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3篇范文

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3篇范文

时间:2022-06-27 05:49:51

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中铁快运物流管理运作模式

1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流程分析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是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辅助活动即支持整个价值链的活动,其各项活动分别与每项具体的基本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内部价值链是反映中铁快运基本业务活动和支持性活动的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分析是对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由于中铁快运价值链是通过其快递服务过程中的各作业活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因而本文主要着眼于内部价值链分析.

1.1中铁快运核心内部价值链分析

对中铁快运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中铁快运最基本的价值链,找出价值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从而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基于上述理论及通用的企业价值链模型,得出中铁快运内部价值链.中铁快运核心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收件、分拣(包括分发处理和接收处理)、运输、派件等四大环节,它们构成了中铁快运价值链的主要活动,为中铁快运创造价值,即构成核心价值链.

1.2中铁快运核心价值链可增值的环节

基于上述中铁快运核心价值链分析,可发现中铁快运现行物流业务流程中可增值环节为:

(1)收件环节避免运单填写和传递的手工操作,保证货物信息一致;

(2)分拣环节减少货物出入库时条形码的漏检、沿途各中转站货物积压、货物信息二次录入,实现沿途各站点货物信息的共享;

(3)运输环节实现货物运输全程无缝跟踪,降低丢货率,提高客户满意度.鉴于此,把物联网技术注入中铁快运物流管理流程中,对其核心业务价值链进行优化,提高增值环节作业效率,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物流管理运作模式与技术架构构建

2.1中铁快运现行核心业务流程分析

对中铁快运现行业务流进行研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弊端,是下一步搭建中铁快运物联网应用系统技术架构的必要准备工作.经过课题组对中铁快运实地调研,得出中铁快运现行核心业务流程.承运入库环节:客户营业厅办理托运填写托运单,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数据单.之后,进行安检称重,由安检司磅员填写记录同一品名的货物总重和件数,并填写在托运单相应位置,托运单(乙联)附在货物上,客户持托运单(甲联)到制票处缴费并打印相应票据(包括行李票、包裹票、运单),交给客户两联留作提货及报销凭证,其余自己留存供后续环节使用.同时,制签员制货签、贴货签,完毕后与库管员办理交接入库.装车运输环节:装车行李员打印交接证、计划清单,将待发货物、相关票据与列车行李员交接.装车完毕后,在交接证上签章确认,行李员和押运员双方各留一份交接证.押运员在列车运输途中完成巡视货仓、整理货物、核对货票等具体工作.列车进站,接车行李员根据押运员提供的交接证核对货物和运输报单,进行卸车作业并接收运输报单.完毕后接车行李员在押运员提供的交接证上签章确认,交接上方各执一份.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货物漏装、装错车、下错站、过站未下车等情况.且出错后,信息无法跟踪,导致丢货和延时交付.到达交付环节:接车行李员将终到本站的货物、运输报单、装卸交接证交予库管员,双方签字确认.库管员把相应单据送至录入人员处进行到达录入和信息核对,若发现错误须及时向上级打电报划清责任,所有卸车信息采集完成后进行卸车确认并通知客户取货,客户凭运单到业务厅办理取货后确认交付.该环节需要核对货物信息、二次手动录入货物信息、出错后级级打电报确认等繁琐操作,事故处理效率低,运作成本高.

2.2物联网环境下中铁快运物流管理模式

物联网环境下中铁快运物流管理模式是在现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技术为牵引,注重用户价值增加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物联网环境下中铁快运核心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承运入库环节:用存储货物编号的电子货签(可重复使用)替换传统的纸质条形码货签,客户在引导员协助下用计算机填写托运单,提交后安检司磅员进行验货、称重,生成详细的托运单.之后,分别提交到制签处和制票处,制签员制作电子标签、拴签入库.同时,客户到制票处缴费,生成运单.单据不再手动传递,从货单录入、包装、安检司磅、制签收费每个操作环节的货物信息都是通过网络传输,最后生成统一的运单,避免了单据货物信息不对称.装车运输环节:装车行李员根据装车计划单进行装车,车厢识别器会与电子标签保持通信,上位机系统通过车站识别器循环采集车厢内货物在途信息.若发生装错车或者漏装的情况,列车开出后,当前车站上位机会自动报警并显示报警信息.列车到站进行装卸作业,若发生途中丢货,当前车站上位机会报警指示.列车开出,若发生下错车的情况,当前车站上位机会报警指示,否则,进行卸车确认并记录卸车货物信息.同时,电子标签可以收到上位机的指示信息进行到站指示.避免了传统装车运输环节因人为因素造成货物漏装、装错车次、途中丢货、下错站等情况发生后信息无法跟踪.实现了对货物的全程无缝跟踪,客户可随时掌控货物当前状态、位置、运动轨迹,最大程度的迎合了顾客需求.到达交付环节:货物到站入库后,有需要通知取货的货物,通知客户取货.客户凭身份证、运单等有效凭证领取货物,若信息匹配成功进行领货处理并打印领货单.最后,客户签字确认取走货物.该过程精简高效,真正实现了物联网环境下智能、安全、一体化货运管理。

