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范文

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范文

时间:2022-07-15 02:55:19

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系统工程杂志》2014年第四期

1文献综述

关于粮食市场的政策效应及价格形成的双轨制和市场化的利弊研究,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结论。Lapp和Smith、钟甫宁、褚保金和许晖认为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政策变动密切相关。彭德富认为中国粮食价格政策对粮食种植业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取决于价格政策的内容和粮食生产者的生产及消费行为。Sicnlar认为双轨制是可以持久存在的,并且可以产生理想的效率和再分配效果。高小蒙和向宁的分析也认为订购数量越大,越有可能降低产量曲线的斜率,从而使生产受市场价格影响的部分比重越小,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而金和辉、郑毓盛、曾澍基和陈文鸿认为由于粮食价格形成的双轨制具有边际调节和突增调节双重功能,对粮食市场价格有放大作用,即订购数量和订购价格的变化有可能带来市场的不稳定。王德文和黄季就双轨制对我国粮食市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中国粮食定购采取事先干预生产和流通的方式并没有达到稳定粮食市场的预期效果;相反,这种制度安排存在放大市场价格波动的可能性。黄季等认为政府对粮价控制的政策在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国内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分别下降了20%和30%左右。王川认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过多干预,将强制市场曲线右移,在一定程度上人为放大了粮食需求,弱化了市场价格所固有的引导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自动调节功能,在减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同时,也减弱了粮食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尽管很多学者同意粮食价格波动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的观点,但现有文献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粮食政策是否存在显著地断点效应,是否显著改变了粮食市场间的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关系的研究并不丰富。

郑毓盛、曾澍基和陈文鸿认为双轨制条件下,粮食产量的突减和经济作物产量的突增一起出现,即一种作物价格的变化可以引起多种作物产量的大幅波动。冯云、罗万纯和刘锐利用ARCH类模型研究表明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具有集簇性和非对称性。顾国达和方晨靓利用1999~2010年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原料价格和市场整体价格以及VAR模型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中,上中游传导和中下游传导作用程度、时滞、方向均存在非对称性。吴海霞和王静运用BEKK-GARCH模型分别分析了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小麦、玉米、大豆市场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间表现出不同方向的价格溢出效应。Zhao和Goodwin利用VAR模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大豆、玉米期权市场间价格波动关系的研究表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显著影响着大豆市场的价格波动,但反之不成立。综上,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就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的波动影响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但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从实证角度对粮食市场宏观政策断点效应的证明分析不够。其次,对价格双轨制和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分述研究文献较多,但就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资料却颇为少见,而价格双轨制在我国粮食市场上曾经占据过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其与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的波动状况进行对比研究更能反映出市场化政策的政策效应。再次,目前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研究多以粮食总体市场为样本,对粮食市场的细分程度不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周期都有所差别,因此细分粮食市场是有必要的。因此,本文采用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的全国小麦、玉米批发市场价格周数据,对我国粮食市场上宏观政策的断点效应和价格双轨制及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及波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2.1计量模型①ChowTest断点检验Chowtest断点检验用于判断结构在预先给定的时间点是否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根据假定的断点时间把时序序列分成几部分,利用F检验方法来检验由前一部分数据求得的参数与由后一部分数据求得的参数是否相等,由此判断断点前后,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假设模型仅有一个断点,根据假设的结构断点时间,将时序数据分成两部分,其样本容量分别为n1和n2,运用ARIMA方法建立两个回归模型,其误差分别为u1,i~N(0,σ2)、u2,i~N(0,σ2),且u1,i、u2,i相互独立。对总体样本和两个子样本分别拟合方程,得到三个方程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SSE、SSE1、SSE2,自由度分别为n1+n2-m-1、n1-m-1、n2-m-1。由于u1,i、u2,i相互独立,则F统计量表达式如下:②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计量经济模型中使用日度、月度等高频宏观经济数据时,我们会发现时间序列经常出现波动的集簇现象,而GARCH(1,1)模型有效解决了时变方差建模的难题并常用来描述时间序列呈现的条件异方差性和波动集聚性。但GARCH(1,1)模型要求条件方差的均值在所有时期趋近于某一个常数的假定往往与现实条件相违背,而成分ARCH模型允许均值趋近于一个变动水平qt,可以很好地解决GARCH(1,1)模型的这一问题。成分ARCH模型的方程式如下。③VAR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由于可以有效阐释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变化,从而可以解释系统变量间的动态相互关系。假设chow检验中发生结构断点的时间为Tp,则断点前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p阶VAR模型可表示为:

