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

各种材料范例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1篇

本书总共统共含有六章,可细分为27个小节。其中第一章主要包括三节,分别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软装饰艺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功能特点以及其在现在建筑中的应用价值。第二章共包括4节,主要介绍室内装饰中比较常用的编织材料以及工艺,还对多名纤维编织名家大师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通过制作的范例完整的展示编织材料的制作工艺。第三章通过5个小节来描述刺绣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传统刺绣工艺的发展历程、刺绣针法以及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介绍了多位刺绣大师及其经典的作品,最后同样通过刺绣制作的范例完成了刺激工艺及针法的展示。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布艺的造型,该章通过5个小节阐述了布艺的应用和制作,具体内容依次为褶皱和塑造、缝纫及拼贴、染色工艺、缝纫艺术达人及其作品简介以及布艺作品的制作展示。第五章主要阐述了皮革工艺的工艺及应用,该章通过6个小节向人们展示了皮具在装饰艺术中的价值及其个性化的设计,对皮革材料的种类进行整理和介绍,对于如何选购皮革材料进行了讨论,另外还讲述了制作皮革所必备的基础工具和其制作工艺,最后介绍了多位手工皮具达人。第六章通过4个小节阐述了不同材料在软装饰艺术中的综合表现,包括材料的种类和特征、材料的质感以及肌理表现,最后通过制作范例来对其综合表现进行描述。本书以软装饰艺术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总结为结尾,论述了软装饰艺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特色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该书十分具体的介绍了各种软装饰材料的工艺及应用,对于现代软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对皮革制品即本书第六章进行讨论。首先,皮革以其独到匠心的手工技艺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几十年来在软装艺术材料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的奢侈品牌如爱马仕和LV,一直坚持生产小部分的皮革,这也从侧面说明皮革制品的价值,其昂贵的价格也反应了制作工艺的严格性和复杂性。

其次,随着当代设计中手工皮革频繁使用及其多样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都开始大胆尝试皮革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无论是商品设计、装饰艺术还是在纤维艺术中,皮革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以往的皮革装饰技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很多艺术家不再遵循商品特性以及奢侈产品的固有风格,而是开始采用当代感或未来感十足的多元素风格,于是皮革越来越多的作为原材料出现在各种商品设计中,比如非当季服装及商品的二次设计、珠宝和金属以及皮革的三元素结合实验、家具设计与皮革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完成产品的设计和改进需要对以往手工皮革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对工艺的熟练掌握,这就必然会导致以往的手工皮革工艺和现代艺术设计之间产生激烈的碰撞和调整。该书认为手工皮革在其发展和成长中,有许多中艺术方式可以结合使用。2015年,中国工艺品专业毕业生将手工晒黑作为课题完成学业,以人工制革为基础,其独特的造型方式构成了一系列动物。动物雕塑包含多种明亮有趣的动物设计,例如猫头鹰,鸟以及兔子。工艺风格新颖别致,皮革元素被大胆使用,作品整体视觉更具艺术感。用皮革代替布料的大胆尝试并获得成功离不开生产技术对手工工艺的支持。多彩的染使得作品整体风格特别精致,充满了现代感。从古代装饰品中提取花卉图案并将其作为设计元素的一部分,需要掌握皮雕艺术的特征,这给现代皮革制作工匠们一种新的使命感。其保留了皮革雕塑的工艺技术,也结合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自然过程,从而完成了艺术的完善试验。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规范基础资料管理,公司紧紧抓住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着眼于整合党建制度、规范党建活动、完善档案建设,严格按照“三本一盒”的管理模式,即党建工作记录本、党小组(会议)活动记录本、学习教育记录本“三本”与《党支部档案盒》“一盒”,对党支部基础资料进行规范,保证了公司党支部基础资料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针对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党员过分注重个人的经济利益,党性观念薄弱,不能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实际,该公司党委推行党员建“卡”、支部建“帐”、党委建“库”的三级管理模式,并对党员信息卡的填写和日常管理工作落实专人管理,集中管理。此次改革对党员资料数据库进行了及时更新,提高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对促进公司党组织建设在贯彻落实十七大要求的坚强堡垒作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在贯彻落实十七大要求中的骨干力量作用、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在十七大要求引领下公司的党建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公司之前一直沿用十几年前使用的《申请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其中涵盖的内容已无法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该公司抓住机遇对发展党员必备材料进行整合,重新设计含申请人、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三个阶段发展党员成员要点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并完善预备党员转正材料,编制《预备党员考察登记表》,及统一印制《入党材料袋》。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3篇

支架式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面临许多困难。笔者2008年曾经就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动机和现状做过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存在“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单词量小”以及“不会表达”问题。蒋林珍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之浅析》一文中更是指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底子差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课堂麻木”现象,即该思的不思或少思,该说的不说或少说,该做的不做或少做,导致学习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不会灵活运用,更缺少创新。

将支架式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成为课堂互动活动的组织者,学习习得语言文化和培养交际能力的促进者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鼓励者。

根据该理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学习,并逐渐形成学习能力,改变了陈旧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学生也实现了从教师的辅助下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到自己学会学习的转变。

支架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如何将“支架式”教学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如何选取和搭建“支架”至关重要。

