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学视角的盈余管理动因范文

经济学视角的盈余管理动因范文

时间:2022-03-30 08:02:11

经济学视角的盈余管理动因

摘要:

盈余管理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学术界对其是会计政策、经济法规的合理利用还是一种违规行为,至今仍存在着不同意见。以往的文献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是从会计层面来解释这一现象,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盈余管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开始成为西方学者们的研究热点,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逐步发展,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盈余管理,学者们的观点又不尽相同。一种观点是从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谋取私利而采取的一种行为。这种观点起源于美国学者Schipper[1],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取私人利益,通过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或采取实际交易行为等利己的经济活动,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使企业业绩表现为管理层的期望值而非真实水平。Watts和Zimmerman[2]认为管理者出于个人的判断,带有目的地选择会计方法以调控财务数据就是盈余管理。Healy和Wahlen[3]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误导某些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收益的理解,通过构造交易活动、利用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修饰财务报告的过程。魏明海[4]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达到其特定目的,对会计报告所做的没有真实现金流量为基础的粉饰行为。申慧慧[5]认为盈余管理是采用会计方法或真实交易使会计报告使用人对企业业绩的理解偏离其真实本质。另一种观点从会计信息质量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会计准则、法规规定的前提下,选择能实现企业最大价值的会计政策的行为[6]。邹小芃和陈雪洁[7]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遵守会计原则的同时,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从而使会计报告符合期望的行为。刘峰[8]也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现行会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利用会计政策赋予的合法权利所做的利己选择。宁亚平[9]认为盈余管理不同于盈余操纵和盈余作假,是指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所做的不损害公司价值的会计政策选择和真实交易活动。还有一些学者将盈余管理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盈余管理指企业管理者为了谋取私利而操控会计报告的行为,包括合法和不合法的行为。狭义盈余管理仅仅指会计欺诈[10]。孙光国、刘爽和赵健宇[11]从盈余管理的方式出发把盈余管理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指选择会计政策改变企业盈余状况,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指不仅改变企业账面盈余,还改变企业现金流量,即真实发生交易活动,包括调整交易的时间和交易方式。尽管学者们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界定或解释,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是由企业的管理者实施的。当不违反公司法和会计准则的条件下,企业的管理者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那些更有利于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整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第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或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实施盈余管理就是要让企业的相关利益人向着管理者的期望去理解企业的经营收益。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1.理论根据Jensen和Meckling[12]的理论,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就是所有者(即委托人)聘请管理者(人)履行企业管理职能,包括企业的经营权和部分决策权,由此而形成了关系。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委托人和人都会想方设法地努力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这两者之间通常是有着巨大偏差的。所有者希望在同等条件下,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丰厚的回报,而管理者则希望获得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的提升。由于这种潜在而固有的矛盾,所有者为了约束管理者的行为,通常会与管理者事先约定报酬机制,将企业的收益状况与管理者的薪酬水平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收益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管理者的薪酬水平和职业声望。这就刺激管理者在不违反法律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选择那些能最大化企业收益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同时,管理者为了提高自身隐形收入,也会尽可能地利用职务之便增加个人消费,最终达到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目的。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作为企业外部人的所有者很难判断作为企业内部人的管理者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与合法性,为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图1将显示关系的存在对企业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假设:企业规模不变;没有任何税收;无资本市场可以融资。定义:图中左边的纵轴衡量企业的收益;右边的纵轴衡量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程度;横轴表示管理者的个人收益,包括货币收入以及非货币收益;由于个人非货币收入的支出存在于整个时间过程中,而且未来的支出可能涉及到不确定性。所以,本文将个人收入定义为所涉及的各时期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的市场现值。在关系时,管理者(所有者)从企业中获得个人收益时所受到的限制。当管理者的个人收益为零时,企业的收益最大为OV1。管理者从中企业中抽取一元现值的个人收益,就会使企业的收益减少1元。所以,V1I1的斜率为-1。在图1中,曲线U1U2凸向原点,表示管理者(所有者)对企业收益和个人收益的偏好。随着收益水平的递增,管理者(所有者)的个人收益与企业收益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当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企业的全部股权时,企业的收益水平为V′。这时,无差异曲线U1与V1I1相切于点A,管理者的个人收入水平为I′,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程度为P′。由前面的假设可知,没有任何税收,没有任何外部资本市场可以融资,管理者(所有者)也就没有足够的动机实行盈余管理。假定原管理者(所有者)自己保留一部分股权为α(0<α<1),企业外部人购入1-α的股权。这时,管理者(内部所有者)将与外部所有者共同承担其个人消费而得到的非货币收入的全部成本。管理者(内部所有者)在企业中每一元钱的个人消费,其承担的成本为α乘1元,他的股权越少,承担的成本就越低。此时,图中的V2I2为管理者(内部所有者)面临的预算约束线,其斜率为-α。因为如果管理者(内部所有者)愿意,他可以享受等同于他作为企业全部股份所有者时所享有的非货币收入。所以,他的预算约束线V2I2必定穿过点A。但是,管理者(内部所有者)因为只持有企业的部分股权,正如前所述,管理者在企业中消费一元的非货币收入的成本将由外部所有者承担(1-α)乘1元。如此,便会刺激着管理者(内部所有者)增加其非货币收入的消费。外部所有者为了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投资利益达到最大,便会同管理者(内部所有者)订立契约,使其货币收入成为企业收益的函数。这样,管理者(内部所有者)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其货币收入以及提高自身声誉等等,就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使企业的收益最大化,进而达到个人总收益的最大。因此,在新的预算约束线V2I2下,管理者(内部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的点将由点A移动到点B。在这一点上,V2I2与U2相切,企业的收益由V′下降到V″,管理者(内部所有者)的个人收入(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收益)也由I′上升到I″。同时,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也由P′下降到了P″。2.信号传递理论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普遍是以非对称的形式存在的。企业的内部会计信息在管理者与外部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呈非对称分布的。管理者为了向外界传达出本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信号,就会使用盈余管理,使本企业的收益水平平稳化。也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才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图2显示了企业的收益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所有股票在资本市场的总价格及债券价格之和为企业价值。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至少半强式有效图中纵轴表示企业价值,横轴表示企业收益。曲线Y1Y2表示企业价值对收益的函数。它是严格递增且凹向横轴的曲线,因为企业价值随着企业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其边际价值却呈递减状态。曲线Y1表示当企业没有实行盈余管理时,资本市场对企业收益的反应程度。当企业的收益水平为E时,企业价值为V1。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实行了收益平滑,使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看好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那么,市场对于企业收益的反应函数就会由Y1上移到Y2。当企业的收益水平同样是E的时候,企业的价值上升到了V2。正是由于收益平滑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使管理者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的愿望;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不对称分布,为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平台。

