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

汇率制度论文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要增加交易主体的种类。主要从改变商业银行的管理入手,应该允许商业银行的分支银行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交易,同时,也可以允许一些外资银行以及如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进入外汇市场,在我国的外汇市场内引入竞争,改变传统的外汇市场的垄断现象,只有这样形成的汇率水平才会更加合理。中央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市场监督的作用。同时,要对外汇交易的二级市场进行改革,对购买外汇的条件要逐渐放宽,要使二级市场尽快的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反映人民币的真实水平。

二、完善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发展避险工具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外汇市场上可以进行即期交易的币种主要有美元、日元、港元以及欧元,我国的远期外汇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参与的人数较少,没有很好的流动性,这就增加了外汇风险,而且中央银行也很难进行干预,所以,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应该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完善外汇的期货和远期市场。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机构要求更加完善的交易工具,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国内的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工具还比较缺乏,尤其是远期交易手段,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外汇交易较为冷清的原因了。因此,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形成较为完善的汇率制度,为入市者提供有力的避险工具是非常必要的,而外汇远期交易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这对于完善外汇市场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

汇率政策要想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就应该有一个灵活的汇率体制与其相适应,利率体制要与汇率政策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汇率制度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僵化的利率政策不能有效的环节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由于货币的供应问题所产生的压力。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汇率受到经常项目的影响逐渐变小,而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作用则不断加强,所以说,汇率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市场化的利率政策的支持。

四、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渐进变化,正逐步向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同时,它也要求资本项目也应该更加开放,因为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受到汇率制度的影响。只有在一个较为健康、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资本项目的开放才有了保证,而成熟的金融市场就包括外汇市场。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资本项目促进外汇制度的不断完善,资本项目的开放不仅包括了对汇兑限制的限制,而且也包括对交易限制的放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外汇制度的改革与资本项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交叉的,加快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外汇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五、全面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Frankel与Wei(1994)较早对货币地区影响力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建立交叉汇率模型并利用1979~1992年的数据系统考察了美元、日元、德国马克、澳大利亚元以及新西兰元等五种货币对东亚9种货币的影响。研究表明,美元对东亚国家货币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东亚国家是事实上的“美元区”。至此,交叉汇率模型开始广泛应用于参考篮子货币进行管理的货币篮子权重变化的研究并逐步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式。如Frankel和Wei(2007,2008)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2005年“汇改”至2007年年初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Ito(2008)利用Frankel和Wei(1994)的研究框架,也分析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东亚货币与世界主要国家货币(美元、日元和欧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汇改”前后人民币仍然以盯住美元为主,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灵活性很小。Fratzscher和Mehl(2013)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对东亚地区货币的影响力。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人民币已经取代美元成为这一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货币。Aggarwal和Mougoue(1996)利用协整的方法比较了日元和美元与亚洲“四小龙”与“四小虎”共计八个货币汇率变动的协整关系。研究发现,日元与这八种货币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同时日元相对于美元而言对这8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影响力要更强一些。Chen、Siregar和Yiu(2013)认为,“汇改”使得人民币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不断攀升,而美元在这一地区则逐步丧失了其影响力。区域贸易、人民币与东亚各国贸易互换货币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中国对东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outwardinvestment)是导致人民币地区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根本原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学者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特别是其对东亚地区影响力的研究文献开始集中出现。丁剑平、杨飞(2007)采用麦金农(McKinnon)回归方程对“汇改”前后人民币与亚洲国家货币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民币“汇改”以后,亚洲各国普遍降低了美元在其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同时人民币与亚洲国家货币联动性显著增强。陈志昂(2008)采用Frankel与Wei(1994)的研究框架分析了东亚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发现,人民币与东亚国家货币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其强度要远高于东亚货币与日元之间的联系。李晓、丁一兵(2009)采用Frankel与Wei(1994)的研究框架,对人民币与世界主要货币及东亚主要国家货币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人民币目前还不能独立成为东亚区域性货币,而制约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中国目前并不能替代美国成为这一地区最终产品的提供者。杨荣海(2011)采用Frankel与Wei(1994)的研究框架分析了东盟十国货币中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以及人民币的权重变化。研究发现,“汇改”以后人民币在东盟国家货币中的隐含权重上升,美元的隐含权重则有所下降。许祥云、贡慧(2012)采用GARCH模型对“汇改”以来东亚货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汇改”以后人民币对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还没有成为东亚国家货币稳定的名义“锚”。刘刚(2013)采用Frankel与Wei(1994)的研究框架,通过引入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人民币、美元、欧元以及日元对东亚货币汇率的长、短期影响。研究表明,美元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虽然短期内难以撼动,但是人民币对东亚部分国家的货币,如印度卢比、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美元。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地区影响力的研究文献主要是借鉴了Frankel与Wei(1994)的研究框架。但是,由于该框架的交叉汇率模型中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的ARCH(GARCH)效应,使得采用改框架交叉汇率模型得到的系数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可能会由于异方差的存在而出现偏差,相应的建立在此置信区间上的分析结果值得商榷。其次,从数据的选择上说,为了增大样本量以及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较多的学者使用了汇率变动的日度数据来进行分析。但是,对于时间跨度的选择则不尽相同。有的学者选择了2005“汇改”前后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有的学者则选择使用“汇改”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众所周知,人民币“汇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使是“汇改”后的时间段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同阶段的“汇改”节奏与“汇改”政策也并不完全相同,由此,而导致的人民币与东亚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具体分析人民币与东亚国家货币联系时必须要着重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对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由于东亚地区曾经是事实上的“美元区”,因此,东亚各国货币或多或少会受到美元汇率变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来研究不同货币之间的关联度,可能会由于“内生性”问题而导致分析结果产生有偏估计。为了克服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ARCH(GARCH)效应以及“内生性”问题对估计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没有采用Frankel与Wei(1994)的交叉汇率回归模型来研究人民币与东亚地区货币关联性,而是采用Engel(2002)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dynamicconditionalcorrelation,DCC)对人民币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的动态关系进行刻画。同时,根据“汇改”时间表将2001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日度数据划分为不同阶段,来全面比较不同时期人民币汇率与东亚各国货币汇率变动之间动态关系。

