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分析(3篇)范文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分析(3篇)范文

时间:2022-08-19 04:21:09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分析(3篇)

第一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中易出现的风险因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产妇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结果: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后,产妇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显著下降。结论:对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有目的地进行风险管理,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0月收治产妇150例为对照组:其中手术分娩82例,经阴道分娩68例;平均年龄(28±4.25)岁;孕周37~40周;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31例,高中及高中以上119例。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产妇150例为观察组:手术分娩72例,经阴道分娩78例;平均年龄(29±4.83)岁;孕周37~41周;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28例,高中及高中以上122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如年龄、文化程度、孕周、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法:全科制定了统一住院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和健康教育评价表,由一名年资高的副主任护师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产妇进行入院的统一入院宣教后,由护士长进行效果的评价。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根据的是全国医院协会“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要求产妇及家属主动参与护理安全管理。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每个月分析护理过程和环节,不断识别新的护理安全隐患,从健康教育评价表中、产妇满意度发放表中、出院患者随访中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护士长及护理质控小组成员运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组织进行质控及缺陷的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和柏拉图分析问题,做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χ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的标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满意度、护理纠纷和护理缺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讨论

不安全因素分析:

①人员因素分析:产科工作的专科性强,技术要求高,风险高、压力大、夜班频繁、人员编制不足导致无法排双夜班,注意力容易分散。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新生儿沐浴水温不恒定,易发生烫伤婴儿事件,并且需对婴儿进行一些专项医疗护理操作(沐浴、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时交接流程不合理,内容不够细化,同时母婴暂时分离制度不健全。专业技术操作等问题导致母婴意外创伤。特别是助产士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母婴健康,如产程进展的观察,接产时的接生手法、产后新生儿的处理等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新生儿的意外发生。部分护理人员由于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回答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时态度过于简单、冷淡,引起家属的不满而发生投诉事件[1]。产妇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同时疼痛的刺激会影响产程的正常进展。

②设施因素分析:病房走廊没有安装扶手,很多病房都是木地板,有水时特别容易滑倒,有卫生间的病房相对较少,而有卫生间的病房内缺少扶手,地面过湿也易滑倒,夜间如厕时光线差,产妇行动不便,特别容易出现安全隐患[2]。床位都是狭窄的单人床,无护栏,同时不能按照舒适度进行高低的调整。配餐室用电负荷过重,并且有些家属为了方便,直接在病房使用电热壶等。由于产妇较多,床位紧张,陪护人无法得到适当的休息,容易产生疲劳感及不满情绪。

③文书因素分析:法律意识淡漠,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对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文书法律效应重视程度不够[3],如记录不及时、新生儿性别写错等。由于助产士层级分配的情况,易发生对分娩过程记录不详细及描述不准确。

三、护理风险对策

①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加强管理。不仅改变排班模式,合理机动地排班,将产房夜班按照层级进行双人负责制,同时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平静的、温馨的工作环境,消除或减轻紧张心理,提高护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②“产科母婴暂时分离管理制度”由产科制订,对交接流程及交接内容进行细化,要求对婴儿进行医疗及护理操作(需母婴暂时分离)时,如沐浴、新生儿疾病筛查、游泳、新生儿抚触等,护理人员必须对护理项目进行详细告知并获取婴儿产妇同意,抱婴儿离开前,需在《产科母婴暂时分离同意告知表上》签名。

③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及理论水平。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能以及急救仪器操作规程、专科知识的培训及考核,按照N0~N4层级进行,以使全科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

。④积极开展优质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位责任护士分管8例产妇,我科不仅将健康宣教内容细化[4],而且相对固定责任护士,向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不仅强调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耐心解释产妇及家属疑问,建立和谐的护患沟通形式。

⑤改善硬件服务患者,包括加强医疗设备维修,更换陈旧设备,配置较宽大的床,病房外的走廊统一配备了扶手,卫生间均配备扶手及防滑垫。同时我科在病房内、走廊外均制作了温馨、甜美的各种提醒安全告知标识,提供安全、温馨的住院环境。婴儿洗澡间设置家人观看区,更换热水器,使其温度可控,婴儿洗澡和其他操作时家人可通过玻璃窗观看全过程,在婴儿游泳时家人可以全程陪伴,加深亲情交流。

⑥培训产科护士《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明确护理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加强护理管理,发挥护士长的职能作用,对年轻护士做好文书的指导及帮助。总之,护理风险管理贯穿于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及潜在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郭晓琴,刘晓英,韩芳,等.产科护理风险规范在新护士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2B):463-464.