2.3基于物联网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系统技术架构

基于物联网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电子识别技术为基础,建立一整套软硬件结合的完整的监控体系,利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局域网,解决铁路物流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等问题.实现对货物的全程实时监测跟踪,实现信息共享.基于ZIGBEE--WI-FI--CAN总线体系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架构.工作原理概述:存储货物编号的电子标签通过ZIGBEE技术与车厢识别器实时通信,列车进站后车厢识别器通过WI-FI与站场识别器、中继器、上位机进行双向通信,把采集到的货物信息上传到车站计算机,获取得车站计算机下发的各类货物信息等.同时,途中运输环节押车员利用手持式识别器对货物信息进行二次识别,保证对货物信息的无缝跟踪.基于ZIGBEE--WI-FI--CAN总线体系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的核心:货物电子标签←→车厢识别器←→站场识别器←→CAN总线体系的双向通讯工作模式.基于ZIGBEE--WI-FI--CAN总线体系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技术结构包括:①应用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系统;②网络层:CAN总线、以太网、中继器、传输接口、网关;③感知层:电子标签、车厢识别器、车站识别器、手持式识别器、终端设备.

3工作模式实验

如何保证车厢识别器在有限通信距离内对电子货签的有效识别,及列车高速通过时,如何实现车厢识别器和车站识别器的高质量无线通信是上述应用模型可行的关键.

(1)电子标签与车厢识别器有效识别距离测试实验实验方法:依次把80、150、200张货物标签放在距离车厢识别器80m处,利用测试软件分别记录读取电子货签的时间和漏读的卡数.实验结果与分析:电子货签与车厢识别器的有效识别距离≥70m,且不存在因电子标签信息碰撞造成的漏读.

(2)列车运动中,车厢识别器与车站识别器的通信质量测试实验实验方法:本试验以汽车为运动载体,分别将100、200、300、400张货物电子标签及车厢识别器放置到车厢内,每种情况下,汽车分别以40、80、100km/h速度运动通过160m的识别区,中心站测试软件分别记录每次实验的上卡时间和漏读卡数.当列车速度≤100km/h,且车厢最大载卡量≤400时,车站识别器可在6s内完成对电子标签的识别完成。

4结论

(1)利用价值链理论对中铁快运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现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弊端,得出中铁快运核心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收件、分拣、运输、派件等四大环节;

(2)针对中铁快运现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物联网应用的技术特点,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中铁快运物流管理系统技术架构,并得出了货物电子标签←→车厢识别器←→站场识别器←→CAN总线体系的双向通讯应用管理运作模式;

(3)对货物电子标签←→车厢识别器←→站场识别器工作模式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该工作模式在铁路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张志荣王大伟张志刚李真王鲁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

1.1本科物流教育目标定位研究

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在欧洲87所开展物流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有54所设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美国有50多所大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国外课程着重战略类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注重学生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学者物流研究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我国学者在比较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基础上,提出要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三个方面培养物流人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事实上这种理念近年来一直为国内物流教育界所推崇。同国外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我国物流专业课程开设较多的是功能类课程、系统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战略类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在物流人才的战略素质培养方面,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要求,即企业管理通用能力、物流系统规划与决策能力、物流流程管理与控制能力、物流装备与技术的应用与设计能力。

1.2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我国学者提出KAQ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综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浦震寰通过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在物流专业内部可以再细分,然后按专业方向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有机结合,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1.3教学手段研究

