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意见及保障措施范文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意见及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2-04-28 08:59:54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意见及保障措施

摘要:在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小陇山保护区的资源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保护发展意见和保障措施,对进一步保护管理小陇山保护区的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保护区;意见;措施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是研究暖温湿润地带次生林结构与功能,次生植被演替规律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保护亚热带湿润森林景观类型,珍稀频危物种及其栖息的生物物种资源和自然环境,是集动植物与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科普宣传、科学研究、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省级自然保护区。

1自然概况

甘肃小陇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山脉西段,嘉陵江上游,1982年甘肃省批复成立天水地区头二三滩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21日,经国办发[2006]9号文批准,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甘肃小陇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行政区划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和两当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为106°28′50″~106°34″39″E,34°08′40″~34°15′19″N,总面积31938hm2,核心区面积10256hm2;缓冲区面积10158hm2;实验区11524hm2。土壤主要为褐土和棕壤。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暖温带气候类型。年均温度11.7℃,年降雨量860mm,年日照时数2098.7h。

2资源现状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交汇带。区内环境条件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和交汇性,是我国的11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以实地调查和分析,保护区内有动物1928种,其中脊椎动物317种、昆虫1611种。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3种,Ⅰ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28种。植物1314种,其中药用植物46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Ⅰ级保护植物2种,Ⅱ级保护植物12种。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68种,是甘肃及保护区周边地区保护动植物较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秦岭西段甘肃省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四周大山环绕,地势封闭,区内滩地地势较平缓,坡度多低于20°,水草肥美,是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堪称“世外桃源”。全区海拔多在2200~2500m,最高峰棺材顶海拔2531.3m,是保护区海拔最高地段,地貌和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到97%以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因无人为干扰,保持着原始生态系统的基本面貌。区内分布有大量羚牛秦岭亚种,是目前羚牛秦岭亚种栖息的最西段。保护区属于典型的熔岩地貌,局部地段发育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山顶发育的喀斯特漏斗,形状仿佛农家使用的大锅,当地人谓之“锅坑”,小的直径500m左右,大的直径2000m,彼此连绵成群。“锅坑”群地貌独特,属国内罕见。

3保护发展意见

3.1保护发展方针

按照“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坚持以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森林资源为核心,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建设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宣教和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体系,通过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促进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和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区建设成为多功能、多效益的自然保护区。

3.2森林保护措施

为了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不良因素干扰和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生长和繁衍环境。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封禁保护、抚育保护等措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人工中林进行科学的抚育;对坡度在46°以上、土层较薄、岩石裸露、生态极为脆弱的地段实行封禁保护,禁止人为经营活动。

3.3保护利用意见

3.3.1功能区保护意见核心区属自然保护区最有价值和最具代表性的资源,应实行严格保护,只供观测研究,除必要的定位观测、防火隔离带等设施建设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或干扰的设施与活动。核心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持其生态系统和物种不受人为的破坏性干扰,在生态环境优化的状态下演替和繁衍,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安全。因此,除正常的巡护和监测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禁止开展任何生产活动。

缓冲区主要是为了保护核心区不受破坏和干扰,形成保护缓冲地带,缓解外界压力。该区除正常的巡护和监测活动外,缓冲区一般只允许从事科研及调查观察活动,其它活动如因需要必须进入,应事先向保护区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方可进入。实验区是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已很不完整,演替过渡的次生生态系统已占较大比例。其主要功能是对核心区起到更大的缓冲作用和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枢纽作用,同时也是探索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区域,该区以持续恢复、繁育自然资源,改善自然环境为目的。在本区可开展森林综合培育、珍稀动植物资源的繁育、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合理利用和站址建设等活动,以增加保护区科研能力、经济实力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使其成为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的基础。

3.3.2保护管理意见

3.3.2.1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等宣传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广大民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增强保护意识,提高甘肃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3.3.2.2改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护能力。加强林区道路建设,是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的主要措施。由于保护区内道路多年失修,交通不便,为管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保护区要进一步改善林区的交通条件,提高林区护林防火的反应速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同时确界立标,设立检查站、瞭望台,加强监测、巡护和通讯设施,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保护职能。

3.3.2.3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学研究。一要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开展科技示范;二要围绕资源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急需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特别是对以流域为单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功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流域治理的生态经济评价、资源计价以及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三要针对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引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四要针对管护中存在的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林火管理与控制等科技难题进行攻关;五要抓好林业野外重点观测站、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健全保护区基础地理信息动态遥感体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监测系统,为保护区的利用与管理进行有力支撑。

3.3.2.4依法综合保护。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制止乱捕、乱猎行为,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捞砂以及修建房屋(护林用房除外)、道路(作业路、防火线除外)等活动。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加强病虫害防治。

4保障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划分,是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更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度,落实专职人员,负责各项工作落实,确保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工作顺利实施。

4.2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必须尊重科学,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掌握其一系列技术要求,以科技为先导,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含量。

作者:徐卫东 单位: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榆树林场

被举报文档标题: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意见及保障措施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ylw/zrjxlw/71390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