1选取和搭建“支架”

“支架”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于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因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动态的,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架也应该随时调整,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图表等。(1)范例。范例即举例子。形象生动地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它可以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某个实体,解题步骤和技巧,也可以是他人的作品示范。例如教师在讲应用文写作格式时,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中给学生展示一个范文,学生一目了然。(2)问题。问题就是待解决的题目。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提出相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讲到中西文化差异话题时,可以提问,让学生找出他们熟悉的某一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对这个主题理解的自然更加透彻。(3)建议。当学生在摸索答案或者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它同问题的作用是一样的,区别在于问题一般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而建议则多是陈述句。比如教师讲解过去完成时,建议学生记住“过去的过去”这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只要句子中的时态涉及发生在“过去”之前的动作,就要用haddone的形式,如Hehadboughtaradiobeforeheborrowedhis.(他借他的收音机之前他买过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建议下记忆这个规则,该语法知识点自然更易掌握、灵活运用。(4)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的区别,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比较二者主要区别的图表见表1

2具体应用

一般认为“支架式”教学主要包含五个环节(步骤):(1)搭脚手架———确定主题,建立框架;(2)进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问题;(4)协作学习———二人对话,小组讨论;(5)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评。结合公共英语听力教学sports单元为例,简要阐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搭脚手架———确定主题,建立框架。听听力材料之前,笔者首先以北京奥运会的幻灯片,图片等形式,(见图1)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回顾体育运动这个主题,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立可能与运动体育主题相关联的知识框架,比如运动和健康的关系,有哪些运动的习惯,运动的优势在哪里,如何表述喜好的运动项目等等,见表2。学生努力回忆相关词语表达,唤起对该主题相关图式的记忆,预测听力材料的方向。

(2)进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问题情境。学生了解主题,在头脑中建构了一定的框架,此时笔者根据听力材料,进一步将主题缩小到一定范围,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情境中———发表对某种运动项目的喜好。学生加深对主题认识,通过前面的铺垫,主观上会愿意尝试听力练习。

(3)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问题。笔者针对具体的情境设置详细的问题,让学生单独思考并回答,进一步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

(4)协作学习———二人对话(pairwork),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笔者播放听力材料,根据题型依次做出停顿,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相互检验该部分题目的完成情况。学生在两人或者小组合作中发现答案的不同,马上进行讨论———由于刚刚听过听力材料,在笔者先前搭建“支架”的帮助下,学生对所听内容是有较深刻印象的;学生根据互相讨论分析的结果,纠正公认错误的地方。

(5)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评。接下来,笔者将相应题型的听力材料再完整连续地播放一遍,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对漏听,错解的题目理解地更加透彻。这样一来,学习信息得到快速反馈。

本堂课笔者运用到情景型支架、问题型支架、图表型支架、图片型支架。通过搭建一系列支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从课后的作业和练习反馈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学生还掌握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如奥运会运动项目英文表达,如何运用句型表述不同的观点,表达事物的优势和劣势等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4篇

纸质包装装潢的色彩设计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纸进行包装的产品是很多的,范围也是非常广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包装都是以产品为依托而存在的。比如说生活中用来包装衣物、化妆品或是食物的包装都会运用到纸质包装,除此之外还有家具生活用品,家电产品等等的包装设计都离不开纸质包装材料和包装装潢的色彩设计。但是又因为纸质包装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而且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的材质、用途、外观以及使用人群来制定设定合理的包装装潢色彩设计,使各种产品具有明显的区分度。也就是要遵循“相适应”的原则,最终达到令消费者满意的效果。《纸质包装设计》一书则对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设计方法,以及可作为包装设计教学范例的经典作品,不仅能够给包装设计师新颖的启迪,也能给广大读者参考借鉴。

《纸质包装设计》一书共可以分为八个章节,所涉及的关于纸质包装设计的内容全面又具体,分别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包装的演变与发展、包装的结构、包装应有的编排和基本的次序、包装色彩设计的主要配置以及包装在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展现出的特点,对纸质包装设计进行层层深入的解读,而且列举了大量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是设计包装类书籍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价值。纸质的产品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时随处可见的,而且纸质包装有很多的优越性,比如便于寻找且成本低,而且适合加工也可折叠,同时又无毒,无味,无污染。是作为包装纸的首要选择,但在一些潮湿环境中,耐度和耐水性就较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缺点,所以在包装设计时,设计师们也在积极地尝试与探索,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人们的生活也因色彩的搭配而绚烂美好。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对色彩知识的运用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对色彩的追求是极具价值的,正确地运用色彩,感受设计,从而设计出令消费者满意的包装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色彩能够强烈地唤起人们视觉的,形成一种视觉的冲击。就比如纸质包装盒的色彩设计是要跟随不同产品进行特定的设计的,重要的是要能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最终产生购买欲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什么样的色彩搭配,都应该以配合商品的内容和特征为出发点。

