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

公共服务论文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1.1武术参与者的参与动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865份有效问卷中有582名人员经常参与太极拳运动,有98名人员是间歇参与太极拳活动,另有83名人员参与其它武术项目。研究从追求健康、人际交往、消遣时间、健美体形、兴趣爱好、治愈疾病和其它,共七个部分对武术参与者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健康”这一动机是七个部分中最受欢迎的部分,有281人,占到武术项目锻炼参与总人数的36.8%,如果将其与间接动机“治愈疾病”一同理解为健康要素,那么其数量为440人,占到总数的一半有余。

1.2武术参与者对锻炼场所的满意度情况在接受问卷调查的763名武术习练者中,仅有134人认为锻炼场地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持满意态度。认为场地设施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为360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1.2%。数据显示超过半数民众对场地锻炼情况持不满意态度。

1.3对武术习练者的组织与指导情况焦作地区武术参与者多是在辅导站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129位武术练习者是在辅导站、俱乐部进行锻炼,占到总人数的16.9,排第二位,这说明辅导站在这一区域武术项目服务中有着重要作用。与家人一起参与武术活动的人数有104人,占比为13.6%,排在第三位。相关协会组织活动进行武术活动的参与者人数排在最后,说明相比较其它因素而言焦作地区太极拳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待改进。

1.4武术参与者锻炼时间的选择情况焦作地区城镇体育锻炼时间能够显示出参与体育锻炼主要时间段和参与体育锻炼时间长短。调查显示焦作地区体育锻炼的时间大都集中于早晨和晚上,下午也有不少参与者。其中早上锻炼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0.2%,练习人数占到早晨锻炼人数的53.9%,由此可以看出焦作地区习练群体参与程度较高。工作间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为121人,占总数的76.9%,其中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占比达到了76.9%。主要原因是焦作市政府对各单位提出要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借此推广和习练太极拳。晚上锻炼时间相对充足,有181人进行太极拳的练习。调查结果显示,有142人早、晚都进行太极拳的练习,但参与时间相对较短。

2焦作地区武术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选择

2.1确保武术参与群体运动权力享有最大化武术项目服务的提出是建立在公共体育服务基础之上,突出公民对服务权利的享有。民众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并不是以体育消费为主要路径,而是,以公益性的服务为基础的自愿参与。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体育有偿参与服务应当是在赞助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的方式进行,其前提条件是不影响正常体育活动的参与。作为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主体,所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其根本目的是为民众的体育锻炼服务。公园是民众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不同群体在公园内自发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锻炼群体,主要有广场舞、太极拳、唱歌、慢跑、体育舞蹈等项目。

2.2尊重不同武术项目文化群体焦作地区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太极拳的发展较为丰富,常见的有和式、孙式等。其它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较为多见,诸如鞭、毽球、老年舞蹈等。如何在有限的场地设施中满足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之上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思想和指导性文件亟待出台,从而提升民众对武术项目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

2.3增强政府和相关部门武术公共服务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实现武术项目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经济和特色文化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与全民健身锻炼等体育文化全面提升民众武术项目服务建设的体育意识。

2.4突出区域规划的必要性和建设需求的均衡性主要指导思想是以方便群众和提高场地利用率为场地设施建设的目标,如何实现十五分钟活动练习圈是焦作市提出的主要任务。然而老城区的设施缺少管理和修缮,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较多但是缺乏管理,长期“驻扎”影响民众体育锻炼。新城区建设突出项目的多元化供给,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同时政府予以指导,实现供给均衡性。

2.5强化武术专项人才管理系统的建设焦作地区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方面人才较为丰富,但是缺少相应的科学化管理。人才具体信息和流动去向并不清晰,这就为人才流动性强、实效性弱提供了温床。如何结合焦作地区高校体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武术项目服务人才管理体系是实现,志愿者服务和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的双向选择。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焦作地区群众参与武术的积极性较高,参与项目主要以太极拳作为主要的锻炼方式,绝大部分群众都以“追求健康”为主要动机。(2)焦作地区武术参与者的锻炼时间主要选择在早晚,参与者对公共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较低。(3)焦作地区焦作地区武术参与者多是在辅导站的指导下进行,说明辅导站在这一区域武术项目服务中有着重要作用;相关协会组织活动进行武术活动的参与者人数排在最后,说明焦作地区武术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待改进。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多案例比较分析法。研究中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务与公共服务APP案例,来自于两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iOS系统及安卓系统的应用市场。研究者通过手工检索,依据兼顾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对各项国内已出现的政府APP进行筛选。入选的十个政府APP体现了在政府层级、功能领域(涵盖交通、民政、执法等功能,还包括综合服务类和单项服务类)、地区分布上的广度,也体现了在其同类别应用中的相对发展深度(参见表2)。