2.2数据说明①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为1998年1月9日至2012年6月22日的全国小麦和玉米每周批发市场价格指数。之所以选择小麦、玉米价格波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鉴于我国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的粮食作物的种植中南方水稻、北方小麦的格局差异明显,且二者生产过程不具替代性和延续性;而北方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使得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更强,因此在粮食品种的选择上,本文将首先考虑粮食市场政策的变化对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由于部分统计数据的缺失,参考Hamao,Masulis和Ng的做法[17],本文将两市场互不重叠的几个周数据删除,统计样本共计740个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及行业经济数据库。由于我国1998年开始推行粮食市场价格形成的双轨制,又在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因此本研究将以2004年为断点,将数据样本划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3年为阶段1,即粮食价格形成的双轨制时期;2004~2012年为阶段2,即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时期。由图1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和玉米市场价格均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1999~2003年,除2001年全国玉米价格有较小幅度的上涨外,全国小麦、玉米价格呈现明显的厦跌趋势;但2004年以后小麦、玉米价格同时经历了大幅度的回升,此后价格保持持续上升蹬态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后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但玉米市场价格波动频繁,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玉米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由2008年9月份的167.02点下降到2009年2月份的133.41点;2009~2011年玉米市场价格迅速爬升,从130点飙升到240点,增幅达84.61%.由此可见,1998~2003年我国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均处于低迷时期,2004年后全国粮食价格波动频繁,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总趋势差异明显。②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描述由于对数形式的数据具有良好的统计特征,本文的价格收益率以相邻两周小麦和玉米的批发市场价格指数对数的一阶差分表示,计算公式如下。表1显示,对于总体样本,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标准差分别为0.0127、0.0139,表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大于小麦市场价格博动。阶段1的统计性描述表明双轨制时期我国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均值为负,表明该阶段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2的统计性描述表明市场化时期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均值为正,表明该阶段两市场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双轨制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价格收益率及玉米价格收益率标准差的对比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要小于双轨制条件下的市场波动。对比于正态分布的偏度0和峰度3,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呈明显右偏性;同时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峰度均大于3,JB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小麦、玉米市场的价格收益率序列异于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尖峰厚尾特征,因此我们将利用t分布来刻画两序列的这一特征。

3实证结果

3.1样本数据的预处理①序列平稳性检验为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有必要对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对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r1、r2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0,无截距项和趋势项,ADF和PP统计检验的结果均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总体样本、阶段1、阶段2的价格收益率序列r1、r2均拒绝单位根假设,即r1、r2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对r1、r2建模不会出现伪回归问题。②ChowTest断点检验2004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政策,因此选定2004年为ChowTest检验的断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5%的置信水平上,时间序列r1、r2的F统计量、LR值、Wald统计量均高度显著,表明2004年国家推行的粮食价格市场化政策对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有显著影响,即在2004年前后存在政策变化的断点效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有显著影响,以2004年为断点划分样本数据是合理的。

3.2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估计结果表4关于1998~2003年和2004~2012年小麦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和玉米价格波动表现出不同的非对称效应。从短期波动来看,双轨制条件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小麦市场表现出显著地非对称效应,γ的值为-0.2304,表明小麦市场上价格下跌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但该时期,玉米市场不具有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相反,市场化条件下,γ的值分别为0.8536、-0.8204,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高度显著,表明该时期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均表现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但对小麦市场而言,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下跌引起的波动;对玉米市场而言,价格下跌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从长期波动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系数ρ在任一阶段的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上均高度显著,表明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的波动率将缓慢地接近各自的非对称检验的结果。对波动非对称性的解释,French等和Campbell等提出了波动反馈效应:即在价格上涨信息的冲击下,增加的波动带来降低当期价格的效应与信息引起的价格上涨相抵消,从而使波动减小;在价格下跌信息的冲击下,增加的波动带来降低当期价格的效应与信息引起的价格下降相叠加,使波动增大。但这一理论难以解释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上出现的价格上涨带来的波动大于价格下跌带来的波动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尽管2004年以后,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小麦在粮食市场中的基础地位,其价格上涨对社会各部门的辐射作用较大,使得国家各级职能部门面对小麦价格上涨时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均值方程中,不同阶段上,φ的值分别为0.2073、0.3065、0.3978、0.2035,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上前期价格波动对当期价格波动有着显著地影响,即均表现出价格波动的集簇性特征。关于产生价格波动集簇性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将波动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起来,认为信息产生过程的序列相关导致了波动的集簇性;第二种认为市场上存在看法不同的风险厌恶者,Harris和Raviv、Shalen都提出了看法不同会产生波动集簇性的理论模型。但两种不同的市场政策和宏观环境中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均表现出显著地集簇性特征表明,国家的宏观政策并不是造成波动集簇性的主要原因,而市场上不同风险态度的参与者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方式是导致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集簇性的主要原因。

