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技术进步对能源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范文

技术进步对能源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2-10-18 09:12:55

技术进步对能源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摘要:文章利用能源行业1985-2016年的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率后,与该行业内的劳动力就业变化率构建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其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在短期,挤出效应可能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关键词:技术进步;能源行业;挤出效应;区域经济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要素一同作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虽然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支撑,却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消耗等问题,突出了能源供需矛盾。同时,能源安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稳定发展、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治安极为重要。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及保证我国能源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了保证中国能源经济的健康发展并稳固能源安全,实现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行业必将经历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革命。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是高效安全、低碳环保,而在能源新革命中起关键作用,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及转型升级的就是技术创新。这也是紧跟能源变革的时代潮流,率先把握能源长久健康发展主导权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提速,能源行业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明显的偏差和较大的缺口:一方面是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与勘探的劳动力需求量不再,而对以风能、太阳能、核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所引致的电力行业对高技术开放人才的需求大幅上涨。由于能源工业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将如何影响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还是不确定的。就总量而言,技术进步是否会最终增加劳动力就业或减少劳动力就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要求如何变化?相关论断在现阶段对中国能源行业的影响或意义如何?这是文章探索的方向。

一、文献综述

目前理论界对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主要分歧在于技术进步的“创造与补偿机制”和“破坏机制”。最早开始关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始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斯密(1776)。李嘉图(1821)也表示,尽管在短期内,技术变革可能会减少就业,但从长远来看,它必然有利于就业。1897年,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也阐述了技术进步是如何创造就业机会的机理。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Solow(1956)基于Cobb-Douglas的生产函数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增长模型。在引入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后,修正后的研究证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并且提出了一个实际可以估计技术进步对增长影响的变量———全要素生产率(TFP)。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进步的内生性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这种新的增长模型中,技术不再是外生的,而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Pissarides(1990)在均衡失业框架下,运用搜索理论提出了“资本化效应(CapitalizationEffect)”,技术进步引致生产力的增长,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将促使企业创造新的岗位,增加就业,降低自然失业率[1]。ClasErikson(1997)在对主要发达国家两百多年间的就业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技术进步在长期对就业没有产生挤压效应[2]。BerndEbersberger在1999年将技术进步分解成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产品创新会直接催生新机器、新部门和新产业的出现,进而拉动就业增长;过程创新则间接地提高生产率或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对就业产生补偿效应。FernandoDelRio(2001)指出Pissarides等学者在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时,均假定资本和劳动力是相辅相成的,而实际上资本和劳动力也互为替代关系。因此,他认为如果利率是可浮动的,利率将因为技术进步而被提高,从而相对增加资本的使用成本,导致企业可能用更多的劳动力来替代资本。AutorandKatz(2010)认为,由于使用机器将取代劳动力,所以将导致工人失业的说法在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新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被创造,工人的工作要求和内容被更新,劳动力需求也因此增加[3]。1993年,美国学者彼得•诺兰通过建立索洛模型研究了科技进步与就业量的影响,得到了科技进步将直接降低劳动力需求的结论。Howitt&Aghion(1994)提出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CreativeDestructionEffect),即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量的破坏效应内生化,总结出失业率的增长是由于生产率较高的工作替代了生产率较低的工作的结论。