[2]敖巧敏.产科病区孕产妇跌倒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12):21-22.

[3]付巍,黄捷,谢丹,等.强化护理安全防范意识以提高护理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2):2208-2209.

[4]洪雅华.健康宣教对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68-69.

作者:宋菲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二篇:精神患者饮食中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障碍患者饮食不安全因素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及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饮食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饮食突发意外事件、护理满意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理能力、掌握安全饮食意识、掌握心理状态表达)。结果风险管理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7.0%,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组患者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生活自理能力掌握率、饮食安全意识掌握率、心理状态表达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而饮食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饮食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饮食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

风险管理;精神障碍;饮食;不安全因素;效果

精神障碍在精神科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现代临床采用常规护理精神障碍患者,虽然可以减轻患者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但是长期常规护理不周到会造成患者出现其他危险的动作情况发生[1]。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机能失调,除表现在行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等方面的障碍外,在饮食方面也常表现异常,如果护理不当,必然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意外[2]。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是十分重要的。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情况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的管理。作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障碍患者饮食不安全因素中应用,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及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饮食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100例患者中年龄18~75岁,平均(47.6±7.5)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5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0例,反应件精神病21例,脑动脉硬化伴发精神障碍14例。其中拒食82例,贪食、异食18例。风险管理组100例患者中年龄21~74岁,平均(48.3±6.9)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5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2例,反应性精神病25例,脑动脉硬化伴发精神障碍12例。其中拒食85例,贪食、异食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饮食障碍原因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及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饮食护理风险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1)患者评估:多因患者的精神症状所致。如幻觉、妄想症状;抑郁型患者情绪低沉,少言寡语,易出现拒食行为;痴呆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

(2)家属评估:通常因患者家属缺乏对饮食不安全因素的认知,不积极配合治疗所致。家属难以接受患者有精神方面的障碍,漠视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或家属对治疗不理解、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对患者一些抗治疗的行为视而不见,缺乏监护力度。

(3)护理人员评估:因科室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知识不牢靠,临床经验匮乏,法律意识淡漠所致。并对规章制度落实欠佳、工作责任心欠佳、预见性欠佳和约束精神病患者安全性欠佳。

1.2.2风险管理的措施

(1)组织管理:要加强成立科内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组成,科护士长担任组长。加强监督和管理,患者出现拒食或饮食障碍时,及时逐级上报,并审时度势,召集专家开展会诊。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法律知识,规避风险,分析护理期间存在的缺陷,查找饮食管理的漏洞,人人参与细节管理,对易出现风险的患者加以提示,并注意叮嘱护理人员特别对待。注意新老护士的工作搭配,合理排班,确保患者安全[3-4]。

(2)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的常规饮食护理指导,观察组中,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症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入院早期护理: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向家属耐心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详细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如生活习惯、疾病情况等。在患者住院后给予患者分发糕点、零食等,对于由于幻觉而产生拒食的患者,护理人员在患者旁边大声进行指导及提醒,干扰患者的幻觉行为,保证患者的正常进食[5];②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者的唠叨及抱怨,引导患者适当发泄心中不良情绪。在交流中护理人员要记录下患者的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性格特点及社会应激能力,为以后出现不和谐的局面做好应激准备[6]。对于患者提出的些许问题护理人员要耐心给予指导解释,如果患者觉得饭菜有毒,可适当与病友进行更换,从而取得患者充分信任。部分患者会出现家属离开时,认为家属抛弃自己,从而情绪低落,无心进食,对于这样的情况,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树立患者自信[7-8];③饮食护理:协助患者进行饮食前的卫生处理,比如洗手等,在患者进食时严格监督患者的进食量。对于少食或者拒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与之沟通,劝导进食,合理满足患者的某些事物要求,合理搭配保证色香味俱全,充分激发患者食欲。对于进食量过大的患者,给予其提供一个相对人少,安静的饮食环境,进食期间要与其他病友分开,避免兴奋而出现暴饮暴食。护理人员还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进食量,叮嘱患者细嚼慢咽,饭后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从而降低他们对于食物的欲望[9]。

