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集聚工业设计论文范文

产业集聚工业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14 04:38:12

产业集聚工业设计论文

1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1.1创意、设计产业空间集聚综述西方学者较早注意到设计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以及两者在空间集聚上的差异。Lash和Urry[4]将意大利创意产业分为创造、传播、消费文化内容的创意产业,以及具有符号语意和审美内涵的手工艺设计与设计密集型产业。Lazzeretti等[5]将创意产业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及与技术相关的创意产业,两类创意产业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呈现出不同的集聚特征,西班牙5~6个大城市几乎集聚了全国所有的创意产业,而意大利创意产业则在全国范围内呈分散特征,但大都市却集聚了不同创意属性的多类创意产业。Landry[6]认为,意大利创意产业有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Scott[7]发现,传统手工艺设计产业在意大利小城市集聚,这一观点引起了Bell和Jayne[8]对非大都市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注意,呼吁学界和政府予以关注。Bertacchini和Bor-rione[9]认为,内容、服务创意产业在意大利各省都有分布,但主要集聚在大都市区;工业设计、工艺品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在中北部地区,地区间区位熵空间相关系数较大,即各集聚区的专业化程度类似。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及区域协作,以及不同类型创意产业在大都市区还是小城市集聚的条件和集聚趋势。早期投入产出理论认为,创意产出是R&D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函数,Au-dretsch和Feldman[10]首次将区位因素纳为重要因素,提出创意是R&D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集聚3个变量的函数。VonHipple[11]认为,社会互动、观察和交流能传递更具创新价值的隐形知识,且成本最低。Glaeser[12]认为,地理毗邻性与知识传播密切相关,地理越接近,知识创新价值越高。Feldman[13]认为,创意企业地理上的毗邻不仅能交流创意和新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减少创新发现和商业化成本,他建议创意企业应向具有成功创新经历的城市集聚。Laakso等[14]根据统计资料发现,在芬兰40%(500家)的设计公司中,有42%的设计产业营业额集聚在赫尔辛基大都市区,绝大多数设计公司都是小微企业,其设计创新对大学及公共研发机构依赖性大。设计产业随设计人才集聚,在大都市中心区汇集了设计论坛和交流中心,中心老城区的根植性传统文化氛围吸引了生活无规律并向往娱乐放松的设计师。对设计产业而言,现代通讯技术无法完全代替面对面沟通。另外,北欧其它国家设计产业也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设计集聚能创造积极的外部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Wojan[15]和MCGranaham[16]认为,农村制造业可通过提供高品质生活设施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复兴农村和小城市工艺品设计产业。Dell’Era和Verganti[17]通过研究意大利家具设计产业发现,创新型企业倾向于与跨产业设计的外部设计师合作,但前提是制造企业必须具备语意先锋诠释者的形象,以及充分释放设计师创意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设计产业集聚与其产业特性有关,与制造业创新愿景及能力关系密切,不同国家空间集聚呈现不同态势。其中,意大利设计产业集聚在中北部地区,向大都市集聚的特征不明显,其在大都市和非大都市区域均有分布,而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则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国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较多:诸劲风[18]认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各要素能够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由流动,这构成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买忆媛和梅琳[19]发现,有形资本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较大,有形资本是保证无形资本发挥作用的前提。杨仁发[20]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合集聚能提高当地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何继江和曾国屏[20]通过调研深圳设计之都产业园发现,设计产业在园区内集聚有利于促进园区企业业务协作、相互交流和知识溢出,便于制造企业设计外部化,从而降低创新成本。受学科分割的限制,我国设计产业集聚研究领域极少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背景的相关文献,仅关注个别区域案例,缺乏系统性研究。