从长远来看,工业创新通过机械自动化和劳动者技能落后或过时而增加了失业率,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与此同时,KatzandMurohy(1992),CaballeroandHammour(1996),以及Acemoglu(1998)认为,技术进步具有资本倾向,企业加快了以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进程,导致所谓的“技术性失业”。齐建国、彭绪庶(2002)利用美国1948年之后的50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替代性的结论。Carlsson(2003)和March-etti(2005)采用瑞典和芬兰的工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技术变革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工作时间,但对就业率产生了消极影响。何静慧(2005)使用浙江省1985-2002年的数据,发现技术进步最终导致浙江的就业量降低,尽管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夏杰长、姚战琪(2005)利用我国2000-2002年31个省级和直辖市的有效截面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是中国的技术进步会导致就业下降。由于现有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现阶段是依靠实证分析来探索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关系。与上述文献分析结果相似,能源部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分为两个方面。希腊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在C.Tourkolias等(2011)的研究中表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对提高经济水平和就业率起积极正面的影响[4]。在了解和结合中国国情后,王琦等学者(2007)相信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促进我国的就业增长。张珏(2011)则从工薪角度入手,对中国新能源行业部门发展所需的人才缺口和就业前景进行了分析。毛雁冰、薛文骏(2012)利用中国各省1995-2009年的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劳动力的就业水平还可以通过降低能源强度而得到有效提高[5]。郝亚如、赵领娣等(2013)对海洋能源产业的R&D活动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技术溢出效应,R&D投入与该行业就业量具有正相关关系[6]。姜金秋、杜育红(2015)对中国34个工业中的子行业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能源行业中其中的两个子行业———电力蒸汽行业及石油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劳动就业量及需求明显降低,但中期以后转变为“补偿效应”,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在长期而又几乎无影响[7]。总结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从宏观视角,采集和利用总量数据来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由于研究所用的模型和关注解释的角度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差异化较大。一方面,技术进步有多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就业结构、就业人数和工人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衡量技术进步对其影响的失真或不准确,所以无法同日而语,这体现了其中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在分析能源行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时,许多学者都从新能源产业入手,得出新能源的发展将会增加工作机会,提高就业率的结论。并且,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强度将有利于提高就业。然而,中国能源行业劳动力就业量被技术进步所综合影响的结果和程度仍无法得出准确结论。因此,文章将讨论中国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是如何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影响的。

二、能源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1.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及其劳动力就业现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统筹下,中国能源行业进行着深度变革,能源消费回弹。尽管煤炭消费仍处于下滑阶段,但消费增长率由负值转变为正值。电力行业增长迅速,发电结构日益改善;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持续发力。能源行业整体平稳运行。根据石油商报2018年1月份的报道整体来看,我国在2017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5.1亿吨标准煤,增长速度为3.5个百分点。在这当中,石油表观消费量为5.9亿吨,同比增加了5.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为39.7亿吨,增长比率相较2016下降了2.4个百分点;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2333亿立方米,增长了16.1个百分点。在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中,石油和煤炭消费占比分别为60.8%和18%,与2016年相比,煤炭同比降低了1.2%,而石油占比则没有发生多少变化;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占总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的14.2%与7%,同比分别增长了0.9%和0.6%,这说明了能源消费结构的绿色化和清洁化。此外,煤炭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就能源行业工业总产值与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关系上看,我国能源行业就业量大体上有三个时间段的变化,如图1所示。从1985-1997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上升趋势,这一时期,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并逐渐重视起能源开发与发展能源经济,因此能源行业就业量大幅上升。1997年至20世纪初,就业人数大幅下降,究其原因,不可避免地涉及到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时我国的市场体制也并不完善,经济全球化更是使我国也难逃经济危机的厄运;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改革和淘汰,许多企业倒闭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导致就业量下降。进入21世纪后,能源行业工业总产值在较大幅度上稳步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能源工业总产值在各种经济政策的刺激后,上升幅度在随后两年间显著,却带来了一定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在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问题,此时的就业人数处于下降趋势。

2.能源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理论分析关于文章模型中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立足于的理论基础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达尔•尼夫的知识经济理论及罗默内生模型。(1)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理论,改进后的生产函数可表达成:Y=AKαLβ,这说明产出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要素转换的结果。其中Y是总产值,L是投入的劳动力,K是投入的资本要素,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A被看作是技术进步对水平的一个大于零的比例系数。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中性技术进步,即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比(K/L)不变的情况下,当技术发生变化时,资本边际产出与劳动力边际产出之比也保持不变。并将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各种因素变化对产出的影响都归为技术进步。(2)达尔•尼夫的知识经济理论达尔•尼夫认为:“经济的增长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来创造市场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服务,而并非通过市场份额的扩大来实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后,市场对高技能、高技术的需求增加并促进了其发展提升,加大了对GDP的贡献率。(3)罗默内生模型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的文章中构建了一个具有内生技术变化的长期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专业的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三、能源行业技术进步的测算

1.技术进步概念的界定尽管技术进步已经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但就其准确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MBA智库百科中对技术进步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在狭义上,技术进步主要指的是在生产技术、中间投入和制造技能方面的创新和改进。具体表现形式为旧设备或旧工艺的改造,使用新原料和新能源改善原有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的角度上看,技术进步则意味着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和改进。

