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雷击的气象要求研讨范文

雷击的气象要求研讨范文

时间:2022-12-27 05:02:06

雷击的气象要求研讨

作者:徐远波尹恒单位:湖北省十堰市气象局新疆博州气象局

物理量场分析

雷暴作为一种特殊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发生发展与暴雨及其它灾害性天气有其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由于雷暴的时间生命期更短,尺度更小,其发生主要是与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积累有关,因此对其物理量场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与大气不稳定能量有关的物理量。

1沙氏指数和K指数场分析

沙氏指数和K指数多年来在气象上作为判断对流性天气的大气层结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在研究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的强对流性天气(包括雷暴)过程中,一直起着很好的判据作用。通过对08年8月3日08时沙氏指数场和K指数场(图2)分析发现,十堰市及武当山地区已处于明显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区域,其中沙氏指数的0℃线基本处于十堰地区的西北部边界,十堰市及武当山一带的沙氏指数在-2~-3℃之间,表明随着低槽的东移,大气由层结稳定进入到层结不稳定地区,同时这一带的K指数达36,且越往东边,指数越大,表明层结越不稳定。随着低槽的东移,高空层结稳定的大气不断进入到层结不稳定的环境中,进一步激发当地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和发展,促使雷暴的发生。

2假相当位温场分析

假相当位温即Δθse(850-500),作为不稳定能量的重要判据,其变化一直是衡量对流能否发生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连续几天的假相当位温场的变化看,8月2日08时为5℃,20时达9.5℃,8月3日08时为3.5℃,表明自2日08时起,大气层结中一直维持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寿绍文等指出:假相当位温场及其垂直结构也是判断大气不稳定度的必要工具,只有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的区域(即第二条件性不稳定区),才能促进强对流的发生。从3日08时假相当位温的垂直剖面图上分析(图3),可明显看出随着高度的增加,假相当位温逐渐降低,表明这一带的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雷暴天气已基本处于一触既发的状态。到3日20时,即雷暴天气发生后,假相当位温已减小为-10℃,表明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已得到明显的释放,大气层结由不稳定状态转为稳定状态。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产品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外开展气象服务的重要工具。从整个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看,这次雷暴天气主要是移入性回波造成,从雷达回波的组合反射率产品分析,回波强度强,最强在50~55dBz。但范围较大,大部分回波强度在35~40dBz,移动方向总体呈西北向东南移动,与高空天气形势的演变基本一致。从雷达回波移动的时间上分析,雷暴发生的时间基本与回波主体移动的位置基本一致,表明对于移入性回波来说,基本可以从回波主体移动的位置来预测雷暴的发生,同时还要注意雷暴原地是否有局地对流性回波生成,局地对流性回波与移入的回波是否有合并一致并加强的趋势。

武当山特殊的地形作用分析

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特殊的地形使其具有显著小气候特征,气温随海拔高度递减明显,降雨量随高度增加明显。武当山客运索道位于主峰天柱峰的东南麓琼台,从索道底站到索道上站海拔高度为800~1500米之间,索道全长1510米,高差达645米,为一相对高差较大的狭长带状区域,尤其上站三面群山环绕一面向南开口为相对陡峭的地形,也是武当山雷暴的集中区。武当山索道一带地理位置较特殊,一是高差悬殊大,小气候特征显著;二是索道四周山高谷深,有助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生成和发展。夏季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气象灾害频发,多坨子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气象灾害,尤其是从4月下旬至8月为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多发期,对索道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是武当山索道重点防御的天气之一。

小结

通过对武当山此次雷击事故的气象条件分析表明:

①引起此次雷击事故的雷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高空的低槽与中低层低涡共同作用形成的,属于较为典型的“北槽南涡”型。

②从物理量指数分析,此次雷暴天气发生前,雷暴发生地存在着较明显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同时不稳定能量的不断积累共同导致了此次雷暴天气的发生。

③从雷达回波分析看,此次雷暴天气属于典型的大范围移入性回波,回波主体的移动位置与雷暴发生的时间基本吻合。

④武当山特殊的地形和地质环境也是此次雷击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被举报文档标题:雷击的气象要求研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qxzhxlw/6139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