1.2设计思路和方法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设计产业产出及设计师数量统计数据,本文运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框架量表设计问卷,调查中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测度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利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由于城市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城市规模有关,不能客观反映产业集聚效用,故为验证是否存在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规模较小但产业产出相对较高的适合发展设计产业的中小城市,本文还引入“区位熵”作为衡量城市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的指标,该指标的优点在于独立于区域规模,代表了区域产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21]。钻石模型理论框架是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超过100个案例进行的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特定产业获得成功,而在另外一些产业却不具有竞争力[22]。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需具备以下4个决定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与支持产业,在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钻石模型还有两个外部因素:机会和政府作用。机会是指不为企业和政府所左右的事务,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政府则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影响4个决定因素。项目团队因在之前文献中已经进行了量表开发,故此处从略。

2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

2.1问卷调查样本本文问卷发放对象为沿海地区设计业比较发达城市的设计机构、拥有设计部门的制造企业、设计咨询公司和涉足设计业务的外贸公司,被调查者是在这些公司工作3年以上,不仅了解当地设计产业,还对国内其它城市设计产业比较了解的资深设计师、设计管理人员、制造企业设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它熟悉设计的商务人员。

2.2调查实施和信度、效度检验为了避免被调查者误会,问卷首先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设计产业的整体环境,不是个别单位的内部情况,回答问题按照所在地设计行业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中各题项根据“完全如是”至“完全不是”依次分为5个选项,请被调查者按照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了使问卷更便于理解,首先接受小范围接受度测试。在小范围测试过程中,结合现场访谈和反馈,以电话回访方式对问卷措词进行修改。另外,通过咨询专家意见,进一步改进了量表用词,以避免问卷产生歧义。小范围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设计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上海地区,回收有效问卷43份。本文首先对43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可靠性检验),信度分析是用来检验可观测变量方差对潜变量的解释程度。为论证方法和数据的可信性,本文通过信度检验剔除了部分题项,并对调整问卷进行大规模派发,共发放约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达89.13%。其中有效问卷301份,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的86%,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汇总整理。为了测量变量是否可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据此计算综合竞争力,需要确定以下3个问题:①各条件因素(潜在变量)可通过相应测量变量进行测度,测量变量测度的有效性能通过验证性因子进行分析(结构效度);②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至少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的绝大多数方差变异;③各条件因素在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时是同级的,即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而并非通过影响其它4个决定因素而间接影响竞争优势的外部因素。以上3个问题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本文首先运用AMOS17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视为潜在变量,检验标准为:χ2/df<3;CFI>0.9;TLI>0.9;AGFI>0.9;RMSEA<0.08;P>0.05。结果发现:设计产业条件因素均能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说明适合构建整体模型。其次,构建条件因素相互影响的钻石模型。最后,为明确各条件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构建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模型,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图2可知,钻石模型、竞争优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竞争优势模型可知,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设计优势、设计师资源、政府作用、相关支持产业、需求条件6个自变量能够解释竞争优势变量方差变异的92.6%,各条件因素能解释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

2.3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钻石模型中的19个题项视为19个测度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其可以削去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更客观地描述单个样本的相对地位。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步骤可归纳为:①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②确定主成分个数;③解释主成分含义;④用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第t个样本综合评价函数yt;⑤计算yt的样本值并给出样本排序。由表1可知,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前3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其中上海和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较接近,深圳设计产业竞争力相对于上海和北京有一定差距,其设计产业竞争力标准差较大,可能是因为深圳存在较强水准参差的设计企业共存现象。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不仅与上海、北京和深圳差距显著,甚至还不如宁波等城市,说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大城市设计产业未必有竞争力,设计产业集聚还存在更苛刻的条件。