3.3VAR模型估计结果由于各阶段时间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直接建立VAR模型。根据LR、AIC和SC准则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对最优滞后阶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阶段1和阶段2,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3阶。同时经单位圆检验发现,VAR(3)模型的特征多项式的所有根模的倒数均在单位圆内,即均小于1,因此满足模型稳定性所要求的条件(见图2和图3)。为进一步检验VAR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序列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影响函数分析。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实质在于能否将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引入其他变量的方程中,如果某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滞后变量的影响,则他们之间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表5给出了在AIC准则下的最优滞后期条件下,双轨制及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间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双轨制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不是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是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互为格兰杰因果。上述结论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间的价格波动关联性更强。②来自脉冲响应函数的解释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对每一个误差项,内生变量都对应着一个脉冲响应函数。基于前文构建的r1、r2的无约束VAR(3)模型,图4、图5给出了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在两阶段受到来自不同变量的冲击时脉冲函数的响应路径,其中实线为响应函数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坐标轴横轴表示实验设定的响应期数,纵轴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图4、图5中小麦市场自身价格波动脉冲响应函数图显示,双轨制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的冲击在第1期时表现出显著地正向影响,在2期时呈现出负向影响,但从第3期开始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于第5期接近0;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表现出持续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在第6期接近于0。玉米市场自身价格波动脉冲响应函数图显示,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的冲击在第1期时表现出显著地正向影响,在2期时呈现出负向影响,但从第3期开始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于第5期接近0;而市场化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的冲击表现出持续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从第7期开始接近0。图4、图5中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受到来自玉米市场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冲击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在第1期和第5期为负向影响,2期、3期、4期和6期以后为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在第7期接近0;市场化条件下,玉米价格波动冲击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在初期为正向影响,随后各期均为负向影响,并在第4期达到最小值,负向影响持续到第8期接近0。图4、图5中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受到来自小麦市场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冲击对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均表现出显著地正向影响,这一正向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并在双轨制条件下于第4期接近0,在市场化条件下于第6期接近0。综上,可以发现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表现出不同的波动效应。市场化条件下两市场上来自自身价格波动的冲击均表现出持续的正向影响。两市场间,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市场化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负向影响更为显著。相比于双轨制条件下,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以及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之间波动冲击的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市场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均衡的能力更强。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全国小麦和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指数的周数据,利用ChowTest断点检验证明我国粮食市场政策变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分别对我国粮食市场处于价格双轨制时期和市场化时期,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市场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上均表现出价格波动的集簇效应,但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程度明显小于双轨制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程度。从短期波动来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在不同的宏观政策下表现出不同的价格非对称性,但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没有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从长期波动来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在不同政策条件下其价格收益率的波动率将缓慢地接近各自的非对称检验的结果。VA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双轨制时期,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不是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是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市场化时期,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互为格兰杰因果,即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与玉米市场间的关联性更强。而脉冲效应函数的结果表明:双轨制时期,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而市场化时期,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负向影响更为显著。相比于双轨制时期,市场化时期,小麦市场、玉米市场及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之间波动冲击的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市场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均衡的能力更强。由此可知,国家需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的开放力度,积极推进粮食市场的市场化政策。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第一,我国粮食市场上存在的政策断点效应表明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稳定且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政策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有正向影响。第二,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更能反映市场的供需变化,粮食市场间的关联性更强、且市场通过自身调节达到均衡的能力更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减少对粮食市场的干预。第三,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效应表明,稳定小麦市场,应重点关注可能引起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稳定玉米市场,应重点关注可能引起玉米市场价格下跌的因素,而市场化条件下整体粮食市场的稳定,小麦市场的稳定是关键。

作者:吴海霞霍学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ongchengzazhi/xtgczz/64907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