二、人民币对东亚货币汇率影响力检验

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实际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汇改”以后,人民币开始实行一篮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也逐步增大,受到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影响,有些东亚国家相应调整了本国汇率政策。因此,为了直观反映人民币“汇改”对东亚各国货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汇改”前后人民币与东亚主要国家货币的相关系数矩阵,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人民币汇率对东亚各国主要货币的动态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初步分析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汇改”前后人民币对东亚主要国家货币影响力的变化。由于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SDR)是一种以世界主要货币加权计算得到的“人造”货币,并且SDR与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篮子货币构成相似,可以降低回归模型的残差项与所选取基准货币的相关性,使得估计结果更为准确。因此,本文选取特别提款权作为计价货币。在样本选择上,考虑到东亚国家的汇率制度主要由三类构成:传统的盯住汇率制度(如港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如马来西亚林吉特)以及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如台币以及印尼盾等),其中,文莱采用与新加坡元等价的汇率模式,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国又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为了充分考虑样本的简洁性与代表性,本文选择印尼盾(IDR)、韩元(KRW)、马来西亚林吉特(MYR)、新加坡元(SGD)、泰铢(THB)以及台币(TWD)、港币(HKD)作为分析对象,选取欧元正式流通后的2002年1月2日至2013年12月23日共计8种货币(包括人民币在内)兑特别提款权(SDR)的日度数据,数据来源于Pacificexchangerate数据库,同时将所有变量通过环比对数差分得到汇率变动率并分阶段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可见,“汇改”以前人民币汇率与东亚地区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率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普遍较大,然而,这还并不能说明人民币汇率对东亚地区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而是供应方寡头竞争均衡的结果(陈志昂,2008)。即不是依赖于政府间的协议,而是通过货币竞争机制的结果。由于东亚各主要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形成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驱动区域产业发展,同时其机械设备高度依赖于向日本进口以及产品主要向美国出口的“三角”模式。并且东亚国家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这种趋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需求弹性较低而供给弹性较高的特点,也使得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模式非常容易出现所谓“囚徒困境”式的货币竞争局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即是这一“囚徒困境”式的货币竞争结果的佐证。货币竞争虽然可以暂时提高本国出口数量,但是会造成产品供给方的总体福利的损失。因此,为了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对本国福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当地区发展中大国例如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并且区域内其他国家与这个发展中大国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同时存在时,只要这个发展中大国国内具有稳定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同时其币值能够保持持续稳定,那么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货币就可能将其作为其隐形“内部锚”。于是出现人民币对东亚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形象。

2005年“汇改”以前,人民币长期盯住美元,实际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同时,由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规模及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负责任的表现,使得各国纷纷选择将人民币汇率作为本国货币的“隐形锚”。这一点从表1可以得到验证。通过对表1的下三角矩阵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率与东亚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率都比较高,表明人民币由于长期实行固定汇率的结果使得货币竞争性均衡在这一地区出现,或者说在东亚地区出现了非正式的汇率合作安排。另外,由于货币对外价值是其内部宏观经济发展的反映。2005年“汇改”以后,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以及人民币“汇改”导致的升值预期作用下,人民币开始持续升值,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空间增大。在此背景下,人民币作为东亚国家货币“隐形锚”的条件减弱,人民币与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的联系开始降低。这一点也可以从表1得到反映。从表1的上三角矩阵列出的结果可以发现,除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以外,人民币汇率变动率与其他东亚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率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说明随着人民币稳定性减弱,人民币充当东亚其他国家货币内部隐形“锚”地位开始下降。