国外教育手段方法成熟,存在多样化发展,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物流教育环境。邀请物流人士来校做报告,定期组织研讨会等形式与企业互动,使用交互式互动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将学生编组,用案例交换分析方式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效果则非常显著。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物流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个人交流技巧。

1.4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研究

国外物流专业主要设在商学院,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展开,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同时,还注意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教学环节上的运用,如仿真技术、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在纵深研究领域包括配送战略与规划、配送管理等课程。而国外物流职业教育则有针对性让学员有选择地学习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课程,课程设置更加具有实战意义。

1.5关于教材内容研究

国内学者分析了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学科特征,提出了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的特色性、教材的规范性;同时还强调要提高教学手段,必须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既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没有清晰地表述其内涵。比如综合能力、转移能力、通用能力、可雇用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等概念都曾被用来定义过个体的就业能力。从内涵上看,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就业能力联系起来,从而总结出就业能力概念;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影响个人获取就业机会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归纳出就业能力概念。现阶段大家认可度比较高的就业能力概念是由Har-vey在2001年提出的,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从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的文献看,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观点都试图去清晰地表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彼得•奈特和曼滋•约克共同提出的,简称USEM模型,该模型是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两个维度构建的。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由专业知识的理解力、通用和专业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大要素组成,这四项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内专家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概念是指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地组织人力、资金、物资与设备、技术、信息等物流资源,协调物流的包装、装卸和搬运、运输、存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指挥和控制,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继而完成物流任务的活动。综上所述,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效益领先的今天,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培养方案制订得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无法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基地建设,建设教学资料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外部评价与“开放式”考核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计划+基地+资料+队伍+考核+制度”的“六位一体”建设思路。

3.1突出能力提升,构建“四层次”课程体系

(1)学校通识类课程涵盖以数理为主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2)学院平台核心课程由《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和其他类基础课程组成,旨在建立专业思维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目前,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课程,经对世界217个大学的样本研究,供应链管理在美、英和中国香港均名列第一,在对44个大学的样本研究后,得出本科层次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与供应链管理分属前三门必修课。

(3)“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程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作为其基础背景,强调在实践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

(4)“做中学”专业课与专门化方向课程则按照“在做与用过程中学习”的逻辑安排课程。学习时,学生主动自学和创新实践,教师整体策划,全程指导。

3.2完善基地实践教育环节

(1)积极开拓实践教学基地,突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积极与广西区内外的交通运输部门、保税区、港口和大型物流企业基地联系,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管理和实践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突出知识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的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形成初步调研报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负责将调研报告整理形成该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业调研报告及南宁市物流业调研报告,为各级政府部门物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突出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检验学生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通过任务分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3.3构建区域特色教学资料支持系统

(1)根据区域性特色,鼓励富有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编教材讲义,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优质教材,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规划教材,参加各类教材评奖,凡由本校教师主编、参编和独立撰写获部级规划教材立项的教材,以及由本校教师主编或撰写的获部级、省部级奖励的教材给予重点奖励。

(2)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优先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的教材、“十二五部级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重点教材和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推荐的教材,使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和主要基础课选用优秀教材率达到90%以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资助奖励多媒体课件和精品课程课件建设。

(3)构建科学的教材研究评估制度。对本校教师承担编写的教材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分析,收集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该教材的意见,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增强教材选择的先进性和教材使用的实际效益。

3.4强化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1)建成优质高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集成教学科研力量支持教学。对在职教师,一是采取更加优惠的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实行教师定期脱产锻炼制度,要求教师轮流脱产到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以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方式,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鼓励科研水平高的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鼓励他们将学科前沿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给长期在教学一线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专门的进修机会,支持和鼓励他们将丰富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在促进教学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

(3)优化师资,促进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性提高。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师资队伍的管理中来,促进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他们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或讲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道、授业、解惑。

3.5开放式教学质量评估,共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质量来实现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广西产业需要,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通过校园网,企业、家长、学生、教育厅、用人单位等及时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对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评价,以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另外,在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按照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式办教育的基本思路,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采用两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复合,并组建外部评价系统。

3.6开展教学信息调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1)考核遵循客观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建立以教师本人教学和科研业绩为基础,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根据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工作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全面检验师资的培养效果。

