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

环境管理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新污染源类别层出不穷,监测技术更新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加强监测能力的建设。对于处置突发事件须有应急预案。通过演练提高应急人员对应急监测与处置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快速、有序、高效应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积累实践经验。对涉及危险企业,应建立危险源专项档案,从危险源储存、运输、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环境管理的规范化监管

2.1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应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文件形式,管理各技术岗位人员专业化素质及实验室条件。对岗位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监测管理须进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特别是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监测管理部门应利用充分的有利条件,联络两地区监测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相互学习互搓技术,以整体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选拔专业对口的人员融入到监测队伍中,提高整体监测管理的水平,完善环境监测管理的规范化和体系化。环境监测管理从搜集资料、现场勘察、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输条件、保存方法、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报告编制和结果报出等环节需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措施,对各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数据信息。

2.2做好环保宣传和监管工作为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公众监督,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促进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设立曝光台,需要引导公众关注环保,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设立环保监督员,这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举措之一。拓宽执法范围,创新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设立环境远程视频监视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12369”自动投诉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化,对于环境信息网络功能需要不断升级,以形成支撑环保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

2.3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环保设施建设基础却相对薄弱,跟不上环保发展的需要。监测人员严重不足,成为监测事业发展的瓶颈。工作经费缺口较大,制约环境监测正常工作开展。工资待遇差别明显,影响了监测队伍的稳定性。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监测业务拓展的需要[3]。

3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拓宽进人渠道,解决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环境监测人员是环境管理的关键,培养一批高素质环境监测技术人才和环境管理人才,是环保部门的首要责任。由于科学技术和监测方法、标准化的发展变化,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重新学习,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环境监测管理尤其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但如果人员配备不合理,监测效率和监测水平则难以保障。

2)加强现场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影响现场监测工作的因素很多。采样容器的选择、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是否按照规范执行、样品运输条件及样品保存方法,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现场监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和提高现场的监督监管,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分析数据的准确度。

3)添置先进仪器和技术创新,提高监测能力。监测在环境保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计划地配置先进的精密仪器,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和测试技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实验室分析的准确度和时效性,有利于新项目的开展和科技研发工作。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监测人员整体素质、增加监测项目、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合理分配技术结构也是增强监测技术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4)开展减排监测考核,推动监测整体工作。对于环境监督考核,国务院曾明确要建设科学、完善和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加强减排体系建设的考核办法,严格审查监测数据、监测质量及自动监控和实验室监测能力,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4]。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环境管理的质量,乃至影响环保决策的正确与否。

5)建立标准化的监测队伍,形成网络化体系。建立标准化的监测能力,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数据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科学和准确的依据。在监测技术考核过程中,形成网络化管理,自动化采集样品,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传输建档、监测技术的互联网化,使环境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建立一整套环境监测的标准化程序,实施、验收及考核为一体的法规和技术长效监督机制,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可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6)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措施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5]。制定《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掌握环境监测能力和规范化的监督体制,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形成社会监督与监管的统一。应急和专项环境监测仪器的配置,环境监测标准化机构设置、监测经费、监测用房、仪器配置和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人、财、物的合理利用,是监测能力建设的有力保障,使环境监测得以科学有序的发展。

4结语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为使中国的土壤污染环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可从土壤保护规划制度、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壤污染监测管理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通过土壤保护规划制度对土壤用于生产生活前进行合理安排,在投入使用后通过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土壤污染监测管理制度对土壤状况进行评估,再以排污许可制度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度作为依据来判断生产单位是否违法,一旦出现问题则依据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和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追究生产单位的法律责任并责令其进行治理[5]。

2完善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当前的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多是以政府为主导,缺少各种团体和社会组织力量的加入,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6]。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合理高效的土壤污染监督管理体系对土壤污染加强预防和治理。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监督涉及农业、环保、国土资源等多部门,为此责任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能应通过《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相对完善的管理权力分配制度和责任义务,其中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配合环保部门进行管理。在权力分配中,土壤污染防治总体控制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应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监督职责为土壤监测、改良和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是农业土壤改良、农业用途土壤保持、农田土壤检测和农业土壤安全管理;水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监督职责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检测;矿产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为含矿土地规划、开矿修复、土地复垦等。通过各部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明确的监督分工,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

