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节水灌溉项目评估研究范文

节水灌溉项目评估研究范文

时间:2022-06-28 03:21:40

节水灌溉项目评估研究

0引言

内蒙古牧区地处祖国北疆,横贯内蒙古自治区东西,包括7盟3市,辖33个牧业旗、21个半农半牧业旗(市),区域内总人口1130.26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47%,其中纯牧业人口168.10万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平均人口密度1.76人/km2,总体分布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牧区总土地面积82.7万km2,其中草地面积67.27万km2,占牧区总土地面积的81.34%,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截止到2009年,内蒙古牧区共发展饲草料地灌溉面积32.00万hm2,其中地表水灌溉面积5.27万hm2,地下水灌溉面积26.73万hm2;灌溉饲草料地可产牧草9000kg/hm2,青贮玉米7.2万kg/hm2,与天然草场相比灌溉饲草料地干草产量提高7500kg/hm2,现状灌溉饲草料地每年可产饲草料43.72亿kg,相当于0.15亿hm2天然草场载畜能力。2001年国家启动实施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47个牧业旗(县)先后组织实施了197项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完成投资2.4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7亿元,地方配套0.73亿元,建成节水灌溉饲草料地2.33万hm2。

1项目运行管理评估分析经过多年试点,内蒙古牧区节水灌溉项目总结出3种比较成功的运行管理模式,分别为家庭灌溉饲草料地管理模式、集体管理模式和饲草料基地集约开发管理模式。

1.1家庭灌溉饲草料地管理模式

家庭灌溉饲草料地管理模式是以牧户为单元,一户牧民在自己承包的草场上建设1处草库伦、打1眼井、配1套节水灌溉设备,种植优质饲草料。产权归牧户所有,实行“户建、户有、户管、户用”,工程运行维护费用由牧户自己承担。这种形式投资主体、受益主体、管理主体都很明确,牧民管理的积极性可得到充分发挥。

1.2集体管理模式

集体开发建设集体管理模式是由项目区所在地苏木或嘎查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开发灌溉饲草料地。产权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管理或承包、出租给责任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个体经营者进行管理,分户受益。工程运行维护费用从受益牧户用水费用中提取,由受益牧户共同承担。这种形式有效地解决了草场承包到户以后,因水土资源条件、经济承受能力、管理水平等因素限制,一家一户无力或无法开发建设的问题。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点所配套建设的灌溉饲草料地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如: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哈拉乌素嘎查的牧区节水灌溉项目,联户连片开发了153.33hm2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统一规划建设了100套标准化住房、棚圈、青贮窑等配套设施,安置移民100户,户均分配1.33hm2饲草料地,发展养殖业。牧民过去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草畜矛盾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养殖户饲草料达到了供需平衡。牧民群众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养畜落后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繁重的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融入到了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

1.3饲草料基地集约开发管理模式

饲草料基地集约开发管理模式是在水资源有保障,土地较平整的重要畜产品生产区域,由奶业企业或公司开发建设集生产经营管理、科研实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集约化灌溉饲草料基地。产权归企业所有,由建设单位、企业统一管理经营并承担工程运行维护费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为周边牧民有尝提供饲草料。从总体情况来看,内蒙古牧区所建灌溉饲草料地工程总体运行管理状态良好,技术参数基本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节水灌溉设施管理较好,完好率达到98%,平均每年使用2~6次,设备利用率较高。

2项目经济评估分析

2.1经济效益

项目建设前天然草场干草产量555kg/hm2,采取保护措施后干草产量提高到1665kg/hm2,灌溉饲草料地产草量由实施前的9270kg/hm2提高到实施后20490kg/hm2。截止到2009年,内蒙古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建设面积2.33万hm2,累计增产牧草2.61亿kg,可提供补饲的牲畜数达到131.84万只羊单位,为牲畜过冬提高了充足的饲草料供应,增强了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减少了牲畜过冬因缺少饲草料、体质瘦弱多病而死亡的数量,可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而且为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而带动了牧区经济的发展。试点项目实施后,提供补饲的牲畜头数、舍饲头数和牲畜出栏率都较大幅度提高,牲畜死亡率减少,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促进了牲畜的产出,促进了畜牧业产值的提高。