(3)饮食原则:①应鼓励症状较轻的神经性厌食患者进食,饮食可流食、半流食为主,最初能量供给只需占正常能量的50%左右。如牛乳,酸奶、豆浆、粥、面条、面片、馄饨、面包、饼干等细软易消化食物。宜少量多餐,每天不少于8次。病情好转,能量供应缓慢增加至正常供给量,饮食种类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②供能营养素占每日总能量比例可同正常人相同;③每日液体供应量为4.18kJ(1kcal)mL,维生素和矿物质按正常需要量供给。④对单纯摄食量增加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需控制餐次及摄食量。应少量多餐,每日餐次至少6次以上,严格控制每餐摄食量。症状好转后,逐渐减少餐次并增加每餐摄入量。加餐宜用点心、水果、牛乳、酸奶、饼干等食物。⑤多鼓励进食,饮食多样化,色香味要齐全,对于营养不良者,应供给足够营养素与能量,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1.3观察指标[10-11]

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饮食突发意外事件、护理满意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理能力、掌握安全饮食意识、掌握心理状态表达)。调查精神疾病患者对饮食安全的认识和饮食经历,通过200例患者的信度分析得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该量表为30个题目的自评量表,每个问题分为“是”和“否”两个选项,每个题目记1分,其中15个题目为正向计分,15个题目为负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的依从性越好。满意度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干预模式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采取打分形式,满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非常满意:得分超过80分;满意:得分超过60分,但没有达到80分;不满意:得分没有达到60分。

1.4疗效标准[12]

痊愈:患者无自杀、攻击及自残等过激行为,情绪、进食、二便等状况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自杀、攻击及自残等过激行为明显减少,情绪、进食、二便等状况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精神状态及行为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风险管理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7.0%,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依从性、饮食突发意外事件、护理满意度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风险管理组患者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生活自理能力掌握率、饮食安全意识掌握率、心理状态表达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而饮食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精神障碍是指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在患者的认知、情感、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都会出现持久性不正常的活动。长期的精神疾病的困扰会造成患者出现机体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影响,严重的影响到患者以及家属的生活负担情况。精神障碍疾病可以分为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幻觉妄想三大类型[13]。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在生活中不能正常活动,而且严重的时候甚至有自杀或是对他人进行人身袭击等动作。由于精神病患者总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躯体疾病,引起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营养失调,也存在饮食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4]。护理不当可进一步加重病情,贻误精神病的治疗。

精神障碍患者对疾病危害认知力下降。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饮食障碍,其中包括拒食、食欲亢进、异食等,所以对于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很难,因此恰当的护理显得十分必要。对于躁动患者给予安慰、帮助,稳定其情绪,提高其心理安全感;对抑郁患者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生活协助,改善负性情绪,使其维持一个正向的身心状态,使患者尽可能感到自豪、满足及愉快[5]。注意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主管医生和护士长,共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防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措施,首先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常规护理,经过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后,针对性地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经过对患者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生活自理能力掌握、饮食安全意识掌握、心理状态表达等综合护理后;患者的饮食障碍改善情况明显好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表明给予精神病患者饮食障碍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饮食情况,减轻患者家属的生活负担,在当前紧张医患关系的环境中,该项显得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风险管理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7.0%,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组患者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生活自理能力掌握率、饮食安全意识掌握率、心理状态表达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而饮食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施饮食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精神障碍患者饮食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另外,采用饮食干预能够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精神障碍的认知情况,并且能够有效鼓励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综上所述,对精神障碍患者给予饮食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智英.精神疾病患者饮食障碍的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12(6):381.

[2]袁利明,韩雪红.精神病饮食异常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4,16(3):584.