3设计产业集聚趋势

3.1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设计产业包括由企业对外出售设计产品的、隶属于不以设计为主业的法人组织的非独立设计部门(包括组织内部从事设计的研究开发、技术、市场等部门)和独立设计机构(independentdesignhouse,IDH)或称独立设计公司。本文参考陈圻教授的方法,利用设计、咨询、研究开发或开发研究4个检索词的并集作为申请人的检索词,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外观专利(排除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将外观专利作为当地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出指标。检索范围涵盖设计公司(工作室、设计室)、独立设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设计职能的研发中心以及社会团体所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但不包括不能作为专利申请人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所获得的专利,也不包括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但根据合同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非设计企事业单位主体是制造企业设计部门,其所申请的专利主要用于本企业产品开发,不参与市场交易,可不纳入设计产业范畴。另外,学校、政府及其它公共服务机构、贸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也拥有部分设计专利,但因市场交易成功率不高、数量少而不纳入统计。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并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属于设计产业的产出,未纳入统计则会造成对当地设计产业的产出低估。省市当地获得授权的全部工业设计专利包括由当地独立设计机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计的专利,其中当地制造企业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既包括内部设计部门自主设计的专利,又包括通过委托当地或外地设计机构设计并“买入”的知识产权,或与其它设计机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联合设计并根据合同依法享有的外观专利。本文主要利用省市独立设计机构设计的工业设计专利数,以及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研究国内设计产业集聚问题。本文首先检验国内设计产业是否存在霍金斯集聚现象,以及该产业随时间变化的集聚特征和规律,由此需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①设计产业随时间变化的总体集聚趋势,基于全国视角把握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②各省、直辖市的设计产业集聚趋势,从中观视角分区域研究不同省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国的集聚趋势;③各省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进一步把握目标省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省的集聚趋势。我国设计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萌芽,90年代中期才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25]。本文选择1995-2012年的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阶段: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每个阶段时间跨度为6年。本文假定全国各地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数占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的比例一定,且各个时期基本保持不变。

3.2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集聚的概念是地理不均衡分布,可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分析3个时期的数据,并根据其演变趋势从宏观上判断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特征(见图3和表2)。Lorenz曲线愈趋向于对角线,Gini系数越趋于零,产业愈倾向于平均分布,产业集聚越不明显;反之则反。1995-2000(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工业设计创新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1995-2000(独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设计产业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其它依此类推。由图3和表2可知,Lorenz曲线图和Gini系数表呈如下特征:①工业设计创新有日益集聚的趋势;②设计产业各期集聚程度都超过了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程度,可将设计产业集聚命名为相对于工业设计创新的“二阶”集聚(集聚程度更高);③设计产业集聚经历了先集聚程度提高后集聚程度降低的过程;④从最近一期来看,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有接近的趋势。地区工业设计创新的主体是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提高,表明进行工业设计创新的制造业集聚度较高。项目团队关于现有产业集中度的研究表明:区域广义设计产业、工业设计产业与当地工业增加值之间无相关关系,表明设计产业跨区域辐射效应明显。考虑到工业企业外延较广,本文考察当地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以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设计产业产出,以工业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产出。本文选择各期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授权数前15位(15位后数量少且趋同)的省(直辖市)为样本进行分析。

