并设置一系列开放程度不同的内院强化了轴线的存在,也借此加强了东西地块的联系。入口处的建筑设计采用框景的手法,有力地加强了东西两地块在视线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图10)。

4.3延续传统场地使用路径在保留场地记忆方面,不仅需要保留场地的视觉性物质要素,也需要延续场地非物质要素——使用路径。原有的舞台、放映塔、石凳、草坡等物质元素都得到保留,重新整修后继续为校园活动提供场所(图11)。使用基地的行为记忆也得到保留,并经过重新阐释以适应现代的需要。露天电影场有着传统的使用路径:先是入口前汇聚,接着充满期待地登上一个陡坡,然后在坡顶眺望全场觅座,接着顺坡而下就座观影。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和基地形态特征紧密结合。现设计继续使用同一个主入口;陡坡则变身为具有仪式感的宽阔室外大台阶;坡顶变为底层架空的交流大厅,延续了眺望和驻足的功能;顺着阶梯花园顺坡而下,舞台和周边石凳维持原状,保留了观影和组织文艺活动的功能。场地南北两翼原疏散门的位置,依然保留为疏散通道,方便人们借此进出南北两边的街道,作为对原有使用习惯的致敬。在原来放映间的位置依然设置了放映室,可继续原有的放影功能。大规模的建造没有妨碍传统基地使用习惯的延续,每年返校的校友依然能重踏过去的足迹,重温逝去的美好。

4.4继承和拓展场地活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校体育馆的建设,露天电影场逐渐荒废了,建筑师希望利用这次建设重新焕发基地的活力,让它再次成为校园内富有魅力的中心。设计拆掉了原有围墙,人们能更自如地进入场地。远离舞台的斜坡撤掉了座椅,改造为跌落的花园,增强了场地的绿化效果和观赏性(图12)。电影场南面杂草丛生、难以上下的土坡被改造为方便出入的宽广阶梯,成为学生随意而坐的交流空间(图13)。电影场南向敞开,可获得夏季的主导风,建筑占据基地北翼屏蔽冬季北向寒风,营造出舒适的室外环境。为加强和露天电影场的互动,建筑以环绕剧场布局的方式形成楼座的感受,深凹的窗洞加强了这个意向。面向露天电影场的建筑界面设置数个两层通高的观景台,既有助于减弱墙面的严肃,也借此形成建筑和露天电影场的互动。现在的露天剧场再一次成为学生们聚会的舞台,成为毕业照里一定出现的场景(图14)。

4.5双重代码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块场地,因为经历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感受。建筑师拟借助双重代码的概念,使建筑和场地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各自需要。对于老校友,新建设能够满足他们保留历史记忆的愿望,他们能够从新建筑中解读出曾经的历史信息。对于新来的学子,这里能满足他们日常教学研究使用外,还能举行各种丰富的交流活动,铸就新的场所记忆。基地新的行为模式和传统的行为模式相互交织,新的形象和传统印象层层叠印,既体现了对历史记忆的敬重,又满足了现时的需要(图15、16)。

5结语

先进制造大楼的设计因为凝聚了学校的历史和事件,通过贯彻与历史对话的精神,再现复活了传统的记忆,又重新构筑了新的价值,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建筑的建造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转化和技术应用过程,更需要对场所记忆进行积极回应。在当前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随处可见随意地大规模铲除旧社区的现象。基地被快速推平,场地历史信息荡然无存,城市记忆变得越来越苍白。当切断了人和场所之间记忆的纽带,也就切断了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在当代,建筑师更应该审慎历史记忆的价值,聆听基地的呼唤,保留、引导、恢复基地的记忆实为迫切和必要。

作者:刘剀 刘琼 陈挺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

被举报文档标题:场所记忆的建筑设计生成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nzhuzazhi/nfjzzz/69137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