二、案例介绍与评价

(一)智慧无锡⒈应用简介“智慧无锡”是无锡市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融新闻资讯、社交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无线应用客户端,旨在为无锡市民和当地游客提供各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用信息和便民服务。该应用提供的主要服务模块有新闻类(城市新闻、无锡电视与广播节目点播、图片新闻)、政务类(政务信息)、民意调查类、市民互助类(市民问答互助)、交通信息类(航班、客运、列车信息及手机值机功能;公交线路、站台及换乘查询;无锡地铁查询;路况信息查询;公共自行车租借信息)以及其他生活信息服务(影院、商场超市购物信息、旅游信息、城市公共服务机构电话查询)。⒉应用特点⑴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多种服务“智慧无锡”应用体现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开发并满足了城市生活中居民的部分移动公共服务需求,服务的有用性得到较好体现。此外,用户只需在一个应用中就能寻找到城市新闻、出行交通、市民互助等多种便民服务,便捷地查询到信息。⑵界面设计美观,使用交互性较好简洁的三栏式设计,方便用户在功能间切换;图标、字体及版面设计简洁、风格统一,展现了美学的用户界面设计;使用感较为流畅。⒊提升空间①所有功能罗列在一起,缺乏搜索和导航,用户在使用中可能会迷失;功能虽多,但能个性化、富有针对性地为单个用户提供的服务较少。②“政务”模块目前仅为通知公告功能和信息查询类服务,如公共自行车查询、商场超市优惠信息等,能提供的服务深度尚浅,真正涉及政府办事功能类的服务少。在此应用中,尚无法实现在线事项办理、政府推送服务等功能,还没有实现传统政府服务流程的创新。

(二)沈阳市民热线⒈应用简介“沈阳市民热线”是由沈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监察局、沈阳市发改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纠风办承办,由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开发建设并运营维护的公共服务热线,24小时全天候受理市民的咨询、求助、投诉、建议、举报。沈阳市民热线APP是该热线的服务渠道之一,可方便用户直接从智能手机上进行投诉、曝光和评议;此外,还可通过电话、网站等渠道提供服务。⒉应用特点⑴服务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该应用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基于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导向,能够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处理,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的广泛性高,涵盖了食品药品、扰民投诉、教育教学、劳保社保、行政执法、公安消防等政府公共服务诸方面的内容;市民投诉和市民曝光台采用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的方式对政府部门形成监督氛围,也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一手数据。⑵互动性强,可对政府服务窗口进行评议从回复形式上看,基本上所有回复都有明确的处理单位,而且几乎都是人工回复,用语礼貌;从回复质量上看,绝大多数都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解释说明,并提供了其他解决途径;从回复速度上看,投诉人一般均能在1-2天内收到回复,负责的相关政府机构均会通过电话直接联系当事人,直到获得当事人对事件解决的满意答复。除了当事人与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其他用户也可以参与点评投诉事件,形成互助合作或舆论氛围。此外,该应用也提供了评议政府服务窗口的功能,用户可以选择需要评议的政府服务窗口或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表扬、批评或投诉。⒊提升空间从整体来看,此应用的投诉和曝光作用突出,但应用中“便民服务”模块的功能相对较为薄弱。

(三)上海空气质量⒈应用简介“上海空气质量”由上海市环保局牵头开发,数据来源为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开发运维的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系统。该APP提供上海市各监测点的实时空气质量数据、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空气污染预警信息。⒉应用特点⑴信息权威且较丰富从内容上看,信息类别丰富、分类合理(上海各监测点实时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指数信息、实时污染物浓度信息);官方,信息准确、专业、权威;提供空气污染预警;提供居民应对措施指导。从形式上看,信息形式多样,如在空气质量指数的呈现上,采用了数字、文字、指针动态图标、卡通人物等方式,为不同人群设计了易于接受的形式。从时效性看,信息更新频率高,能做到实时和及时预报。⑵简便易用,基于需求从有用性上看,该应用的推出满足了公众对空气质量信息,尤其是PM2.5信息的需求;从易用性上看,应用操作简易、功能明晰,用户不易迷失;政府主动开放数据用于公共服务,也体现了理念上的创新。⒊提升空间历史数据的可追溯时间太短,最多为30天;没有利用过去的空气质量数据开发出更多的深层应用,或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服务工具;没有用户与管理人员、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参与平台。此外,还可与气象等部门合作,基于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联合推出气象与空气质量信息服务。