3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制度

在土壤污染防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公众参与到立法等一系列过程中来帮助政府建立合理的政策;另一方面,在土壤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执行中也需要公众的监督参与其中。通过政府和公众的相互作用,政府将公众意见作为施政参考,公众则依据政府的合理安排配合行动。一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是公众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前提,关系到民众能否真正参与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公开的程度决定了公众参与的程度。在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除个别由于法律规定必保密的信息以外,凡是涉及到与土壤污染密切相关的公众权利都应当由环境主管部门或政府积极向公众公开。二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听证制度。对与民众权利密切相关的和存在重大利益的可能引起土壤污染的土壤使用行为应启动听证制度,以便民众了解事实真相。在听证后需要积极完善并采纳公众意见,对于不合理的建议也需要积极回应并做出解释。同时还需要规范听证程序,为避免偏听偏信的现象,杜绝既得利益者对听证代表的影响,通过参与听证会的代表对给出的证明以及审核结果进行考证和询问,保证听证代表对听证信息的理解并表达对听证方案的意见,进而做到在知情的基础上平等表达意志。

4强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没有完善的行业导则,因此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对环境造成重大性影响的要素,为该地区土壤的质量安全埋下隐患,而且土壤环境评价的结果也未能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也没有针对性的土壤环境质量考核制度。因此需要强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由于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会根据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可分为单一污染物的评价和多种污染物综合评价,如土壤物理评价、土壤生物评价和土壤化学评价或有机污染物评价、重金属污染评价、生物污染评价和放射性污染评价等,并应在目前评价的基础增加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评估、基于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土壤环境评价制度应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对土壤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评价制度。同时针对土壤环境的长期变化,还需要加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以确保土壤环境的稳定[7]。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制度不仅仅是短期的评价,还可以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长期监控。与此同时,要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的考核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内容,可以将区域内土壤的环境质量指标、企业达标排放情况、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实行的环保和减排措施、土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立、区域内的土壤环境监管和土壤防治能力建设等作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的内容。其次要签订土壤环境质量目标责任状,并制订规范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及其结果应用,对未能达标的进行通报,在辖区内出现重大土壤污染事故的和污染物减排不达标的,应当给予警告处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同时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考核优秀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5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制度

由于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土壤污染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逆转性,因此要想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应该把“防”作为主要的方法。但目前我国对土壤污染突发性事件的预估性不足,土壤污染动态监测预警制度目前还没完全建立。因此需要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制度,准确确定土壤污染源,并分析显示土壤质量的布局情况以及土壤污染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制度对土壤污染突发事件实行即时的预警来确保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的安稳。首先要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机制。可从预警分级、预警、疏散群众、封闭现场和预警调整5个方面设定土壤污染监测预警机制;从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4个等级设定土壤污染预警分级,分别用绿色、蓝色、黄色和红色代表这4个污染严重程度等级。土壤污染预警信息建立在预警分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程度土壤污染,依次由县级、市级、省级和经国务院授权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土壤污染预警信息公布后,相关的应急职能部门应当立刻做出回应并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其次要建立土壤污染合作预警制度。各职能部门的明确分工,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分析由环保部门总负责,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协助完成;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国土部门等一同展开环境土壤质量报告和重大污染预警讨论,共同宣告土壤污染预警信息。通过多部门采集监测,综合会商的形式来污染的时间、范围、预警等级、污染的潜在走势,并为公众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等。

