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研究范文

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研究范文

时间:2022-05-20 10:04:13

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研究

[内容提要]

在融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的舆情传播出现新的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单周期“正态曲线分布”。本文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模型,基于案例实证分析建构网络舆情演化的单周期模型和多周期模型,以此探究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问题。

[关键词]

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协同治理;多元主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融媒体发达的网络社会,也是公共危机频发的风险社会,诸如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复杂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公共危机舆情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过程。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融媒体时代公共危机舆情传播的新范式。

一、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模型构建

在传统公共危机管理中,阶段分析理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实用理论。比如,斯尼德和戴生提出的危机管理二阶段模型,努纳马科等人提出的危机管理三阶段模型,罗伯特•希斯提出的“4R”模型,查尔斯和金提出的四阶段模型,史蒂文•芬克提出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尤里埃尔•罗森塔尔等人提出的“PPRR模型”,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的“MPRR模型”,布兰克利提出的危机管理五阶段模型,米特罗夫提出的五阶段模型,诺曼•R•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型。其中,生命周期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对探究融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在1986年出版的《危机管理:对付突发事件的计划》中首次提出,把危机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前期症状阶段(Prodromal)、急性阶段(BreakoutorAcute)、慢性或后遗症阶段(Chronic)和治愈阶段(Resolution)四个阶段,也就是危机的潜伏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也可以称之为危机的酝酿期、爆发期、扩散期和解决期。

在融媒体时代,伴随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不论是在公共危机的爆发期、持续期,还是公共危机的解决、评估和修复期,各种内外部因素都会作用于网络舆情的演变,致使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演变是一个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过程。网络舆情在潜伏中萌芽、成长、扩散,提升了网络舆论的现实影响力。现借鉴生命周期理论,重新审视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探寻内在的运行规律,构建从萌芽到沉寂的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模型。这种类似统计学上“正态曲线分布”的网络舆情生命周期模型反映了网络舆情的演变态势和动态规律。在图1中,横坐标是时间序列线,表示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时间变化(T),纵坐标是网络舆情的实际影响程度,表示公共危机形成网络舆情过程中的热度或强度状况。曲线A-G表示随着时间变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状态。该网络舆情曲线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其中A-B段是酝酿期,B-C段是生成期,C-E段是扩散期,E-F段是消解期,F-G段是沉寂期。

每个阶段之间是一个舆情变化的拐点。该模型的特点是公共危机的发展过程相对较长,随着时间的变化,媒体报道和网民评论的数量由少变多,经过峰顶后又由多变少,最后几近消失。“正态曲线分布”模型基本体现了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消失的整个过程,能够完整地诠释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消长过程。一是危机酝酿期。公共危机信息一般分散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诱发舆情的信息起初散见于BBS论坛、新闻转载、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和微信中,传播主体也比较分散,尚未形成舆情的“涟漪效应”。但是征兆往往稍纵即逝,难以捕捉,及时发现潜在危机因子的酝酿与显露就成为危机预警的首要任务。如果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协同主体能够准确预见公共危机的部分舆情信息,即可从源头上有效干预。因此,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是最佳的危机管理路径。二是危机生成期。原本处于离散状态的舆情信息,在某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集聚现象”,在短时间内被广大网民所关注,形成广泛的网络舆情和舆论影响力。在这个阶段,公众处于对网络舆情的认知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观点或意见。

政府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权威信息,把握网络舆情走势,对于缓解网络舆情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政府和危机责任主体没有反应或者反应滞后,也就错过了缓解网络舆情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节点。三是危机扩散期。融媒体关注度迅速提高,不仅融媒体和网民热议公共危机事件,传统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加大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力度。在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扩散期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公共危机的处理结果是否化解了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利益冲突,是否满足了涉事民众的利益诉求,是否被公众或网民所接受。否则,网络舆情将会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阶段性发展出现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高潮,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公共危机的有效解决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四是危机消解期。危机事件的各方之间经过多轮“博弈”,达成相互妥协或者依法解决,公共危机逐渐解除。在这个阶段,一些从网络舆情传播中概括出来的符号化、概念化的“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指代性热词,并且固化,对公众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重要影响。五是危机沉寂期。随着公共危机处于评估和修复期,网络舆情也基本消退。政府和责任主体也需对危机过程和网络舆情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为网络舆情研判提供有效依据。虽然网络舆情逐渐处于沉寂期,但它对涉事责任主体、政府组织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长远的。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舆情一段时间后,如果伴随危机事件出现新的议题,网络舆情在沉寂后将有再次爆发的风险,进入新一轮的扩散期。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复杂多变、不确定的过程,体现了网络舆情系统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在实践中,公共危机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并非像上面所述的那样,是单一的、对称的“正态曲线分布图”,而是比这种模型要复杂得多,模型的类型也比较多。

