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全新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公共管理所提出的全新管理手段和措施在明确公私部门没有存在实质差异的前提之下,全新公共管理逐渐开始应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全新公共服务不是反对效率价值,其仅仅是在批评公共管理、否认公私部门实质差异性的基础上,逐步开始承认全新公共管理中提升效率的一些技术和创新性方法,譬如人事管理中使用短期雇佣替代公务员终身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招聘程序,建立逐层划分工资的绩效制度,加强结果的灵活操作性等相关的内容。

(二)全新公共管理中蕴含的服务理念通常来看,全新公共管理与全新公共服务分属于不同的治理方式,然而,本研究对二者进行具体的研究后发现,全新公共管理存在以下几种性质:首先是全新公共管理落实了工具主义的理念,主要使用经济学理论与市场竞争规则,在严格的制度与程序范围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其次是全新公共管理中弱化了公共权力,使其逐步向社会分化;最后是新公共管理培养了社会自治力量,行政开始从客体向中心演变。全新公共管理主要是缩减政府规模,降低不必要的规制,让政府管理从大量繁杂的公共事务中得到解脱;使用公共政策来引导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竞争,以期提升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会让社会组织等相关人群开始主动提高自治能力,而社会自治力量的演变也在这一方面显示出服务理念的提升。因此,新公共管理同新公共服务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点[2]。

二、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区别

(一)公共行政的回应目标差异全新公共管理的主体是顾客,将普通群众视为顾客,同之前的公共行政相对比,更加注重普通大众的地位和价值。新公共管理提出政府的行为必须要向企业学习,最大限度将政策建设成顾客可以从中自由的选取,可以让顾客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和检查。然而,顾客本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群,全新公共管理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将政府的公共政策从政治领域逐步纳入到市场中,但是,从新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考虑,把普通大众作为顾客,同时从经济学方面来研究政治问题,其实就是注重顾客的短期盈利。因此,全新公共服务通常从反面出发,以尊重公民的权力为基准,将人民看成存在相同利益的群体。所以,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在认识回应目的特点上存在差异,使得其中存在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通常前者针对顾客选取爱好的回应,借助的是企业家精神,公民仍处在客体的地位;新公共服务强调普通大众应该参加到行政中、成为政策制定的主要群体,让公共行政成为一种非常民主的治理模式。

(二)追求利益的差异新公共服务主要注重多元化治理,任何公民与团体都可以协同管理公共事务,相对于政府而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同机构组织以及公民共同找寻代表公众的利益,同时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努力。从新公共服务对于行政规范性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政府的目的与企业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出入,政府是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手段和保障,必须保证公共利益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让公共问题的处理方案与产生过程都能够较好地满足正义、公正以及公平的标准和准则。而新公共管理主要利用市场的方法处理政府遇到的困难,若将政府比作是企业,则是借助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来控制公务员的行为,在容纳私人部门管理技术的同时,也相应地汲取了私人部门的价值观念。所以,从二者的利益来分析,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一边是新公共管理不承认存在公共利益,另一边则是公共管理同公共利益间没有丝毫的联系。

(三)理论思维取向上的差异全新公共管理的私人部门管理手段与经济研究角度都是为了改善政府工作效率低下与呆板的形象,以更加有效与灵活的形象面对普通大众。所以,全新公共管理主要以理性为改革准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集中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与方法等方面,通过理性的手段实现公共管理的效率。而新公共服务延续了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关注公民的权利。如某位学者所说,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追求回应性的提升与公民信任度的加强,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视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公民会积极注重公共利益,政府必须协助公民提升整个过程中不同方面的能力。新公共服务关注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将公共利益放置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的职能必须从控制管理转到服务,让全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更加具有群众基础,所以是以民主为主要的改革形式[3]。

(四)价值取向差异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价值取向不同。新公共管理关注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和效率。在效率价值的引导之下,新公共管理将政府的服务对象视为顾客,在管理上可以良好地使用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表现出绩效与结果。目前,顾客服务与绩效衡量等相关思想理念逐渐成为公共行政用语的构成因素。新公共服务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等主要以经济理论与自我利益为主导模式的深思;从价值取向来看,新公共服务注重的主要价值是社会公平、回应性等相关内容;新公共服务注重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关注公民参与以及公共责任制等内容。因此,从本质上来看,新公共服务体现了行政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民主价值取向。