6结束语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小型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突出起来。师宗县小型企业的环境污染目前呈现城镇向农村蔓延之势,小型企业建设项目,绝大部分未履行环保手续,自由分布于农村、农村与小城镇结合部,交通、水电能源较便利的地带。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财力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又没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生产工艺过程中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任意排放,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危害。从小型企业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及小型企业环境监测结果看:小型企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污染等,废气中尤其以烟尘最为突出,其次是硫化氢、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丹凤镇,主要以煤焦化、机械加工、塑料、建材、农副产品和粮食加工、小化工、造纸、陶瓷、铁合金、磷酸盐、洗煤、红砖等生产为主;竹基镇,主要以小炼铁、电石、红砖生产为主;雄壁镇,主要以原煤开采、洗选、焦炭生产为主;彩云镇,主要以红砖、粮食生产加工为主。以煤矿生产开发为例,师宗县的原煤开采,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强化开采,有水快流”及“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观点指导下,一度时间,曾给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管理混乱,盲目开采、私挖乱采,采富弃贫,造成大量矿产资源浪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一些小型企业在项目建设时,根本不履行环保手续,项目建设未按“三同时”要求办理,也未进行与环保规划同步进行的选址定点及环境影响评价。如几年前建在师宗县小石山水库旁的铁合金厂,现已作搬迁,但只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搬迁,污染又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现在处于师宗县城西北侧的丹凤水泥厂,粉尘和噪声严重危害着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代表、委员多次作为提案反映,要求根治污染,人民群众也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处理。小型企业生产、任意排放污染物危害周围环境的扰民问题,形成现实生活中又一新的环境问题。群众来信来访倍增,反映了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治理小型企业环境污染的迫切愿望。

2小型企业环境污染成因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师宗县的小型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蜂拥而至。初期,师宗的小型企业以煤矿开采、土法炼焦、土法炼锌、小水泥厂、小砖厂为重点。大片森林被砍伐,连未成年的幼林也被砍尽,致使荒山秃林大量出现,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野生动物明显减少。由于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在雄壁镇、丹凤镇等乡镇形成了污染较重的区域,污染纠纷时有发生。能耗、物耗高,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重污染企业分布在村子上风向或饮用水源上游,且没有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局部地区污染危害突出,有害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地表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了生产生活和人民健康。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师宗县的小型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多数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拥有的部分机械设备多数也是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淘汰的旧设备,其生产效率不高,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大,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治理污染设施不配套,内部管理不严形成了小型企业严重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一些小型企业资金有限,又迫于急功近利,故在为国家创收高利税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污染损失。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师宗县的小型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工业布局,遍地开花,环境污染由点源污染向线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扩散。一个小纸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化工、小盐酸污染一片地下水;一个小土焦,危害一片田地;一个废旧塑料加工处理点,污染相当范围内地区的空气。小型企业污染的另一个成因,还由于行业多,企业规模小,技术跨度大,且污染类型复杂,污染源点多面广,不便于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缺乏适用的治理技术和可以借鉴的示范工程。小型企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污染源的现状。师宗县的环境管理重点是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防治,对小型企业的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滞后于小型企业的发展,导致其在解决小型企业环境问题上力量薄弱。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于实现。小型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远比解决城镇大中型工业企业环境问题复杂、困难、阻力更大。

3加强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举措

从发展小型企业,支持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增强农民收入等方面来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从师宗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资源情况,技术条件、环境状况,全面落实规划,合理安排和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积极治理老污染源,防治新污染,使乡镇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1加强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理顺部门关系,大力开展小型企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省、市、县环境保护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小型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一些小型企业污染项目就是在这样的空子下诞生,且堂而皇之的成为所在乡镇的重点污染源,处在这样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县环境保护局也是望尘莫及,要想根除污染,只有在乡镇建设一支业务过硬,敢于执法的乡镇环境保护队伍,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的思想,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关系。

3.2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法规政策是依法进行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所以,必须结合师宗实际,尽快建立健全并完善小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制定出既有利于师宗县小型企业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师宗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小型企业发展道路的规定。

