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城镇化中自然环境的思考范文

浅析城镇化中自然环境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2-06 02:50:48

浅析城镇化中自然环境的思考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视野

马克思主义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把自然环境看作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另一方面,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把自然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之后,所谓纯粹的自然即抽象的自然并不存在,自然的历史就是人化自然的社会史,自然成为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并被纳入到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称为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属于社会存在的重要内容。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具体来看,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人口因素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先在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的身体和意识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也是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栖居之地,虽然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人类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相于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而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仍然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环境已预先植入到人类一切活动之中的,它具有先在性。

1.2条件性。

地理环境还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最初和首要的条件,就人类社会的大系统而言,“所有的生物都把环境改造成一种资源”,人类也概莫能外,通过劳动改变了自然的原有形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而资源的消耗过程就是资源重新转变为环境,恢复新的自然平衡的过程,只有当人把自然转化为资源并形成良性循环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毋庸置疑,人类的技术不能创造任何非自然的化学物质或能量。人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转化自然事物,把自然物的性能当作一个既定的前提接受下来。”自然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前提。

1.3自发性。

相对于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具有某种主观性、能动性和目的性而言,自然界则是自发的、盲目的。所谓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物质世界复杂化的结果,但这并不能表示自然界也是带有某种目的的,自然界的目的性,只是人类文化观念的“投射”。马克思主义对待自然环境的双重视野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它反对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在工业和城镇化过程中对理想化的“田园生活”的留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单纯地适应自然,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感性实践活动打破了自然界原有平衡,创造出适合自身需要的对象。其次,它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人的社会历史所展示的是改造自然的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环境决定论的缺陷是把自然必然性引入人类历史,最终导致历史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神发展阶段的“前历史”过程的抽象观点,这是一种试图跳出人类历史和自然界之外的“上帝”的眼光。最后,它反对资本主义工业以“异化”,即自然仅仅看作劳动对象,以“攫取自然”的方式来看待自然环境。“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度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功利性攫取自然的方式,取消了人对自然感性活动的丰富性,不仅导致片面地理解自然,而且导致“单向度的人”,自然的“失落”是人的“失落”的前提。

2.重新塑造城镇生活的生态系统

城镇是以工商业、服务业为主导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它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就人的现实感性世界而言,其生存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是通过社会分工和劳动交换而获得,城市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间接化。但是,城市本身作为具有特定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又是以自身整体的方式直接把外部环境作为其资源的。城市自身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其生产资料、能源等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根本上而言,其原材料(工业矿物或农产品)来自于自然界。在这里,城市的生产活动是一种转化形式,而其商业则是交换。城市像人的有机体一样,相对于满足它需要的外部环境,要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城市要具有“吐故纳新”的功能。因此,对城镇化过程进行自然环境的本体论考察,就落实为城市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环境的关系,居民所生活的城市“再造环境”与城市所面对的自然环境的间接性关系。因此,我们尝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2.1城镇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过程。城市是由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内在驱动力的,城镇化是一个有机过程。一方面,城市发展要足以吸纳新的生产要素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居环境改善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在这个过程中,人为地制造城镇化,或者阻挠城镇化进程,都会产生自然资源的浪费或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已经具有城市生活能力和工作,却不被城市容纳,不能真正享有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也会阻碍城市化的发展并影响社会公正。

2.2城镇化过程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增长点逐渐由农业转向城市工商业,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但从人现实生活需要来看,丝毫没有取消人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物的依赖。虽然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人们购买食品占比下降,总体生活质量提高,但作为食品来源的农牧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国国情决定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扩张用地和农业用地的矛盾,需要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战略储备的前提下,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做到能够基本上自给自足。城市并不生产粮食,而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特别是最基本的粮食依赖,仍然是最现实和紧迫的。随着工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馈乡村。

2.3城市长期发展定位要充分考虑所依托的地理环境,从而获得持续的资源保障。每个城市发展可能都有其具体情况,但工业生产也存在转型升级问题,有些依托某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也会产生转移。这种情况下进行城市定位和制定发展规划时,就要兼顾到长期性和暂时性。对于严重依赖有限的特定自然资源的城市,在发展现有特色经济的前提下,做好产业替代和功能转型。

2.4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区划中要充分考虑与人的生活需要功能相对应。一切技术系统都是人体功能的放大,人的现实的感性需要决定了,城市环境(相对于自然环境)的间接化并没有取消与人的感性生存的满足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对应关系。城市管理既要重视“菜篮子”,也要重视“下水道”。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充分借鉴宜居城市中各种资源在区域和人群密度中的配比。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人口集中区,更要做好长远规划,恰当配比商业、教育、医疗、社会管理、交通、文化娱乐等相应的设施,做到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协调。

3.总结

总之,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见在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还将持续。总理更是提出依靠城镇化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实现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城镇化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思考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某种启示和借鉴。

作者:张忠民单位: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城镇化中自然环境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ylw/zrhjlw/6333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