(2)建立师资管理系统,将师资考核结果纳入系统管理,形成帮扶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师资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作为教师聘任、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3)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职业基础力+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创新力”的培养目标,由“五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基地+资料+队伍+考核+制度”构建的教学指导与支持平台和“实践基地+社会物流调查+专业竞赛”构建的项目实践平台形成方案。

第三篇: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系统

1第三方物流管理和运作模式

第三方物流的两种典型服务行业包括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行业的物流业务主要是配送服务,这种服务类型单一,而且很少有与制造企业信息交互和集成的需求,因此其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本文重点讨论面向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文中讨论的第三方物流均指面向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从制造业的不同业务需求的角度,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分为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购物流、企业内部不同分厂或者车间的制造物流、面向超市或者最终消费者的销售物流。大型和综合制造企业由于制造中心和分销中心的地理分布特点,其销售物流管理尤显复杂。本文研究和设计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以销售物流为例,但可以满足采购物流和制造物流的各种需求。本文旨在解决第三方物流中的服务模式集成创新、全局合同与成本控制、企业级信息系统权限集成等问题,首次提出一种全新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与运作模型,它构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行业ERP系统架构,其核心是计划—运作—控制三线一体的管理模式。首先是运作主线。制造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最初仅限于运输业务。制造企业完成制造中心与分销中心的优化布局之后,为了减少仓储成本,将仓储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甚至直接租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基地。随着市场营销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多变,这两种主营业务逐渐拓展,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与运输相关的装卸搬运服务和保险服务、与仓储相关的劳务服务等外包给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完整运作蓝图。第二是计划主线。企业经营计划包括宏观战略规划和微观运作计划。在微观操作层面,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计划体现为物流业务的基于合同的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又可以分解为收入合同管理和支出合同管理。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项目代码和业务代码的合同管理方法,项目是收入和支出的核算主体,相应的项目代码包含三方面信息:物流企业的运作单位(分公司或者分部)、客户或者供应商以及以上供需双方的具体合同标识。在此项目代码下,又包含各种业务需求描述,如运输、仓库租赁、仓储管理、装卸搬运、劳务、日常废料处理、物业租赁、设备租赁和保险九类合同。因此,项目是一个具体合同中所包含的各种物流服务业务的总和。项目代码与业务代码一起组成了一个基本的物流服务的各种需求描述,是双方计费的根本依据,形成物流企业运作的计划主线。第三条是控制主线。主要针对合同要约,对物流服务的执行情况、违约情况、违约投诉和处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总体上,本文提出的管理运作模型还包括支撑物流企业运作的基础数据模块、人事和财务系统;运作管理还接受企业宏观计划的指导;运作数据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活动提供信息和知识的支持。

2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

本文以所提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管理模式为蓝本,提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ERP系统体系架构。该信息系统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劳务、合同、质量、保险、人事、物业和财务十个子系统和一个基础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供应商基础信息、客户基础信息、合同基础信息,以及与运输、仓储等业务相关的计量、结费、运营方式等标准信息,为系统运营和子系统间的无缝集成提供支撑。合同管理系统是系统执行、成本控制、财务结费和理赔处理的依据,是物流企业的运营计划和执行中枢。运输、仓储和装卸搬运管理系统构成第三方物流业务的主要业务流程;人事、财务、物业和劳务等管理系统则为主要业务流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质量和保险系统属于决策相关应用,负责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控制、改善、提高以及一些意外事件的善后处理。以上各系统既可以提供独立的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服务,又可以通过方便的服务组合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信息系统服务。下面分别对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业务功能进行分析和设计。