3.3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小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乡镇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最基层,我国的广大人民也居住于此,但目前我县同全国广大地区一样,乡镇环境管理滞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制定,布局极不合理,这也是乡镇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主要成因。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依法办事。对于严重污染环境,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坚决执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根据师宗县小型企业环境污染区域分布特点,制定环境功能区划,以“大分散、小集中”为原则合理选点布局,制定重点污染区和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治理规划,尽量减少小型企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损失。

3.4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移的小型企业,都应同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对待,按照审批权限,严格履行环保“三同时”手续,所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在城镇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于不执行“三同时”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追究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3.5坚持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分步实施污染防治计划,突出抓好重点乡镇、重点污染行业的环保工作。第一阶段,抓好丹凤、雄壁、竹基、彩云等乡镇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工作,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污染危害大的小型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丹凤、雄壁、竹基、彩云四乡镇小型企业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放在废水、废气、噪声、废渣的治理上。第二阶段,抓好师宗县境内公路沿线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第三阶段,重点放在原煤资源开采而产生的污染问题整治方面。

3.6运用经济杠杆,控制小型企业工业污染。我们一贯倡导“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对策就是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征收排污费的多少,可以看得出该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我县通过多年的开征排污费,以收促管、以管促治,促使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结构调整、上环保设施等方式,切实改善了师宗县的环境空气质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城市环境现状做好城市环境管理的前提是要准确掌握城市环境现状,找出城市环境的污染源有哪些,解决环境污染的出路在哪里。这就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夯实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城镇发展调查,进一步搞清楚城市发展规模,扩大环境执法的监管范围和监管重点,为制定监管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做好城市人口及分布状况的调查分析,尤其是生活区、集贸市场的位置等等,进一步明确城市环保的工作重点;三是加强城市经济增长情况的调查,掌握城市发展的模式,明确城市环保的主攻方向,落实基本职责;四是加强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调查,掌握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特点、污染源的主要集中地等等,为城市环保管理明确未来工作的切入点。

1.2制定预期目标,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我国环境保护“八项”制度之一,该机制落实以来,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和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综合决策依据。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首先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及其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方和城市主管领导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是实现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看作是事关民生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考核机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切实担负起这一责任;其次是完善目标责任制的兑现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法规的出台,明确将环境保护责任制纳入到地方政府考核之中,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兑现机制,对于重大环境项目切实落实终身制。

1.3完善制度,出台环境管理法规政策针对新时期环境管理的现状,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管理,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制订相关的环保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政策,扶持环保型企业,并对污染企业进行适当限制或实行淘汰,以实现更清洁和更安全的生产与消费方式[1]。通过立法来确保各个部门落实环境管理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严密的法规体系的构建,保障整个环境管理走入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1.4鼓励多方参与,走共同管理之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实践表明,政府包办的环境管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新时期的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首先走市场化之路,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事业中来;其次是加强环境管理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等播放环境宣传片,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自觉抵制各种陋习,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最后是政府要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加强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法素能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1.5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监督体系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现状、提升环境质量的基础和核心,许多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省以上基本都建成了环境监测中心。未来,有条件的地区,应该逐步落实县级以上城市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机构,与省、市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一道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此外,还要加强环境监督体系建设,加大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2结语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同国外发达国家一样,针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但缺乏专门针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管理、利用及处理处置的具体标准规范。从而导致目前我国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管理、利用和处理处置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

1.1未按照危险废物管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目前还处于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政府对飞灰的利用、处理处置监管措施不够,且产生飞灰的行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国情的利用、处理处置工艺和设备。在技术不成熟、政府监管力度薄弱的部分地区,产生飞灰的单位对飞灰产生、处理处置去向档案记录不全,未能将其按照危险废物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一些地区的飞灰产生单位,将其产生的飞灰交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资质单位进行利用、处理处置,甚至随意丢弃或采用堆存或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的方式处置,这些情况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严重降低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效果。

