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范文

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范文

时间:2022-02-23 11:20:38

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表象,其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黄河三峡景区凭借其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已成为黄河流域最著名的景区之一。受河谷地带的基础性影响,其资源类型、空间结构、游览线路等表现出典型的空间特征,深刻影响着景区旅游空间格局。借助ArcGIS空间网络分析模块和Excel平台,对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基尼系数高达0.755,分布均匀度仅为0.245;采用最邻近指数和Voronoi多边形的变异系数分析空间分布类型;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空间分布均衡性,运用β指数、γ指数和α指数刻画空间连接度。结果表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匀度低,呈多中心集聚分布。这既有利于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又可以减弱区间屏蔽作用等外部不经济性。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密度低,空间联系较弱,通达性较低。各景点之间的直接连接较少,旅游路线多为单线往返,缺少串联各个景点的环形线路。

关键词: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均衡性;通达度;黄河三峡景区;甘肃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物质条件〔1〕,是旅游区域吸引力产生的核心因素,作为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其空间结构深刻影响着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的性质、程度与发展战略〔2-3〕。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资源在空间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4〕,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旅游资源空间通常表现为点、线、面的空间组织关系,“点”即旅游资源分布地,旅游线路则是连接各资源点的通道,“面”,即景点(景区)以空间斑块形式镶嵌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基质上〔5〕。国内外学者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布局模式、空间分区、要素结构和交通网络结构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朱竑探等〔6〕探讨了全国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解析了影响分布格局的原因;卞显红〔7〕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潘竟虎等〔8〕对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进行了计量地理分析,指出中国A级旅游景点呈凝聚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均衡度低;王硕等〔9〕分析了甘肃省162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了“区域集聚,线性分布”的空间结构模式;马晓龙等〔10〕研究发现,我国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张锦河等〔11〕对皖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通性、通达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齐欣等〔12〕应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王恒等〔13〕对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进行了研究;乔学忠等〔4〕对桂林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通达性等进行了分析;覃文敏等〔14〕应用路阻函数对新疆3A级及以上级别景区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新疆3A级及以上级别景区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宏观尺度,在中微观尺度上主要研究了小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概况,涉及小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旅游资源贫乏、边缘化特征明显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更少。

1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黄河三峡概况从流域相关性、旅游相关性和线路相关性的角度出发,将黄河三峡主河道的所在流域(主要是3大支流———大夏河、洮河和湟水河)划归为黄河三峡景区。景区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景区内黄河全长107km,其一级支流有大夏河、洮河和湟水河,因黄河穿越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3大峡谷而得名。目前,在107km主河道上分别修建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电站在兰州西固区)4座水电站,因而形成了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3大人工湖泊。黄河三峡景区以炳灵湖、太极湖为中心,流域总面积5500km2,其中水域面积达150km2,在干旱的西北地区成为难得一见的奇观。现已开发的主要景点有40余处,涉及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炳灵寺石窟、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等(图1)。其旅游资源特点:①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优美。这里有宏伟壮观的石林奇观、炫目多彩的丹霞地貌、世所罕见的恐龙足印、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等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又有鬼斧神工的石窟、雄伟壮观的水电站、沉积肃穆的寺院、明柱素洁的清真寺等人文景观。②古文化底蕴浓厚,多重文化和谐交织。这里是全国回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中原文化与少数名族文化相互交织融合,在中国古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③民族风情浓郁,民族小吃声名远扬。这里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22个少数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风情。

1.2数据来源与方法旅游景点信息来源于《临夏州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修编)》和《临夏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整理出单体旅游资源43处,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旅游发展比较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26处旅游单体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2类。景点的空间位置借助GoogleEarth详细标定,面积较大的景点以其质点坐标代替景点坐标。GIS空间分析的底图来源于2007年出版的《甘肃省地图集》中1∶4250000的政区图,地理配准后数字化得到黄河三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图1)。借助ArcGIS10.0空间网络分析模块和Excel平台,用最邻近指数(用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验证其准确性)分析空间分布类型,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空间分布均衡性,用β、γ、α指数分析连接度,用通达度指数分析交通网络的通达性。