(四)杭州“贴心城管”⒈应用简介“贴心城管”是杭州市城管委信息中心开发的便民服务手机应用,功能包括:违规行为随手拍、找附近城管、找车位、找附近公厕、找便民服务(修自行车、修鞋、修钟表、配钥匙、修小家电、缝纫店)等功能。同时具有互动模块,通过“每日一题”,使用户通过趣味方式了解生活小常识。⒉应用特点从设计上看,操作界面采用图形化设计,图标简洁、美观、易懂、易操作;从服务上看,开发了多项城管部门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功能简便、扁平化,便于用户查找;从互动性上看,该应用设计了吸引用户参与的趣味答题模块,将城管部门掌握的专业性的知识转化为互动游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提示,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⒊提升空间功能仍比较简单,还可以深挖城管部门可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与其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基于公众需求,推出更多相关服务。

(五)上海公厕指南⒈应用简介“上海公厕指南”APP由上海绿化市容局推出,可帮助用户在上海市范围内查找到附近的公共厕所,并提供了公厕中部分信息详情。⒉应用特点从服务的易用性来看,该应用操作简单,信息查询付熙雯郑磊•国内政务与公共服务移动客户端应用研究便捷;从服务的有用性来看,该应用基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场景进行开发设计,实用性较强,提供基于位置的查询和导航,包括地址、开放时间和容量等公厕基本信息,还具有点评功能。⒊提升空间版本更新慢,应用的界面设计和体验感仍可加强。“找公厕”服务的替代性较强,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开发的应用所代替,且公厕并未包括社会上对公众开放的厕所(如酒店和快餐店)。可考虑政府和社会间的合作开发,在服务模式上有更大创新。

(六)珠海“政民通”⒈应用简介“政民通”是由珠海市科工贸和信息化局承建的移动政务信息及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打造居民、居委会、物业公司以及公共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共建共治的管理模式。该应用包括“身边的事”“我的声音”“公共服务”“我的生活”四大板块,覆盖政务、交通、教育、医护等各领域。其中,在“身边的事”板块中,有社区和城市的最新消息;“我的声音”可使民众向政府部门提交投诉、参与社会调查;而通过“公共服务”板块,为民众提供了预约或办理计生证、居住证等服务的方式。⒉应用特点该应用的“社区服务”板块具有新意,市民可以关注自己所在的社区,了解社区新闻动态,参与社区活动,在线与其他邻里进行交流。此外,在用户提交投诉和意见时,具有“公开”或“不公开”选项,可保护用户隐私。⒊提升空间政民通APP所提供的服务,实际上多为办事流程和联系方式的介绍,只提供了信息查询服务,而尚未实现真正的在线上办理政务;政务入口仍以部门为导向,没有体现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七)北京服务您⒈应用简介“北京服务您”由北京市政府推出,是北京市政府向公众提供移动公共服务的终端应用软件。该应用包括通知、应用、互动、查询等几大类服务。目前已启动的是通知服务,可为市民提供权威可靠、可溯源的政府信息获取通道,及时推送灾情预警等应急信息。涉及提供通知服务的政府机构包括:北京市应急办、交通委、旅游委、水务局、环保局、园林绿化局、气象局、天安门地区管委会、消防局、交管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城管执法局、国土局、市政市容委、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质监局、农业局、安全监督局、地震局、住房城乡建设委、经济信息化委、社会办、民防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用户可以订阅的信息包括:市委市政府提示信息、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气象预报信息、气象指数信息、交通应急信息、路况提示信息、轨道交通信息、景区游览舒适度信息、汛情预警信息、环境质量预警、消防预警、天安门升降旗时间等。⒉应用特点该应用以信息为主,提供的政府通知公告和提示信息类别多,较为丰富和细化,具有权威性,并突出了各类应急信息服务。此外,该应用体现了人性化设计,具体表现在个性化信息订阅、可设置免打扰时间等功能。⒊提升空间订阅信息时仍以部门为入口,并没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一些应当涉及的部门从未过服务信息。包括:国土局、市政市容委、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质监局、农业局、安全监督局、地震局、住房城乡建设委、经济信息化委、社会办、民防局、食品药品监督局。上述部门有些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对他们能提供的公共服务信息还没有深挖。总体来看,该应用的服务深度尚浅,且主要是基于既有的政府内部流程开发,很少基于用户需求进行服务流程的再造和创新。