其实色彩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容,它包含着美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等的内容,而且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久而久之,人们对颜色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认识,比如红色往往象征着热情,红火,于是人们在看见红色时通常会觉得喜庆;绿色代表着希望与新生,看见绿色会觉得充满希望;蓝色属于冷色调,所以蓝色往往是一种成熟,理智的象征,往往会使人冷静下来,而白色在更多时候是一种纯洁与干净的感觉……每个颜色,每种色彩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位”,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每个颜色的特性,巧妙地运用色彩。根据商品纸质包装的色彩,消费者往往能够根据包装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也就是说通过对产品色彩包装的了解就知道商品的特性,至少由包装设计所传达出的关于商品的信息是真实的,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比如,购买手表、手机、电脑等价格较高的电子产品,那么其外包装不论是纸盒还是纸袋,都应该选用稍硬一点的、看起来有质感的纸质包装,要显得足够的“高雅”,而且色彩的设计不能太过于花哨,电子产品还是需要一些“稳重感”的设计在其中。再以食物包装为例,橘黄色的盒子里可能是橙汁之类的产品,如果用绿色的包装盒来包装橙汁,可能就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巧克力的包装也往往采用的是纸盒包装,而且纸盒的颜色通常就是以棕咖色系为主,然后在此基础上叠加其他的色彩,通过颜色的对比,同色深浅效应的表现手法等,来突出巧克力的外形特征和色彩信息,使巧克力的包装看起来更加“活泼”。

现在人们曰常所见的纸质手提袋,比如,礼品袋、购物袋、广告性手提袋,甚至是包装盒等,大多是用厚重的牛皮纸、牛皮卡纸、白卡纸制成的,包装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包装工艺、材料等的限制,而这个时候色彩和美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包装色彩运用于整个包装的设计构思,所用材料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胆的在纸质包装中使用不同的色彩是对纸质包装装潢的一种突破。《纸质包装设计》一书详细为读者描述了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事项,从不同角度入手,为读者分析了具体的案例,想要从这些案例中给设计师和读者更多的启发,同时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这本书是包装设计教学的一本很好的范例,可供广大包装设计师借鉴参考。

作者:陈晓 单位: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5篇

范式(paradigm)一词的英语词义是范例、模范、词形变化表、语法模式等等,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史研究对该词的创造性使用,赋予了该词崭新的内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这里的范式意指一定时期内的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世界观、形而上的思辨方式、认识和操作程序、技术、规则和标准、以及具体的实践范例等等。虽然《科学革命的结构》《再论范式》都试图准确地界定这个概念,但是库恩最终对这个概念的表述还是不够清晰,因为这一点库恩的范式概念招致了英美主流科学哲学家的诸多批评,甚至他本人也沮丧地承认“范式”一词造就了过分的可塑性,“几乎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需要”。然而事情在相反层面也往往会具有意义,正是内涵的模糊和含义的暧昧为范式一词赋予了广泛的影响力,使它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人们对它的使用也远远地超出了最初的科学史的范围,扩展到有关传统和创新的一切领域。

鉴于思想和理论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对其他领域的概念范畴的恰当借用往往能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这种借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一种理论的创新,这一点正如库恩本人对“paradigm”一词的创造性使用一样。本文所提出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范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这种提法的学理根据在于以下两点:首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形态在晚清发生了一次巨变,由此萌生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形态,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批评与古代文论之间的某种程度的断裂,使得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呈现出“革命性”的特征,中国现代文论的这种历史和逻辑上的特征在结构上类似于库恩对科学史上的断裂性变革的理解,在库恩那里,“科学革命”是指“科学发展中的非累积性事件,其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为一个与其完全不能并立的崭新范式所取代”,因而,科学史与中国现代文论史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的结构相似性,使得范式一词在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通约性;其次,按照库恩的理解,相对规则、标准来说,范式对于一定时期的科学共同体具有优先性的约束也就是说,对于一定时期的科学史层面的理论研究来说范式具有首要的导向意义,范式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科学共同体共同拥有的对世界和研究对象的信念,它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规定了把握和研究对象的规则,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范例性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说范式先验地规定着、并且现实地描述了某一时期科学史的“基本面貌”,对于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发展史来说,正是作为“文学研究共同体”的文学理论批评实践者所共有的文学观念、相关的批评方法、批评话语、以及作为典范的研究者及其理论和批评实践,构建了中国现代文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机制,这一点上我们完全有根据提出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这一概念。

毋庸置疑,谈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范式必定绕不开“现代”一词,中国文论的“现代形态”是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的,中国的现代历史首先是政治和文化层面的现代转型。从政治层面讲,中国现代史是经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之后的以民族图强为首要任务的政治革新史;从文化层面看,中国现代史则是一部学习现代西方、批判中国封建传统的文化转型史。关于中国现代史开端的时间划分问题,不管是定在晚清、1912年、1919年、还是1949年,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社会形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巨变,这次巨变所产生的时代断裂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史阶段,历史分期只是通过时间的划定来标示其逻辑阶段的,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西方思想界界定西方现代史的“现代性”问题所关涉的历史分期上。中国现代文论的时间分期既要参照中国现代史的时间划定,又要有自身的划分依据,在这个问题上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标。按照库恩的理解,科学史上的科学革命不是累积性的事件,与科学传统的突变式的断裂标志了新的科学革命的时间界限,其中起标志作用的就是新的科学范式的产生。同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形态相对中国传统文论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型,其转型的依据和时间界标正是新的文学理论批评范例的产生,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中国文论的现代分期就必须依据这种新的、文学理论批评实践现代范例的产生时间来划定。