(二)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1.模型构建为了分析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关系,Bollerslev于1994年提出了常系数条件相关模型(constantconditionalcorrelation,CCC)。该模型假定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关系固定不变。Engel(2002)在Bollerslev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条件相关模型(dynamicconditionalcorrelation,DCC)。DCC模型放松了不同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固定不变的假设,同时考虑了异方差对计算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特别适合于广泛存在ARCH(GARCH)效应的金融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刻画。DCC模型可以简单表述。对角元素的平方根构成的对角阵,Q-为第一阶段对收益方程进行估计得到的无条件协方差矩阵。方程(1)称为条件动态相关模型,即DCC(m,n)模型。动态条件相关模型中阶数m与n则是通过设定m与n的不同值,比较不同设定数值,按照赤池准则(AIC)、对数似然统计量等综合确定。2.实证分析表2给出了2002年1月2日~2013年12月23日的印尼盾(IDR)、韩元(KRW)、马来西亚林吉特(MYR)、新加坡元(SGD)、泰铢(THB)、台币(TWD)以及港币(HKD)汇率变动率的统计描述结果。从表2可以看到,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东亚主要国家货币呈现典型的“尖峰厚尾”的分布,同时,汇率变动率也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体现了汇率变动具有渐进、相依的特点。为了分析人民币与样本内其他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率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设定DCC(m,n)-MVGARCH中ARCH项及GARCH项的不同滞后期m与n的值,并通过比较不同设定下的赤池准则(AIC)、对数似然统计量(LR)等统计量,并兼顾模型的简洁性,最终选择DCC(1,1)-MVGARCH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图1~图4给出了不同时期人民币与东亚各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综合图1~图4可以发现,2005年“汇改”以前人民币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货币,如林吉特、泰铢以及港币的相关性较高,而“汇改”后人民币与上述国家货币之间的关联性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2008年6月中国重新启动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与上述国家货币的关联性又重新存在上升的趋势。与东亚其他国家货币不同,港币由于一直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因此,港币与美元联系密切。从图1也可以发现,在“汇改”以前以及2008年6月~2010年6月,由于人民币实际上执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港币与人民币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在2005年“汇改”以及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汇改”以后的各个阶段,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相对降低,导致港币与人民币的动态相关关系在这两个阶段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对而言,人民币与新加坡元、印尼盾以及台币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这与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以及台湾地区特定的汇率制度有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新加坡即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汇率水平主要参考贸易伙伴及其竞争者的货币进行管理,并且货币篮子权重不对外公布。此外,由于新加坡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同时其经济增长率一直较高并且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经济基本面以及外汇市场的变化很容易通过外汇市场反映出来,因此,新加坡货币管理当局可以据此较为精准的调整新元的汇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新加坡虽然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两国之间贸易商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加坡对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资本与技术性贸易产品为主,受汇率变动因素较小,因此,新元与人民币汇率变动之间的关联性一直比较稳定。印尼盾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从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到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使得汇率维持在其预先设定的水平。由于印尼出口主要是以矿物燃料和橡胶等初级产品为主,而进口则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导致印尼进出口弹性水平都较低,使得印尼政府通过汇率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以及改善资源配置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印尼盾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比较稳定。我国台湾地区由于自1989年以后一直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且外汇市场同期也完全自由化,彻底放弃了汇率的出口导向以及创汇的功能,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人民币与台币之间的关系影响不大,两者之间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关系。最后,人民币与日元、韩元汇率变动之间的动态关系比较复杂。这一方面源于日元与韩元均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早在1999年4月韩国就取消了经常账户交易的兑换限制,2002年1月1日起韩国完全实现了外汇交易自由化,而日本汇率制度在1973年就从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转为浮动汇率制度,并于1998年完全放开本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日元汇率完全市场化。在此背景下,韩元与日元的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在样本期内人民币与韩元、日元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另外,日本与韩国同属于发达国家,其出口产品结构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没有竞争,同时,自由浮动的汇率之策也使得通过汇率政策调节外贸进出口的作用被弱化,因此,中国尽管早在2007和2012年分别成为日本与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由于两国的贸易产品存在互补性,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并不存在显著影响,上述两国并不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化做出较大反应。

实际上,东亚作为支撑美国全球本位制的一个重要区域的现实,短期内并不会改变,这是东亚经济体与美国在“二战”后长期经济交往中所达成的互惠性与恐怖性兼具的“博弈均衡”(李俊久,2014)。一方面,美国的直接投资为东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东亚廉价的商品则出口到美国,其出口所得美元也回流到美国来弥补美国金融市场和国际收支失衡。美国与东亚地区特殊的生产关系,直接导致美元在东亚与美国之间形成巨大环流,使得短期内美元在东亚地区影响力不可能降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其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与东亚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还不具备挑战美国在东亚地区主导地位的实力。因此,通过加强发展与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增强人民币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基于汇率制度变迁的视角,本文对人民币汇率与东亚各主要国家货币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供应方寡头竞争均衡机制的存在使得东亚国家存在非正式汇率制度安排,人民币成为东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隐形“锚”。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人民币隐形“锚”的功能弱化,人民币对东亚国家,特别是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国家货币的影响比较大,而对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国家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仅仅通过贸易渠道难以在短期内增强人民币的地区影响力。DCC-MVG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为了增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在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贸易的试点的同时,要在境外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通过利益杠杆来增强人民币的地区影响力。

(二)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要求人民币跨越国界,在境外得到最大限度流通,成为普遍认可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体现:首先,人民币在境外能够被普遍接受并具有一定的流通度;其次,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最后,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能够成为境外各级、各类银行的投资工具。由于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都是建立在其成功实现了“区域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贸易的试点范围。完整的国际货币必须具备记账单位、交易媒介以及价值贮藏三个特点。然而,从交易媒介这个功能来看,美元仍然是东亚主要的贸易计价与结算货币。美元在与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进出口贸易中充当计价货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欧元与这些国家的本币(Kamps,2006)。因此,基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我国应该大力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规模和范围。目前,我国上海、广州等六个城市实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未来应该有条件地将边境贸易较发达的城市和自治区纳入到人民币边境贸易结算试点的范畴。通过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来增强人民币的地区影响力,加快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同时,为了加快建立东亚地区对人民币的信任,可以通过与中国贸易交往较多的国家签署协议,允许在这些国家将一定数额的人民币直接兑换成美元和欧元,通过“背书”来使得人民币在东亚地区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其次,东亚区域内贸易强度虽然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中国作为区域性大国客观上也承担了区域内贸易产业转换的责任,即对区域内主要国家的贸易呈现逆差而对区域外贸易呈现顺差(李晓、丁一兵,2006),但是由于东亚各国,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趋同,因此并不必然会选择将人民币作为其货币“锚”,东亚各国汇率制度多元化的现实即是例证。因此,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短期内将人民币“区域化”影响力提升至较高层次的作用有限。为了加快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最终实现“国际化”,中国要在境外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当前,在东亚各国外汇交易中使用最多的依然以美元为主,美元在东亚地区外汇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BIS,2014)。因此,要在境外主要是在香港加快推进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市场规模,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适时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的规模与水平,从而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影响,逐步形成与欧元证券以及美元证券相抗衡的人民币证券市场,通过利益杠杆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汇率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主要内容分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的分类、特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固定汇率制度的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汇率的监管原则。