三、结语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公共管理这种新型治理模式一定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取向,公共管理是伦理行为,而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会对公共管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伦理和公共管理具有一致性。首先公共管理伦理化能推进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伦理一定会让公共管理产生新的伦理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分离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领域。只有在利益发展分化和冲突时,道德和伦理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讨论和研究应当、善、正义、公平等概念才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管理要协调因为利益冲突和分化引起的不同利益关系的紧张状态,对社会的和谐氛围予以维护,展示出人们追求“善”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化要求。其次现代管理所具有的人本主义倾向推动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发展。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人本化趋势和倾向,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时都会对其他人产生一定影响,而管理行为能够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因此完善管理者的人性,能够促进属下人性的发展。公共管理也有较强的人本主义倾向,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人的价值。公共管理的人本倾向形成以道德为主干的管理方式,体现出公共管理的伦理化。

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者以及管理组织在对待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时运用了不恰当的态度公共管理缺乏伦理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内心充满侵占和淡化公共利益的想法,出现此想法是以公共管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的道德水平较差为基础的,此伦理道德水平高低和管理者具有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有直接关系。组织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受管理者素质的影响,而管理者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受工作阅历、受教育情况、家庭环境的影响。公共管理者以及管理组织对待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所运用的不恰当态度,其原因在于,首先公共管理组织的宗旨、使命、目标和社会要求不一致,例如在选择管理者时重视对其业绩、勤奋、能力进行考核,轻视对其廉洁、德性的考核。其次公共管理者在工作中没有对自己的道德进行严格要求。

(二)公共管理环境中不同因素成为加重伦理的缺失外部力量公共管理环境中具有的刺激因素,一些是组织内部环境产生的,如对于政策、信息、物、财、人等资源调配和控制的权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一些是组织外部环境产生的,如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对公共管理者以及管理组织的影响。形成组织内部环境因素的前提是组织的文化色彩和组织传统;形成外部因素与社会及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有直接关系。功利化组织的诱因对管理者有较大影响。大部分公共组织的性质是非功利化的,管理者应该抵制功利化因素带来的影响。但现阶段功利化不渗透到公共管理中,部分组织和管理者也逐渐倾向功利化,造成公共管理中伦理的缺失。

(三)公共管理教育制度和伦理的精神建设比较缓慢世界大部分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的实践证明,公共管理教育制度和伦理精神的建立与发展速度是导致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原因之一。我国公共管理教育制度和伦理文化的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发展、人口快速流动、社会大众要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改革和转型期间,社会投入到公共管理伦理领域的精力较少。政府部门是公共管理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个人和企业是服务和产品的使用者。这种单一性的公共管理产品和服务方式造成消费生产间的伦理冲突,而公共管理组织和个人更加重视传承而轻视发展。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制度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比较轻视公共管理伦理,理论界没有透彻、系统、深入的对公共管理伦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造成伦理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伦理工具也比较缺乏。第二、部分公共管理组织运用赢利性组织的规范管理和聘任员工、处理和社会间的关系,进而降低了公共管理的伦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第三、伦理教育没有鲜明的公益性特点,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宣传不到位,很多公共管理伦理的相关教育受到利益的左右。

三、根据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等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目前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特殊性的同时存在普遍性,在公共权力大的领域,问题就更加突出。所以降低和杜绝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的关键对象是能够行使公共权力的个人和组织。应对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要运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规范标准和作用领域予以明确随着公共管理领域的逐渐扩大,政府部门和机构要提高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对其伦理标准和活动范围予以明确,根据公共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的具体要求进行明确区分,同时规范社会公众的伦理道德。按照不同公共管理组织对群众生活产生影响的强弱不同,制定不同级别的道德规范和考核标准,提高公共管理伦理的覆盖范围和体系层次。增强公共管理伦理分析和研究的力度,拓展精神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对公共管理组织和个人对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运用不恰当态度的问题,要从增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组织文化两个方面来降低不道德思想和行为。所以要加强对公共管理组织的监管,提高对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考核和约束。伦理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运用普通组织的评价和考核标准。要特别重视公共管理者的廉洁自律、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度以及道德责任感等情况,运用伦理管理和教育方式控制管理者的私欲。在建设教育制度和伦理精神的过程中,要根据时展的要求有选择的继承传统伦理思想,如义、仁、智、礼、信、耻、廉等。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伦理思想,如幸福、善、德性、大方、勇敢、快乐、机智、诚实、坚强等。让公共管理者成为正义公平的守护者和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领域要提高监控伦理环境的力度现在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和公共管理具有密切关系的活动逐渐增多,所以要提高监控伦理环境的力度,降低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公共管理组织的负面影响。构建起能够将所有公共管理领域进行覆盖的伦理环境,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具有经济利益的各级公共管理组织的做法,提出科学合理的伦理要求,并客观真实的评价实施效果。行业协会要管理和监督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对没有履行公共管理义务的个人、部门制定惩罚措施。在公共管理伦理中添加民众意志和理性精神,增强全民参加民主决策和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制定并实施反腐的远期战略规划。根据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外在因素影响和冲击公共管理组织和个人的伦理道德,要建立起全角度、全方位覆盖的道德规范机制。构建起可以在决策中彰显公共意识的科学化、民主化管理机制,要求全体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体现出依法办事、平等、公道、公正并控制欲望的素质,让他们在对待公众利益时展示出实践精神并善待弱势群体。让廉洁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深入到每个公共管理工作者的心中,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评价和考核公共管理组织和个人的论据,提升组织的非经济性特征,用服务型管理代替传统的统治型管理,运用道德伦理评价标准对组织进行人性化管理。