二、王国维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

按照库恩的说法,新范式的产生与新范式和已有范式的断裂是同步的,因而新范式产生的节点往往凸显于历史的断裂处,正如地标作为不同地域之间区分恰恰标志了这些区域的界限一样,中国现代文论的标志性范式应该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新的文论批评的“区域相接处”寻找。按照这种考量,中国现代文论的标志性范例毫无疑问地定位在王国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上。王国维是第一位引用西方哲学美学理论来研究和批评中国文学的学者,他善于运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理论来提出中国文学的新问题、发现和研究中国文学的新材料,其文学研究开创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境界。王国维是用现代西方观念和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奠基人,他的创造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实践标志着与中国传统文论的断裂,开启了被称为现代文论的新的文论形态。王国维开创性的诗学实践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共同体的共同的信念、观念、价值和方法,其诗学实践无疑为中国现代的文学批评树立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把中国现代文论的标志性范式选定在王国维的诗学实践上,凭借这个立足点,能够更清楚地管窥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的本质特征。上述的论断也是符合库恩的范式概念的内涵的,因为“库恩的其他的和潜在的更为重要的贡献,是他把范式构想为范例:即具体和共享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们有助于引导科学家以可还原为遵循普遍法则的方式进行思维。”

库恩对“paradigm”的转借保留了其原初的内涵,即范式也意指范例、典范,被科学共同体共同承认和遵循的信念、价值、规范正是通过典型的研究和实践范例来体现和传授的,因而库恩十分重视科学和科学实践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范式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范例。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实践来说,正是王国维的开创性的诗学实践为现代文论提供了一个范例,一个不能绕过的个案研究的典型,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特征通过这个典型的案例而被本质性地例示出来。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实践为中国文论的现代形态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借助这个范例我们获得了能够“一叶落而知秋”般地管窥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的立足点。参照库恩范式概念的内涵,本文把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界定为: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共同体(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业或非专业实践者、文学概论教学工作者、文学家、文学读者等等)共同遵守和信仰的(区别于中国传统文论的)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亦即从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阐释和批评活动。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既包含对文学的形而上的、批评观念的、规范教条方面的“现代性”地把握,也包含体现着上述观念内涵的具体文学批评的现代式研究和批评的操作程序。借鉴库恩对“paradigm”的理解和定义,并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实践的史实,体现于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中的中国现代文论的范式可以被表述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为中国现代文论共同体共同信守的文学观,这是从世界观、本体论的层面对研究对象的信念和观念上的把握;第二,中国现代文论共同体共同采用和遵守的文学批评方法,这是从方法论层面(理论的、规范的层面)对文学的把握;第三,为中国现代文论共同体共同约定和使用的语言表述和理论术语,这是从语言、符号的技术操作层面对文学的把握,这个层面可以视为对第二个层面的具体化。下面我们通过对王国维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从上述三个层面来透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范式,借此揭示中国文论的现代形态的某些本质特征。

三、现代的文学观

文学观是从文学本体层面对文学这种人类文化现象的把握,是以理论性的思考和话语表述对“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何”之类的问题的回答,这种把握与回答也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何”之类的问题回答,必然意味着在“世界”的背景之下为文学活动的存在做一个界定,“文学是什么”只有在世界的“是”(存在)中才是其所是。反过来看,“文学是什么”的另一面是“文学不是什么”,“文学不是什么”的区分以否定的方式定义了文学的本质,然而这种与文学自身所是的不断区分必然生成一个“世界”,即是说只有在世界的背景下才能进行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分。正因为文学观是从本体论角度对文学的观念性把握,文学观在任何一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或者文艺美学体系中都占据着首要的地位,从理论角度看,对“文学为何”的本体论解答奠基了文学活动的所有其他领域,文学价值论、文学作品、创作、接受等等层面都是对文学观的理论再现,这些层面的理论基础都在于对文学本质的理解。王国维的文学观典型地例示了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的第一个层面———现代的文学观念,这是从世界观层面对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的规定。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曾表述过一种截然区分于传统文论的文学观,这种观念反对文学的功利性,强调文学自身独立于载道、政治、名利等方面的自身价值,兹举《文学小言》第三则的内容为例:人亦有言,名者利之宾也。故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餔錣的文学同。古代文学之所以有不朽之价值者,岂不以无名之见者存乎?至文学之名起,于是有因之以为名者,而真正文学乃复托放不重于世之文体以自见。逮此体流行之后,则又为虚玄矣。故模仿之文学,是文绣的文学与餔錣的文学之记号也。