一、汇率及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互折算的比价,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表示方法。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实际汇率是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和劳务与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易的比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

经济学家采用了很多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汇率是如何决定的,这里只介绍纸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预期名义汇率的近似值,为评价和选择汇率制度提供依据。该理论根据的是单一价格规律,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种通货的一单位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一种物品如果不以同样的价格在各地出售,就存在着未被利用的利润机会,由于套利的存在,总有商业行为会从价格低的A国购买该物品到价格高的B国出售,从而使B国该物品价格下降,直至两国价格相同。由此,一种通货必然在所有国家都具有相同的购买力或实际价值。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购买力平价描述了长期中决定汇率的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如前所述,名义汇率等于外国物价水平与国内物价水平的比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差别。当物价水平变动时,名义汇率也变动,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的调整会使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平衡,因此,名义汇率取决于物价水平也就取决于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当一个国家的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物价水平上升时,就会引起该国通货相对于其他通货贬值。理论上,要想测算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的变化趋势,就要对两国的物价水平进行评估。如果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给增长较快,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上扬,美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则很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贬值而不是升值。而实质上,我国的外汇市场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和柜台结售汇市场组成,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售制度,商业银行和企业结售汇周转头寸以外的外汇收入必须进行平盘,由中央银行进行买入或卖出的交易。新晨

二、汇率制度及其分类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汇率制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家对于汇率制度的看法发生了深刻变化。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动条件下的可持续性和对危机的防范能力,成为判断一国汇率制度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准,介绍这方面的主要理论及其学术讨论情况。

一、导言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经过制度改革初期的大幅贬值后,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在近10年的时间跨度里始终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中,而且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汇率变化缺乏弹性。人民币汇率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实际上已经变成为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2005年7月21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不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钉住一篮子货币,它还学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二、外文文献综述

(一)“原罪论”及其意义

Hausmann,PanizzaandStein在2000年以及EichengreenandHausmann在1999年阐述,在“原罪论”的假说中,原罪是指这样一种状况:一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甚至在本国市场上,也不能用本币进行长期借贷。由于金融市场的这种不完全性,一国的国内投资不出现货币错配,便出现期限错配。因此,企业面临一种“魔鬼的选择”:要么借美元而招致货币错配,或者用短期贷款来做长期用途而出现期限错配。这种情况其实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几乎在所有非经合组织国家中都有发生。

“原罪论”最重要的政策结论就是,在存在原罪的情况下,由于汇率难以浮动,政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又会陷入两难,再加上无论现有的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都无法解决原罪问题。因此,最好的办法,便是把部分美元化变为全部美元化。换言之,根据这种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干脆没有汇率,方法是放弃本国货币而采用某种国际货币,实行美元化或某种类似于欧元的制度。

(二)“害怕浮动论”假说及其分析结果

Calvo和Reinhart(2000)提出了“害怕浮动论”。所谓的“害怕浮动”,可定义为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归类为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却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的一个狭小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规模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害怕论”的主要发现,可归纳为四点(Reinhart,2000):(1)那些声称允许其货币自由浮动的国家,实际上其货币大部分并未能真正浮动。(2)这种很低的汇率可变动性,是由政策行动有意识地造成的,因它们的国际储备的变动性相当高,而在典型的浮动汇率制下,这不应当发生。(3)在这些国家中,名义和实际利率的变动性异乎寻常地高,与那些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国家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4)由于那些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类属于管理浮动制的国家同实行一种不具公信力的钉住汇率制很相似,因此,所谓的“固定汇率制已死”的说法是一种迷思(myth)。相反,害怕浮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深入,甚至在一部分发达国家中也存在。

(三)“中间制度消失论”及围绕它的理论争论

在目前关于汇率制度的新理论中,“中间制度消失论”争议最大,最富挑战性。该理论的要点是,唯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是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包括“软”的钉住汇率制如可调节的钉住、爬行钉住、幅度(目标)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制,都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因此,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各国不是选择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就是选择“硬”的钉住汇率制。“中间制度消失论”认为,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性,使政府对汇率的承诺变得十分脆弱。Summers(1999)认为,由于资本自由流动下的“三难问题”(trilemma),中间制度应让位于自由浮动汇率制,或者真正的固定汇率制。这一原理指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同时实现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这三个目标,必须放弃其中的一个。