(三)树立起道德典范,推动公共管理伦理的建设和发展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社会制度安排和道德人格自律等精神产品和服务。公共管理组织的目标是引领大众追求幸福,也就是西方伦理中的“善”。公共管理组织不能围绕经济效益来制定功利化目标,而要提供和公众具有密切关系的服务和产品,所以该组织和管理者不能运用经济标准来对自身的获得和付出进行衡量,其工作成绩因为具有长期性和非显著性的特点,容易产生社会评价不真实、不客观的现象。所以应该按照组织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特点,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和宣传。运用塑造公共管理者以及组织伦理典范的方式,提高公共管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在对公共管理进行规范的过程中,要将已经开展的传统活动和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将公共管理伦理提高到国家管理的宏观层面上予以考虑。进一步明确各种公共管理的主体,制定出可行的、具体的服务标准、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一导转。在大一的时候就实施本导制。转专业。学院要坚持重点培养的教学思路,大一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为英语、数学等以及基础课程,还无法学习专业课程,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形成志存高远,求取进步的的良好学风,学校可以通过长期酝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不断发展本科生导师工作制。本导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项工作也是学院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充分的体现本导工作的有效作用,为学生的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全方面的发展。学院的本导制按照“1211”的计划实施,本导要具体的指导学生在大学生的生活、专业方面的学习以及科研发展等一些方面。本导生一个月要写一份学习汇报,其中包含的内容有这段时间学习上面的突破,生活方面的问题、科研方面的进步,然后上交给本导。本导没两个月向所在的系,上交本导工作表。各系本导之间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总结会议,并对这一学期自己的本导工作进行总结,将总结报告上交给学院教务办。学院每年也要开展一次本导大会,对表现突出的本导和学生进行鼓励和表彰。采用本导制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为学生的转专业和大类分流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二专业的分流。大类招生一般在第一、第二学学期是不分专业的,开设的课程都是按照大类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在专业大类中进行专业选择,然后学校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和兴趣等,确定学生选择学习的专业。专业分流主要依据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成绩。分流的重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学生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教学计划中的规定的必修课、限选课的平均学分绩点进行合理的排序,将此作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如果获得校级及以上学科的相关奖励或者是竞赛得到过荣誉的学生在相同的排序下会有优先择取的权利。其次就是学生自己的志愿,学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学生的志愿。最后就是有些专业和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对学习的课程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学院要在学生填写志愿表之前进行讲解和公布,让学生有所了解,为学生填写志愿起到参考作用。

3.三专引。在大三就要开始进行专业方面的引导。结合大一本导制的基础,在全院学生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学院在专业范围内再次实施二次本导分配,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指导老师,专业的指导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对现有问题的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还要考虑到学院公共管理和城市经济学科出现交叉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公共管理;MPA

MPA学生大多来自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经验,并且学习主动性高,课堂参与意识强。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充分利用MPA学生的优点,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了解各种典型的公共现象或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参加案例分析与讨论,探究可能的解决方式或决策,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MPA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解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状况,笔者于2017年从全国228所MPA培养院校中分层抽样选取了20所目标院校,对其中56位公共管理课程授课教师和274位MPA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MPA培养院校通常对案例教学比较重视,71.08%的教师表示其所在高校对案例教学有明确要求;95.63%的学生接受过案例教学,有76.64%的学生认为在案例教学中收获很大。调查显示,当前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MPA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精品案例公共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面临案例资源匮乏的窘境,而且教学案例的适用性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许多MPA培养院校虽然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在案例搜集、整理和分析方面相对滞后,案例缺乏对公共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因而难以做出专业性的分析和评价。第二,单个案例篇幅不适中。通过对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公共管理案例库的随机研读发现,有的案例篇幅短小,难以支撑教学,只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简单例子,可供研讨和争论的空间很小。而有的案例篇幅长达三五万字,导致教师和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对案例材料的阅读中去,三四节课都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使用此类案例导致学生通常在形式上参与度很高,却影响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结果本末倒置,达不到教学目标。第三,我国MPA案例教学缺乏实效性较强的典型案例,缺乏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公共管理案例,缺乏与时俱进的涉及民生、环保、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的典型公共案例。此外,研读中随机抽取的案例发现有近一半的正文并非源于一手调研,大部分属于网络可查询到的新闻描述、背景解读,这进一步降低了事件的真实性。