2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2.1空间分布类型通常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3种,一般选用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分析,此方法是由生态学家Clark和Evans于1954年最先提出〔15〕,并被认为适用于特定空间中点呈不规则分布的情形。此后,吴必虎〔16〕、马晓龙〔10〕等学者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定量分析了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最邻近点指数为点状目标的平均最邻近距离与随机分布中的平均距离之比。当NNI=1时,说明旅游资源点为随机分布;当NNI<1时,呈集聚分布;当NNI>1时,呈均匀分布。黄河三峡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6处,分布面积5556.4km2。根据最邻近点指数计算公式,得出黄河三峡旅游资源分布的最邻近点指数NNI=0.69,且<1,表明黄河三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属于集聚型分布。由于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法所测定的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在界定标准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论〔17〕,所以本文引入了Voronoi图(即泰森多边形)来检验和确定黄河三峡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Voronoi图是对点集的一种空间分割方式,不同分布的点集可以形成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不同变化,通过计算点状目标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简称Cv值),可分析出点状目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系数是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 26个多边形面积的平均值为205.13km2,标准差为179.09km2,根据计算式得到Cv值为87.3%,即表现为聚集分布。变异系数进一步验证了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得出黄河三峡旅游资源集聚分布态势的分析结果。综上分析,可以推断出黄河三峡旅游资源空间上总体呈聚集分布。一方面,这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空间组织和对区外形成综合竞争力〔20〕,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便于景区旅游资源的联动整合开发。

2.2空间分布均衡性

2.2.1集中程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21〕。本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定量分析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G值范围为0~100,G值越大,旅游资源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旅游资源分布越分散。大黄河三峡旅游区中的26个旅游资源单体分布于5个县(市),根据计算公式得到G=60.6。如果26个旅游资源单体平均分布于26个县(市),则每个县(市)的旅游资源单体数为26/5=5.2个,此时G=44.7。G>G,说明黄河三峡景区的旅游资源单体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

2.2.2均衡程度分析基尼系数通常用来衡量居民收入分配的均衡程度〔22〕。在地理学中,基尼系数(Gini)是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23〕,其计算公式。式中:Gini为基尼系数;Pi为第i个县(市、区)内旅游资源单体的个数占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总数的比重;N为旅游资源分布的县(市、区)数;C=1-Gi-ni为分布均匀度。运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Gini=0.755,则C=0.245,表明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在5个县(市、区)中呈集中分布特征,且分布均匀度较低,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其中,永靖县内的旅游资源单体总数达14个,占旅游资源总数的一半以上;积石山县和临夏市各占5个,而临夏县和东乡县各占1个。永靖县旅游资源单体所占比重很高,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横穿永靖县而造就了它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优越,其旅游资源容易开发;另一方面是因为永靖县较其他几个县经济发展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而东乡县“六山六沟”的地形,加之落后的经济,严重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2.3连接度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映射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一个方面,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旅游是否能科学组织,还取决于各资源的连通状况。连接度是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10〕,黄河三峡景区旅游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表征了各旅游资源点之间客流联系的可能性(节点间有无直接的交通连接)。

2.3.1β指数β指数是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目,是对网络连接的度量。

2.3.2γ指数γ指数是度量网络内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比率的指标,用来反映一个区域网络中的连通发达程度〔25〕。式中:γ表示交通网络的连通发达程度;L表示交通网络中边的数;P表示节点数。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一般在0~1之间,当节点之间无连线时γ=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与其他节点有连线,此时γ=1。γ指数大小与节点层次无关,计算时不区别节点层次〔26〕。由上述公式得到γ=0.53,表明黄河三峡各旅游景点之间的连通程度较低,交通网络密度低。