对王国维的上述文学观,我们只聚焦他的文学观所体现出的“现代性”特征。虽然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在形态上表现为印象式、直觉性、感兴型的特征,但这种形态上的特征并不能否认中国文论的逻辑体系。不同的中国文论形态必定拥有属于体系自身的文学观,文学观的更替是文论史的常态,言志、缘情、载道等等变迁都是中国古典文论内部的演化。因而这里的问题不是王国维与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学观的表面区分,而是探讨究竟是何种本质性的断裂使得王国维的文学观典范地例示了现代的特征。事实上,中国古典文论也有自己的非功利性的文学观(如著名的“声无哀乐论”),因而倒不在于无功利性的因素,真正标示了《文学小言》中的这种文学观的现代性特征的是:这种文学观体现了西方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文论思想的交汇,其中的“游戏说”“平息欲望”等观念明显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然而,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比如,对于刘勰的美学巨著《文心雕龙》来说,谁也不能忽视佛学在其中的重要影响,那么又是何种原因赋予了王国维的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文学观以现代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西方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现代性”一词,要知道王国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从晚清向现代过渡的阶段,思想、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制度、器物等各种领域对西方现代性的接受,正是中国近代历史向现代变革的根本途径和表现特征。在美学和文论的领域,这种“现代性”就体现在王国维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接纳和改造上,康德、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的典型代表,不论启蒙还是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思潮都是思想现代性的标志。与现代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科学思想的交流,赋予了王国维的文学观念以现代性的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王国维的文学观是属于现代的,这一点揭示了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在文学观上的本质特征。

王国维的这种在西方现代美学、文论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中西合璧式的文学观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小言》里,也鲜明地体现在《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中。对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变革来说,王国维是从西方美学和文论角度实现观念变革的第一人,甚至是唯一的一个学者,而这种在接受与借鉴西方现代的美学和文论基础上完成的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体现了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在世界观上的特征,新的世界观决定新的文学价值观,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词的品评一样,“词有境界者为最上”所体现的正是一种现代式的文学观。这不仅仅是王国维个人的理论特征,其所折射的是整个中国文论的现代形态,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特征也正奠基于此,在这个方面可以说王国维的文学观体现并引领了中国文论在文学观念上的现代形态。

四、现代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方法

文学观是对文学这种研究对象的观念把握,这种把握决定着我们指向、对待文学的途径,对于文论实践来说,是文学观决定着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方法。对于中国文论现代范式来说,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必定带来文学研究和批评方法上的现代转换,这种逻辑上的演进,正是中国文论现代范式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其表现在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王国维通过引进西方现代美学、文学观念来改造中国固有文学观念,由此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层面完成了文学观念上的现代革新。在方法论层面,通过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上的新问题和新材料,王国维开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境界,其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法层面上的创新,奠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的现代模式。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在理论形态上往往呈现出直觉、印象式的、非体系性等特点,虽然这并不否认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美学确实缺乏思辨、形式逻辑和科学上的自觉,诚如王国维在对中西学术特征的比较上所做的断语: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也。……故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足以见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所不长,而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self-conciousness)之地位也。

对于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来说,虽然也有刘勰《文心雕龙》这样的“体大虑周”之作,但是,即便是《文心雕龙》在概念使用和命题的表述上也缺乏应有的形式上的思辨和逻辑特征,按照王国维的理解,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思辨、科学上的理论自觉。出于这种认知,王国维主张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辨精神来补充和改造中国传统学术,王国维在其文学研究和批评活动中就成功地实践了这种学术主张上的革新。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一改传统研究的索引和考据之风,用西方现代的哲学美学思想来阐释红楼梦,渗透于其中的学术分科意识和用悲剧、人生来关照小说文本的方法,都典型地体现了王国维对其方法论层面的学术主张的实践。《文学小言》《人间词话》的体系和结构安排,围绕核心概念和命题,按照逻辑层次展开并表述其理解和评价文学的方式,关于文学类型的新的分类方式等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思辨精神和科学意识,这是王国维在研究方法上引进西学改造中国学术的比较成熟的例证。在后来的《宋元戏曲考》中,我们能够看到王国维的这种现代式的文学研究方法的更为成熟的实践形态,《宋元戏曲考》翔实的材料、精审的考证、严谨的校勘与辑轶,体现了王国维深厚的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功底,但决不能忽视融合其间的西方逻辑学和新的历史学的观念和方法,事实上,正是中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和改进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成功。通过引进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观念和研究方法,进而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法上借助西学改造中学、借助中学改进西学,王国维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方法论层面的现代转型。这使得王国维成为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学术潮流的奠基人,这种方法论上的革新开创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在文学批评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折射了中国文论和文学批评的现代特质,西方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渗透伴随着中国现代文论和文学批评的整个现代进程,塑造了中国文论方法论层面的现代品格。

五、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术语

对于中国现代文论来说,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与批评方法的现代转型构成了其范式现代性的主要方面,但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文学研究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在新的批评术语及其表述上。只有通过新的批评术语及其表述这个语言符号的技术层面,中国现代文论才最终完成其现代转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现代式的批评话语的生成标志了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的诞生。在对中国现代文论和中国古典文论的形态做比较研究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批评和文论话语的表述层面,之所以说中国古典文论重直觉、印象、感悟等等,中国现代文论批评重科学、逻辑、系统等等,主要的依据就在于二者在批评术语和文学理论概念与命题表述上的区分。虽然命题和理论语法才是文学思想和文学研究方法在话语表述层面的真正体现,但是批评话语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及其存在形态的标志则体现在一些基本的概念、术语上,无论是对于思想史还是对于思想家个体来说,其思想形态或者理论体系最终会在语言表述层面浓缩为一个或者几个基本概念、范畴。因此,王国维创造性地使用的批评术语为我们揭示出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的第三个层面———中国文论的现代范式的话语层面。