三、中文文献综述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张广裕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2005年)一文中阐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表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代价是使一国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成为一种内生的、附属于汇率政策的被动的工具。从整体上看,不利于在国际金融交易不断扩张的时代保持国内的宏观经济稳定。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情况的结论是:一国无法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利率无法背离那些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利率水平。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任何尝试都会导致资本流动,并且需要干预,直至利率重新回到与世界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一致时为止。从总体趋势上看,中国外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逐步放弃钉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在具体的汇率制度选择中,实行一种有限度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在允许的目标区内,中央银行对汇率的浮动不加干预,名义汇率的变化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这是一个能够比较有效地发挥市场供求机制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又有利于防止汇率不稳定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可以以此作为目标模式和加以借鉴。

(二)汇率目标区理论

姜凌、韩璐在《汇率目标区理论与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思路》(《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中阐述,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用在世界贸易中占最大比重的工业国家的货币来建立一个汇率目标区,在这个“区”内有一个中心汇率(基本汇率),并在中心汇率附近确定一个汇率波动的范围,实际汇率对中心汇率的偏离幅度要确定下来,有关国家正力求使汇率的变动不超过这个区域。

我国应由中央银行建立起人民币基准汇率的生成模型,确定一个与国际收支长期形态相适应的基础均衡汇率(FEER),即期汇率围绕着这一基础均衡汇率波动,波动幅度有上下限限制。在确定目标汇率的范围或波动幅度时,可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国内进出口商品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二是出口状况;三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四是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在汇率目标区边界内,中央银行应尽量减少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促进和完善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变动的灵活性,充分发挥汇率政策调节外部平衡的作用。

(三)最优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岳华在《最优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与政策判研基于目标区经典模型的修正》(2006年7月),阐述最优汇率制度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二是能实现金融稳定。从定性角度比较固定汇率制、自由浮动汇率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及汇率目标区制等4种形式,它们各有利弊:固定汇率制能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营造比较稳定的经济环境,但致命缺陷是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加金融脆弱性。自由浮动汇率制有助于吸收或消化外部和内部冲击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易引起汇率较大波动,进一步导致金融危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汇率目标区制都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相比较而言,汇率目标区制透明度更大,政府与市场互动确定均衡汇率水平,有助于稳定投机,但存在的问题是难以计算均衡汇率,如果政府不具有公信力或者政策协调机制无效,将会引发巨大的投机性攻击。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在华跨国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交易风险。跨国公司应如何根据一些指标、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管理的方针,成本控制型或利润创造型,通过选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或其组合进行风险管理以降低交易风险,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给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交易风险产生原因

交易风险是一种外汇风险,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业务取得外币债权债务后,由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国公司在结算这些外币债权债务时可能出现的损益。

在固定汇率制或单方面钉住汇率制(中国进行汇率改革前的汇率制度)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中国和美国,并不会产生交易风险。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结算货币和本国货币的汇兑关系产生波动,而汇率波动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为本国货币的在华跨国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将面对交易风险,即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公司直接受损,而在进口业务上则会直接受益。

交易风险的出现源于汇率的变化和业务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因此汇率是影响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围绕汇率展开的交易风险管理属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期间产生了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经典理论和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创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认为风险资产的定价要和其所承受的风险成正相关关系,并通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作为定价模型。Rose的“套利定价模型”(APT),把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风险模型在套利技术下的定价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决定期权价格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期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风险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的发展。Hunter与Timme(1992)指出,企业管理人发现公司常常暴露在外汇风险中,不管是进口企业或出口商,常常面临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故经理人必须设计外汇的避险策略。面对多种避险策略,管理人必须评估策略的优劣。

三、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识别和预测;二是对风险控制进行决策;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预测

交易风险管理是“必修课”,而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汇率变动的预测。

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远期可以参考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尽管实证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为短期汇率风险的交易风险来说,利率平价这个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实证价值。

2.风险管理决策

这个环节将会决定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本节约型;另一类是利润创造型。前者指通过风险管理,使交易风险的损失尽可能小,以节约总成本,选择这种目标的公司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多为保守型,且管理相对静态和被动;利润创造型则是保留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公司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管理更积极,但是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以利润创造型为目标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而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极大的风险。

交易风险管理和会计风险管理,一般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不可兼得。跨国公司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明确公司更关注哪类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交易风险管理

正确选择对外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外汇储备、提前和延迟收付款、参加外汇保险等方法可以在成本节约型风险管理中使用。成本节约型企业更多倾向于远期外汇交易,利润创造型公司则偏好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四、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1.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币目前正面临单方面升值预期,中国采取的是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式,在华跨国公司可以清楚预期人民币汇率目前会小幅度持续升值。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务滞后。因此,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只好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节约型的风险管理目标,较为被动。

在华跨国公司,目前普遍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是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外汇交易合同,事先约定未来的交割币种、数量和汇率,到期按预定条件进行实际交割。一般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合约,客户通过这种交易,能保证在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汇率获得所需货币,从而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2.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一般模型,以及实证中的情况,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可以考虑利率平价模型。但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的,所以用利率平价模型来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量化预测是肯定不准确的。而且,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有两个指标极其需要关注,一个是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对人民币远期汇率的报价,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掉期业务报价。

理论上,根据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们考察了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市场利率的情况,提出了著名的“境内优先说”。用在人民币汇率上就应该是国内远期汇率引导NDF。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外汇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优势的功能,NDF一直充当了汇率波动引导者的角色。NDF比境内远期要更准确地从事“价格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机资本的驱动指标上,NDF对热钱的风向标作用明显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汇率市场要越来越看重ND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位置和冲击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做到了6亿美元左右,大约在亚洲外汇市场排名第三,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进步神速。新加坡作为目前最大的人民币NDF离岸市场,其报价已经显著制约了国内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的报价。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新晨