二、基于实证分析的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演化模型

研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可以结合“百度指数”中的“舆情洞察模块”进行大数据统计,通过“关键词搜索”形成具体公共危机事件的头条新闻“指数曲线”。现用该指标曲线来表示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这不影响本研究目的。因为根据相关实证研究,“媒体新闻关注度”与“网络舆情关注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显著,两者成正相关。现结合具体的公共危机案例,将公共危机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进行归纳与分类。

(一)网络舆情演化的单周期模型该模型是指在公共危机的网络舆情经历了一个形状或规则或不规则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单个周期的“指数曲线图”。与传统的危机舆情“正态曲线分布”相比,网络舆情单周期模型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网络舆情的演变曲线是一个完整的单周期,曲线末端在舆情消解期通常有一条“时间长尾”;网络舆情持续的事件较长;网络舆情的强度加大,影响范围更广;网络舆情的指数曲线图更加不规则;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两种舆情融合叠加,形成“融合舆论场”。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发现,如果“指数曲线”的形状规则与传统的“正态曲线分布”模型类似,则称之为对称模型。如果“指数曲线”的形状不规则,则称之为非对称模型。1.单周期对称模型该模型表现为一个形状对称、相对平滑的“指数曲线”,它代表了公共危机完整的网络舆情系统。

该模型显示了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在网络舆情治理上有效合作,使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相对平缓。如果网络舆情治理无效或失当,即使是公共危机的“一般事件”也会变得相当复杂,不断产生次生舆情灾害,从而形成影响力更大的公共危机事件。这对政府组织的协同治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模型涵盖了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和网络事件类等事件类型。案例一:2014年12月29日发生的清华附中工地坍塌事故(见图2)与该案例舆情“指数曲线图”相似的还有2014年发生的“5•10”杭州垃圾焚烧项目致民众聚集事件、2015年发生的“12•20”西安医生手术台旁“自拍”事件等。案例二:2014年发生的“8•2”江苏昆山工厂爆炸事故(见图3)与案例一的“指数曲线图”不同,这次事故的“指数曲线”在对称图形之外出现一条“长尾”,这是媒体在后续报道伤亡情况和追责情况等信息时所引发的舆情。“长尾”舆情之所以表现得波澜不惊,是因为媒体报道的信息符合心理预期和社会预期,没有催生更强烈的网络舆情。2013年发生的“4•20”四川雅安芦山县7级地震的舆情“指数曲线图”同样具有类似的“长尾”。2.单周期非对称模型与单周期对称模型相比,该模型的突出特点是舆情“指数曲线”的形状不对称,具有较多反复涨落的现象。由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效度和网络舆情的引导水平不同,“指数曲线”就会呈现不同的形状。

该模型涵盖了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和政府公权类等事件类型。案例三:2015年6月1日深夜发生的“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见图4),这是一起公共危机舆情协同治理成功的范例。在这起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中,竟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网络谣言,实属罕见。这也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结果。这种积极、有序的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方式为今后发生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或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舆情治理经验。此外,属于单周期非对称模型的公共危机事件还有:2014年发生的昆明火车站“3.1”暴恐事件、2014年3月21日发生的山东平度村民被纵火烧死事件等。案例四:与对称模型中的“长尾”一样,非对称模型中的“指数曲线”也会在非对称图形之外出现一条“长尾”,这是融媒体和社会对事件或事故持续的关注所引发的舆情。有的“长尾”舆情表现得相对平静,也有的“长尾”舆情表现得稍有波澜。比如,2013年8月10日发生的山东平度陈宝成被刑拘事件和2014年发生的山东招远“5•28故意杀人案”等。