概念、术语对于思想及其所关联的把握世界和研究对象的方法的重要性,在王国维那里是有相当程度的理论自觉的,这种自觉见于《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在此文中,王国维论述了概念对科学的重要性。王国维于1905年发表于《教育世界》96期上的《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更为明晰地表述自己对创造新的学术语言、新术语的态度和思考。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王国维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代表了思想本身,因此新思想的输入就意味着新的学术语言的输入。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些局限性就表现在学术语言的不足,正如当初佛学术语的输入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推进一样,通过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语言改造中国的学术状况,进而创造出新的学术语言,必定会推进、光大中国的学术。王国维在其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中确实实践了自己的“新学语”主张,借助吸收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结合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取长补短,或者以西学之观念和方法改造中国文学的研究传统,或者以中国文学的材料参证西学之观念,或者以中国文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来发展和补充西学,这些努力最终就凝结在一批新的文学批评和文论、美学术语上。兹举以下概念作为例证:“美学”“美术”“艺术”“优美”“古雅”“感情”“境界”“悲剧”“欲望”“形式”“消遣”“他律”“自律”“发泄”“解脱”“意志”“天才”“自然主义”“隔与不隔”“痛苦”“生活”“眩惑”“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6篇

(概要)

1、指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握笔方法;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多看实物,了解作画对象的外形特征、颜色等;

3、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运笔方法;

4、如何构图;

1、教幼儿学画水墨画,首先要教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执笔方法,初教时我是用以下方法指导孩子们的,“左手拿起毛笔,右手伸出大拇指,放在衣服第二颗纽扣上,指甲朝里,向前推,二哥哥压过来,三哥哥中指碰过来,四弟弟顶出来,大哥哥在二哥哥下面。”但效果一般,孩子们记不住,因为太繁琐了,于是我又编了一首儿歌让孩子们边念边执笔:"一指按住笔,二指三指勾住笔,四指顶住笔,五指靠在底(从拇指到小指按顺序为一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此外,还可向幼儿简单地介绍一些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如:纸张、笔墨、颜料等。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多看实物,了解作画对象的外形特性、颜色等,选材也很重要,要选择幼儿喜欢的、经常接触的实物进行教学。如:常吃的水果、蔬菜和小动物等,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3、范例和演示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范例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如果教幼儿画猴,那么范画就要丰富有趣:有的猴在吃桃,有的猴在爬树,有的猴在荡秋千,有的猴是侧身的,有的猴是正面的……还可以鼓励幼儿去想像猴的其他动态。示范,能帮助幼儿了解到怎么样把观察到的实物画到画面上去。通过教师清楚的示范讲解,能使幼儿较快地掌握作画的方法与步骤。如:教幼儿画苹果时,可边画边说:"画苹果,可用两笔完成,先画一个半圆形,再画左右二半圆就是苹果的外形,顺笔补充中间的部分,最后添果柄,这样一个苹果就画好了。"还可以用边念儿歌边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

4、在教幼儿画水墨画的过程中,可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运笔方法。如: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逆锋、顺锋等不一定都要教)。什么时候该用中锋?什么时候该用侧锋?例:教幼儿画金鱼尾巴时,告诉幼儿,先用侧锋画尾巴,再用中锋勾眼睛,通过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幼儿就能逐步掌握这些简单的技巧。

5、如何构图,也是幼儿作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初学幼儿,我还是鼓励他们以临摹为主,要让孩子们能画出一个物体的形,不强求他们自己构图,对于大班的孩子,适当的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构图,在教幼儿如何构图时,应多举例,让幼儿自己观察讨论怎样构图好看?怎样不好看?为什么?如:教幼儿画橘子,要求幼儿先想想:是把橘子朝一个方向排队式地安排在画面上好看?还是有集中有分散,有反有正地安排在画面上好看?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幼儿展开讨论。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7篇

2009年1月,《法眼》栏目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教育局、热心企业、各大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成立了公益法律服务团队———“法眼服务团”。“法眼服务团”秉持“做福州人身边的法律顾问”的宗旨,选取新闻线索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以记者和服务团成员帮忙的形式,向当事人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并力争促成事情的解决。当然,整个事件的过程最终也会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另外,为了扩大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大众,“法眼服务团”还不断举行“进社区”、“进乡村”、“进海岛”、“进学校”等系列公益法制服务活动。

二、点面结合的法制服务

作为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保障体系,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利用电视传媒手段,通过一系列法制节目,向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这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普法手段,但这一作法说教味浓,服务意识不强。在新时代下将定位指向科学、实用的法制节目,其要求不仅能够通过节目宣传法律,更应该切实地为公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法眼服务团”就是贯彻这一服务理念,由点到面,创新实践,通过各种形式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和提供法律服务。

