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志愿服务研究范文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志愿服务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29 11:17:52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志愿服务研究

摘要:

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活动和参与形式,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志愿服务健康发展,需要以科学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为保障。青年志愿服务体系主要由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支持要素构成。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就要从促进这五要素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支持系统、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从而为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与兴旺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管理已经进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新阶段,在社会建设中更加关注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活动和参与形式,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由共青团牵头组织开展的青年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生代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只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这既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增加了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因此,志愿服务健康发展,需要以科学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为保障。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常态下,建立更加完整科学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促进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已成为当前志愿服务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一)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含义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即保证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顺利进行,促进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支持要素构成。[1]健全完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就要从促进这五要素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支持系统、保障体系络等方面进行建设,从而为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与兴旺奠定良好基础。

(二)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特点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并推动其发展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组织建设、项目建设、队伍建设、深入发展四个阶段。当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多元化与网络化志愿服务体系多元化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表现为志愿服务组织结构多元化。当前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既有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注册的正式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团体组织。既有拥有上万名志愿者的大型志愿服务组织,也有十几人的志愿者团队。正如我们2014年发表的《吉林省志愿服务条例实施状况调查报告》所述:“一是政府各部门和群团组织纷纷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力量,志愿服务活动十分活跃。二是自发的志愿服务组织呈现发展上升势头。三是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等民间团体组织数量也有增快发展势头。四是我省的志愿服务组织中的成员表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家、个体户志愿者;出现了一批不仅自己要做志愿者,还要调动和组织其他人员参与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志愿服务由“我要做”变成了“我要组织大家做”的新现象。[2]次表现为志愿服务项目多元化。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以社会需求特别是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党政大局和社会公益事业多方面进行服务,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如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为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志愿者服务大型活动和抢险救灾等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网络化首先表现为网络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日益完善。利用信息平台可以对志愿者进行管理,招募志愿者,志愿服务信息,是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表彰,宣传的重要阵地。其次,微信的出现促使掌上志愿服务公众平台的兴起。其次,QQ、微信的出现促使掌上志愿服务公众平台的兴起。特别是在志愿组织内部,通过微信圈,QQ群传递志愿服务信息已经是重要方式。调查显示,在志愿组织内部,33.94%是“通过会议传递,对志愿者发出号召”,29.0%是“通过网络如QQ、微信等传递,对志愿者发出号召。”随着微信使用人群的增多,微信已经成为联系青年的有效载体、项目推广的重要平台、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典型宣传的重要窗口。由共青团吉林省委志工部主办的“吉林青年志愿者-乐志愿公众平台”,开设了“乐公益、乐服务、乐之星、乐分享、乐支持、乐咨询、乐资讯、乐视觉、乐倡议、乐话题、乐提醒、乐一乐”12个板块,极大的丰富了微信平台的功能和内容,成为吉林省青年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重要手段。2.常态化与品牌化青年志愿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一改过去“雷锋3月来,4月走”的阶段性特点,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呈现“常态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发挥着积极而长效的服务功能。如团中央发起的“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等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各地也产生了许多青年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如北京推出的“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活动;浙江实施的“天天志愿者行动”;青岛青年的“周日志愿行动”,吉林省的“小玉米”已经成为吉林省青年志愿者的代名词。3.规范化与制度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以来,青年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逐步形成,志愿服务体系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2014年3月,中央文明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各地各行业充分认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2015年1月,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团开展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工作者,这个决定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在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志愿精神需要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亟待加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青年对志愿服务精神认识如何?我们以“您认为志愿服务精神是什么”为题对志愿者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3.97%的被调查者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虽然参加了志愿服务,但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并不清楚。志愿者人数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对志愿服务理念的提炼及宣传不到位,致使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志愿服务理念误读的现象。比如认为志愿者就应该无偿付出,把志愿者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有的认为志愿服务就是“走过场,作秀”。我们的调研也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否有阻力?这些阻力来自哪里?”针对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4%的人回答“没有阻力”。有阻力的原因,一是时间,44.35%的被调查者选择“时间因素,与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二是社会,12.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因素,多数人对志愿者有偏见,志愿者不被别人尊重”。在访谈中有的志愿者向我们反映,很多人对志愿者的行为不理解,认为是“发傻”。有的人甚至怀疑他们的动机。对于志愿服务精神,很多普通群众表示不知道。因此,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让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把参与志愿服务行动当作是公民责任的良好氛围。