(八)上海公交⒈应用简介“上海公交”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推出,市民可通过该应用查询全上海市520余条公交线路,距离等候站点最近的三辆公交车的车牌、站数和预计到站时间等。除了可实时查询车辆到站信息,该应用还可提供上海市公共交通线网各条线路上下行走向、站点和首末班车时间等基本信息,同时可根据用户设定的起点和终点提供多个换乘参考方案。此外,还可提供“轨交示意图”功能,本市轨道交通全网布局及站点等信息。⒉应用亮点实现实时查询公交线路功能的基础是上海市公交系统调度模式的智能化。体现在该应用上,可使用户在查询换乘方案时得到换乘次数最少、换乘时间最短的个性化方案,并可自定义出行时间。⒊提升空间界面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还可深挖以实现全流程服务,比如手机端到站下车提醒、交通卡充值与查询等功能(2015年上半年即将推出公交卡微信充值功能)。此外,还可基于用户需求,进一步打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形式服务平台(如地铁、摆渡船等)的联动。

(九)深圳天气⒈应用简介“深圳天气”是由深圳市气象局提供的天气资讯平台。提供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天气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风况、气压、能见度以及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当前城市支持语音播报、短信和新浪微博转发。可通过该应用查询雷达图、卫星云图、分区天气预报、闪电分布以及台风最新信息;更有气象指数、空气质量等生活气象资讯,提供比一般天气类APP更为全面、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⒉应用亮点⑴信息权威、准确、及时“深圳天气”是由深圳市气象局开发的深圳地区官方APP,信息权威。提供深圳10个行政区划逐小时分区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数据基于每分钟实测,信息及时、详细,并可以自定义信息推送。⑵信息专业性强提供专业台风路径图、定点降雨预报、闪电定位、阵风风级等,信息丰富齐全,不但增强了该应用的功能,也帮助用户增长了气象知识。不同专业程度的气象信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气压数据方便钓鱼爱好者)。⑶跨平台联通与互动与“深圳天气”微博全面打通,用户所有有关天气的问题可直接与天气预报员对话,获得更深入的互动服务。⒊提升空间界面设计的美观度与同类气象信息软件相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与市场上开发的同类产品存在交叉重叠,需要考虑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分工,通过政企间合作提供更好的差异化服务。

(十)智慧昆山⒈应用简介“智慧昆山”是由昆山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推出的系列公共服务APP,下设板块包括:智慧政务、畅行昆山、昆山人才、昆山资讯、昆山美食、昆山电影、智慧卫生等。⒉应用亮点⑴服务模块丰富该应用所能提供的移动公共服务丰富多样,涵盖了求职招聘、挂号就医、出行指南、文娱信息、教育考试信息、政府办事机构详情、水电社保查询、市民投诉等多个模块,且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能够方便居民获取相关信息和服务。⑵界面设计美观该应用的界面设计美观明晰,各子应用具有统一的设计风格。此外,也能宣传推广当地的文化特色。⒊提升空间政务类服务仅仅提供了政府部门相关信息和办件状态查询,服务的深度尚浅,办事功能少。此外,现有的政务服务信息大多是基于既有流程的移植,很少有基于移动互联的技术环境进行流程上的再造和创新。

三、案例比较分析

利用前述研究框架,研究者对以上所筛选的十个政府APP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评价,对各应用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打分(参见表3)。打分说明如下:①对于“有/无”的特征选项,研究者采用“√”示意具有该项属性,不具有该项属性则留为空白。②对于需要区分程度的特征选项,则采用星级打分。“尚不具备”表示为空白,“初步具备”1为一颗星,“表现中等”2为两颗星,“表现突出”3为三颗星。③不涉及此项或暂无法得到数据,用“N/A”表示六、总结与建议从上述案例比较分析的结果看,目前国内移动公共服务APP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设计与运维目前,国内业已出现且表现较为优秀的公共服务APP均能做到风格统一、界面设计友好美观,同时在图标选择和名称设计上向生动、亲民化发展。绝大部分APP提供了安卓、iOS平台的版本供下载。但大部分应用在设计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上表现不足,仍有部分应用带有较浓厚的“官方”色彩。移动政务和公共服务APP面向公众的日常生活,应以更加活泼、生动和有趣的形象展现给用户,带来更高人气和更加亲民的效果。此外,移动公共服务APP也应重视使用指南和导航的设计,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