1.2利用处置能力不足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处理量与产生量不符,约有50%的飞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23号)要求大力发展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各地方省市普遍增加了对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规划和投入,但规划中对飞灰的利用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预计不足,导致目前对飞灰的利用处置能力有限。如武汉市,已经建成并运营5个垃圾焚烧厂,但飞灰的安全填埋场却未能同期建成;同时,武汉市尚无具有飞灰利用、处理处置运营资质的企业,导致产生的飞灰只能暂存在厂内;加上飞灰的产量大,会极大程度消耗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库容,处置压力凸现,如上海的飞灰填埋场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即将填满。

1.3利用处置技术有限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飞灰进行资源化处理,而且对于飞灰资源化后的产品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如对产品中的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及浸出标准要求等,目前仅有危险废物浸出毒性标准;在处置技术方面,目前除了安全填埋之外还有许多飞灰处置技术,如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固化成型技术等,但是,几乎所有的标准规范都仅规定了飞灰须按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并无推荐其他处置技术。目前国内飞灰资源化工艺主要是制砖和做水泥辅料,其工艺简单,对飞灰中的重金属和二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飞灰的利用、处理处置能力与飞灰的产生量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现有的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尚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2建议

2.1严格日常监管(1)加强源头减量。建议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减少包装材料过度使用,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科学分类,从而在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生活垃圾数量;推行厌氧发酵或堆肥等方式利用、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焚烧处置中飞灰的产生。(2)如实申报、防范风险。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单位要将飞灰的产生、贮存、利用、处置等情况纳入生产记录,建立管理台账,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并及时依法向环保部门申报。飞灰产生单位如不能自行利用或处理处置的,应委托具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运输飞灰;在飞灰的转移过程中,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加强飞灰贮存期间的环境风险管理,其贮存设施应当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贮存时间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建议当年产生的飞灰应在当年进行利用或处理处置。飞灰产生单位应当以控制环境风险为目标,按照相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备案。(3)规范利用处置行为。鼓励建立飞灰的应急处置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对于欲从事飞灰利用、处理处置的单位,应当依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而保证飞灰得到有效地利用、处理处置,避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便于今后各级环保部门对其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不规范利用和处理处置行为。

2.2增加利用处置能力(1)统筹设施建设。为控制飞灰利用、处理处置过程的风险,通过实际场地的跟踪监测及风险评估模型开发,对飞灰的产生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建议“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时,各地方省市要统筹规划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利用、处置设施的建设。(2)建立示范工程。统筹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资源,促进科研单位、企业、政府之间的联合,采用熔融、水泥窑协同处置以及等离子等工艺技术,加强飞灰的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研发,依托重点工程项目和其相关研究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对较成熟的技术通过建立示范工程进行推广,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利用和处理处置提供参考依据。鼓励地方政府以企业为主体,设立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的相关研究项目,进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建立示范工程,对较成熟的技术和示范工程进行应用推广。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综合管理各类生态系统是环境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所以在定义技术内涵时应将协调地区间、上下游之间、城乡之间及产业之间的生态关系作为基本内容。(1)不地区之间的生态保护关系协调。相邻的两个地区之间存在联系紧密的外部及内部生态链,保护地区间的生态链是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不同地区间存在的生态链,尤其是脆弱生态链要进行强制性保护。在保护地区间的生态链时,应综合规划环境管理技术,以便能够将复杂化的生态关系理清,从而推动不同地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良性发展。(2)上游与下游之间的生态保护关系协调。上游流域与下游流域之间的生态环境通常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必须协调好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建立起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建设流域生态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加快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区、生态镇及生态村的建设进程。对于农村等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区域,则在环境管理中强化应用多种生态技术[3]。例如,可以利用生态保护技术对养殖业或农田种植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同时防止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从而避免下游流域受到来自上游流域的污染。

2经济内涵———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们多以牺牲自然环境谋求经济发展,环境管理工作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必须处理好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1)环境管理应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动力。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应注重整合信息流、技术流及知识流,并由此提高利用能量流及物质流的效率,从而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助推力。另一方面,应将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环境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与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将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处理收入与环境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在于有效激活创新意识。保证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因此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充分激活创新意识,将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工作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4]。