另外,中国央行与十家商业银行于2005年11月25日进行了一笔金额达6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当时将一年期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定为7.85。2006年11月24日,外汇即期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报价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业务的汇率波动预测极具指导意义。

(2)跨国公司在考虑选择成本节约型或利润创造型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目标。一般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常采用的是利润创造型风险管理目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是创造风险的金融票据,且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与资产的增值紧密相关,因此将风险杠杆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并创造利润是首选。相反地,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讲,由于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仍是商业交易,所以采取传统、简捷、实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即对冲风险更为合理。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我国的汇率政策改革会受到多方关注。本文从微观角度阐述了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利率、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效应,并综合分析了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决定因素,对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汇率政策提出建议。

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它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汇率是一条重要的经济杠杆,其变动对经济产生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从短期角度看,一国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就是就业水平、总产出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低失业、高产出和低通货膨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短期核心目标。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由总供给与总需求两方面决定。在短期内,总供给的变动很小,因此,在着重于短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总供给常常不被纳入视野。从构成部分出发,总需求被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上述四个部分的冲击上。

一、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1、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对外贬值),该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这将有利于该国商品的出口。同时,该国货币汇率下跌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限制了该国的进口。货币的贬值起到刺激出口和限制进口的双重作用。但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条件

一、“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条件

二、国内物价上涨程度小于货币贬值程度;条件

三、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用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程度较大,因为西方国家出口贸易以制成品为主,汇率机制作用明显,而且制成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普遍比初级产品大,世界市场在这方面的收入弹性也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则以初级产品为主,汇率机制作用较小。

2、汇率变动的资本流动效应

对长期资本流动的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人们预计一国货币贬值是短暂的,那么,它可能吸引长期资本流入该国。因为它能够使一定量的外汇兑换更多的该国货币,等量的外资可以支配更多的实际资源,从而在该国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若人们认为一国货币贬值是长期趋势,那么,它对长期资本流动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长期看,汇率上下波动可以部分地相互抵销,所以,贬值一般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

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效应:货币贬值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当一国货币汇率开始下跌时,以该国计值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下降,人们会用该国货币兑换其他国货币,资本会大量移往国外,以防损失,引起大量资本外流。同时,贬值还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引起资本外流。

3、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会使该国物价水平上升;一国货币汇率上升,会使该国物价水平下降。

从进口角度看,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导致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并使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上升。从出口角度看,一国货币汇率下降,首先会引起出口量扩大。在国内生产能力已经得到较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会加剧国内的供需矛盾,使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反之,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则有助于抑制本国的通货膨胀。

4、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

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是不确定的。汇率变动主要通过影响物价和短期资本流动两条途径影响利率。货币贬值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促使利率水平下降。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往往会激发人们产生进一步下降的心理,引起短期资本外流。国内资本供给减少可能引起利率上升,如果人们预期汇率反弹,则它可能导致短期资本流入。

5、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效应

首先,就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来看,汇率变动会改变储备货币的实际价值。要是某种储备货币升值了,那么,持有这种储备货币的国家就会增加收益,而发行该货币的国家则会增加债务;如果某种储备货币贬值了,持有这种储备货币的国家就会遭受损失。

其次,从长期看,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可以改变外汇储备的结构。汇率看涨的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会提高;汇率看跌的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会下降。

6、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所使用的外汇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变动是双向的,本币汇率下降,就意味着他国货币汇率上升,会导致他国国际收支逆差,经济增长减缓,由此招致其他国家的抵制和报复,也掀起货币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

二、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进出口占GNP的比重。其比重越大,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大。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其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出口增加,此时若该国还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源,则其国内生产就会扩大,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反之,若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有可能引起国内生产的收缩。

二、货币可自由兑换性。若该国货币可自由兑换,在国际支付中使用率较高,则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较大。现实中,国家都对其货币兑换做出一些限制,真正做到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国家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货币完全兑换程度越高;经济越落后的国家,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越低。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也越强,对货币兑换的要求也越强烈;另一方面,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其市场制度也比较完善,对大量外汇流入和流出都有比发展中国家更强的控制能力和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手段。

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越大。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不强,那么汇率的变动就几乎不能由经济因素所决定,反过来汇率的变动也不会对该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

四、经济发达程度。经济发达,各种市场机制较完善,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就大;若不发达,政府会对汇率和经济进行管制,汇率的作用就小。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会改变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与运作过程,使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复杂化。

三、完善中国汇率制度的政策建议

汇率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货币价格有预见性。只要汇率形成机制可以反映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机制就是成功的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来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

1、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推进人民币结售汇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应逐步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过渡,从而使外汇市场供求能够真正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需求,汇率能够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新晨

2、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目前,央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70%,对银行间市场敞口基本全额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期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方可入市干预。

3、培育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强外汇市场融资和避险功能。主要是:增加交易主体,培育更多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增加外汇交易品种,开发市场避险工具;扩大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并扩大交易范围;引进交易商制度;改进小额外币兑换金融服务,扩大市场交易主体,为金融机构防范自身或客户汇率风险开展自主交易提供更多的制度便利,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对市场系统风险的监测和管理,维护外汇市场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杜进朝著:《汇率变动与贸易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以及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做了一定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建议。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因此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并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加压力。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与政治形式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因

