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村落遗存特点研究范文

传统村落遗存特点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14 11:14:05

传统村落遗存特点研究

《南方建筑杂志》2016年第一期

摘要

梅州地处韩江上游,清末频繁的水运往来,促使梅州的客家传统村落格局发生了转变。这些传统村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靠近水运码头的村落、农业发达地区的村落和山区村落。靠近水运枢纽的村落除了从事传统农业外,还有大量村民从事商业活动;在航运支线附近的村落,地势相对平坦,水网密集,适于农业生产,一般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远在山区的村落交通不便,适于耕作的土地也十分有限,大多靠出售山货、出卖体力劳动为生。三种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村落的经济发展水平,前两种村落一般经济较为发达,最后一种山区型村落经济相对落后。不同的经济水平对村落形态的形成、建筑风格和建造质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以韩江上游及其支流为主要研究线索,研究韩江上游梅州传统村落的物质遗存特点,希望能为梅州地区存在的大量明清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韩江;梅州;传统村落;

梅州几乎可以算作一个纯客家地区,同时又是个侨乡。清末以来,越来越严重的耕地不足迫使梅州的客家人下南洋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两个因素对梅州的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闽、赣、粤三省交界这一带是客家人聚居的大本营,然而由于五岭的阻隔,在各地定居的客家人并无频繁的往来,这也使得福建、江西和广东的客家乡土建筑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梅州地处韩江上游,对水路交通的依赖,使得梅州同潮汕地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从梅州下南洋,一般从松口圩镇坐船沿梅潭河顺流而下(梅州到汕头的水路途径之一),在三河坝汇入韩江,到达汕梅州盛产的各种山货和木材也通过韩江运到下游的潮汕地区进行交换,潮汕地区的私盐和一些外来物产则逆流而上,到梅州地区销售。这种人和物的交流、交换使得梅州与潮汕地区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对两地文化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图1)。梅州地区的客家传统村落以围龙屋为最显著的特点。围龙屋的占地规模很大,有几十个至上百个房间组成,它是大家族集体聚居的集合型住宅,中轴线上布置有堂屋,是祭祖的地方,两侧布置横屋,是居住用房。围龙屋前面有半月形水塘,堂屋后有半圆形、隆起的“化胎”[9],化胎后面有马蹄形的围屋,围屋后有风水林。围龙屋的个体完整性很强,它们彼此不相邻,保持着较大的距离,屋与屋之间是农田,没有街巷空间。这种松散的格局形成了开阔的村落景观特点。清末,大规模的下南洋活动和与潮汕地区频繁的物资交换,都对梅州地区的客家传统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深度,视村落与水运码头的区位远近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紧邻水运码头的村落受到商业文明的影响较大,村民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外,也有大量经商和下南洋的,这些人的思想开放度高,带回了大量外来的建筑风格。同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这些村落空间也逐渐从松散向密集化发展。离水运码头有一定距离,且地势平坦的村落,大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这些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耕作优势,是客家传统村落格局发育最完整的片区。梅州地区还分布着大量的山区,在这些交通不便的山区里也存在着大量客家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受地形所限,大多沿等高线布局,分布十分狭长,乡土建筑的质量也不高。

1水运码头周边的传统村落

梅江、梅潭河和汀江这三条河流是韩江上游主要的支流,它们在大埔县三河镇汇合后称为韩江。沿着这三条主要的支流和韩江干流,曾经分布着一些客家人下南洋的大码头,如松口镇的火船码头、三河镇汇城码头和大麻码头。繁忙的贸易商品往来影响了码头周边的村落,这些村落的村民除了从事传统的这三条河流两岸的传统村落除了从事传统农业外,也有大量村民从事商业活动,可以说这些传统村落是梅州地区较早逐渐摆脱农业束缚,开始萌发商业文明的村庄。这些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河道沿岸的滩涂平地上,具有多姓氏杂居的族群特点。受到商业文明的影响,这些村庄既保留了客家人重视家族传承的特点,又对外来姓氏和外来文化具有较高的接纳度。反映在村落物质空间的聚居形式上,常常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有着七八个,乃至十几个姓氏。这些不同的家族混居在一起,在物质空间上没有明确的家族划分,客家传统村落以家族聚居的聚落特点在这里的体现十分微弱(图3)。

在建筑单体特征上,这些半农半商村落的传统建筑逐渐向小而精致发展,这也体现出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村庄从传统客家的大家族聚居向小家族独立生活转变,建筑遗存主要以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为主。传统客家建筑遗存以堂横屋和围龙屋为主,堂横屋一般是三堂两横的形式,围龙屋常有三堂两横一围龙和三堂四横一围龙两种平面形式。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大多为南洋建筑风格,装饰题材和建筑材料都源自东南亚地区,这些南洋建筑大多是下南洋的华侨发达后回家乡建设的。这些传统村落除了建筑遗存以外,还留下了许多当时村民从事商业活动的见证。例如在大黄村,不长的河岸线上分布着3个规模不大的码头,每个码头都有一对河伯公婆保佑村民往来经商旅途平安,在较大的一个码头上还有一座民国时期修建的凉亭供在此等候渡船的村民休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半农半商的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村民虽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但已经不需要靠天吃饭,以韩江为依托的商业文明对村庄的聚居形式、单体建筑的特征、以及构筑物要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农业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