(二)部分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不足第一,缺乏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经验。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案例指导时底气不足,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理论到理论,设计案例教学也只能是表面化的理论分析,难以形成系统详细的解决方案。此外,部分MPA教师对案例教学了解不够,案例教学经验不足,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实施,选择的案例与授课内容匹配度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案例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授课教师的案例教学步骤基本是:发放案例文本———要求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发表小组观点———梳理可能的决策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单一,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低,同时,课程中案例教学所占课时较短,学生的课外准备欠缺,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却共享讨论成果,也有部分老师照搬其他教师的案例教学过程。第三,教学缺少延展性。在案例教学结束后,有学生反映部分授课教师难以对案例教学结果进行有效梳理和总结提高。总结提高是教师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此环节,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三)学生分析决策能力有待提高MPA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上课参与意识强,活跃程度高。他们大多来自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经验,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MPA学生更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MPA学生难以做出有效决策,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大部分MPA学生未经过专业的管理学系统知识学习,部分学生不熟悉相关的管理理论,难以准确剖析问题实质。公共管理学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的公共问题时,同时具备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历史等知识,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的欠缺,在提出对策的过程中通常束手束脚。第二,在同类公共管理问题面前,部分MPA学生没有建立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一般来说,对某一个案例困境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经过对此类问题的多次研究讨论,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解决思路。部分MPA学生由于缺乏系统性或者分层次的相关训练,导致问题解决能力不足。

(四)缺乏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案例教学缺乏评价指标,没有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反馈机制,导致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信心不足,难以确定案例教学质量如何,进而导致案例教学发展缓慢,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公共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案例中体现的公共管理理论,课堂中学生的疑问和问题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解答,通过此次案例教学,是否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评价如何,此次案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等,这些都有赖于对教学效果的认真评价。第二,不利于公共管理案例的改进和积累。目前的公共管理案例参差不齐,真正适用于教学的案例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案例前期的搜集和整理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效果要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和分析中才能看到,所以案例准备得成功与否要在反馈环节才能得到印证。如果是成功的案例教学则可以作为下一步案例库的备选资源,如果是失败的则要对案例进行淘汰或修改。[1]

(五)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和配套设施欠缺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反映学校对于案例教学缺少激励措施。激励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还可以把组织要求转变为自觉行为。激励的方式较多,一般可以采取引导、奖励、教育、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上,良好的激励措施可以使教师主动地参与其中,消除抵触情绪。另外,案例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在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缺乏专业的案例教学研讨室或实验室,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制度。案例教学开展前期需要多项准备工作,但学校一般都未配备相关的案例教学辅助人员。从事案例教学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案例写作和研究,但高校MPA教师通常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且案例教学没有完善的评价奖励机制,案例教学没有纳入教学科研考核任务中,导致很多教师缺乏案例编写兴趣和教学兴趣。案例教学的激励不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开展困难。

二、完善MPA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公共管理精品案例库从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来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该满足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引申性和目的性的要求。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高质量案例库的建设。第一,由学校的MPA案例中心牵头成立“公共管理案例库”,承担案例研究与开发、案例教学培训与推广等工作,为MPA教育服务。第二,中心研究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案例编写标准,并争取经费支持,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第三,案例中心筹备建立案例编写小组,明确组员分工,由组长统筹协调,定期交流和展示案例编写评优成果,将新成果及时应用到案例教学中去。第四,建设示范案例,选择当前阶段公共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或热点事件,包括案例正文、教学手册等内容,邀请学院优秀MPA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第五,案例库中收录的案例应定期更新,并建立相应的出库机制,将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案例退出案例库,做到案例“能进能出”。第六,举办案例素材收集大赛,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邀请MPA学生参加,制作大赛证书,提供大赛奖励金,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考核指标。

