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哲学走向范文

中国哲学走向范文

时间:2022-11-13 11:37:53

中国哲学走向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传统哲学受到了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

题,这就催逼着人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努力重建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新建构,必须吸取中国传统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精华,结合中国现代化之实际进行综合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外国哲学;走向

21世纪的中国哲学,从纵向上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从横向上看,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源远流长,融合了西方哲学的优秀结晶。由于这两方面原因,结合中国哲学形态的现状,可以推断,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不能偏离以下三个路标。

一、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成分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的思想系统,在两千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学派林立,思想迭起,这些学派及思潮,在其发展过程中互相批判、互相斗争、互相渗透,时有分化、时有综合,从而形成了一股错综复杂、博大深邃、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哲学洪流。现代哲学不是从现在的基础上凭空生长起来的,而是在本质上原来就具有的一种遗产。哲学总摆脱不了历史,有着自己的传统,并“通过一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的东西,结成一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获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1(p.1)要扬弃传统哲学之中不适应于现展的过时的东西,继承那些能够继续照亮现代和将来的精神部分,正像黑格尔所说:“这是我们时代的使命和工作,同时也是每一个时代的使命和工作:对于已有的科学加以把握,使它成为我们自己所有,然后进一步予以发展,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当我们去吸收它,并使他成为我们所有时,我们就使它有了某种不同于以前所有的特性,在这种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假定一个已有的精神世界,并把它转变成为我们自己的部分,因此足见:我们的哲学,只有在本质上与前此的哲学有了联系,才能够有共存在,而且必然地从前此的哲学产生出来。因此,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昭示给我们自身的生成和我们的知识或科学的生成。”1(p.1)

传统中国哲学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并且也具有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的东西,有凝聚着跨时代的带有共性、永久性、后来哲学必须保留的因素,这些因素必将影响、制约新的哲学的生成,并在新的基点上构成新的哲学的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的特质,浓缩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等,这些特质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有的精神风貌,这是我们重建中国哲学要传承的部分。

第一,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2(p.386)一个“生”字,体现了中国的特有风格,

这是中国哲学家所主张的动态宇宙观,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高扬乐观主义精神。《周易》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p.9)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这种自强不息、尚健尚动、奋发进取的意识无疑是中国

哲学的精华,代表着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腾飞有

积极作用。中国哲学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先哲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这种精神鼓舞着先辈们积创造了辉煌的

精神文明,也培养了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力争

上游的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第二,以人为本思想。印度哲学把目光投向超越的彼岸,古希腊哲学把目光投向自身,中国古代哲学则以人为本,并在先秦时期即已经形成传统。儒家一向把人道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孔子把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仁的概念中,把仁视为做人的终极价值目标,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孔子的这种人生价值

观包含着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倡导崇高的节操,

对于国人培养正义感发挥了积极作用。古代哲学家们重视人性、人际关系、处世之道等问题的研究。但中国哲

学的人本思想同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是有区别的。中国哲学的人本思想所注重的是群体而非个人,所注重

的是人际关系,而非是人的主体性,缺乏近代的人权意

识,是同自然经济相联系的,不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不可避免地沾有封建主义的灰尘。因此,我们必

须辩证地看待中国哲学的人本思想。

第三,内在超越精神。中国哲学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品格,倡导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看重实用理性,这就是“内在性”;从后一方面看,中国哲学又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品格,要求超凡入圣,看重价值理性,这就是“超越性”。在中国哲学中,内在性与超越性是统一的,“内

在超越”是中国哲学的特质之一,而在西方哲学中,人生价值观属于“外在超越性”。“内在超越性”是中国哲学的品格。所谓“超越”是指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在中国哲学中,超越的依据并不是神学意义上的彼岸世界,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按中国哲学的术语就是道或理。道或理既是宇宙万物的穷极本体,也是人生的最高准则,道或理并不在宇宙之外,这就说明中国哲学中内在性与超越性是统一的。