2.2节水效益

按饲草料类型分:饲草灌溉用水量由项目建前的3570m3/hm2,减少到建后的2115m3/hm2,灌溉用水减少1455m3/hm2,节水40.76%;饲料灌溉用水量由项目建前的3870m3/hm2,减少到建后的2790m3/hm2,灌溉用水量减少1080m3/hm2,节水27.91%;青贮饲料灌溉用水量由项目建前的3945m3/hm2,减少到建后的2850m3/hm2,灌溉用水减少1095m3/hm2,节水38.42%。建成后的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年可节水1485m3/hm2,2001-2009年试点项目建成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33万hm2,则到2009年可节水3456.09万m3。由此可见,实施试点项目后,减少了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节水效果显著。

3项目影响评估分析

3.1经济影响评估分析

节水示范项目的实施加速了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牧民脱贫致富步伐。通过发展灌溉饲草地,种植优质饲草料,为舍饲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实行舍饲圈养后,抗灾保畜工作任务显著减轻,牧民增强了对畜群进行改良的积极性,由过去的以数量求效益转变为现在的以质量求效益,调整畜种结构,小畜变大畜,养殖产绒量高的白绒山羊和肉质好的肉羊。据调查统计,改良后白绒山羊群体产绒量增加,平均每只增加0.25kg左右,每公斤按240元计算,增收60元左右;肉羊改良后产肉量增加10kg以上,每公斤按15元计算,增收150元以上。另外,牲畜改良较好的牧户,把幼畜作为种畜出售,增收效果更明显。通过建设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降低了生产生活费用。采用节水措施后水资源利用率由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既节省水资源,又减少了能源耗费,经过测算,每公顷每次灌水减少耗电165kWh,折合79.20~198.00元;或减少耗油15.0~22.5kg,折合102.75~154.20元。实施牧区节水灌溉工程后,牧区生产经营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改变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牧民收入稳定增加,生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3.2技术影响评估分析

牧区自然经济条件和牧民认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节水灌溉形式,实现了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的多元化。主要有渠道衬砌、半固定式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管灌、卷盘式喷灌和时针式喷灌、滚移式喷灌等节水灌溉形式。在确定节水灌溉形式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土地状况、水资源条件、群众接受程度等因素。在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的牧区发展大型时针式喷灌和卷盘喷灌系统;在面积较小、地块高差较大的牧区采用半固定或卷盘喷灌系统;在地块较平整的井灌区采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地表水灌区则采取渠系防渗等技术措施。

3.3环境影响评估分析

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的建设,为舍饲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使牲畜饲养方式由过去的“散养”转变为现在的“舍饲半舍饲”,扭转了牧民的传统的放牧方式,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为禁牧、休牧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大面积的草场得以修养生息,加快了植被恢复速度,初步实现了“小开发、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目标。如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依托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带动,从2001年开始在4个镇23.00万hm2土地上实行全面禁牧,在其他地区实行季节性休牧,局部禁牧以及严格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等措施,大面积改善草场的草种结构。结合人工抚育,增加可食优良牧草比例,粮经草种植比例达39∶11∶50,从而实现了固沙、治理水土流失、遏制风蚀和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社会影响评估分析

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当地牧民对牧区水利的认识。通过近几年示范工程建设,牧民对节水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牧民的水忧患意识明显增强,有很多牧民自筹资金配套节水灌溉工程,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了灌溉成本,增加了效益。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当地畜牧业的生产条件,提高了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带动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内蒙古牧区草原全面推行以草定畜、季节休牧、划区轮牧的科学饲养方式和经营模式。畜群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明显改善。目前牧区能繁母畜比重达到60.43%、大小畜繁殖率达到87%、良改畜比重达到74%,畜群周转明显加快,出栏率和商品率大幅度提高,畜牧业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牧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和国家边防的巩固作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开始,在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依托国家投资和群众自筹,对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江岸灌区实施牧区节水改造。玉米产量由6300kg/hm2提高到8850kg/hm2,青贮玉米产量由原来的52500kg/hm2提高到72000kg/hm2。已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年增产饲料75.48万kg,增产饲草384.80万kg,增收144.60万元。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对稳定畜牧业生产,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和提高牧民收入提供了更加稳固的保障,显示出显著的社会效益。