(二)加强案例教学方法培训第一,学校在教学经费上向案例教学倾斜。鼓励MPA任课老师参加案例教学的研讨与培训,学校积极提供参加相关研讨会议和培训学习的费用支持。第二,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手把手地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技能,也可以借助公开课的形式,开展示范教学,让更多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第三,学校与公共管理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可以挑选从事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到各地方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深入了解公共事务处理过程,提高实战经验和案例教学能力,也为教学案例的编写积累素材。第四,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对案例材料和其中所包含的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并预设开放性的答案,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案,并对材料可能涉及的背景信息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其次,根据案例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讨论方式,比如圆桌讨论、分组讨论、双方辩论、政策会,或是话剧小品等角色扮演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做好案例教学的评价和引导。在案例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先请几位学生代表对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并陈述理由,然后逐个分析每位学生代表的方案有何优劣之处,同时提出新的解决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讨论。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教学报告,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报告作为平时作业,计入总成绩。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能力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激励方案,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第二,设计恰当的课程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和传递完成的,而是通过构建真实复杂的社会“现实”来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在课程设置上,应将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提高行政效率、解决行政危机等方面,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倡导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和住房拥挤、战争、疾病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建立情景模拟实验室。为配合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可以建立公共管理技术实验室、模拟决策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让MPA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分别以公众、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不同的角色进入教学模拟系统的前台(面向公众和企业的门户网站)和后台(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或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实际演练。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实际操作和情景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切身体验不同行为主体在公共事务中面临的情境,促进MPA学生综合感知多方信息,进行恰当决策。

(四)建立案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为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发展,应充分做好课后的评价反馈工作,并将其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依据。效果评估应更侧重于定量评价,可借助专家学者们的力量,对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阶段分别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并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赋值打分,做出相应评价。比如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分成七个方面:一是个人兴趣,评价案例教学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情况;二是职业发展,评价案例教学课堂中增进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向性、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新观点和新观点的质量情况;三是能力培养,评价案例教学课堂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情况;四是教学效率,评价案例教学课堂效率、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课后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情况;五是公共管理课程的学习方法,评价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六是获得的实务经验,评价案例教学课堂中学生获得实务经验的情况;七是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评价案例教学课堂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需求情况。[2-3]

(五)建立系统的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第一,将案例研究成果纳入考评体系,作为学校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的考核依据之一。同时,对于采用案例教学达到一定比例的任课教师,经过学生评价后,根据评价结果,给予额外的案例教学津贴。第二,构建案例教学保障机制。学校为实施案例教学的任课老师配备教学助手,负责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材料准备、课堂的记录、课后的考评等工作,协助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并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师使用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第三,加大案例教学硬件设施投资。学校应由专门人员负责设计并安排案例教室,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开展“案例教学示范教室”试点建设,例如马蹄形案例教学教室。同时,邀请优秀的案例教学老师作为榜样教学定期在示范教室展示。各学校MPA教育中心应鼓励在校教师参加示范教学观摩,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各学校内部也可视具体情况加强不同学院之间的交流,参观学校其他学院的优秀案例教学课程,同时评估自身的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30):236-237.

[2]王宇洁.《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2):31-34.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新公共管理”的萌芽、兴起、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进步的现实需求相一致。而今,因其适应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而被普遍认同并风靡全球。严格意义上,“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一个理论或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思潮在公共管理领域里的体现。事实上,“新公共管理”首先是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改革,后来又辐射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后经过学者们的进一步论证和丰富,才从理论高度被冠名为“新公共管理”[9]。依据奥斯本和盖布勒的研究观点,“新公共管理”包含有十大基本内容:(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4)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效率来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0]。有学者研究指出,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转变体育公共部门职能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在城市范围内推行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对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1]。现实中,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内体育场(馆)设施紧缺及其有效利用率不高、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与数量有限、体育活动组织体系陈旧和体育信息化服务滞后等现象客观存在。因此,以结果与绩效为导向,强调政府在公共事业建设与完善中的基本职能和重要角色,以公众满意度为最终落脚点,研究新公共服务管理理念对提升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优势及作用,能有效地指导该服务提供主体根据公众需求不断改进其服务质量,最终为公众提供全面满意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2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以顾客为导向,主张政府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组织或机构,而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企业家”。公民是接受政府服务的“顾客”,政府要用“企业家”的精神进行与开展公共管理,且始终须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由“统治”逐渐转向“服务”。依据新公共管理理念,享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公众原本就是政府的“顾客”。而依据企业顾客满意度理论,接受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公众是国家重要的纳税者,其在享受服务时是客观购买者,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名符其实的顾客。因此,与大部分顾客满意度和其他公共服务满意度一样,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是公众将其享有的全部体育产品(包括社区内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运行管理等)的总体感知效果与其使用前的期望值比较之后产生的一种“差距感”。公众内心里的这种“差距感”是其接受和体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后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感受状态。此时,公众心目中的这种“差距感”被认为是一种总效应,其来源于公众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各具体产品使用后所产生的分支“差距感”的有机集合。将“顾客—商品”和“公众—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这两对范畴进行有机联系和深刻理解之后不难发现,注重并灵活运用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理念,积极引导和吸纳广大公众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主动营造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良好环境,将一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抛向全体公众,从公众是否满意视角检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增加城市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资金投入,科学规划城市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的结构布局;建设城市社区体育场(馆)设施质量维护与安全管理的常效机制,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响应速度、响应效率和社会影响力;优化与提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从而提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文化品质和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普遍提升。