(二)上述十个案例在“”这一维度上的表现最为突出,在“服务”维度上的表现次之,表现最不理想的是“互动”。从信息的功能上看,这些APP在信息的有用性、丰富性、权威性上有较好的表现,但在语言的生动性、人性化上表现欠佳。在这些APP中,普遍缺乏信息的检索功能,这将会导致用户难以快速搜寻到所需的信息;同时,回溯和分析以往信息的功能也受到限制。未来公共服务APP的设计应加强信息检索和可视化分析功能的开发,使用户获取和使用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三)服务从“服务”的维度上看,本文所选入的案例均能较好地体现服务的“有用性”,从公众需求出发提供服务,但服务的深度尚浅。从服务的“易用性”上看,大部分案例表现平平,应在服务的个性化定制、一站式、线上与线下服务保持对接等方面下大功夫。同时,案例比较反映了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目前的公共服务APP倾向于固守既有的政府工作流程,仍以部门为入口,仅仅把原有的工作模式“移动”化了,甚至是把原有的政府官方网站的内容搬到手机应用上而已,并没有涉及真正的流程再造和创新。这样的APP实际上并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真正为用户带来便利。未来的移动政务与公共服务APP需要在后台组织管理架构、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上作出创新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移动公共服务的价值。未来的移动公共服务应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分工,通过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基于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创造出更实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项目,并减少重复投资。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因为遭受计划经济的左右,中国以往的公共商品和服务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的。这不但费时耗力,且实际功能的发挥也会大打折扣,还会致使地方政府组织结构趋于复杂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财政资本的流通速度减缓。而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兑现公共服务均衡化承诺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应应多元化,而透过政府购置公共服务的模式是对以往老旧模式的一种颠覆,它充满了蓬勃的张力。在购置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创新了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交给它类的社会机构来实现。这样,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显得不再单一。政府对策略的订立、供应机构的约束、供应的监督应做到位,监督社会机构依照群众的需要供应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应打造一个合理的买方和卖方环境,这也需要地方政府更加准确地进行自身的功能定位,如此才能规避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力度松懈、制度约束不力等状况。而强化和创新社会管控,是我国新时代处理社会冲突、预防社会风险而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形式的重大变革。社会管控是政府和社会机构,为推动社会正常运转、为满足社会群众深层次的需要、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生活舒适度而展开的约束、服务的过程。强化和创新社会管控措施必须让社会机构参加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来,保证供应公共服务的效率。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透过筛选体制吸引社会机构为群众供应公共服务。

(二)加强供应、扩大购买范畴

1.打造政府购买的科学供应体制。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时效性。然而伴随群众与日俱增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政府在服务的供应商、购买服务的程序上、拨付资金的利用上都应打造科学的体制———一项科学的体制不但能为群众谋福利,并且能规避政府消耗过多的资源和财力。在服务供应体制上,因为中国还处在起步时期,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要。所以,在推动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政府应将与公众平日生活有紧密联系、社会机构能力范畴内的、同时能减少政府资金消耗的资源当成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关键资源;此外,激励社会机构编制购买预案,政府实行再购买;在体制供应上,因为公共服务购买的法律约束力还太小,因此应订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使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财务供应上,应将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归入政府财政预算中,合理利用资金,提升资金使用的质量;同时,应调整策略支持社会机构,使社会机构筹措资金的能力增强,为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财力支撑。2.扩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畴。近些年来,中国各层次的地方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方面获得一些心得,然而因为遭受传统理念的冲击和客观因素的约束,当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只在很小的范畴内实行,购买的范畴和规模无法满足群众的需要。所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扩充范畴。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地方政府应引进市场竞争体制,确保所挑选的建设公共服务资源的社会机构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而目前,大多数的公共服务所牵涉的范畴都较为宽泛,不但包含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等行业,还包括小区服务、公共卫生、就业咨询、社会保障等等。我国香港的社会机构拥有较强的实力,大多数的社会公共服务都由社会来供应,服务的项目覆盖面较广,例如:婚姻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士复原服务,这部分社会机构对满足群众的公共服务需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处在尝试时期,试运行也只是小范畴、单行业的尝试,还无法完全满足群众与日俱增的需求。而伴随社会的进步,这类公共服务需要的供需冲突也渐渐凸显,所以,以公共服务的商品性质和中国公共服务供应的状况,地方政府应持续拓展购买范畴。地方政府应先从小区服务、诊疗卫生、教育等与群众联系紧密的行业着手,透过经验的累积,拓展购买公共服务的范畴。透过持续拓展购买范畴,完善我国的公共服务购买制度。