3制度内涵———管理工作的创新化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制度内涵主要指管理工作的创新化,环境管理工作的创新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绿色化、生态化及主流化。(1)绿色化主要是指树立起绿色化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考察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证环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真实化及透明化,从而为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上的保证。(2)生态化管理指的是,在对环境管理制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将生态化的方法作为基本原则,建立起符合生态系统秩序的管理制度。(3)主流化指的是确保环境管理工作可以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并确保公众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了使环境管理工作得到更多的支持,则不但要强化宣传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有效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模及结构的环境管理制度,从而充分发挥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4结语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石化企业一直实行的是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其发展是以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许多员工观念中,石化企业的生产就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转变其发展模式,必须要转变其发展理念,实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要转变管理人员的发展理念,国家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使各石化企业都能有所了解,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要转变生产人员的发展理念,许多污染的形成就是生产人员的环境意识不强,操作不够规范形成的,因而要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让其在生产过程中践行这一发展理念。

2.建立环境管理的保障机制

要实行环境管理,在明确环境与发展的重要性之后,还应建立一套制度对生产过程加以规范,保障环境管理得以实施。首先是法律手段,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重污染企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标准之后才能排放。其次是经济手段,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对重污染企业实行适当补贴,帮助企业建立废弃物处理装置;同时对于排放超过标准的企业,采取相应的经济处罚,以保证环境管理在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行。最后是企业内部形成生产过程中环境管理的试行办法,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环境管理的要求进行,让环境管理有实施的保障。

3.在污染处理中以预防为主

环境管理重视化工企业生产中的环境效益,在这类的生产中,防治污染最主要的就是在生产中预防污染的产生。石化企业的生产需要经过众多环节,涉及到的设备也多种多样,要做好污染预防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积极措施处理漏油、漏气、跑油等事故。因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定期开展对生产设备的检查,对漏油、漏气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保持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针对一些落后的设备要适当的淘汰,采用新型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同时,对生产人员的生产操作规范程度进行抽查,查看生产人员的生产情况,对部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形成的污染进行指导,从而做到生产过程中的预防。此外,针对一些已经出现的污染,要及时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做到污染和治理的同步进行。

4.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石化企业的污染主要是废弃物的排放超标,因而在生产中进行环境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不可避免,然而部分废弃物并不是完全无用,也可以用来加以提炼重新进行生产。通过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中加入一些化学成分,废弃物就可以变废为宝继续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从而也就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利用,让这些材料重新发挥其作用,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材料,还可以减少污染,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结语

环境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1.1知识维所谓知识维,即是一系列用于矿山环境管理工作的知识技能和工具方法的总和。矿山环境污染与防治也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在矿山环境管理过程中,主要运用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筹学、控制论等项目管理知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有:效益费用比较法、环境调查法、环境教育法、技术修复法和法律行政干预等。

1.2时间维矿山的开发需要经过项目立项、规划与设计、基础建设、投产运营和停产后的矿区处理阶段。矿山项目有一个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繁荣,最后衰退的过程,因此,矿山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应始终贯穿于矿山的整个矿山生产发展过程,并且应灵活变化以适应矿山项目的各个不同阶段。

2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以矿山开发项目的生命周期(时间维)为主线,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结合矿山实际的环境问题(逻辑维),采用相应的方法和工具(知识维)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打好基础。

2.1矿山开发立项阶段的环境问题项目的开发立项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的策划—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立项—融资和选址等。通过此阶段分析矿山资料可以了解矿山的地理地质和自然环境情况。对于矿山环境而言,此阶段并没有人为因素的参与,处于未开发阶段,但此阶段应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2矿山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环境问题规划与设计阶段的标志是施工组织计划和方案的形成。在这一阶段,虽然人为因素未参与影响矿山环境,但是这一阶段中制定的规划范围和所采用的施工组织计划对以后的矿山生产有较大的影响,矿山环境问题来源于矿山生产过程,不同的矿山规划范围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矿山生产所采用的设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有差异。另外,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施工组织计划和方案对整个项目的后续阶段有直接影响,如工艺方案、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等,这一系列因素与矿山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3矿山基础建设阶段的环境问题基础建设阶段是整个矿山开发项目的重要阶段,其建设依据是矿山规划与设计阶段形成的施工组织计划与方案。随着一系列矿山工程的形成和设备设施的进入,经过基础建设阶段的矿山进入待产阶段,矿山的环境从这一阶段开始有了人为因素的参与。

