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技术革新因素及推广方式探讨范文

农业技术革新因素及推广方式探讨范文

时间:2022-12-05 10:09:02

农业技术革新因素及推广方式探讨

1我国农民时间经济价值提高的实证分析

工资数据是衡量国民时间经济价值最有效的指标,但是对于我国农民真实的工资数据搜集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笔者引用《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关于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情况以及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来反映我国的城乡收入水平(表1),进而衡量我国农民时间经济价值的提高。因为一般而言,人均收入基本能反映工资水平,二者呈高度正相关。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改革开放20多年前的9.65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是改革开放20多年前的9.54倍;城镇居民家庭1978年的恩格尔系数是57.5,2010年为35.7,降低了21.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67.7,2010年为41.1,降低了26.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为小康,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人民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越大,则说明人民生活越贫困。我国人们时间经济价值的提高不仅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衡量,还可以通过我国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看出。从生产方式来看,传统农业技术状况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农业总产出增加缓慢且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而现代农业中的化肥技术、机械技术、灌溉技术等使得农业总产出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生活方式来看,节约时间的生活用品不断涌入我国人们的家庭,由最初的洗衣机、高压锅等到如今的私家车等。各种节约时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农民技术创新选择的内在需求分析

2.1农民技术创新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民直接劳作于农业生产的前沿和农业科技应用的终端。农民的主观需求是农业技术创新是否被采用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诸多因素导致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农村总人口的89%,文盲占9.56%,较低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第二,农民从传统观念出发,他们会比较新技术与传统作业的投入产出比,客观上造成了农民采用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农民认为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会小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成本,从而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有效需求降低;第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这是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越有能力增加投资进而采用新技术来扩大经营规模;第四,农业劳动力的性别结构也是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男性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留守,这部分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很低;第五,市场秩序不规范也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一些技术供给主体缺乏商业道德,急功近利,往往出售一些假冒伪劣的种子、化肥,使得农民对新技术望而却步;第六,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农民增收缓慢,加之农业家庭人口多,负担重,致使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严重匮乏。

2.2农户预期收益分析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农业风险、供求关系、农产品的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等。而在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给农民带来的预期收益比较中,对农民影响最重要也最显著的一个因素是农户的经营规模。一般情况下,人均耕地量和农户经营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户的预期收益为农产品的单价与农产品的数量的乘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而单位面积的产量也相对稳定,所以最终农户的预期收益由土地面积决定。很显然,农户的预期收益和土地面积也呈正相关关系。由图1-a可知,正常情况下,生产规模和人均耕地量成正比关系,人均耕地量越大则生产规模越大,总收入也就越大。因为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起作用,农民的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开始递减,此时总收入也开始递减,在图中表现为一条先递增后递减的曲线,如总收入。在其他影响因素中,如受农业风险、供求关系等影响,农户的预期收益将降低,表现为曲线总收入2向曲线总收入1下移。由图1-b可知,平均收益或边际收益也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曲线。

2.3农户预期成本分析技术创新能否得到农户的采纳,还取决于该项技术的成本大小,若成本超过收益,农户肯定不愿意购买这项技术。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如厂房、设备、广告费等。由于固定成本在一定阶段的不变性,所以随着农业产量的提高,对应的单位农产品固定成本下降。比如当一项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为1万元时,若只生产出一个单位的农产品,那么该农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即为1万元。如果生产1000个单位的农产品时,那么该项技术的单位固定成本即为10元。因此,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该项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之间呈反相关关系。

可变成本指随着生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比如说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等。提到可变成本,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边际成本,它表示每增加一件产品所对应的成本增量,即单位可变成本。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变化规律是:刚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减小,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开始增加,表现为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由以上分析可知,总成本的变化也遵循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图2-a)。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先递减后递增,致使农户经营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也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规律(图2-b)。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农户的预期成本,比如说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时,经营农业的机会成本提高,增加了农户的预期成本,反之亦然,表现为总成本曲线的上下移动。

3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路径探析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力一旦被推广应用,并与具体的物质生产相结合,就会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实施和推广。而一项技术创新能否得到推广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供给主体和技术创新需求主体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3.1加速构建新型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农业技术需求的主观诱致性力量的分布特征不均衡,东强西弱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地区差异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时,要充分重视这种技术的空间运动特征。我国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为主,这些农产品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契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力量,盘活科技资产,鼓励公共研究机构和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以公共研究机构为主、私营公司为辅的公私相互竞争和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东部地区主要以生产甘蔗、香蕉、茶叶、油菜、菠萝、哈密瓜等经济作物为主,且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主观诱致力比较强,因此,东部地区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应以上海和其他东部沿海城市为示范,努力扩大城市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鼓励龙头企业、个体种养大户、外商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多样化的方式联合创办现代农业科技企业。比如山东省莱州登海种业有限公司就是玉米良种创新的成功典范。

3.2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农业技术进入农业生产才能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在技术进入和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受到各个环节、各个行为主体的影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对农业技术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往往造成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投入、滥施化肥和农药等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另外,根据前面的分析,农民的预期收益由土地面积决定,土地面积决定着农民的经营规模,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证农民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进而提高他们的有效需求,同时加强农村市场中技术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

3.3合理安排农业科研投资的优先次序国家公共农业科研投资应该向以下投资项目倾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产品,如水稻和小麦;保障国内口粮和纤维需求的战略性产品,如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对贫困和边远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农产品,如甘薯、土豆、其他小杂粮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国家战略性贸易农产品,如水稻、棉花、大豆、主要园艺作物品种、猪、家禽等;实现基本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拖拉机、抽水机等;由地方公共研究机构负责的地方性特色产品,如甘蔗、甜菜、小米、高粱、地方水果、蔬菜、中草药、牛等。中央政府应该更多地把投资集中于以下产品和研究领域:战略性农产品,如粮食作物、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高技术和高投资风险技术,如生物技术。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的农业研究领域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地方优先需要发展的技术;贫困和边远地区有利于脱贫的技术。

3.4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从要素禀赋来看,我国农业需要节约劳动的机械技术,而农民对这种技术的主观需求诱致力量不强,因此,难以导致科研机构的技术供给行为。而且无论是公共科研和推广机构,还是私人科研和推广机构,都无法直接面对中国如大海般的农户,这些矛盾都可以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来解决。为使农业技术创新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一定要尽快完善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打击假冒伪劣、坑害农民的中介组织。不仅要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技术创新中介组织,还要鼓励公共科研机构和私人科研机构作为中介组织,这样农户的技术需要通过中介组织进行汇总,中介组织再向技术创新供给主体购买相应的技术,向广大农民提供有偿服务。中介组织之间遵循相互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律,为农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种模式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欠发达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作者:秦文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业技术革新因素及推广方式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