(三)抵制无序竞争,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安保领域在个别城市有着大胆的尝试。深圳宝安西乡“花园街区”推行的“综合执法管理模式”改革,把涉及街区治安巡查、协助公安机关治安防控、协助交通部门维护交通秩序等8大类26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项目外包给鑫梓润物业公司。通过引进企业参与管理,冲突和矛盾经过企业这一层缓冲,管理和处罚剥离,执法者可以更多扮演“裁判”的角色,进行调停和处理,矛盾和冲突相对会减弱。

(二)推行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早在2003年11月,南京鼓楼区就率先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网,通过购买民间组织“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为鼓楼区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每月免费提供20个小时的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服务对象达5500多人,基本实现了辖区内70岁以上孤寡、独居老人免费服务全覆盖。

(三)创新了文化和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无锡市文化部门不再包办一切,文艺团队自主经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为文艺团体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2011年,无锡出台文件,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面向文化企业的政府采购”。2012年无锡市财政出资840万元购买了45项公共文化产品,涵盖演出、展览、电影放映和艺术培训等内容。

(四)在党建等其他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江苏无锡新区管委会组织部仅11人,却挂了12块牌子,为了破解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的难题,无锡新区开始探索试验党务外包改革,把党建研究、形象宣传、文体活动,甚至是基层党组织组建,都不同程度外包给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无锡新区招募14名“党群指导员”,专门负责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企业工会和党组织的组建。此后,无锡新区把外包扩展至其他党群事务,在江南大学设研究中心,负责党建课题研究;委托广告设计公司设计党建品牌形象标志;委托央视制作宣传MTV;将一些文体活动交由专业公司或协会运作。

二、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在政府服务外包实践中的问题

综合上述几个典型时间案例可以发现,实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大多减少了行政开支,减少了服务成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其实是市场倒逼政府的改革,同时也是民众对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的要求倒逼政府的创新举措。就以上的几个案例来看,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实践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公众参与不足。公民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为公共服务外包改革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促进各级政府在改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但是从以上几个案例中发现,在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缺乏公民全过程的参与机制,在公共服务外包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社会调研,听取不同社会公民的意见,及时吸纳和反馈社会需求的变化。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却根据不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和自身的主观判断等形式来确定公共服务需求。

(二)承包商数量和质量不足。一般而言,公共服务外包的承包商为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但由于起步时间晚、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我国非营利组织力量相对薄弱。私营企业由于利润率不高等原因参与承接公共服务外包热情不高。这就导致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承包商数量和质量不足。如人口超过1400万的广州,公共服务购买洽谈会仅有34家社工服务机构出席;而人口不过700万的香港,却有超过1万家民间组织,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三)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过大。首先。我国大部分公共服务过去都由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服务提供方式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公共服务外包改革打破了这一垄断,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者受损,遭遇改革阻力。例如,深圳西乡街道向物业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其代行城市管理职责之后,公众和原有的管理服务机构——居委会接触的几率大大减少,居委会可支配的资源和权力大大减少,这引起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不满。

(四)服务外包技术、人才和评估机构不足。目前由于政府部门缺乏监督合同履行的专业人员和技术,政府作为发包方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导致承包方出于自身利益而偷工减料,降低了公共服务提供的标准,导致公共服务外包的失败。例如上海长宁区某社区(街道)对弄堂环境治理进行了服务外包,聘请企业对乱设摊、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等进行管理。但企业人员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为了方便行事,经常出现态度蛮横、行为粗暴等问题,由此引发管理对象以及周边群众不满。最后,社区(街道)不得不承担有关责任,提前解除了有关合约,外包尝试以失败告终。