1.日本叫嚣。2002年12月2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及其副手河合正弘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为《全球性通货再膨胀正当其时》的文章;2002年2月22日,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通过提案,要求逼迫人民币升值,这是该组织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讨论成员国以外的经济问题。2003年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国际输出了通货紧缩”。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向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这是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出口急剧增长,国内物价水平下降,以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导致国际市场上廉价商品的供应能力大大增加,导致日本国内物价下跌,同时日本总需求的不足,引起物价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发生通货紧缩的危险,中国正在向保口日本在内的全世界输出通货紧缩。日本政府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责任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也符合起自身利益,如果中国政府不能严格限制出口,那么为了扭转国内通货紧缩局势,应该采取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或者是让人民币升值。

2.美国施压。2003年6月起,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外部压力从日本转向了美国。2003年6月合7月美国财政部长JohnSnow和美联储主席AlanGreenspan先后公开发表谈话,希望人民币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认为盯住汇率制度最终会损害到中国经济。随后美国的商务部长、劳动部长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此外,美国的一些利益集团,以健全美元联盟为代表,在要求人民币重估方面表现最为积极,美国方面有关情绪随着斯诺9月的访华而达到高潮,这次访问也被称为“汇率之行”。美国方面希望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的货币操纵造成了美国严重的制造业失业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获得巨大的出口竞争优势,故意操纵货币的汇率,尤其是中国人民币存在着严重的低估现象。正是这一现象使美国的制造业发展出现萎缩,企业大量倒闭,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现象,到2003年6月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6.4%,其中90%的失业使制造业的失业,而且美国兑中国的贸易赤字在过去纪念里也大幅增加,中国由此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到2004年底已经达到了6099亿美元。所以说,中国需要为美国的经济下滑和失业增多负责,美国政府必须给中国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来督促人民币升值。

(二)内因

1.实际有效汇率。据IMF估算,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有效汇率下降了6%,而根据胡祖六(2003)的测算,从2002年2月美元从其汇率的最高点贬值到2003年6月,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下降了11%。自1994年中国实施汇率制度重大改革以来,根据国际组织的测算结果,人民币一直存在低估的问题。1980至199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98%,1998至2004年,尽管先后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于衰退及非典的影响,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7%到9%的高速增长。这无论是与同期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领先的。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世界经济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表明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

2.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购买力平价(PPP),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实质上是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购买力的交换,长期均衡汇率是由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决定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人均GDP按名义汇率计算为1352美元,但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折算则为5791美元,即名义汇率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低估4.06倍。一般来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仅涉及到可贸易商品,并且没有考虑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因而容易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但是,人民币币值即使没有UNDP估算的那样高,也不至于像现行的汇率那样低。

3.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FDI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已经超过了满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储备水平。所以,根据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也会产生升值趋势。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综合影响

(一)对外贸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扩大进口,限制出口,不利于国际贸易收支。因为人民币升值以后,等量人民币与从前相比,可兑换更多的外币。对进口商来说,购买等量的进口商品需要支付的人民币较以往更少,因此有扩大进口的需求。但对出口商而言,若商品以原先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所得到的外汇换得的人民币要比从前少,利润将会减少;若以略高的价格出售以保证利润,则减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出口商,因而出口将受限制。长期以往,即会出现贸易逆差。但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已逐渐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大进大出”——增加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人民币升值虽然会有损最终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却能提高进口原材料的购买力,由此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因素。此外,出口弹性系数也改变了本币升值给我国贸易收支带来的影响。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多数学者认同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远小于1,即我们出口商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会超过出口商品数量减少的幅度,因此,虽然出口产品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价格上的弥补使得出口的总额反而会提高。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04、05、06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近三年来,我国的贸易收支,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规模都在扩大,而出口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进口,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况,且顺差额不断增大。由此推断,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并不会改变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更不会造成我国严重的贸易逆差。

(二)对就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居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物价与就业的影响上。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减弱,出口产品的数量有所减少,在各出口企业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原本打算出口的产品囤积到国内市场,由此出现国内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物价下降的局面。此外,人民币升值也直接反应为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下跌,鉴于此,国内同类或相似商品为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也调整价格,致使国内商品价格下跌。所以,人民币升值会使得国内的商品物价下降,进一步还可能导致潜在的通货紧缩效应。从长期看来,我国对进口需求的增加导致国际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得国际市场的价格提高,从而又带动了我国国内物价上涨。目前,受市场供给、国际价格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物价一直处于温和上涨状态,因此出现通货紧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在就业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劳务输出减少,国内劳动力资源增多。另一方面,短期内,国内市场商品供大于求,企业为争取优势,可能裁员、缩小企业规模以保持竞争力,因此,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失业形势较为严峻。所幸,目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大,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城镇失业水平控制在4.6%之内。

(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是以货币、实物及其它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的。人民币的升值,以美元为股本金的外商投资企业,兑换人民币的能力会减少,也就是外商投资的成本会随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的竞争力。但是,外商投资成本的增加,对于特定的项目来讲,原来额定的投资规模所需的资金将不足,如果继续实施该项目,会促使外商增资,扩大其投资规模。人民币的升值会加速企业利润分配和再投资,不利于现有外企发展。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外商将会加速企业利润分配,提高可分配利润的汇出比例,据被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反映,自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后,将利润及时汇出,要比升值前多获得2%的外币。同时促使外商决策、实施新的投资方案,不利于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邯郸辖区8-12月利润再投资10621万元人民币,占全年再投资的79%,而去年同期为零。如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是2002年注册成立的外商合资企业,该公司的外方柬埔寨荣丰投资有限公司,在2005年10月12日将2003年和2004年利润所得9900万元人民币,再投资到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商的直接投资。