三、盈余管理的经济学分析意义

盈余管理存在的经济学基础在现实经济交易中是广泛而普遍存在的。它也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只要有关系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盈余管理就无可避免。因此,想要完全消除盈余管理,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盈余管理存在的现实基础是财务报告的相对“真实性”。企业的财务报告不可能绝对地、一丝不差地反映其“真实”的经营状况,更何况,没有人能确定什么样的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状况最“真实”的写照。首先,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几种业务交叉的经济活动有着多种复杂的特性,对它们的会计处理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可以有多种不同选择。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一定会采用那些最有利于个人利益兼或企业利益的方案使企业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其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会涌现出许多新型的经济活动,而同时相关法规、准则的制订又相对滞后,这时就需要管理者根据个人判断来选择适合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经历、不同处事态度的管理者选择的方法很可能完全不同,导致同一个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会出现两种甚至多种显著不同的结果。所以,即使管理层没有扭曲财务报告的主观意图,也难以百分之百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也说明了企业实行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性。盈余管理产生的经济学基础和现实基础决定了其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将持续存在下去。正视盈余管理的存在,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和会计准则等法规,尽量缩减盈余管理的空间,才是正确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的预期管理与盈余管理[J].审计研究,2005(3):18-22.

[2]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0(1):89-96.

[3]威廉姆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邹小芃,陈雪洁.

[5]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1(7):7-15.

[6]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

[7]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52-58.

[8]孙光国,刘爽,赵健宇.大股东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15(5):75-84

作者:彭白颖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经济学视角的盈余管理动因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yygllw/6898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