(五)缺乏系统性的政府服务外包法律和制度保障。以上几个实践城市都很少公布每个服务外包项目的承包人或公司、承包合同与金额,合同款的支付方式、绩效考核指标、监督责任人、信息的不透明,这极有可能导致腐败。由于我国政府服务外包实践时间比较短,政府和立法机关对这方面立法重视不够,导致有关与政府服务外包相关法律和顶层设计严重不足。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打通公民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通道。科学、有序的公民参与应该建立在对公共服务外包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外包信息公开,这是打通公民参与通道的前提。其次,政府要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要实现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服务外包,政府应该积极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提高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意识。其三,积极构建又受服务群众组建的服务外包的第三方组织(前期可由业主委员会发展而来),并让其参与到服务外包的招标,监督,评价等流程中。

(二)优化公共服务外包环境,培育公共服务外包市场。一方面,要通过把非政府组织和服务外包企业纳入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范围、把公共服务外包人才培育纳入政府人才培养项目之中、解决非政府组织注册登记难等措施,扶持、培育出一批有能力、有意愿的优秀公共服务承包主体;要通过采取新上的项目、新开展的公共服务、新增加拨款的公共服务一律外包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外包领域和市场。另一方面,要建设公共服务外包平台。当前可依托政府采购中心,招聘服务外包专门人才,组建由业主单位、技术支持人员、外包谈判员组成的项目小组,统一开展公共服务外包的谈判、招标、管理等业务,将政府招投标平台作为公共服务外包业务的交易平台,政府采购中心按成交额和节约额计提管理经费。

(三)消解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必然要促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总理经常提到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相关政府领导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公共服务外包的效率优势,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冲破层层阻力。为了减少基层政府部门的阻力,可以适当提高涉及到改革的基本政府工作人员收入,对服务外包取得成效的单位给予嘉奖,同时引导一部分政府机关向非盈利组织或者企业发展。

(四)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监督和领导能力。一方面,要针对各级官员开展公共服务外包专业理论、专门技术和实践经验培训,改善提高其在招投标、服务定价、合同管理、业绩监督等方面的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另一方面,监督管理是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制度保障。政府虽然在角色上由“包办者”转为“委托者”,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完全退出公共服务提供领域,恰恰相反,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要承担起更为艰巨的监督职责。此外,要鼓励正当竞争,又要防范市场投机行为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造成公共利益的损害。为了规范和约束承包者的行为,维护公众的利益,政府需要对合同履行进行系统的监督,按照合同规定的服务质量和标准衡量承包者合同履行的情况,对合同履行的全过程进行宏观领导和微观指导。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还处于相对模糊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其实,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把中小学义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归纳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可以说,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的雏形.当然,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具备了公共服务的部分的共识,但并没有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界定.但共识部分却很明晰,即:“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为主的,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为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提供的,全体公民公平、平等、普遍享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具有基础性、公平性、普惠性、时代性、地域差异性等特征.”“均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平均、相等的意思.“均等化”本质上是“平均、相等”向前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本研究报告的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相等,而是相对的.内蒙古地区不同旗县、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成本等参差不齐,有局限性.所以“均等化”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农牧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如:农牧民是否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农牧民是否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资源;农牧民是否享有“公民平等待遇”等.毫无疑问,在一个国家迈向高度文明、高素质公民的进程中,无论性别、种族、老幼,作为公民基本享受的义务教育和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这才体现出国家的民主和进步.本研究以内蒙古乡镇苏木为基础,试图通过聚类分析,挖掘不同类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特点和差距,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均等化成因,具有较强针对性.并提出可操作性及对策建议.

2国外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理论综述

国外学者对公共服务问题已经探索很久,学界公认比较早论述此问题的是亚当•斯密(Smith.A.,1776),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曾阐述和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他认为国家有义务为全体公民合理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国家的职责所在.学者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54)在其著所著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独特定义,涵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有意思的是,学者蒂伯特(Tiebout,1956)的著名“用脚投票”理论曾经风靡一时,不仅为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理论模式,还把消费者的偏好引入地方公共服务竞争机制中,给后来学者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学者庇古(AC.Pigou)、威廉姆•贝弗里奇(WilliamBeveridge)等则从福利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学者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1950)在他的研究中揭示出分权体制下财政不合理、不公平规律.他认为应实施差别联邦税率来抑制各地区的人均收入不平衡,实现联邦财政税收横向合理.学者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HarryCoase,1974)的“灯塔理论”则从产权角度,阐述公共服务的供给理论,为解决公共服务投资及管理提出了新鲜的思路.学者肯尼斯•阿罗(KennethJ.Arrow,1971)则另辟蹊径,他注重从“效用主义”原点出发点,设计和甄别“均等化”财政制度的合理性.随着国际研究方向的纵深和时间推移,近年来西方学者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领域更加宽泛.如:学者RoyA.Carr-Hil(l1994)的研究触角伸向了对OECD国家医疗水平均等化问题领域;学者JamesE.Lyons(2006)的研究方向定位于对美国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等.本研究资料中,针对中国公共服务方面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有:学者Hofinan&Yusef(1995)通过研究得出了中国政府财政资源分配均等问题考虑不充分,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扩大化.学者Jin、Qian&Weingast(1999)则认为中国的财政包干制度虽缩小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但其衡量标准以地方分成比例依赖于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学者ThomasBerniston(2006)从研究中得出:产生城乡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直接原因,应归咎为政府为盲目实现城市工业化的目标,将公共服务投向城市,在农村和城市实施不同的教育、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系列政策所导致.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虽很多,但对本领域研究共识是: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3国内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理论综述

