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范文

公共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范文

时间:2022-02-20 05:37:19

公共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摘要]我国民族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民族地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民生问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民族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扼要归纳了民族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民族职业教育;公共政策;民族地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较落后,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和少数民族实际,制定和实施了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其中,民族教育政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成为解决国内民族历史问题,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进步的基本国策。尤其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为提高民族地区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任务

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指导和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对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都做了明确规定,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2年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步骤,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

(一)民族职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民族职业教育是以民族地域文化为背景,通过进行专门的职业知识技术学习或技能培训,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和增强受教育者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创新意识、务实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将上述指导方针概括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求民族职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发展现代工业化、农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服务,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民族职业教育要紧紧抓住就业这个关键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文化技术教育。民族职业教育要服务于民族地区群众的就业、创业和民生问题,这是民族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因此,要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贯穿到民族职业教育的全部过程,增强民族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民族地区面临着解决贫困人口温饱、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科学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重任务。为此,国家陆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无疑,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1.民族职业教育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民族地区要走现代化发展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要培养适应现代民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紧缺人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偏低和实用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民族职业教育要为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民族地区绝大部分是农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要推动农民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的生产要求,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3.民族职业教育要为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服务。职业教育应当成为培养创业者的摇篮。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实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也应当培育敬业精神,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技能培训、敬业精神塑造、创业意识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讲话指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教育是民族的,要有民族的形式……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中也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课程教材问题,既要照顾民族特点,又不能忽视整个国家教育的统一性。”这就明确强调了国家教育的统一性和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一)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居住在中西部11个省区的广大偏远或贫困地区,民情、社情、地情各不相同

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适应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工农业生产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就必须重视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二)办学方向的特殊性

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农(牧)业生产、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需要。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上,应把培养有较高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新型农(牧)民和农(牧)业技术骨干作为主要任务;在专业设置上,要首先注重办好直接为农、牧、林业服务的专业。同时,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逐步发展为第二、三产业服务的有关专业。”

(三)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民族职业教育要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进行“实际、实用、实效”的科学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培养专业适应性、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要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条件,更好地与发展民族产业结合起来。

(四)办学模式的特殊性

民族职业教育要积极创新和改革办学模式,在办学机制、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和教材、实习实训、师资结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道路,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

三、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虽然有过一段历史曲折,但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迎来了蓬勃生机。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初建阶段

(1949年~1957年)1949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共同纲领》,将人民政府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任务。1950年,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是我国第一个有关民族教育的法规性文件。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了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仅仅经过几年的努力,中等专业教育就有了较快发展,全国陆续建成了上千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据统计,195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已达166万人。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曲折阶段

(1958年~1977年)1958年,一些地区的民族教育工作出现了偏差。1961年和1962年,中央先后在西北地区民族会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检查和纠正了在民族教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66年,学校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类学校长时间停课,文化教育几近荒废,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三)民族职业教育的恢复阶段

(1978年~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10月,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在《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薄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方针、内容和途径。中国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1980年,中国出现了3314所农业中学及职业中学,加上3069所中等专业学校、3305所技工学校,使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224.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

(四)民族职业教育的跨越阶段

(1993年至今)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积极发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使我国职业教育规范化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阶段。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全面描绘了中国教育的远景规划。其中提到: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三个重要文件相继,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新世纪的前进步伐。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民族地区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上升通道。

四、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地区逐步恢复和发展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从无到有建设了职业中学和高等职业教育。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明显改善,我国逐渐形成了覆盖广大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网络。

(一)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职业教育体系

1992年《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相继一系列政策,都明确提出了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计划并付诸实施。以新疆为例,1985年开始,新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到1990年,新疆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人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0%。1983之后连续5年,中央和自治区共拨职业教育补助835万元,专款用于示范性职业中学建设。据1992年统计,新疆少数民族职业中学从5年前的60多所增加到160所,少数民族在校生从5千多人增加到1万5千多人。这期间,新疆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推进区内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继续开展农村中学“2+1”职教班,并面向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免费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专项职业技能和常用汉语能力培训。

(二)促进“三教”统筹,形成“农科教”良性运行机制

以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为主要标志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许多民族地区在此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了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开展农村成人教育,抓紧扫除青壮年文盲,讲求实效地把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了一大批“过得硬,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中、初级技术人才。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在接受实用技术、科普知识的同时,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三)坚持改革,调整结构,实行教育三级分流

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通过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多种形式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提升劳动力素质、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促进群众就业、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五、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示范性强的骨干职业学校,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焕发活力。

(一)从实际出发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校校联合”办学模式。“校校联合”是指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借助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技能训练与就业渠道,培养学生和实现劳动就业。整合资源合作办学,是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布局,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共创双赢的新办法。

(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师,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学生毕业择优录取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这种“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深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欢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模式。

(三)扩展“大职教”思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的办学形式,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合作育人,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学校的职业教育集团,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形成了扩展“大职教”的发展思路。2009年,广西柳工集团、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与职业学校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验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成绩。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各地相继组建职业教育集团1048个,形成了教育与产业互相融合、衔接的局面。

(四)坚持民族特色办学,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要建立100所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以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这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2013年5月,《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发表,其中提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云南省民族中专学校多年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突出办学的民族特色和职教特色,确定了“办民族特色学校,育职业技术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服务”的宗旨和“面向少数民族、面向农村和面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原则。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多元一体认同的主渠道。

六、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和思考

2014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决定》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规划了改革创新的发展蓝图和策略,即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在新形势下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笔者认为需要重视以下主要问题:

(一)全社会要确立职业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每一位劳动者,以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为目标,推动我国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终身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尤其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调整和转型时期,在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促进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职业教育要重视加强内涵

建设民族职业教育要凸显职业教育的个性化特点和民族的特殊性。要在国家公共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内部机制体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改革上,着重完善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需求的职业教育集团

由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人们对民族职业教育认识不足、民族职业教育学校规模偏小、教学条件落后、民族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方向不明确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等等,制约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民族职业教育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持是一方面,如,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完善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这些都将有效整合民族教育资源,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产生就是以促进劳动力再生产为使命。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进步。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民族职业教育将为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作者:郭平原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共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gzclw/7024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