(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不足,自身权利亟待保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青年志愿者从事有些服务项目能力有限。如提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沟通协调能力不足;独立发现问题与自觉服务的能力不足。我们以“您认为您所在的志愿者组织中志愿者目前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文明礼仪、沟通能力、服务的主动性、服务技能”这五方面的选项的比例几乎均等,都占20%左右。表明当前志愿服务能力亟待提高。随着志愿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志愿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在志愿服务之前进行系统的专业性培训是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必由之路。对于岗前培训,在调查中仅有23.94%的志愿者“接受过,由专业人员培训”,有31.76%的志愿者“接受过培训,但不专业“,44.3%的志愿者”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因为缺乏专业培训,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不佳。志愿者的权利缺乏保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志愿者的人身权(人身自由权)亟需强化。调查中一些志愿者向我们反映,志愿组织的活动如果不参加不管理由是否合理,都会被视为参加活动不积极。有的志愿活动任务即使不能胜任也必须参加,结果参加时只能勉强应付,造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表明,一些志愿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志愿者的人身自由权。二是志愿服务中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过分强调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而忽视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物质保障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志愿服务中缺少基本的补贴。调查显示,在志愿服务中,为志愿者提供基本补贴(如交通补贴)的“每次都有的”占21.3%,、“大多数服务有的”占18.8%、“只有部分服务有的”占28.5%、“从未有过的”占28.6%。由于缺乏交通补贴,志愿服务项目多数是在志愿者工作、生活的区域进行,致使服务项目单一,社会化能力不足。第二,很少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装备。调查显示,在志愿服务中为志愿者提供相应装备的,“每次都有的”占20.8%、“大多数时间都有的”占26.1%、“只有部分服务有的”占33.8%、“从来没有的”占19.3%。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般只有在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中,才为志愿者提供服装等装备。第三,保险意识不强。调查显示,45.1%的被调查者在志愿服务中从来没有人身保险,仅有14.2%的被调查者在志愿服务中每次都有人身保险。第四,缺乏应急制度。科学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地防范志愿服务的风险。调查显示,服务出现问题的应急制度“每次都有的”占21.3%、“大多数服务有的”占24.2%、只有部分服务有的占32.4%、“从未有过的”占22.2%。

(三)志愿服务行政色彩较浓,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青年志愿服务是由共青团发起、推动的,以组织化推动为主,从其产生开始就具有明确的政府导向。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都是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采取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方式,由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各基层组织予以落实、完成,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常常都是团书记,团委成员。例如,吉林省2015年青年志愿者项目大赛的19个奖项中有15个获奖项目负责人是团委书记或副书记。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参加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哪些机构组织的?”这个问题时,有35.24%的被调查者选择“共青团系统”,19.22%选择“党政机关”,14.55%选择“共青团系统以外的如妇联、工会等其他群团组织,选择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等民间团体组织的仅占4.74%。可见,吉林省志愿服务组织化推动、行政化色彩更为浓厚。当前,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志愿服务走公益创业,社会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探索公益创业之路,促进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志愿服务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法律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监管目前,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各地对于志愿服务的组织和指导,主要是通过一些宏观性的政策和地方立法来进行。有关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财产关系、组织结构等问题无法解决,成为法律漏洞或者由地方行政法规代庖。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当前激励监督机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对志愿服务总结、考核、评估机制。调查显示,在志愿服务中,仅有40.97%的志愿者组织建立了活动的反馈机制,并且让志愿者十分了解;有35.21%的志愿组织虽然建立了反馈机制,但是志愿者不太了解;没有建立反馈机制的占11.97%;在志愿服务中,每次都对对志愿者给予评估和奖励的仅占17.7%,从未有过的占24%。不能及时对志愿者在整个活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是造成志愿服务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匮乏的重要原因。二是激励方式陈旧单一、激励主体局限性强。我国对青年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来自共青团组织,采取的方式仍旧是传统的荣誉表彰或者给予物质奖励,而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的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却很少参与到志愿者的激励活动中。因此,如何将企业、个人和社会这三者纳入到激励主体之中,帮助志愿活动得到资金、设备、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尤为重要。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百色助学网创办人性侵女童事件为社会敲响警钟,必须加强对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有效监管。82

(五)支持体系亟待加强,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青年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主要涉及政策、资金、人力、品牌、平台五个方面,当前志愿服务支持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短缺。志愿服务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支持、社会捐赠、资助和其他合法渠道。当前对政府财政支持的资金缺乏详细且全面的规定,难以形成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资金来源长效机制,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在实际运作中,对志愿服务重大项目、优秀志愿组织的资金扶持较多,而从事普通项目没有获得奖励的志愿者组织缺乏资金支持,自筹资金十分困难,造成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因资金短缺无法开展正常活动或被迫解散。二是人力资源存在短期性,稳定性差。青年志愿者以大中专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忙于找工作,考研,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志愿者流失比较严重,队伍难以稳定。三是服务项目创新性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实践证明,志愿组织只有不断创造品牌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当前许多青年志愿服务是围绕团中央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存在活动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自身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四是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需要加强。“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志愿服务不可缺少的支持要素。当前各地都在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相比之下,吉林省的信息平台建设比较缓慢。2012年建设的吉林省志愿服务网,在信息,整合资源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现在网站改造,功能升级工作没有完成,难以发挥作用。