3.3省域和城市设计产业集聚为了明确各省市(直辖市)以及同一省份不同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利用区位熵概念,分别设计了各省(直辖市)和城市设计产业专利区位熵。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省(直辖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各期设计产业的相对规模较大,相对于2001-2006年,2007-2012年上海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且具有全国最高的区位熵(2001-2006年为6.07,2007-2012年为4.09),表明上海仍是我国最重要的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结合上文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分析);广东制造业各期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较大,但呈下降趋势,其设计产业也存在相对规模下降的趋势。从规模角度而言,广东是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区,但其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北京是最早出现设计产业的地区之一,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所以北京也属于相对集聚程度下降的设计产业集聚区。浙江、江苏和四川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上升趋势,反映了中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这3省集聚的趋势。其中,江苏和四川2007-2012年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这两个省已成为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域。浙江省各期区位熵小于1,但逐期增大,表明该省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区,需要通过委托设计从外地输入设计专利,但其工业设计创新规模远远大于四川省,而两省的设计产业规模趋于接近,反映了浙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湖北省和重庆设计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但重庆设计专利依赖于个别企业开发,未能形成设计产业,且湖北省设计产业及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过小,故不纳入研究。各省市设计产业集聚趋势整理如表3。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城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设计产业有向杭州、宁波两市集聚的趋势,且两市在省内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杭州市设计产业规模大于宁波市,宁波市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大于杭州市。江苏省设计产业有向无锡、苏州集聚的趋势,这两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均呈上升趋势,设计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无锡市是江苏省设计产业起步最早的城市,但苏州市发展速度更快,其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无锡市。四川省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成都市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成都几乎集聚了四川省全部设计产业和绝大部分工业设计创新。广东设计产业有向深圳、广州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深圳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广州市,广州市工业设计创新省内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两地都是广东省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东莞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呈上升趋势,但设计产业区位熵仍小于1,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城市(尚不是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城市)。佛山市虽然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呈逐期增长趋势,但设计产业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区位熵亦小于1,南京、台州情况类似。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设计产业基尼系数之所以有所降低,设计产业整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是因为中国设计产业有向江苏、浙江、四川3省集聚的趋势。无论是传统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广东),还是新增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其设计产业都呈向少数城市集聚的趋势,所以可以判断近年来设计产业集聚度下降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仅回归到某种接近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的水平,设计产业集聚度仍将高于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

4结论和政策建议

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与城市设计产业集聚程度大致吻合:上海和北京在设计产业集聚方面获得了较高的区位熵,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设计产业竞争力。中国设计产业有向更多省份分散集聚的趋势,但在省内,则有向少数设计城市集聚的趋势。相对于工业设计创新,设计产业表现出更高的集聚程度,只有少数城市具有成为设计产业集聚城市的条件,这是设计产业与创意产业集聚的根本区别。上海设计产业竞争力最强,是中国设计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深圳设计产业发展迅速,广东设计产业向深圳集聚的趋势明显,但设计产业规模和集聚程度及产业竞争力略逊于上海,可以发展为有区域(华南地区)影响力的设计产业集聚中心;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仅次于上海,但设计产业的相对规模和产业相对集聚度呈下降趋势,目前设计产业规模已明显逊于上海、深圳。北京应充分利用其优质设计师资源及区位地理优势承接跨国公司设计外包,助力大型企业集团设计业务向北京转移,不宜投入过多资源依靠政策扶持设计产业发展;苏州、无锡、杭州、宁波、成都等省内设计产业集聚城市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省内设计产业有向这些城市集聚的趋势,它们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设计产业的主要着力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国家应重点支持区域性或省级工业设计园区发展。根据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分析和设计产业集聚趋势,中国最具产业发展潜力的城市是目前产业竞争力较强且相对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的区域性和省级设计产业集聚地———深圳、苏州、无锡、杭州、宁波、成都等城市,这些城市所在区域(省)大部分是工业设计创新集中地,设计产业的相对集聚程度还有成长空间。当然,四川省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规模远逊于广东、江苏、浙江三省,成都工业设计园区规划容量也小于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2)控制部级工业设计园区数量,抑制中小城市工业设计园区泛滥,鼓励中小城市工业设计创新。工业设计园区规划应遵循设计产业集聚的客观规律,2010年工信息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工业设计集聚发展”是完全正确的,但按照本文研究结论,《指导意见》提出要“形成5~10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部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缺乏科学依据。综上所述,中国只有上海市具备发展成具有全国性辐射能力的部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的条件,中小城市如果仅仅依靠行政手段争相建设工业设计创意园区,违背设计集聚规律,必然造成毫无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加速现有工业设计园区进一步空壳化。中小城市具有很大的工业设计创新潜力,当地制造企业可一方面建立内源设计部门(小型化),另一方面可与区域内设计集聚城市设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设计集聚地的知识外溢和规模效应提高设计创新水平,降低开发成本,迅速缩小与先进地区企业产品创新的质量差距。

作者:王汉友陈圻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产业集聚工业设计论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