2.3.3α指数α指数是衡量网络中回路性的指数,计算公式。α的取值范围一般在0~1之间。旅游交通网络的回路性与客源地节点层次无关,因此,在计算α指数时不分节点层次〔27〕。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α指数为0.28,表明黄河三峡景区的交通网路回路指数处于中下等水平,旅游资源之间的连接比较单一。

2.4通达度分析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间移动的难易程度,即每个节点出发到其他节点的通畅程度,表征旅游资源点之间联系的快捷性〔28〕。通达度指数是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平均距离。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了黄河三峡旅游景区主要旅游资源的通达度指数(表2)。黄河三峡旅游区26个节点间的平均通达度指数为54.97km,且有16处节点的通达度指数低于平均值。总体而言,黄河三峡景区主要旅游资源节点的通达度较好,像刘家峡水电站、白塔寺、太极岛、龙汇世界、刘家峡水上公园、莲花古渡、百年枣园、东郊公园等的通达性较好,其通达度指数均在50km以内,并且这些旅游资源多数在刘家峡周边,其原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其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刘家峡周边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积石民俗村、盖新坪、抱龙山森林公园、石海地质公园4个点的通达性较差,通达度指数均在70km以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游客进入景点。

3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1)旅游资源分区整合。针对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以“优先开发品质高、影响力大、分布集中的旅游资源”为原则,充分结合旅游资源类型和交通线路,将其空间结构划分为“三核、六区”(表3)。经过整合后,对旅游资源分散、品质较低的可以相互联合、协同开发、互补联动,共同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收益。(2)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依据核心-边缘理论,若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呈多核心,则应以各区域的核心为增长极,突出核心-边缘结构中的核心优势;应用邻近联动的方式,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并以旅游交通路线为廊道,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区域体系。对于那些分布比较分散、品质低的边缘区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核心景区形成旅游创新基地,并以逐步向边缘区域扩散联动的方式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最终达到壮大和提高整个旅游区域的旅游竞争力的目的。因此,黄河三峡景区可借助其多核心的分布特点,在继续加强发展核心区的同时联动边缘区,与边缘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整个景区的品质。(3)优化旅游交通网络。黄河三峡景区交通网络的连接性和通达性都比较差,这一特性一方面阻碍了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核心区与边缘的联动发展。因此,交通网络问题已成为制约黄河三峡景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要求在旅游区交通网络规划中,要建立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的交通网。同时,要提高交通网络的回路性。这就要在交通网络优化中完善旅游干线公路,不断完善支线公路,加强景点之间的通达性,避免单线往返,最终形成环状封闭式的旅游线路,这样可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提高旅游效益。

4结论

本文运用ArcGIS空间网络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方法,对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求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整体规划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最邻近点指数NNI和Voronoi多边形的变异系数Cv的分析发现,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通过集中程度和均衡程度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均匀程度低(基尼系数高达0.755,分布均匀度为0.245)。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虽然具有较好的集聚性,易产生集聚效应,增强了区间竞争性,但除了刘家峡和积石山这样较大的风景区能够较好地整合周边资源进行开发外,其他景区整合力度远远不足。一些独具特色的专项旅游资源,像炳灵寺石窟、恐龙地质公园被分割开发。因此,如何从宏观层次上,整合区内资源,均衡区内旅游发展,加强区间合作,减弱同质性资源替代效应和区间屏蔽作用等外部不良条件,促进整个黄河三峡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是旅游资源单体和连接这些单体的交通网络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单体间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并对地区旅游流的空间组织功能产生直接的影响〔29〕。通过β指数、γ指数、α指数和通达度测算,发现黄河三峡景区旅游交通网络连接性和通达性较差,路径比较单一,著名景点间的直接串接较少,多为单线往返,并缺乏较高等级公路的环型线路。黄河三峡景区中除刘家峡地区和临夏市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外,其他地区的交通网络连接度低,通达性弱。而交通网络的不通畅,必然会影响游客的可进入性以及游客的游玩时间和效率,这势必会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合理流量的交通网络已成为黄河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者:王录仓 杨志鹏 武荣伟 张宁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lyzypxlw/68763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