2.1合同管理系统

物流服务的任何一项业务,都必须有合同贯穿始终。合同是标准、是依据,也是计费的关键,合同管理系统模块与其他各管理系统模块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是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它是每类物流服务产生应收款、应付款的结费依据,也是事故条件下的理赔依据。在实际物流运作过程中,物流企业与客户或者供应商签订的书面合同,从形式到内容常常受到合同双方的历史习惯以及主导一方的影响,使得这些合同不具备统一的规范。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项目和业务的合同管理方法,实现了物流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系统包括对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仓库租赁、装卸搬运、劳务、日常废料处理、保险、物业租赁、设备租赁九类合同的管理。合同管理系统首先分解纸质的合同文本,通过创建项目代码和业务代码,将文本合同,即合同双方在某一个时间区间内签订的一个合同包络与项目代码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合同内不同的物流业务映射到一个个业务代码。接下来的步骤为:将业务代码与客户或者供应商书面合同的条款相关联,再将客户、供应商和保险合同的公共部分作为基本信息录入,然后分别录入具体标准。为便于计算收支,客户合同和供应商合同录入时划分为收入标准、支出标准和其他标准三部分。运输的计费标准分为五种计费分类:按重量(元/t)、按体积(元/m3)、按件数(元/件)、按车次(元/车)和按客户单(元/单)。其中按重量和按体积又可能分区间计费;按件数则是按产品代码或产品小类或产品大类计费;按车次指按厢型,如5吨车、8吨车。其他费用项目还包括路桥费、转运费、包装材料费、提货费、送货费和装卸费等。对于仓库租赁,则按库区和库号的面积或堆量确定仓库租金及水电费、保安费、取暖费等杂费。而劳务如二次封箱、抽样检查、充电、换箱和盘点等,要按产品代码或产品小类或产品大类收费;装卸搬运的计费分类与运输相同;日常废料处理主要有按重量(元/t)、按体积(元/m3)、按件数(元/件)三种计费分类。

2.2人事管理系统及系统权限管理

本文提出第三方物流的人事管理和系统权限管理相结合的集成管理方法,即将人事中的纵向组织管理和横向业务管理集成,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系统负责记录维护公司信息和员工信息,其他各子系统所需的公司及员工相关数据均由人事子系统负责提供。公司信息中包括职级设定、在职离职状态设定、员工编号组成规则设定、分支机构设定、部门设定、岗位设定及公司组成结构设定,员工编号以员工流水号为基础,并可附加其他一些信息,如职级、所属分部、入职时间等。公司信息中还包括各种基本标准的设置(如考勤标准、奖惩标准、加班标准、绩效评估标准和薪资等级标准等),以及人才储备库、培训信息库等基本信息库的维护管理。员工信息记录各个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的工作情况,包括基本信息、人事变更、日常工作情况、绩效评估、培训记录、薪资情况和负责项目等。,权限的指派借助于人事系统的设置与调整,在人事系统现有的人事设置与安排的前提下,首先设置员工可以运作的项目代码(企业将所有能够运作的业务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将某一客户较为稳定的业务分为一组,成为一个项目)与业务代码(在某一项目代码下的业务再进行分类,分成较细的运作单元);然后设置岗位所对应的运作系统权限,当某个人在人事系统中指定了相应的岗位后,就获得了为相应岗位指定的运作系统权限集合,当人事系统的人员发生变化时,其权限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项目代码、业务代码和权限都进行指定后,就可以对运作系统的功能树进行裁减定制,登录用户只能看到并操作自己可以进行的业务过程。对于功能树中同一节点的业务过程要区分权限的情况,不仅要对功能树进行裁减,还要在裁减之后进行进一步判断,以决定具体哪些功能可以向当前登录的用户开放。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权限的使用如图6所示。当某一用户登录到系统时,系统首先辨识其用户类别,如系统管理员、员工及客户(这里客户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者,包括客户、供应商、真实货主或最终客户,他们可以借助现有的信息系统查看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信息)。如果是系统管理员,则可以进行维护岗位权限和客户权限设置,设置系统初始化参数、关键参数等任务;如果是员工,则可以执行与其所拥有岗位相对应的权限指定的业务过程。当企业组织架构、人员结构或者信息系统功能发生变更时,利用本系统很容易重新生成和调整系统和人员的使用权限。例如:企业设置了新部门或岗位,撤销了某些部门或岗位;人员岗位变动;信息系统增加了新功能及撤销了某些功能等。在这些情况下,不但要进行人事系统的正常操作,而且要由系统管理员重新对变更的岗位和操作进行权限设置。