4项目可持续评估分析

4.1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当前,内蒙古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农牧业用水占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的70%~80%,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区GDP总量的5%左右,单从经济效益而言,灌溉饲草料地的水资源生产效率十分有限。但是,牧区多处在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国家为保护草原生态,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限制牲畜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收入的提高,在考虑国家各项补贴后牧民人均收入仍严重低于内地。因此为了保护生态、提高牧民收入和维护边疆稳定,在水土资源相对富集区进行小规模的节水灌溉基地开发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蒙古牧区规划用于饲草料地、畜牧业生产的可用水量为31.17亿m3/a,其中地表水为5.63亿m3/a,地下水为25.54亿m3/a。内蒙古牧区现状地表水用水量为2.73亿m3/a,地下水用水量为12.10亿m3/a。牧区饲草料地、牲畜总用水量小于牧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地表水尚有余量2.90亿m3/a,地下水尚有余量13.44亿m3/a,水资源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

4.2牧民参与机制及效果分析

节水灌溉试点项目服务对象是广大牧民,建设和受益主体也是牧民,只有牧民积极广泛地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建设中,采取宣传发动、政策拉动、示范带动、利益驱动,“一事一议”推动等体制和形式,调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从示范项目的选点立项、实施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给牧民群众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决策权,让牧民群众广泛地参与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实施,使牧民群众成为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真正主人。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197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得益于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4.3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持久性

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建成后,要有效运行,长久发挥效益,必须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内蒙古牧区节水灌溉项目明确了工程管理的权利和责任,做到了示范项目建、管、用一体,责、权、利统一,初步形成了良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保障项目长久发挥效益。

4.4科技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牧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灌溉饲草料地的高产高效以及可持续利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效保障。内蒙古牧区灌溉饲草料地健康有序发展得益于科研院所和大学等长期以来在内蒙古草原开展的技术研究攻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内蒙古草原自然社会条件,围绕牧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开展了一定的攻关研究工作,解决了大量迫切的理论技术问题。灌溉饲草料地的高产高效技术应是水利、草业栽培、农技及农机技术的多次优化集成。

4.5项目的风险性分析

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实施风险尚存在,主要是因地下水超采可能引发天然草地的退化。但随着水资源勘测评价科技水平的提高,地下水评价精准程度已有较大保证,只要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坚持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方能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避免过度开采。内蒙古牧区经过近十年的项目试点,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项目技术水平已较为成熟,牧区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也使得项目实施的风险水平大大降低。

5项目综合评估

(1)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实现了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使项目长久发挥效益。(2)牧区节水示范项目的实施,引进了较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方式,增强了牧民的节水意识,加快了牧民脱贫致富步伐,加速了草原植被恢复,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3)牧区水资源的开发潜力、牧民积极的参与、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科技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项目较低的风险保证了牧区节水灌溉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6存在问题和建议

(1)经过近10年的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实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继续停留在示范阶段已难以满足大规模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求。建议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选定水、土、草资源较好的牧区进行较大规模推广。(2)牧区科技基础仍十分薄弱,科研工作开展困难,影响到牧区节水灌溉项目效益的充分发挥。建议选定典型节水灌溉项目区开展长期的试验观测研究,进一步提高牧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3)由于受历史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大部分牧区的牧民还没有完全掌握科学灌溉、科学种植和集约化养殖等技术,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建议健全基层科技服务组织,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服务手段,激励科技人才下基层服务牧民;定期对牧民进行培训,使牧民掌握节水灌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提高牧民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被举报文档标题:节水灌溉项目评估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xmpglw/60471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