3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实践表明,除政府供给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之外,我国社会组织或机构、企事业单位组织或机构等非政府部门以及市场组织或机构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担着大量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如带有营利性质的体育健身娱乐中心、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房和健身会所以及私人体育协会和体育会所等市场性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因此,市场参与并理性发挥作用,对提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理念,主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并认为市场和政府同样都具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市场能帮助政府实现社会稳定,且能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其还承认政府和市场均存在某些缺陷,并试图通过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对政府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进行全方位改革。同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发挥市场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不断丰富和增加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数量,创新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简化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流程,打造特色社区体育活动项目,从而不断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政府帮助市场克服自身缺陷和市场弥补政府供给体育公共产品不足的双重目的,最终现实两者有效配置和相互促进的全新局面。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与经验,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改革实践中,需加大投入,注意市场的边缘与限度,拓宽社会融资渠道,丰富体育公共服务这一主体;加快发展并积极培育体育非营利组织,提升社会资本整合能力;重视并加强利益协调,及时发现并主动化解利益冲突,努力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建设,提升部门间的合作力;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评估体系,加强体育资源整合[12]。因此,要将政府部门所承担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尽可能地转移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市场组织,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并主张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以突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显性特征,打破政府一统天下的格局,简政放权,发展多元化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场等协同提供并共同支配与管理,形成各供给主体间良性竞争的局面,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实现多方共赢,切实提升公众满意度。

4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理念,主张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考评,强调公共产品供给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目标;公共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传统供给方式,而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并将公共产品生产及供给的效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重视公共服务提供的成本收益分析;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与策略,使公共行政的效率得到提升。实践表明,传统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为注重政府关于体育政治目标的实现和尽可能地兼顾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新公共管理理念在要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是以体育产品的生产效率、供给质量和公众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因此,满足公众体育需求、畅通体育产品的获取渠道、追求体育服务效率和以公众满意结果为本等服务思想,将成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改革的前瞻理念。鉴于此,笔者认为,遵循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将公众满意度纳入并作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我国乃至全球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实践中,政府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管理过程,参与评价公众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身份以及享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程度等因素均需明确考虑和科学选择;同时,要坚持以公众为本位,建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平台提高公众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了解度,拓宽公众获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途径,引导公众理性监督并及时反馈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社会互动;定期形成并公布其绩效评价结果,提高绩效信息的透明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逐渐形成科学化与长效化的公众评价反馈机制。

5结语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1.子阶段一:行政管理科学化阶段。美国资产阶级在1789年独立战争获得政权建立国家治理制度之后,先后经历了士绅制、政党分肥制。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经历了巨大而快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激化,政府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官僚主义、浪费和腐败三大问题尤其突出。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之间,美国的改革者对各种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整体性思考,重构国家治理制度,从而比较成功地应对了经济社会变迁形成的各种挑战,这个时代被称为“进步主义时代”。体现科学化理念的现代国家治理治理、公共管理制度、预算制度等都形成于这个时代。进步主义时代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两个,一是政治—行政二分法;二是科学管理。政治行政二分法是伍德罗•威尔逊在1886年提出的,从两个维度上区分了政治和行政:其一将国家治理的参与者分为政治家和行政人员;其二将政策过程区分为民主决策和政策执行。从而,政治家负责民主决策,行政人员负责政策执行。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前提下,科学管理理念主导了政府行政部门的改革内容,公共部门形成了一系列的“行政原则”:①以职能设置行政机构,减少冗余,实现公务管理专业化;②建设以专业管理人员为主,去政治化的文官队伍;③按层级节制建设行政机构,形成“金字塔”模式;④按公文主义、公务机关能力完备、公务处理规范性原则建设行政机构;⑤改革预算管理,建立由总统向议会提交预算的行政预算制度和审计制度。这些改革,奠定了政府行政由“统治型”向“管理型”转变基础。在当时,政府支出规模较少,政府除了执法、国防和其他一些基础设施支出外,只提供最低限度的服务(坦齐,2005)。除了战争期间的国防支出外,政府还没有其他“战略优先”项目,预算资金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分配,公共预算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资金滥用和浪费。此时的预算制度是控制导向的,分项列支的预算格式按照详细的预算科目体系分解政府各个部门的资金,详细地罗列政府的各项支出。主要关心预算投入是否存在滥用权力,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及遵守各种规章制度。预算申请自下而上,按照基数加增长的方式做出预算决策。核心部门一般不审查部门预算基数,只对支出部门提出的新增预算要求进行审查,预算增加量取决于政治上的讨价还价。当然,预算基数的形成和维持也依赖于政治上的讨价还价,在政治出现剧烈转折的时候,预算基数也会出现变化。

