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事管理中人事制度的思考范文

人事管理中人事制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03-06 08:36:03

人事管理中人事制度的思考

一、高校人事管理中实施人事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特征,实行的是封闭式的静态管理模式。这种单一用人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员工使用权与所有权高度结合,高校难以自主选择教职员工,教师也不能自由择业,人才的流动按计划统一调配,个人价值受体制约束难以充分发挥;(2)员工和单位是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依附关系,一般是进人容易辞退难,因人设岗导致高校机构臃肿,非教学人员比例较大;(3)用人终身制致使教职员工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人才结构不合理,办学资源难以优化,高校管理效能低下;(4)人员管理采用身份管理而非岗位管理,高校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受编制限制难于引进,职务、职称高的人员即使工作安于平庸也可能享受较高收入,业绩突出的低职务、低职称拔尖人才即使贡献较多可回报却不一定多。

人事制度正是符合人才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人事管理模式。实施人事制度,高校和被聘用人员之间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挂靠在人才服务机构,这样人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就实现了分离,人员聘用手续大大简化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按高校所需及时聘用教职员工,可以促进人才在社会上的合理流动。

通过人事可以为高校节省人员编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现有的编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实行人事制度,直接到人才服务机构办理聘用手续,能及时聘用急需人才,减缓编制不足所带来的用人压力。高校可以将有限的编制用于引进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特殊优秀人才。人事制度遵循人事关系管理权和人才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摆脱了传统的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对单位终身依附的关系。人才可以自主择业,高校可以自主聘人,这样充分保证了个人的择业自主权和高校的用人自由权。实施人事这一合同用人制度,打破了原来的用人终身制和封闭式管理的模式,高校可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自主灵活用人机制。用人方式可实现由固定用工向合同用工转变,人事管理可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才身份可实现由“国家人”向“单位人”进而向“社会人”转变,这样高校就可实现用人数量最小化、人员结构最优化、学校效益最大化的这一目的。

二、高校实施人事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人事制度作为高校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模式尚处于尝试、摸索和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对于实现高校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事制度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在观念、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社会需要转变观念认可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很多人受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对人事制度缺乏认识,有的是完全不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是误解。目前还有很多人不认可、不接受人事这种用人模式,甚至人事人员自身也认为自己是编外人员,不是高校的正式员工,对高校没有归属感,不认为自己是学校的“真正”教职工,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入临时工的范畴。

(二)人事档案管理和使用分离带来人事管理工作不畅

人事人员的档案保管在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兑现工资待遇则需经常使用档案。为查询档案材料获取人员档案信息,高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往来于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之间,这样大大增加了高校人事部门的工作量,使工作时间成本和交通费用等都大大增加。如果实行单项委托即仅将人事档案委托人才服务机构管理,那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档案工资调整、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等等都需要高校自己完成,人事部门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如果实行多项委托,那么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人事档案、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等都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管理,但人才服务机构对高校情况不熟悉,对人员日常工作业绩不清楚,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档案工资调整等方面难以做到准确公正,没有学校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几乎无法完成。

(三)身份待遇差异影响人员工作积极性

高校用人体制机制多元化仍在试行和摸索中,人员身份属于“非在编”,实行的是合同制,而在编人员属于“铁饭碗”,这两种人员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退休等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目前国家在政策上未对人事人员的工资待遇做出明确规定,有的高校按同类在编人员的待遇兑现,有的高校自主定酬,有的高校兑现临时用工待遇。人事人员受合同身份限制,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中较难获得与在编人员同等的竞聘机会,也影响了这些人员工资待遇的提升。随着高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在大的制度层面将予以政策支持,人事人员身份待遇问题会有一个妥善解决的办法,最终目标是实现同岗同酬同机会。

(四)人事人员如何解决进编问题

目前高校采用公开招聘方式录用高校教师,省级编制办核定招聘指标,省教育厅和人社厅组织、落实和监督各高校进行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满足招聘条件的人员可通过这一途径解决进编问题。问题是各高校编制数量的额度有限,不少高校是在满编运行情况下才实施人事方式解决教职工短缺问题。即便是高校编制充裕,人事人员满足条件进了编,那么进编之前单位给上缴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等进编后如何处理,在国家退休双轨制解决之前,进编人员越多,学校上缴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损失将越大。不上缴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话,人员如果一直不能进编,退休时退休金就没有着落。因此人事人员进编问题对高校来说是一个两难问题。

三、高校实施人事制度若干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认可完善人事制度

社会、单位、个人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人才观念,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下人事管理制度的心理影响,接受和认可人事这种新的人事管理模式,在推进中完善和进一步创新人事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宣传人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并通过人事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人事制度的优越性。高校、受聘人和全社会各方面必须同时转变观念,认可和接受人事这一新模式。通过用人方、受聘方、提供服务方的共同努力,尽快完善人事制度,在内容、程序和手续等方面尽快规范化,使人事制度成为一项成熟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全社会对人事制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用多种形式和模式来丰富高校的用人用工制度。

(二)用人单位和人才服务机构协作完善人事制度

高校和人才服务机构需要及时沟通和协作,通过共同努力争取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发挥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能,明晰“管理”和“使用”各自的职责。在档案管理方面,人才服务机构行使人事人员的档案管理职能,负责档案资料收集和归档整理,为高校服好务;而高校应及时将形成的档案资料转送人才服务机构,保证档案齐全、完整。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培养使用、教育培训、政治待遇以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应该共同遵守合同约定,为人事人员服好务,保证人员的待遇和利益。高校应制定针对人事人员的各项激励政策,使人事人员享有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千方百计调动人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使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高效率开展。

(三)提高管理队伍水平促进人事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

要做好人事工作,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人事工作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等特点,人事工作的人员队伍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精通人事政策法规、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事工作人员队伍的服务理念,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人事工作服务质量。健全严格的目标管理,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使人事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四、总结

总之,人事制度实施和完善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人才良性流动的最佳途径,对于打破用人终身制、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模式,人事制度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从而实现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科学化、多样化和效益化这一目标。

作者:张福胜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人事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事管理中人事制度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rsgllw/6399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