[3]郭艳缸,姜景芹,任世强.精神病人噎食的急救与防范[J].中国当代医学,2007,6(12):84.

[4]郑玉红.精神疾病患者拒食46倒临床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207.

[5]熊应菊,熊启艳.精神病病人进食障碍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16(7):420-421.

[6]肖冬梅.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301-2302.

[7]耿淑霞.精神病病人饮食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50-51.

[8]孟湘,徐丽芬.实施饮食分级管理前后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饮食障碍改善的效果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6):757-758.

[9]武文先.精神科患者发生噎食的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现代养生,2015,11(22):176.

[10]李展.精神发育迟滞病人饮食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6,18(10):375.

[11]陈华.风险预警机制在防止精神障碍患者饮食意外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5,15(6):29-31.

[12]何燕,徐柳柳.浅析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住院患者噎食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2015,28(10):39.

[13]刘文琴,丁忧娜,戒燕,等.饮食风险管理在预防老年患者噎食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1177-1178.

[14]林静君,陈妙虹,严晓芬,等.风险管理在老年病人饮食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5):438-439.

[15]乔潜林,张举英,马进显.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24-25.

[16]叶小云,姚梅琪,夏秋欣,等.对高龄患者实施“愉快因子刺激疗法”的护理与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497-498.

作者:陈瑞莲 陈映妹 黎秀珍 李婷 单位: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

第三篇:护理质量管理中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

目的:分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抽取某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住院的110例患者未实施风险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抽取同期实施风险管理的1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在护理质量评分高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照组,风险投诉和护理差错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5.5%明显高于对照组80.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风险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护理管理

护理是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由于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使护理工作存在风险,一旦发生风险,不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还对医院的声誉和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造成影响[1]。护理风险存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为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护患关系和谐,在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就是对患者住院后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处理[2]。为保证护理质量,本研究抽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对比实施风险管理和未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质量,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住院未实施风险管理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男患者65例,女患者45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7±3.5)岁;另抽取同期住院110例实施风险管理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患者56例,女患者54例,年龄在23~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1±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已经存在或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防范,减少护理工作的缺陷,结合各科室的实际情况,做好常见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应急预案,在工作中保持应急状态;

(2)护理记录书写符合规定。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文书,具有法律作用,因此,加强护理的记录的书写能够避免医疗纠纷和经济赔偿。护理人员护理记录的书写要符合规定,各科室的护士长和责任人要定期对护理文书的记录进行检查监督,护理部对对各科室的护理记录进行抽查,总结护理记录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将分析结果通报各科室,要求各科室加强护理记录中的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从而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

(3)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增强护理人员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了解程度,提高护理人员做好工作中的安全措施意识,树立安全工作自觉性,降低风险的发生;

(4)增加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建立与患者正确沟通的渠道,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将患者需求放在首位。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要进行疏导,提高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度。此外,与患者家属要及时进行沟通,面对患者家属的误解,要理智对待,语气和蔼进行安抚,避免发生护患冲突,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氛围,从而避免风险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操作规范、书写规范、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风险发生投诉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护理质量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用t检验,组间对比分析,风险投诉和护理满意度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

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在护理质量上,操作规范、书写规范、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评分均高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照组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强,由于患者具有个体差异,病情复杂多变,就给护理工作带来了风险性,可以说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始终存在,任何一个护理环节出现差错,都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危险,同时给自己、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3]。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方面[4]。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成为主导,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对工作中已经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培训学习,牢记责任、增加法律意识、护理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降低风险发生,减少护患纠纷,在保证患者礼仪的同时,保护了自己的权益[5]。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和护理差错明显降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并且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操作规范性、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性、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评分均高于未参与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人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对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风险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使护患模式转变为理想型,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降低了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键.浅析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探究.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0):232~233.

2李菲,兰国红,陈欣,等.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1391~1392.

3暴青竹,梁维娟,李芳丽,等.加强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75~276.

4黄江宜.护理风险分析与护理风险管理对策.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53~154.

5吴燕.浅谈急诊护理服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8):238.

作者:周红艳 单位: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分析(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fxgllw/69724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