(一)以点为范,全程介入个体事件

电视媒体的服务对象,往小的看是一个个的个体,往大的说,就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群体。那如何服务好每个个体呢?《法眼》栏目曾经就接到这样一个法制热线,当事人张枫(化名)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19岁了,但却没有户口,更不用说身份证了。问其原因,张枫告诉记者,他幼年丧父,其父母是未婚时生下他,相关手续不全,致使他一直没办法立户口。小时候读书就需要开各种证明才能寄读,长大后,没有户口更是办不了身份证,致使其无法像正常年轻人那样办证件找工作,这黑户的身份困扰了张枫19年,多方求助却一直无法解决,给其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张枫求助《法眼》栏目组后,“法眼服务团”立即启动援助行动,把张枫相关情况向当地派出所反馈后,得知像张枫这种情况要办理落户手续,不仅要张枫所属街道办事处出具相关证明,还要证明张枫与其母亲是母子关系。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条件,却难住了张枫一家人19年。在了解了办户口所需条件后,“法眼服务团”全程介入,带着张枫在各个职能部门间奔走,并发挥电视媒体的作用,为张枫寻找相关证人,从街道办事处帮张枫开出所需相关证明,还发动社会力量,找到热心司法鉴定所,免费为张枫母子进行亲子鉴定,经过几天的奔走,办齐了所需手续后,最终当地派出所为张枫立了户口,张枫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困扰张枫一家人19年的难题,在“法眼服务团”的介入下,几天时间就得以解决。有人曾经对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作用做了如下阐述:“电视法制节目一方面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披露以及评析批判,监督社会法制现状,担负着监督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情况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还满足了公众舆论需求,表达公众对被监督对象的意见,并往往直接促进了个案的处理,使得民众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不否认张枫的事情很快得以解决,这与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有着某种关系,但我们认为更多的原因是“法眼服务团”介入得法,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个人眼中的大事难事,化为小事易事,最终成功解决。同时,要强调的是,张枫事件的成功解决,在电视媒体播出宣传后,也为同类事件提供了一个范例模版,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不能小觑“点”的作用,张枫的遭遇是一个个体事件,就好比一个点,把这个点的问题解决好,其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这个范例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将对受众的认知和判断起着积极作用。“法眼服务团”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对于个体事件介入与服务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上门为市民回答法律疑难问题,帮助协调解决;还有帮助受伤员工讨回工伤赔偿,协助农民工讨薪,全程介入一些业主产权证“难产”问题,督促开发商及时为业主办理产权证。“法眼服务团”全方位地介入群众的生活,真正使栏目贴近群众生活需要。另外,根据“法眼服务团”工作实例制作的法制电视专题,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模版,例如“讨薪模式”、“产权证督办范例”等新经验,这些典范的产生,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法律认知,也为群众维权实践提供了可行的范例和经验。

(二)以面为基,普法活动广泛辐射

对于群众的各种法律需求,“法眼服务团”有面向个体的专门的法制服务,帮他们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就如上文所述的典范作用。那在面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基础数,扩大受众面,形成辐射带。而常规的电视节目普法宣传,由于收视群体的相对固定性使得拓展乏力,因此还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策划和组织各种普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手段。其实,媒体与受众之间,还是存在着距离感,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式各样的现场活动,可以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距离,促进媒体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让媒体的宣传功能得到充分地扩展和延伸。而“法眼服务团”的“进社区”、“进乡村”等受众面广的普法活动,就是颇具创新的事例。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重阳节,“法眼服务团”都会与王庄菊园老人会合作,举办“送法进社区开心过重阳”活动。据社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社区居民对家庭矛盾、遗嘱继承、财产等法律问题很关注。于是“法眼服务团”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在活动现场,“法眼服务团”成员们结合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婚姻家庭财产实际问题,以案说法,详细讲解了居民关心的夫妻共同财产、贷款买房、法定继承顺序及如何立遗嘱等多方面内容。另外,还邀请了司法局、律师所、鉴定所等相关人员到现场接受咨询解惑,一场活动就为60多人次的社区居民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对于一些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问题,“法眼服务团”还会及时介入,帮忙协调。至今《法眼》已连续四年到菊园社区举办普法活动,亦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积极反响。而类似王庄社区这样的普法模式,《法眼》也在其它社区展开。与“进社区”相似,“进乡村”也是“法眼服务团”普法活动的重点。当然,社区与乡村,虽是两个同级别的社会基层单元,但由于本身存在生活和文化形态差上的差异性,其法制诉求也会有所不同。“法眼服务团”也针对乡村特色展开法制服务。在乡村,“法眼服务团”一般会联系当地村委会集中问题提供法律服务。老人赡养问题、土地承包流转相关政策、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留守儿童抚养和教育问题,这些都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村民的问题,“法眼服务团”的专业人士都会细心解答,必要时还会提供法律援助。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是“法眼服务团”普法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占整个普法活动量的80%左右。当然“,法眼服务团”对于一些特殊群体也从未忽略。如“3•8妇女节”,《法眼》除了开展常规维护妇女权益活动外,还开展了“‘法眼服务团’走进女子监狱”的活动,带领心理咨询师和律师,为监狱内近100名女子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和法律诉求,现场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法眼服务团”也会详细记录,整理汇总后,形成建议和意见交给监狱管理部门,协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在活动中,“法眼服务团”也会调查总结女性犯罪的成因及主要因素,这些调查的结果,也用于指导《法眼》的日常报道实践。“法眼服务团”的普法活动,有主有次、层次分明,既关注主流群体,也不忽视特殊人群。无论是人流密集的公园与商场,还是地处偏远的城镇和乡村,都有“法眼服务团”的普法足迹,使得受众群体和层面都有所拓展。“法眼服务团”成立至今已举办了50余场的公益普法活动,为群众提供义务的法律服务及援助,直接受益人近五万,辐射带动人群更是庞大,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功能丰富的普法方式