(二)网络舆情演化的多周期模型该模型是指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指数曲线图”经历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形状对称或者不对称的演变周期。多个周期共同组成了公共危机事件完整的网络舆情系统。它一般出现在公共危机的“较大事件”或“特别重大事件”类型中。与单周期模型比较,多周期模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网络舆情持续的时间更长,一般在主要舆论结束后会持续形成一条“长尾”;网络舆情的强度更强,传播范围更广;网络舆情的指数曲线陡缓交替,形状更加不规则;媒体的“融合舆论场”与公共危机事件本身互相作用、互为影响;次生舆情有力助推媒体的新闻报道,不断产生新一轮的网络舆情周期;大多数主流媒体参与其中,头条新闻占比增加。1.多周期对称模型该模型在舆情“指数曲线图”上呈现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形状基本对称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类似于传统的舆情“正态曲线分布”,第二个周期是第一个周期在舆情基本结束后又因“新情况”而引发后续的舆情涨落,形成了第二个周期。之后,随着“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还会呈现多个形状基本对称的网络舆情周期。与单周期对称模型相比,它显示了公共危机的演变过程更加复杂,难以预测,也显示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突发性,增加了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难度。该模型涵盖了政府公权类、事故灾难类等事件类型。

案例五:2015年1月发生的黑龙江讷河监狱囚犯猎艳事件与该模型“前低后高”的两个周期不同,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不雅照”事件的舆情演化则呈现出“前高后低”两个周期。案例六:2014年12月31日深夜,上海外滩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是一起突发性社会灾难事件(见图8),其舆情形成了4个相对完整的周期。2.多周期不对称模型该模型的舆情“指数曲线图”呈现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形状不对称的周期。每个周期都因“新情况”而引发复杂的舆情涨落。与多周期对称模型相比,该模型显示了公共危机事件演变和网络舆情演变异常复杂性,也预示着政府组织之间的协同治理没有实现。对于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而言,它的舆情周期有多个,每个周期持续时间也较长。但是,如果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成效显著,即使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它的舆情周期相对较少,形状也较为规则,每个周期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该模型涵盖了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和政府公权类等事件类型。案例七:2014年10月14日,云南晋宁县发生征地冲突事件,导致8人死亡,18人受伤,是一起较大的群体性事件(见图9),迅速引起各种舆论的强烈关注。与案例七类似的还有2013年8月发生的上海法官集体事件和2014年7月18日发生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事件,它们的舆情曲线图也呈现出类似的多周期不对称模型。案例八:2013年11月22日发生的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因融媒体和公众质疑较多,其舆情“指数曲线图”(见图10)呈现出:舆情周期较多,涨落较为明显,形状不规则,舆情持续时间也较长。与案例八类似的舆情“指数曲线图”还有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见图11),其舆情更为复杂,伴随新闻头条关注度的提升,网络舆情也比较尖锐,持续时间更长。

三、典型案例的公共危机舆情解析

这是发生在2015年深圳“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的舆情“指数曲线图”。由于这是一起特别重大的生产安全事故,被国内融媒体和网民广泛、持续关注,因而舆情“指数曲线”比较复杂(图12),呈现出网络舆情演化的多周期模型。但实际上,它是单周期对称模型,只不过由于媒体的长时间关注,在对称图形之后留下了一条网络舆情在消解期的“时间长尾”。与四个月前发生的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所产生的复杂的网络舆情多周期模型相比较,深圳“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的网络舆情单周期对称模型则显示了这是一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成功范例。一方面,事故发生当天,各方救援行动快捷高效,全力救灾和救人;另一方面,救援指挥部自事故发生当天起连续举行10场新闻和情况通报会,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本着“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公开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第一时间掌握的一切准确信息,认真回应、解释和说明舆论关注的问题(比如救援情况、失联人数、事故原因等),并对失联人数的多次变更做出真诚的解释。尤其是在第十场新闻会上,深圳市党政负责人集体鞠躬向社会作出诚恳道歉,迅速在网络舆论场获得认可。在深圳山体滑坡10天之后,网络舆情相对平静。又经过半个月之后,网络舆情因关于“深圳山体滑坡嫌疑人在逃、有奖举报嫌犯、事件理赔”等头条新闻进入三个相对平缓的舆情周期,这反映了政府的协同治理有序进行,没有引起进一步的舆情反弹。这说明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在公共危机舆情的协同治理上成效显著。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宏观系统主要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是公共危机事件演化过程的子系统,它主要由危机事件的利益相关者组成,比如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中立者、支持者、旁观者等要素组成。二是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演化的子系统,它由网络舆情主要参与者组成,比如部级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及其网站、微博、微信,门户类新闻网站,政府组织及其公共部门网站、政务微博、官方微信,地方传统媒体及其网络媒体,网民及网络舆论领袖,专业视频网站等。上述子系统及其要素共同构成了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实际案例中,这两个子系统及其诸多元素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形成一个有序运动的宏观系统,通过子系统间的竞争与合作,集体运动、协同互动,共同推动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演变。

作者:武超群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gwjgllw/69384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