2.Malmquist指数法下指标的选取及技术进步测算结果在经济学研究中,多数学者将劳动、资本两个投入要素除去后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看作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指的是产出中无法用劳动和资本解释的部分,通常等于全要素生产率或索洛残差。全要素生产率(TFP)通常指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效率(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测量总产出与总投入因素的比率,来测算和考察生产率。测算TFP的方法目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增长会计法,二则是经济计量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参数法,如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非参数法如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等。文章借鉴了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以此代表技术进步水平。

四、能源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量的影响尚未形成严格统一的经济理论,文章将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为依据,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1.样本、数据与变量文章采用了能源行业1985-2016年间的统计数据,包括四个子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焦炼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各行业工业总产值、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取自《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亦参考和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变量选取:一是技术进步。采用上文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记为TFP。二是产出。文章的产出变量为能源行业中四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的和,记为Y。三是资本存量。资本投入采取的是能源行业中各子行业的年末固定资产净值,以字母A代表。四是劳动力就业。劳动投入使用的是能源行业年均从业人员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年劳动力就业量的变化率,记为L。

2.模型的提出(1)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可能是平稳的或者是非平稳的。因此,文章将对每个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为了确定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其中,考虑到产出变量及资本存量为统计信息网站上原始数值,在对它们进行对数处理后分别记为LnY及LnA。通过ADF法对四个变量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甚至二阶差分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资本存量、产出以及劳动就业量的原始序列都是不平稳的,在对他们的一阶差分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后,ADF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四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2)协整性检验协整分析方法主要有约翰森协整检验法和E-G两步法,由于文章的自变量大于两个,故而在此将使用约翰森协整检验法对产出、资本存量、劳动就业量与技术进步率进行协整检验。通过Eviews运行的结果得到,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零个协整向量和最多1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但最多两个协整向量的假设被接受。因此各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的可能。(3)模型提出通过上文的分析,文章得到所有变量都是单整序列,且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元协整的VAR模型。首先根据AIC、SC准则的判定,确立滞后阶数为2阶。

3.实证结果和分析(1)通过平稳性检验的VAR模型Eviews运行结果显示,当滞后阶数为2时,劳动就业量L、技术进步率TFP、产出量LnY和资本存量LnA的根模倒数皆小于1,位于单位圆内,模型平稳。VAR(1)的计量结果如表4所示。(2)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一个内生变量对残差冲击的反应(响应)。文章将主要研究劳动就业量对各因素扰动的反应。(3)方差分解在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还进行了方差分解分析。

五、结论及建议

今天资源耗损巨大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则是其必经之路。在聚焦新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之下,对部分传统能源工业的劳动力状况与技术进步情况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希望能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稳定甚至促进劳动力就业。

1.结论经过实证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技术进步在即期并没有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就业量而从第二年开始做出反应,即具有时滞性的特点,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还有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第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是具有挤出效应及促进效应的;在短期,挤出效应可能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2.政策建议技术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往往基于能源政策的向导。基于上述结论并结合相关理论,文章提出以下建议,意为我国能源行业在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同时稳定并促进该行业的劳动力就业:(1)坚持以市场机制主导就业,同时制定相应的能源行业的就业鼓励或激励政策具体来说,可以是推进新能源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以能源新业态示范工程和试验项目为依托,在技术试验和发展的周期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就业及其结构转型的革命。(2)逐渐改善能源技术的创新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标准化、科技成果转化、能源技术设备和装备标准、质量要求等能源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培养能源新技术创新的氛围。(3)坚持统筹规划对能源行业劳动力进行必要关注,如对行业劳动者的社会保值是否到位;对失业人员是否实行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对部分失业人员是否能通过再教育重新投入到行业新发展的浪潮中去。能源行业的劳动工人也应该自身保持一种持续学习的状态,提高工作和应用技能,使自己满足能源行业在转型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要求,以期实现能源行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5]毛雁冰,薛文骏.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42-148.

[6]赵领娣,郝亚如,李荣杰.技术溢出视角下新能源开发的就业效应分析—以中国海洋能为例[J].资源科学,2013.

[7]姜金秋,杜育红.分行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4个工业行业1980-2011年的数据[J].世界经济,2015,7(7):113-121.

[8]郭炳南,魏润卿.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基于DEA方法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25-32.

[9]朱翠华,李建民.技术进步就业效应新解[J].财经科学,2012(4):53.

作者:刘滨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技术进步对能源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