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优化范文

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优化范文

时间:2022-04-25 03:25:01

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优化

《技术与创新管理杂志》2015年第二期

1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现状

校级社科项目每年组织审批一次,运行管理过程分为组织申报、立项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定、学校专家会议评审立项、签订项目合同书等若干环节。在项目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组由校内同行业的6位学术专家和1位财务专家组成。项目申请人以现场多媒体汇报的形式,从项目选题、立项依据、研究思路、研究基础、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阐述。评审专家组在听取申请人汇报的基础上,围绕项目设计进行具体提问,再根据汇报和回答情况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点等内容,对每项项目进行现场评审打分。最终,校学术委员会根据每位申请人评审环节得分情况,决定最终予以资助的项目名单。从2004年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进行了九次校级社科项目资助立项(2008、2009年未开展),立项数和经费投入情况详见表1。表1的数据说明校级社科项目的经费投入从2011年之后大幅度递增。其中,2014年的经费投入是2004年的4.5倍,体现出学校对社科项目重视程度,说明该校对社科项目的培育意识显著增强。然而,随着校级社科项目规模的逐年扩大,项目名额和经费数目不断增加,项目运行管理中暴露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研究从优化创新其运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果和管理效能,最大程度发挥经费投入的使用效能,成为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项目类型单一目前,校级社科项目所设置项目未进行专业划分,类型单一,导致申报项目时出现“扎堆”现象。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职称级别和年龄层次不同的申报人都在申报同一类型的校级社科项目,造成青年博士立项少,绝大多数项目都被副高及以上职称科教人员获取的结果。以2010—2014年5年的校级社科项目立项数为例,青年博士获批的项目仅占17.9%,不到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剩余的项目获批者均为副高职称以上,其中又以正高职称居多(详见图1)。青年博士申报的校级社科项目在进行评审时,评审专家论资排辈观念普遍存在,在决定资助对象时把立项机会更多的留给工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深的科教人员。这种情况下,不仅打击了青年博士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年学者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研素质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科研项目的综合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2.2项目执行期限短校级社科项目的执行期限为2年,成果形式主要是专著和论文。其中,对专著要求是其必须正式出版,对论文的要求则是必须在认可的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且需要见刊。从近年来各类项目成果的形式来看,90%以上是学术论文的形式。对于社科项目研究而言,学术论文又以实证分析居多,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撑。通过对近年来各社科项目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项目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因此多数项目研究周期较长。此外,通过对部分项目申请人进行访谈,在有限的期刊资源与待数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成果的发表过程耗时较长。论文见刊周期增长直接造成部分项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期结题。

2.3项目跟踪管理环节缺失校级社科项目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疏于管理,部分项目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取得任何研究成果,一些项目甚至被搁置,处于暂停状态。此外,部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项目,有机会争取高级别社科项目的项目也因管理缺失导致产出较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校级社科项目跟踪管理环节缺失,没有项目的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和结题验收环节。跟踪管理环节的缺失,项目进展情况难以得到督促和检查。同时,项目的过程管理缺失下,无法对项目的既定研究成果进行审查。校级社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福利”,最终结题形式化,客观上造成项目无人监督管理的情况,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截止到2014年,校级社科项目立项数已经累计到283项,经费投入累计至537万元(见表1),然而,在2010年之前,由于没有结题验收环节,导致144个项目由于时间久远、人员变动等诸多原因而无法进行结题验收。在2013年9月才对2010、2011年立项的57个项目进行了专家会议验收,其中有12个项目以“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申请延期结题,剩余45个项目进行了验收。虽然45个项目通过了结题验收,但从项目完成情况来看,总体质量不高,研究成果创新性不高,项目成果产出不多。仅有少数项目在校级社科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成功申请到高级别社科项目。在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开发方面,现有的校级社科项目成果转化率低,造成科学研究的极大浪费。

2.4项目经费使用率低以2012年校级社科项目为例,2012年共资助项目23项,执行期限为2年,结题验收截止至2014年,但是由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23项项目中仅有1项项目经费使用率达到100%,近三分之一项目的经费使用不到50%。类似情况在历年同样存在。3.5项目培育效果不显著设立校级社科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培育省级、部级社科项目,然而从2010—2014年五年校级社科项目和省级、部级社科项目立项情况来看(见表2),校级社科项目对争取省级、部级社科项目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没有实现项目数逐年稳定增长的预期目标,省级、部级社科项目的培育绩效没有达到。