当然,“法眼服务团”除加强对个体的法制服务和“进社区”、“进乡村”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服务外,也在普法实践中求新求变,提升自己普法方法和手段。在平时《法眼》节目的报道中,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以《法眼》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节目中的刑事案件为例,犯罪嫌疑人中约有60%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法律知识的匮乏、过早地辍学,还有不良玩伴的影响,都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法律不仅要打击犯罪,其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预防犯罪。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是一个社会大课题,也是法治社会努力的方向。《法眼》栏目作为普法宣传战线的重要一分子,这些年也一直在这一方面进行尝试。从娃娃抓起,加强校园普法,这是《法眼》栏目普法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如何普法才最适合,要如何实施才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同样也是“法眼服务团”随着实践求新求变的一项核心内容。

(一)联合社会力量做深校园普法

校园普法,是媒体法制宣传常用的一个手段,但在特定的情形下,也时常沦为应时应景的宣传报道手段,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影响力可想而知。“媒体要使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活动本身必须具备可持续性”。[4]于2009年5月份开始的“爱心接力普法入校”活动,是一个针对校园学生的大型连续性的普法活动。为做好这一活动,提升其影响力和可持续性,《法眼》栏目在“法眼服务团”的基础上,组建“法眼讲师团”作为其功能的延续和升级,“法眼讲师团”的成员中有法庭的庭长、派出所的所长、未成年管教所的教导员、知名律师和法制节目资深主持人等近30名讲师。“法眼讲师团”组建完成后,《法眼》联合福州市教育局和福州司法局,根据地域性和各学校的代表性,在全市中小学中抽取相应学校作为代表,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从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法眼》共为60多所学校做过普法宣传讲座,“法眼讲师团”的讲座不是干瘪瘪的做报告,而是利用多媒体环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影音并茂的方式,阐述法理人情,并在现场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发生在身边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教育警醒同学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当然,讲座只是入校普法的最初级模式。媒体自身的优势我们也要好好利用,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时,新闻报道也紧跟其上,《法眼》栏目派出业务能力强的记者组,对“法眼讲师团”的讲课现场进行全程拍摄,精编成别具特色的法制电视节目,一边在《法眼》节目中播出,一边把视频材料分发给各中小学,让学校组织观看,多管齐下,让活动与报道互为映衬,形成合力,扩大入校普法的影响力。

(二)合理调配资源丰富活动内涵

“新闻媒体作为活动的核心,需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活动品质与品位”。“法眼讲师团”的入校普法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普法活动本身,而是尽量利用“活动”这个载体,拓展服务领域,使“活动”承载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在法眼讲师团“爱心接力普法入校”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了一个任务,就是为八县市贫困山区学校捐建“法制图书园地”。带着这个使命,“法眼讲师团”到各个学校进行普法宣讲的过程中,也号召各师生们把自己的多余的书籍捐献出来,这一倡议,得到大家的热情响应,在入校普法活动中,《法眼》共募捐到各类图书30000多册。我们同时还在电视节目中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在大型图书城等地方设立捐赠点,这些举措,也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一些企业为这一活动送来数量可观的文具、书柜等物品,还有许多爱心人士仍在不断地为这个活动送上自己的一片心意,目前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加当中。可以说,这些举措,让“爱心接力普法入校”活动的内涵变得不简单,爱心更加丰富。在整合利用社会闲散资源,最终把爱心汇集一处后,“法眼讲师团”也分赴各个山区贫困小学,为他们送去社会的关怀。目前,已为十多所山区小学建立了法制图书园地。一个故事,有时就可改变一个人;一本书,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法眼讲师团”的入校普法活动,就像在四处播洒法律的种子,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影响每一个同学,让“法治”这一最质朴的概念,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

四、结语

各种材料范例范文第8篇

优点:本班幼儿接触的语言活动类型有:童话故事、听说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诗歌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并且爱说、喜欢说,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缺点:本班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同伴和老师交流时喜欢插嘴,部分幼儿的词汇量较局限。

二、教学目标:

(1)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话。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能说普通话,能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不跑题。学习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不抢着讲,不乱插嘴。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2)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逐步学习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能主动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

(3)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等,能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学习较迅速地领悟游戏中的语言规则,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4)喜欢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主动积极地参加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一个情节或画面。

(5)能仔细观察图书画面的有关细节,看懂单页多幅的儿童图画书内容,增强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懂得爱护图书,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简单的汉字认读规律,并有主动探索汉字的愿望。喜欢描画图形,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汉字的基本笔画。

三、具体措施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加强语言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联系。

(6)教师要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榜样。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