2.3运输管理系统

运输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运输管理系统负责运输服务的计划、执行和监控的全过程。运输管理系统从功能模块上可分为接单、确定实际运作方式、运输工具登记、运输工具配载、签订运输执行合同、中转与在途处理、签收、结算及运费调整、运输成本分摊、客户单跟踪和运输工具监控等。该流程的具体过程包括:接单登记,确定实际运作方式,根据当时货物和车辆的情况进行车辆配载,实际装车后签订运输执行合同,开始监控运输工具,在对运输工具监控的同时对收货方收货预报,运输工具到达后进行签收。接单(客户单、提货单等)后去仓库提货,提货之后的客户单作为向客户公司索取费用的依据,而且根据客户单能产生相应的提货预报表,同时客户单也是进行批车、派车的依据;运输执行合同有很多种,如汽运、海运、空运和火运等,合同子系统中的运输合同管理相应的客户合同、供应商合同,而运输执行合同由运输子系统负责维护;签收包括到货时间是否正常、到货状态是否完好,以及有没有短少、残损、箱损和其他违约行为。此外,在途如果发生事故,则需要由发运分部进行现场管理,清点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进一步货损,与此同时收集原始资料,判断是继续运输还是更换运输工具(由此可能要进行签收,结束原运输合同并签订新的运输合同),根据违约情况和货物损坏情况决定司机应赔偿的金额。在运输管理系统中,运作方式包括空运、火运、路运等,为达到节省运输成本的目的,提出计划运作方式与实际运作方式的概念。计划运作方式指客户要求的运作方式,实际运作方式指物流企业实际采用的运作方式。在满足客户关于质量和时间等约束并征得客户同意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成本的运作方式来降低成本。同时,除整车和整箱运作需求之外,一般采用配载方案节省成本;配载优化采用基于启发信息的装箱算法,即以线路为启发信息、以容量优先和重量为辅的装箱Package算法。运输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间存在各种紧密的联系,具体如下:

(1)与合同管理系统之间存在按客户、供应商合同运输以及运费的策略调整等关联,接口主要涉及运输客户的主/子合同和结算单(包括承运方结算单和客户结算单)。

(2)与仓储管理系统之间主要涉及提货的地点和存货的位置,其接口以提货预报和收货预报的形式出现。

(3)为质量管理系统提供质量事故的原始数据,为进一步质量处理流程提供输入,其接口以事故总结(汇总)的形式出现。

(4)借助人事管理系统的人员部门、岗位、职位、地域分类完成相应的工作指派,其接口为给定地域、部门、职位员工产生的任务动态树。

(5)部分内部编码由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解析得到相应的外部名称。

(6)财务管理系统利用原有系统,其接口遵循财务软件的要求。除此之外,因为要监控运输工具和跟踪客户单状态,所以系统还包括短信部分,与这一部分的接口主要用于跟踪客户单的状态和监控运输工具。

2.4质量管理系统

质量管理系统主要是对物流运作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对物流运作提供指标衡量标准,以及发生质量事故后的事后处理,此外还包括对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投诉进行管理。对于质量事故,首先是从运输质量接口获得运营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事件的评定、分析和总结,联系相关客户进行事后的处理。质量事件中产生的残损品也在该系统中进行处理。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指定一系列运作指标,为物流运作提供指标衡量标准,并周期性地对物流运作进行质量评分,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处理相关的客户投诉和投诉相关单位也能促进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从功能模块上来说,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功能单元违约清单、质量事件管理、残损品处理、质量指标管理、客户投诉及投诉相关单位等。质量管理系统主要分为违约管理、投诉管理和质量指标管理三大功能模块。

(1)违约管理包括违约清单、事件管理和残损品管理三个子功能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及时跟踪运营质量事件,并对质量事件的监控、后期进行处理。1)违约清单是对运输任务所有发生违约事件的清单列表,包括质量事故、残损品情况、对客户违约、对客户赔付和供应商违约、对供应商索赔等情况的概况查询。2)事件管理是对质量事故的及时跟踪,以及对质量事故的事后处理。3)残损品管理是对运作过程中出现质量事件的所有残损品的跟踪处理。

(2)投诉管理包括客户对公司投诉、公司对外投诉和公司内部投诉三个子功能模块。1)客户对公司投诉是在发生客户投诉的情况下,本公司对投诉事件的全程处理。2)公司对外投诉是本公司对往来合作伙伴的投诉统一出口,所有对外投诉都在此进行管理。3)公司内部投诉主要完成公司内部个人投诉及分部部门间的投诉管理。

(3)质量指标管理通过质量指标设定、确定运营数据、确定指标比率、质量指标得分四个环节,完成对各运作分部每月的质量评分,从而促进公司各分部更高效地运作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5仓储、装卸搬运、劳务、保险、物业管理系统