综上,我国未来哲学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内在超越精神,才能使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二、融合外国哲学之精华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哲学基础,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而西方哲学则代表了一种外来的异质精神和智慧,重建中国哲学,则必须融合中西,综合创新。哲学本来就有批判性、开放性的潜在特质,因而中西方哲学相互影响也早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哲学问题、哲学智慧、时代精神、文明走向上,都有共同的特性,但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哲学体系上却各具千秋。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是重要代表,构成了西方哲学主要流向,但他们思考哲学之方法各有不同,并建立了各自的体系,如柏拉图将其师苏格拉底定义的方法发展为超越辩证法,提出了理念定位问题;笛卡尔用怀疑的方法,提出了主观和客观关系问题,即主观认知的能力与客观所知对象是如何分化、分辨、定界、对立和联系的问题;康德则用批判的方法,回答知识的基础问题;黑格尔的方法是围绕精神主体展开的辨证法,用以解决本体存在是什么的问题;而20世纪西方哲学,则是运用哲学的方法,正视传统的问题,并求其解决现实问题。90年代以来,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中国的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颠覆自柏拉图以来两千年的文化原型,以其特有的破坏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必然导致后现代哲学走向虚无化的趋向,不可低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哲学的冲击,尽管有糟粕,但其中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体的思想、对片面发展主体的批判是可取的,它提示人们,应该注意到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危害性,警觉盲目地追求“主宰自然”可能导致内在矛盾和多元系统的外在冲突的双重困境。著名学者成中英先生主张要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佛学进行本体论、范畴论、辩证法、因果律和总体特征等多层面的细致比较、融会,并在此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进行缜密的梳理、崭新意义的重阐和深层意义的开拓。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对中国哲学本体论转折的阐述,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折的阐释,冯有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语言转折的阐发,无不是结合现展、并吸收西方哲学的可取之处,而力图使中国哲学创新的设想。

“中国应由西方文化给予的刺激,而大大地发挥固有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文化,使之在将来的世界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3(p.133)面对全球一体化,打破封闭状态的碰撞、交融、互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使得吸取外国哲学之合理因素成为当务之急,不但对西方近代哲学,而且对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都要吸收,为重建中国哲学所用。新晨

三、与中国实际结合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成果,能展示思维视角和层次,又为思维机能的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线路、渠道。哲学又具有思辨的长处,善于超越有限的实证材料,克服实证思维狭窄的想象力,在理性直觉的基础上对有限材料进行高层次的概括,进行较严密的逻辑推理,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突破进行思辨性的探索;既具有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理论价值,又弥补了科学在人类情感困惑和宗教在人类理性困惑方面的不足。哲学的价值就在于能提供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既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又能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使人的精神通过理性的方式得到满足。

人不仅有精神层面的需求,还需要精神的满足,即心安神宁的精神家园。如同一个物质上无家可归而精神健康充实的人,可想尽办法拼搏求生;而一个物质家园丰裕而精神无家可归的人,反到可能会厌世自杀。哲学的天性在于它的批判性、不安分、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地创造新世界是哲学的灵魂,并显现出一种人类的感召力和统摄力,时代精神赋予它的活动,让它在实践中透视历史,预测时展的未来,从而给予人们现实的终极关怀,使人们在困惑中醒悟、启迪和振奋,还能使人在思维领域翱翔。哲学不只是为了知识的扩展,逻辑的确定,或情感的满足,也不单纯是为了研究哲学本体论,而是为了求得既能解“宇宙大全”,又能求得破解人生意蕴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虽然有人把哲学对象归结为本体论、认识论、人学、逻辑分析、语言分析,本体论是哲学,但哲学不只是本体论;认识论是哲学,但哲学不只是认识论;人学是哲学,但哲学不仅是人学;哲学离不开逻辑分析、语言分析,但不能把哲学归结为逻辑语言分析。哲学所面对的不仅是人之外的世界,而且包含了人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及认识和改变这些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人虽然是哲学的主题和核心,哲学是探求人的本性,寻求人之为人的根本,寻求人的精神家园和人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仅仅追求生命意义、价值、归宿和人之为人的根本,哲学就会完全伦理化和宗教化。“当代中国哲学迟早要成长为具有自己独立范式的哲学,意味着我们迟早要形成当代中国所特有的哲学知识体系中的纲与目,意味着我们迟早要对现存哲学知识予以重新分类并据以重新规划哲学的学科制度”4(p.12)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需要创新,也能够创新,重建中国哲学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需要汲取外国哲学之营养,不能超脱中国之实际。而如何重建中国哲学,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哲学工作者的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金永.周易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4吕嘉.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制度、问题息识、未来方向J.哲学动态,2008,(2).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哲学走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ylw/zrkxlw/55779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