三、对策与建议

从短期来看,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有效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和个人持汇量;适当增加进口;适当下调存款利率;同国际社会多沟通交流以达成共识。从长远来看,逐步放松资本项目外汇管制,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制度的长远目标。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来安排,循序渐进。

首先,需要完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和制度安排。胡祖六博士主张要使人民币逐步向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过渡,银行利率和货币体系应该分开,利率市场化;要加快银行的改革步伐,提高银行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大力发展金融外汇市场,进一步理顺供求关系,稳步推进人民币比可兑换进程,不断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同时,着力培育人民币远期和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增加企业应对外汇波动的手段。

其次,人民币不可能直接选择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可以考虑先逐步扩大汇率的浮动幅度,根据出口、国际资本的流动形势,采取更具灵活性的调整措施。但需要保持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使相应的灵活性建立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

最后,要加强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合作。在世界经济、金融日益融合的今天,一国的汇率政策不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国之间的汇率政策就像是一场博弈,如果各国相互之间能进行良性协商,各国的利益才有最大化的可能。只有增加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多边合作,才能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人民银行网站.

[2]刘艳辉,张静,汪寿阳.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影响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0月,第6卷,第4期.

[3]卜洪运,臧珂炜.人民币升值对FDI的影响及对策.市场经纬,2007年5月.

[4]凌波.浅谈人民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金融观察,2007年7月.

[5]凌波.浅谈人民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金融观察,2007年7月.

汇率制度论文范文第8篇

本文通过相关性、平稳性、Granger因果、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检验和分析比较汇改前后GDP、M2和NEER对CPI的影响。以2005年7月汇改制度为界限,比较汇改前后上述指标对CPI影响的变化,得出汇改制度调整后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货膨胀的局面,具有积极意义,并给出在合理浮动范围内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VAR模型;汇率;物价;通货膨胀

本文借由VAR模型探究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以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为分界点比较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物价水平的影响,间接地反映汇率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1实证检验模型的构建

1.1模型的假定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通货膨胀(P)取决于经济增长(GDP)、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三个变量。即P=(fNEER,GDP,M2)。文中选择VAR模型作为研究汇率变动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两者关系的模型。

1.2样本的选取和说明本文选取2000年1月到2012年3月的月度数据共147个样本点,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原始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本文采集了2000年1月-2012年3月的月度数据,取对数,记为LNCPI;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本文选取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变量。所谓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包括了狭义货币供应量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将取得的数据取对数,记为LNM;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

2汇改前的实证分析

2.1相关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

2.2平稳性检验本文对所收集的时间序列数集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LNCPI、LNGDP、LNM2、NEER均接受原假设,故是非平稳的;而DNEER、DLNGDP、DLNCPI、DLNM2均拒绝原假设,故变量平稳。从而,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2.3确定最佳滞后阶数本文运用AIC、SC、FRE、LR以及HQ准则来确定滞后长度。结果如表3所示。得出结论如下,由下文得到的VAR模型中不同滞后长度下五个统计量的值,可知滞后阶数为2时LR、FPE、AIC、HQ值最小,此时*最多,因此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

2.4Granger因果检验由表4和表5可知,GDP、M2、NEER都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M2与GDP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原因。

2.5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图1)

2.6方差分解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1)CPI自身的贡献度占89%以上;(2)名义有效汇率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贡献度达到6%以上;(3)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分别排第三和第四,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对消费者价格的变动都有一定解释力,但是贡献度不大,此外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显示外部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变量对通货膨胀影响强度的顺序为:通货膨胀预期、名义有效汇率、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

3汇改后的实证分析

3.1相关性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表7),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其中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货币供应量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最弱的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为正方向,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为负方向。

3.2平稳性检验表8结果表明,变量NEER、LNCPI、LNM2、LNGDP接受了原假设,说明变量是非平稳的;而DNEER、DLNGDP、DLNCPI、DLNM2均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是平稳的。从而,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3.3确定最佳滞后阶数运用AIC、SC、FRE、LR以及HQ准则来确定滞后长度。结果如表9所示。由下文得到的VAR模型中不同滞后长度下五个统计量的值,可知滞后阶数为3时LR、FPE、AIC、HQ值最小,此时*最多,因此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

3.4Granger因果检验由表10和表11可知,GDP、M2、NEER都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M2与GDP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原因。

3.5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图2)

3.6方差分解分析从表12可以看出:(1)CPI自身的贡献度占92%以上;(2)名义有效汇率是除自身因素外引起CPI变动的主要因素,贡献度达到5%以上;(3)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分别排第三和第四,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对消费者价格的变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贡献度不大;另外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逐渐增强。变量影响通货膨胀的强度顺序为:通货膨胀预期、名义有效汇率、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

4结论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汇改前后GDP、M2和NEER对CPI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反向相关,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比汇改前后各变量对CPI的贡献度,名义有效汇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度都是除了通货膨胀预期以外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度最大的。而且汇改之后对于物价水平,自身影响下降,汇率变动的影响增强。即表明自人民币汇率改革后,随着人民币汇率更具有浮动性,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不断加深。因此为了更好控制国内物价水平,除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还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杨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J].时代金融,2011(1):77-77.

[2]卜永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1(3):78-88.

[3]张成思.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9(5):87-96.

[4]朱珊珊.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