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范文

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范文

时间:2022-06-08 10:15:37

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一项“为人”并“为善”的具有道德规范性的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特征和本质精神正是由于有了“教育性”而获得的“道德性”。教育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教育性”和“道德性”,并且,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道德性”的本质意义的要求,而扮演“道德人”的角色,并因此有了深刻的内涵。教师的道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始终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教师道德修养必须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本,确立其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道德性;道德人;道德修养

一、教育的终极旨归在于“教人作善”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社会历史使命,是开启民智的基本途径,而开启民智则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因此,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非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可比,“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青年一代是当代的贵宾,是未来的主人,青年作为新生力量的一代,应当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思想,用来准备更替旧的思想,这也是人类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可以说,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民族希望。而教师正是教育这一神圣使命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他们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民智、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教育理念的实际践行者,是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的力量。因此,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旨归来讲,教育是一项“为人”并“为善”的具有道德规范性的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健全人格、高贵精神、有道德情操的大写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为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旨归。教育是培养人、改造人的活动,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为人”,表明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教育是为了教育中的“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这种发展具有某种价值的倾向性:教育旨在引导人向善。善是人的道德外化,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外在表现。“为善”是“为人”的根本要求,为人必为善,为善则为人之善,从善为人,使人做善。因此,“为善”与“为人”密切相关。“为人”与“为善”都必须依靠教育而行之。正因为教育旨在引导人“为善”,这种“为善”的价值取向使得“教育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导向性、价值性和道德性。教育必须以善作为自己的终极旨归和内在信仰,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实践的道德性。”这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性来源于教育的教育性。

二、道德性是教育性的根本价值

上文所述,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为善”;“为善”则是人之道德的具体体现,教育在于“为人”,并因此而有了教育性,“为人”的根本在于“为善”,教育性集中体现在人的道德的养成,道德性是教育性的根本价值。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教育最大的属性就是道德性。“教育较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育是一种有着自身主体尊严和道德追求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对话的活动,是道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教育目的的引领下,在彼此的道德承诺和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建构起的‘教育伦理共同体’。”因此,人的道德养成是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终极旨归,这就使得教育具有无可辩驳的道德性。教育的道德属性根源于教育的本质,《说文解字》有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礼记•学记》指明出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精神。失去了“教育性”“道德性”,而仅仅滞留在知识授受和技能培训的教育,已不再是真正的教育,而异化为一种“培训”。这必将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使子作善”。“从善为人”是育人的核心要求,这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实现。道德性也是教师的根本属性,是教师内化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书只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教书的目的。因此,教师这个职业,有其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要教书更要育人。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的授受、技能的培训、分数的获得、升学率的提升,学生不能被视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人格的提升,品质的养成,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育者,才是教育根本意义和本质要求的真正的践行者。总之,教育之为教育,教师之为教师,其根本特征和本质精神正是由有了“教育性”而获得的“道德性”。失去了“道德性”,教育就背离其宗旨,教师就失去其意义,教育就不再是教育,教师就不再是教师,已全然发生异化。因此,教育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道德性”,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道德性”的本质意义的要求。其中,教师则扮演了“道德人”的角色,并因此有了深刻的内涵。

三、“道德人”是教师的角色内涵

与其他社会实际活动不同,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是道德主体的存在,因而,可视为“道德人”。与此同时,德育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根本体现,作为教育的基本践行者的教师也是“教道德的人”。教师在教育实际活动中作为“道德人”存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也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之根本。教师道德是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根本体现,因此,“作为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践行者的教师,必须积极进行自身道德角色和义务的担当和践行,这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自身角色的必然要求。”教师道德是由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旨归决定的根本规定性,是作为教育关键因素的教师的主体价值追求,也是教师得以存在的根本意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要求教师的角色、身份和行为选择必须合乎其内在的规定性,而这一规定性则集中体现在教师是“道德人”的存在这一根本特点上。从教育从业者的角度来讲,教师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从业之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人”的角色和内涵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来说,教师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强烈的道德意志,对学生起着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导向、激励和示范作用。教师道德具有人格和行为的示范的独特价值,教师的人格、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专业水平等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教师能否更好地从事创造性的教书育人工作,而且良好的个人素质还直接推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教师道德一方面使得教师坚守‘旨在成人’的本质精神和终极旨归,关切学生的完整人格的提升和超越,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积极避免‘非教育’‘不道德’的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道德本身亦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和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生人格成长和价值选择。”因此,教师的道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始终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

教师道德修养是建立在教师对一定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自觉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和提高,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道德修养对于教师至关重要,是教师道德的内化过程。“教师以自身的实践性慎思和追问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教育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何以存在?教师的道德规定性在哪里?‘我’将如何践行?这不仅是教师作为道德主体的尊严和高尚处,也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自觉和反思,是教师认识自我,关切自我的必然结果。教师正是在对自身道德义务的恪守中不断实现自己的内在德行的提升,从而不断追求自身作为‘道德人’的品质的卓越。”可以说,没有师德教育,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和师德品质;没有师德修养,教师就不可能将师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更不能做到身体力行。

因此,教师作为“道德人”的主体形式的存在,就必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自身的师德教育,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道德修养水平取决于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师德修养必须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本,确立其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观,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追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自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为自己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践行教育的根本理念,实践教育的终极价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终极旨归,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现自己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赵秀文.困境与重塑:当代中国教师道德问题审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龙舒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shsjlw/6948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