2.4矿山投产运营阶段的环境问题矿山进入了正式的生产阶段,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采矿、矿物加工和尾矿处理。采矿过程包含了大量的施工工程和机械设备的引入,并且随着矿石的采出,矿床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坏,矿床开采的一系列工程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例如:爆破过程产生的炮烟,矿山机械运行产生的烟尘和噪声等。在矿物加工过程中,矿物的提炼和洗矿产生的污水,直接影响了矿区的水质。矿石经过矿物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尾矿被排到尾矿库。随着矿山开采的继续,尾矿库也随之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占地面积越来越广,尾矿中含有金属矿物质,对尾矿库周围的植物和水源造成重金属污染,给生活在尾矿库周围居民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5矿山停产后矿区处理阶段的环境问题矿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的进行,矿物资源越来越少,最终开采完毕,矿山也随之停产,但是矿山开采项目并没有因此终止,矿石采出后的采空区和尾矿库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然而,矿山停产后便没有经济来源,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矿山企业不会对停产的矿山做任何处理,任由其自然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变化,未经处理的采空区可能发生塌陷等地质灾害,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这是矿山环境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但也是最容易被轻视的问题。

3矿山环境管理措施

矿山环境管理的目的在于防止和控制矿山环境污染和恶化,重在防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企业理念根深蒂固,肆无忌惮地对环境进行破坏。最后付出的代价都远大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对于矿山环境问题,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3.1完善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大多数矿山企业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和资金治理和恢复矿山环境。为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应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的高度和严肃性来明确矿山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矿山企业必须对矿山环境负责,树立“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3.2提高技术水平矿石的大面积开采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来治理和恢复矿山环境。近年来,我国在矿山土地复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从专业的角度看,这些恢复治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专门的规划与设计,治理工作不到位,所涉及的治理技术只是针对局部特点,未得到推广。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普遍适用的矿山环境治理操作规范,研究推广实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以指导矿山环境的治理恢复工作。

3.3加强现场检查和监督在矿山开发的每个阶段都会对矿山环境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现场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既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又是对矿山工作人员环保意识的检查。对矿山企业进行环境检查监督方法是设立环境监测站,监测内容包括矿区和矿区影响范内的环境质量状况,矿区各个生产环节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的情况等。矿区绿化还原情况;废水、废渣、废气和尾矿的排放情况等,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4全面调查分析矿区环境矿山开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环境调查作为这个复杂大系统中的一个步骤应做到全面有序。首先分析矿山环境的污染源,矿山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其次调查并明确污染源的来源。例如:地形地貌的破坏主要由地下矿床的采出引起;水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废水的排放以及堆积物;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的运行和废气的排放。最后还应调查净化设备运转情况以及植被种植情况和规模等。此外,还需调查访问矿区影响范围内居民区,了解矿区污染物的性质以及污染范围,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和要求研究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3.5科学化矿山环境管理矿山出现环境问题,将会对矿山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矿山经营管理必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做到降低生产能耗的同时消除环境污染,从而达到科学经济的治理效果。环境管理工作应从基层展开,建立环保岗位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确保基层环保工作的落实,将零污染生产的效果体现在基层。

3.6智能化、数字化矿山,将科技融入管理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数字化矿山不仅是当前时代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智能化的生产设备不仅节约能源、效率高而且污染小;数字化的操作和管理模式安全性高、效果好。将科技融入生产和管理,是建立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矿山的根本保障。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