2.子阶段二:决策科学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政府支出规模与19世纪初相比,已经增加了很多。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的行政管理传统,将决策权力赋予政治家,行政机构只负责执行政策。当政府支出较小时,决策职能并不是那么重要;随着政府支出越来越大,决策者所要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进而就需要建立合适的制度,将政府资金在越来越多的政策需求之间进行分配。20世纪50年代左右开始,政府治理改革的重点为决策,1949年胡弗委员会建议政府对要做的事及要达成的目标进行测量,据测量结果分配预算,开启了将理性因素纳入到资金分配的过程的理性预算改革历程。从此,美国几乎实验了理论上出现的每种预算方式,分别包括50年代的绩效预算、60年代的计划项目预算、70年代的零基预算。这些改革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科学的、理性的预算决策模式,一劳永逸地解决公共资源配置问题,希望用理性的预算分析来取代政治判断和预算基数在资金分配中的影响。但每一次理性预算改革对于预算决策的重点理解不同,采用的决策方式也不同。50年代的绩效预算将预算决策的重点从投入转到产出,以活动为基础将资源与产出绩效联系起来。60年代的计划项目预算将预算决策的重点转到政策目标,强调运用战略计划引导资金分配。70年代的零基预算主张取消预算基数对资金分配的影响,按照活动的轻重缓急对支出申请进行排序。这些改革认为公共预算缺乏效率的根源是预算决策中的政治因素,因此试图将完全理性引入公共预算中,将政治因素从预算过程中排除出去。美国联邦政府的绩效改革开启了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对政府绩效进行测量并评估的大趋势。60年代以后,联合国根据美国绩效预算及计划项目预算改革的经验了《项目和绩效预算手册》,更多的国家开始在预算中引入绩效信息,20世纪60年代有将近50个国家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项目和绩效预算(马骏等,2011)。

3.行政效率理念下政府治理的失败。19世纪前半期的行政管理科学化及50年代之后的决策科学化,其核心理论都是源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行政效率”。行政机构没有决策甚至是建议决策的权力,其唯一目标是追求“行政效率”建设“效率政府”。公共管理也只关注组织内部管理效率,而未将财政效率———向社会提供有效公共服务放在首位。因而未解决官僚主义等三大难题,且愈加严重。在行政效率理念下,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点关注决策的理性预算改革并没有考虑到行政机构的行为,行政机构仅仅帮助政治家准备相应的预算文档。事实证明,这种由于“行政效率”导致的“决策—执行”的分割,不能使得任何一种理性预算决策模式发展成为稳定的决策机制。虽然每一预算改革模式都对预算产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但是都很快被另一种模式所取代。70年代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爆发了全面的经济、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公共管理界开始了新的反思:“效率政府”究竟是什么?应当追求行政效率还是财政效率?在政府管理上,预算应当是政府的管理工具,还是“管理政府的工具”?等问题。

二、阶段二:财政效率理念下的公共管理科学化

西方第二次公共管理科学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晚期,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将“行政效率”理念转变为“财政效率”理念,目的是建设“绩效政府”。但这次改革依然是渐进的,各国经过多次探索和实验,才逐渐将“公共资金”和“有效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在制度运作上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改革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公共资金”的节约,第二个阶段关注“有效公共服务”的实现。

1.子阶段一:以放权换取资金节约。20世纪80年代左右,各国都面临着巨额财政赤字,且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公民对政府信任下降。这一时期上台的各国新政府的施政目标既要削减财政资金,又要保证不减少公共服务的供给,在这样的约束下,只能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财政效率”,才能解决这个两难问题。这个时期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放权换取预算资金的节约。英国于1979发动“雷诺评审”审查政府机构内部运作效率。1982年发起《财政管理创新》项目,赋予职能部门在资金使用上的自由权,希望能够节约资金。澳大利亚1983年推出财政管理方案,采用“效率分红”的方式激励部门节约资金,财政部认为放松控制能够使得带来预算资金节约,财政部门承诺与部门就这部分节约资金进行“分红”,职能部门将拥有使用部分节约资金的自由权力。美国1985年通过《格兰姆-拉德曼-霍林斯法案》,主要内容也是平衡预算和控制赤字。这个时期,财政部门放松了对职能部门的预算控制,转而采用其他的控制手段,因此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的考核越来越多。如澳大利亚的“解释性说明(EN)”,加拿大的“运营规划框架(OPF)”都规定了部门绩效考核的格式及报告要求。英国1988年的预算白皮书中涵盖了1500多个绩效指标。但这时候绩效指标的作用主要是代替原有的规则监督预算执行,对预算申请决策的影响较小。配合着其他改革措施,这一时期政府管理的主要矛盾———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澳大利亚使联邦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从1984年~1985年的30%减少1989年~1990年的23%。2000财年美国联邦财政实现了1230亿美元盈余(马国贤,2005)。这一阶段的改革还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务员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结构再造及管理方式转变,通过消除阻碍财政效率提高的体制机制因素,如人事制度、行政体制和如何评价下级政府等,来提高财政效率。因而当时的绩效在管理主要是“政府绩效管理”。