3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创新

3.1项目类型多元化因申报群体不同设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完善项目资助类型。重点项目,为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奠定研究基础。主要针对农林高校的科研特色和优势,资助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创新性的项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鼓励科研团队的形成。同时要求重点项目申报人员具有正高职称,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实行自由选题。对于一般项目而言,主要为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做前期工作。设置的目的在于扶持和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为其科研起动提供支持,此类项目重点申报群体为青年博士。项目类型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申报群体的项目诉求,特别是针对青年博士的一般项目,能够充分调动这类申报人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带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推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此外,还可根据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项目,如:优秀社科青年人才项目,资助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有创新思维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资助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针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学科领域新的生长点开展深入研究;以及围绕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跨学科、跨院系联合研究。由学校人文社科基地学术带头人或科研骨干按项目进行申请;匹配专项资金项目,对当年度获批的下达经费小于2万元的省市级人文社科项目给予一定比列的经费匹配支持。

3.2项目申报规范化加强项目的规范申报,严把项目申报环节,提高项目质量,排除不切实际、不可行、好高骛远、故意夸大预期研究成果、创新性不够的项目,为项目能够高产出、按期结题、申报更高级别社科项目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行限额申报,重点项目每年资助4项左右,每个项目资助金额8-10万元,一般项目每年资助20项左右,每个项目资助金额3-5万元。并且将申报指标根据每个学院(系、部)的教师数量,在考虑学科发展均衡的前提下分配下去,学院(系、部)直接面对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学院(系、部)学科发展实际需要,按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申报要求,由院(系、部)学术委员会对本单位所报项目进行严格筛选,择优按指标上报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强化院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院(系、部)在项目申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励申报人员在激烈的竞争下提出更好的研究课题,设计出更高水平的项目方案。

3.3项目合作对象多样化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与其他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开展,加强信息交流,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取长补短,既能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又能确保项目的完成质量,为下一步申报高级别社科项目做好扎实的储备工作。另外,要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重视程度加强,越来越多的工贸企业、营销企业和社会游资进入农业领域,通过与农业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开发新的农业产品和服务。正好趁此契机,加强合作,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开发性的项目,体现农林高校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

3.4项目管理系统化

3.4.1延长项目的执行期限,增设项目的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和结题验收环节将项目的执行期限由2年延长为3年,以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与科研管理部门签订项目合同,在项目合同书中明确规定项目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结题验收各环节的具体时间、研究进度、完成成果等核心内容。合同书签订后的一个月内进行项目开题论证,以便完善项目研究方案,提高项目的可行性,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在项目进行到一年、两年的时候,组织项目阶段性考核会议,对按时完成合同预期任务,阶段性成果突出的项目负责人,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在日后高级别社科项目申报中优先推荐。对执行不力的项目负责人,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到结题时间的项目按时组织结题验收,由校学术委员会评审,认定通过结题的项目。若由于客观原因(出国、进修、读博、休产假等)无法按时结题,负责人要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正式的书面延期申请,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是否可以予以延期。一个项目只能延期一次,时间一到必须进行结题验收。如果没有通过结题,则在校内通报批评,撤销其项目,并且三年内不得再申报校级社科项目。若在项目执行期间获批部级社科项目,则视为自动结题。通过系统性的项目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结题率,显著增加高级别社科项目的获批数。

3.4.2掌握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分阶段进行拨款将资助项目一次性拨款改为三年有要求分阶段拨款,项目经费按照50%、30%、20%的比例分三年划拨。当年拨款的执行在关键时点应达到相应的序时进度,于每年的6月底、9月底、12月底分别达到50%、75%、100%。项目负责人要求每年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交详细的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材料及经费使用明细,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科研管理部门要联合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定期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开展状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分析课题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经费使用效率如何等。如当年有剩余经费,项目负责人要根据次年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实事求是提出当年剩余经费在次年的使用方案,如果使用不完,要及时上交学校,纳入学校统筹安排,学校下一年度再归还项目负责人。如当年剩余经费在次年使用方案中安排使用完毕,但年底仍有结余,当年学校自动收回,不再下拨。如连续两年发生这样的情况,则终止该项目,追回之前下拨的所有经费。对于三年经费都使用完毕却没有任何研究成果,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无法结题的项目,或产出极少且质量较低没有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予以撤销,追回全部经费,并在校内进行通报批评,以力求所有经费真正用于项目研究。

4结语

校级社科项目对于培养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和营造浓厚的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孵化省级、部级社科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通过对实践环节存在问题的剖析,从优化与完善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培育高级别社科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丰富项目类型,促进校级社科项目功能的发挥。多元化的项目类型能够保障各类社科项目申请,激励和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申请积极性。同时,项目类型设置方面把握前沿问题,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导向,促进校级社科项目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次,完善运行机制,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关键环节考核推动项目运行。校级社科项目设立目的的实现需要在完善的制度框架下实现,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能够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促进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关键环节的考核,有助于掌握项目运行状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项目运行。最后,规范申报机制,提升校级社科项目管理水平。农林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级社科项目的管理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青年教师的科研实力,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制度,对校级社科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促进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作者:马洁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优化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