前文重点介绍了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合同、人事、运输和质量等模块的信息管理子系统,下面简要介绍其余几个模块的信息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1)仓储管理系统

主要完成对货物出库、入库的管理以及对仓储库存货物的管理。其中,货物入库的初始条件是有空库位,然后再调度批仓;货物的出库首先看是否有足够的货物可供出库,然后再对出库的顺序进行规划(同一库区同时装卸的运输工具不能太多,因此库区内的货物装载顺序需要进行规划,而且可能到多个库区提货,运输工具上货物的装载顺序也需要进行规划)。对货物状态的管理包括查库的日期、人员、库号、查库的内容、查库的结果及人力成本,盘点是对仓库进行核实货物的操作。整个仓储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存放的货物进行有效管理,支持运输、劳务、加工、配送等业务的服务模块。从功能模块上来说,整个仓储系统包括的功能单元有出库作业、入库作业、库存管理、货物状态管理、货物盘点等。

(2)装卸搬运管理系统

包括装卸管理和搬运管理。装卸管理分为运输装卸和仓储装卸。运输装卸是在仓库装/卸货,多段运输中的装/卸货过程中对装卸队的绩效、计费进行管理;仓储装卸是在自行管理的库区为出入库的车辆出具装卸作业单、安排装卸队,并对装卸作业进行指标管理,对装卸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对装卸的效率进行控制。装卸的计费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计费单位(t、件、m3、车次)进行装卸计费,并根据装卸货物的类型提供不同的计费标准。装卸管理亦包括对装卸工、仓管员、现场人员绩效进行记录,以便为人事系统中的员工作业量统计提供数据。搬运管理是对仓储货物在库区、库房内的存放位置进行合理调配,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绩效记录,并对客户、供应商进行搬运业务的计费。仓储管理从功能模块上来说,包括的功能单元有运输装卸、仓储装卸、装卸绩效、装卸计费,以及仓储搬运、搬运人员绩效、搬运计费等。

(3)劳务管理系统

劳务管理系统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对仓储货物进行质量抽检、报废作业,对货物的外包装进行加工、分拣包装、组合包装,以及对由于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造成损坏的外包装进行更换的行为。劳务子系统辅助仓储管理,提高仓储管理的服务质量,并对劳务作业人员进行绩效记录以及对客户、供应商进行劳务计费。从功能模块上来说,劳务管理系统包括的功能单元有质量抽检、报废作业、换箱作业和加工作业。

(4)保险管理系统

主要对物流企业涉及的运输和仓储业务提供保险服务,本系统主要考虑业主将保险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的情况。保险从收支类别的角度可以分为支出保险和收入保险,从业务类别的角度可以分为运输保险和仓储保险。物流企业一般以年度为单位统计和预测本企业未来一年的运输和仓储业务量,保险公司协商一个保险包络价格,是为支出保险;在与客户发生运输和仓储业务时,收取车辆运输保险和在库货物保险,是为收入保险。物流企业以规模经济形式赢得保险差额利润。

(5)物业管理系统

物业服务是仓储服务的辅助服务。物流公司在为业主提供仓储服务的同时提供物业服务,包括提供给业主的办公和住房服务、水电暖代收服务、保安保洁服务等。

3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与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本文提出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和系统设计,以某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背景,开发了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

(1)在企业微观运作层面,提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计划—运作—控制管理模型。其中:①计划主线,以合同作为运作依据;②运作主线,全面拓展并集成物流管理业务;③控制主线,依托质量管理和合同指标管理对物流服务质量进行管控。

(2)在基础信息和管理标准方面,提供完整的基础信息和管理指标体系,为业务的集成运行和系统的无缝集成提供支撑。

(3)在计划管理方面,提出基于项目和业务的合同管理方法,规范物流运作的业务规范、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为业务分析和数据挖掘提供明细的主题分类。

(4)在系统集成方面,将企业人事管理、业务项目管理、系统权限管理、员工绩效管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人、责、权、利的整体集成。

4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某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型,开发了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在企业经过长期实施应用,效益显著,成为企业运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及运作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树立形象、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和运作、规范企业的业务流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服务客户需求为宗旨,然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服务方式的差异性。尽管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和业务的合同管理方法,但是不同业务的相似性和特殊性分析,以及与相应业务相关的分类、描述和组织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邓延洁黄必清颜波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qywlgllw/64747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