2.子阶段二:以公共资金换取有效公共服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国的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削减预算支出不再是政府的首要目标,但是需要建立长效的预算决策和分配机制,提高财政效率。前一期通过绩效信息提高政府管理绩效的“政府绩效管理”,为各国奠定了绩效信息和生产的良好基础。在这一时期,政府将绩效信息更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的战略规划和预算决策,改变预算资金分配方式。西方国家开始被广泛称为“新绩效预算”的改革,探索将支出与结果相联系的预算模式。新绩效预算充分吸收了理性预算有价值的成分,强调在预算约束的框架内,运用战略计划引导资金分配,将预算决策的重点转移到最终结果,在预算与“结果”绩效间建立联系。这一改革的先驱是新西兰始于1987年的合同预算改革,英国1997年通过财政部门与职能部门签订“公共服务合同”编制三年期预算。美国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与评价法案》(GPRA)要求部门在预算过程中编制部门绩效计划和绩效报告,澳大利亚、加拿大、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将结果性绩效信息与预算编制相结合。新绩效预算改革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预算模式上提出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合理的解决办法,也同时改革了总额控制和运行效率。新绩效预算在三个方面区别于以前的预算改革。首先,虽然它从表面上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绩效预算很像,都强调资金支出的绩效,但是早期的绩效预算强调应该生产产出(Output),新绩效预算强调支出的最终结果(Outcome)。由此,它被成为新绩效预算。其次,以前的预算改革都主张引入“理性的”预算分析将政治因素从预算过程中排除出去;尽管新绩效预算也强调项目分析,但是政治家在确定财政收支总额、战略目标以及支出重点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三,以前的改革主要关心预算编制环节,没有同时改革预算执行领域,也未关注总额控制问题。新绩效预算放弃了传统预算模式下对支出部门的外部控制,将资金使用的自由权和灵活性下放给部门和管理者,主张让管理者自己进行管理,这是以前的预算改革所缺乏的。新绩效预算非常重视总额控制,强调政治家应该在总额控制的约束下制定战略目标、确定政策重点和支出重点。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1.政府公共管理基本职能政府的公共管理基本职能主要是针对任务性职能,具体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这些职能要体现出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活动范围和内容,要发挥出政府对国家的整体作用。

2.政府公共管理运行职能政府的公共管理基本职能必须在各个管理环节的合理运作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公共管理又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运行职能。运行职能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如:协调、控制、人事、组织、报告、程序、决策、指挥、运作等。不论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还是其运行职能,都与公用管理的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进步的今天,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会对国家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要想促进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还要在公共管理职能能力提升方面多做努力。

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国家职能和政府职能存在相互统一,互相支持的效果。当前业内对政府公共管理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不晓得成效,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学者面对研究普遍表现出对实证性内容和微观层面关注不够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从法律和产权界定方面研究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法律作为政府发挥职能的基础之一,研究其与政府公共管理的相关性必将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市场机制和秩序,确保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从政府提供具体的基础设施和维护政策环境方面去研究应当在重视政府提供良好基础设施的同时,对政府提供良好资源配资、生产力发展及创新环境的能力和政策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

(三)研究政府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职能通过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从政府的角度发挥作用,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减少民众对政府的负面心理,维护社会未定,并且也可以促进和改善民众的价值取向,维持社会公正,让政府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

(四)注意研究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尚处在一种未定型的状态,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在注意到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普遍问题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很多特殊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证方法和理论依据区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重建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框架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当市场作用不显著是,政府如何通过迅速有效的手段发挥来挽救市场状态,通过价值观和利益观的角度来保证政府对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作用。

(六)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探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政府的公关形象,特别是其美誉度和可信度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支持与接受程度,研究如何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确立表里如一的可信政府形象也应该研究的重点方向。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