三、构建志愿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

(一)构建青年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1.推进志愿服务的立法进程。共青团组织要积极组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发挥作用,为人大和政府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言献策,如为青年志愿者建立权益保护制度、完善的激励制度;为青年志愿者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指导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方式,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2.加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实施青年志愿服务登记注册、系统培训、合理使用、有序调配、宣誓上岗、记时考核、参评表彰等相关制度。其次,加强志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科学严谨的志愿服务标准,使青年志愿服务开展有据可循、有章可依。第三,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鼓励志愿者参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考取社工师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二)构建青年志愿服务文化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理念的推广与提升1.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大力培养青年志愿服务文化自觉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志愿服务的正确方向。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面向社会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创造关心支持志愿服务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作用,引导青年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广泛开展评比表彰活动,不定期地开展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评先选优活动,青年志愿者心得体会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志愿者的典型事迹,激发广大青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文化自觉。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志愿服务意义的认识,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2.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志愿服务成为青年的时尚一是充分运用新媒体,为青年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报道、宣传;创作志愿服务歌曲、文学,制作优秀的志愿服务题材的影片,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提高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增加对青年的吸引力。要多运用青年流行语、网络语言,以漫画、图片等形式创造具有青年时代气息的志愿服务文化作品,把有意义的事做的有意思。三是注意时尚符号设计,打造青年志愿服务时尚文化。在设计服务项目时,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更要注意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和时尚需求,以焕发他们对志愿服务的热情,集结为志愿服务贡献青春的动力。其次是团队时尚化。鼓励志愿服务组织设计时尚的口号,叫得响的队名,甚至制作队服,时尚徽章,让志愿服务贴上时尚的标签,形成打得出,叫得响的品牌。如共青团吉林省委打造的“小玉米”已是享誉青年之中的吉林省青年志愿者的品牌名称。3.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研究体系,通过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研究、针对志愿服务状况的分析和判断,总结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指导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有扎实理论功底,热爱志愿服务事业理论工作者。

(三)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促进志愿服务良性运转1.建立志愿服务评估机制。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专人负责登记注册,建立志愿者档案;及时组织系统培训;保证志愿服务资源的有序调配和合理使用;志愿者宣誓上岗;对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实时记载;对服务工作状况进行总结、考核评估,表彰先进等有关制度,2.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是志愿服务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制度形成之后,最重要的是执行。要及时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3.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制。首先,不断充实志愿服务导师人才库,加快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建设,并由专门机构对培训效果予以考核。政府要为志愿服务培训设专款,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服务,支持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其次,对青年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经历应建立专门的档案,各类培训的小时数应有明确的要求,培训情况要作为志愿者考核的重要依据。4.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首先加强组织内部激励,建立表彰制度。认真落实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对达到时间的志愿者给予星级评定。对志愿服务表现好且服务时数达到一定要求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奖励。其次强化服务对象激励机制。在志愿服务活动之后,邀请服务对象对志愿者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第三,激活社会激励机制。加强社会对志愿者、志愿者组织的评比表彰,通过社会给与的精神奖励和荣誉奖励,使志愿者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产生社会服务的自豪感。探索推行循环型激励机制。现在一些社区开始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即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折算成小时,储存在“服务银行”里,将来一旦需要,可以获得志愿服务机构提供的同等时间的服务。我们认为此项措施应该大力提倡,通过建立社会回报机制,让帮助社会和他人的人得到奖励和回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发展。5.建立严谨的保障机制。首先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利。如保障志愿者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知情权,选择权,以及本人的信息不得公开的隐私权。其次,要对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保障,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补贴(如交通补贴等)。再次,志愿服务组织应将所有注册的志愿者纳入保险体系范围,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应提供人身意外伤害险、责任保险。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志愿服务健康发展1.建立志愿服务资金支持体系。首先财政通过拨款、注资等方式,为志愿组织的服务提供启动资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志愿服务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实行政府委托志愿服务购买公共服务。第三,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捐赠、资助。捐赠人和资助人享受国家法律法规和税收相关优惠政策。形成财政资助、企业赞助、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的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2.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媒体宣传。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设立志愿服务专题、专栏刊播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加强志愿宣传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3.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志愿服务事业需要各种组织一起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讨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化发展途径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谭建光在《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众创时代的发展分析》[3]一文中总结如下:我们认为,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之路应该倡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积极构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青团组织与各种公益组织并举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年志愿服务,并鼓励引导公益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把握社会治理创新的机遇,通过创新创业获得发展活力,更好的服务社会人群。4.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在互联网+的时代,全力打造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尤为重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应该具备如下功能:一是进行志愿者注册。二是进行志愿活动项目的宣传、招募。三是进行志愿者培训。四是为志愿者沟通交流搭桥。建立功能齐全的信息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可以利用平台及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公开群众的需求信息;加强网上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图文并茂地展示志愿服务活动风采等。可以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及时反馈群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通过信息平台积极为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坚持典型引路,带动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为志愿服务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舆论氛围,成为繁荣志愿服务事业的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牛奔:《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袁承为、韩雪梅:《吉林省志愿服务条例实施状况调查报告》,《行政与法》,2014年第12期。

[3]谭建光:《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众创时代的发展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6期。

作者:韩雪梅 刘艳英 唐凯 单位:吉林省团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志愿服务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shgllw/68663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