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梅州传统村落是梅州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村落类型。耕读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乡村文化,在梅州地区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和体现,在这些传统村落极为重视教育,至今仍有在村里极有影响力的乡贤。这些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乡村大多分布在农业相对发达的平原地区,这里虽不是航运干线,但水网密集为对外交通和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优越的农业条件为读书取士造就了物质基础。这些传统村落大多还遗存着清代传下来的夹杆石,上面记录着村里的读书人获得功名的情况。

这些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村落保留了客家人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最典型的村落形态特点。以大埔县北塘村为例,该村主要有三个姓氏:杨姓、张姓、曹姓、黄姓,这四个姓氏虽然同处一村,却有各自的家族领地,虽无实体边界,由于家族血缘形成的无形边界却十分清晰(图4)。在聚落形态上,这类传统村落一般以每个姓氏最老的围龙屋为发展核心,各个姓氏沿围龙屋呈扇形扩展。仍以北塘村为例,最早在该村定居的曹姓老屋继述堂建于明代,它前有禾平和半月形水塘,继述堂东西两侧和背后陆续建起了后世子孙的房舍。稍晚一些搬来北塘村的杨氏就更为明显,最早的志事堂和它周边的谦受堂、济美楼都是清代建筑,再向一点的崇德堂、继志堂等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在这一圈层以外,分布着更晚时期的一些传统建筑,它们体量较早期建筑小一些,逐渐向山坡上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村落形态。最初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发展核心为中心的组团式发展,随着家族的壮大,逐渐形成了沿等高线或河道带状布局的形态,为优先发展农业,最平坦富饶的土地一般作为农田,房屋则建在靠近山脚的缓坡上,一般最老的祖屋位置最佳,后世子孙的房屋在祖屋周边向山坡上发展。这些布局特点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农业耕作,尊重祖先、重视家族与血脉传承的特点。

在建筑单体特征上,这些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梅州传统村落大多保留了梅州地区最为传统的围龙屋。早期的围龙屋举高较低、房屋建筑质量较差,清代中晚期的围龙屋则变得高大明亮,规模也较大,常常出现两、三层围龙,例如兴宁上长岭村的乌坭围、梅县侨乡村的兰馨堂。在装饰特点上,位于不同文化区域的村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大埔县传统围龙屋的主要木构件上出现了潮汕文化中海洋主题的装饰符号,而兴宁地区的传统围龙屋则较为质朴、较少装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除了传统的围龙屋以外这些村子还存在南洋建筑。梅州作为典型的侨乡,华侨发达后回乡建房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除了带回南洋的建筑材料,还带回来南洋建筑风格。然而,与商业发到地区的南洋建筑不同,这些农耕文化发达地区的南洋建筑更多的保留了客家传统建筑的特点,尤其是在平面布局上,基本采用了堂横屋和枕头屋两种形式,仅在装饰母题上采用了南洋的形式。这里的人们靠辛勤的农业劳动换来了富足的生活,他们强烈的依附并热爱着自己的土地,这种对于土地极高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对客家文化中重视家族传承、尊重祖先的传统认同度角极高。这些文化上的特点反映到物质空间,就表现为大规模的家族聚居、规模宏大的围龙屋或围楼。

3山区的传统村落

梅州的大地理呈北高南低的走势,由于五岭的阻隔,在地理空间上与中原地区显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梅州北部大部分为山区,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缺少耕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有河流水网,但大多不能通航,起伏的地形也使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十分困难,因此历来便是经济落后地区。这些传统村落虽然处于韩江流域范围,但是由于水网不发达,常常是翻山越岭、靠肩扛手挑到较远的码头下南洋或进行商品交换。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多靠出卖体力为生,例如平远县的纤夫至今在梅州的老人口里都十分著名。这些山区的传统村落分布在梅州北部,除具有梅州本土客家特点外,部分村落还表现出赣闽客家村落的建筑特点,在蕉岭、和大埔县都出现了三四层的夯土围楼,其中以大埔县的花萼楼最为著名。在文化特点上,它们表现出更为原始的客家文化特点,从目前的建筑遗存看,这些客家村落是梅州地区最为依赖家族力量的。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村落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需要凝聚家族的集体力量最终才能战胜自然,顽强的生存下去。

在聚落形态上,山区的村落一般呈狭长的带状形态,常常是一个村落绵延几公里,这种形态是与自然妥协的结果。这些传统村落除了遵从地形分布外,还表现出家族聚居的特点,虽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很难出现大规模的血缘聚落,家族还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表现出了聚居的趋势(图5)。在建筑单体特征上,山区的梅州传统村落表现出比较单纯的客家传统建筑特征,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类型上主要有围龙屋、堂横屋、杠屋和枕头屋,根据村庄所在的地形不同,建筑规模差异较大,然而大部分传统建筑都以实用为主,较少装饰,风格质朴。综上所述,梅州北部山区的客家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保持了较早期梅州客家村落的特点,可以说是早期客家村落的典型。

4结语

本文将梅州的传统村落划分成三种类型,基本上是循着韩江为线索,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梅州传统的行政区划进行划分的。需要承认的是,这种分类方式并非完美。比如,每个片区的交界地带都会存在一些难以明确归类的传统村落。对于这些传统村落,我们需要加强它们与两边腹地的典型村落对比研究,这不但会使各自特点都更为突显,也会使梅州地区的传统村落研究更加完善。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对梅州的传统村落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便于我们明确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梅州客家村落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梅州地区存在的大量明清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

作者:周丽娜 罗德胤 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村落遗存特点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nzhuzazhi/nfjzzz/6913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