国内研究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学者有:学者江明融(2006)是最早系统界定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国内学者.他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从原来仅限于公共产品与服务收益分享方面,扩展到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成本分摊、财力均衡配置等方面.学者安体富、任强(2007)通过阐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若干理论,使研究这一领域上了新台阶.岳军(2009)提出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目标的选择,是形成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学者匡小平、肖建华(2010)认为公共服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财政分权的制度安排及各层次政府职能的混乱,如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形成,则需要通过法律界定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能.学者刘尚希(2007)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及政策路径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卢洪友、李凌(2008)认为财政横向公平是财政均等化制度设计的根本,良好的均等化制度特征是客观、激励相容、不被控制和透明.学者李少惠(2009)认为:把原有的城市居民分享型的公共服务体制变为城乡居民共享型的公共服务体制,必须严格按照城乡共需型公共服务实行均等供给、城乡差异型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差异性供给的原则执行.学者宋生瑛(2009)则指出:导致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的重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分割的治理机制的不合理.学者刘斌等(2010)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西部省(市、自治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新疆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内蒙古、重庆和全国持平;其余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西部省(市、自治区)之间分化十分显著.学者孙友祥、柯文昌(2011)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重要因素.专门对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研究的有: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2010)对内蒙古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内蒙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全区东中西部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和基层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设施简陋.学者包满达(2009)认为:内蒙古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虽有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平衡等问题.学者王德娟(2008)研究内蒙古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财政政策角度论证了产生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学者贾康(2009)认为:不同区域、城乡、居民个人之间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否到位,是成熟“公共服务均等化”常态化表现.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内蒙古农村牧区之间、农村牧区与城镇之间、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个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有多大?非均等化有什么负面效应?基层财政体制和其它的制度安排在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应该说这些研究还不深入.

4研究意义和价值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1.支援方在选择具体的受援方上缺乏明确合理标准虽然宏观层面的援助关系由上级政府规定,如中央政府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规定广东省援助汶川县,深圳市援助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但广东省援助汶川县的哪个乡镇,对各个乡镇援助什么项目,则由广东省来确定。由于缺乏明确合理的标准,支援方通常根据主观判断选择具体受援方,由此产生不少问题。例如:在某省的“千校扶千校”计划实施中,一些县城中小学或镇中小学被选为受援方,而更需要受援助的村中学、村小学则很少被选择。在某省会城市对省内落后县的援助中,大量援助资金投向县城,而投向该县农村地区的资金非常少。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逆反作用。

2.援助内容不合理一方面,经济援助比例远大于公共服务援助。当前开展的对口援助主要以经济援助为主,通过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增强受援方的“造血”功能。在长江三峡工程的对口支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汶川地震对口支援,以及对口支援西藏和新疆中,经济援助都是重头戏,公共服务援助则处于次要地位。然而,经济援助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譬如产品市场、市场意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但受援方很难具备这些条件,使得一些经济援助项目难以经营下去。在援助西藏、新疆的经济项目中,有不少失败案例。1996年国家经贸部投资600万在西藏那曲建起一个羊绒分梳厂,2001年因亏损严重而夭折;青岛市政府投资1300万援建的日喀则塑料编织袋厂和轮胎翻新厂也因种种原因而停产。经济援助不但没有发挥“造血”功能,还造成受援方“失血”,加剧“贫血”。与经济援助相比,公共服务援助更容易成功,“即使不够成功也不会成为当地的负担”。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援助内容不合理。目前,对口援助越来越重视公共服务援助,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来提升受援地居民的生存能力,挖掘发展潜力。但是,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由政府主导,通过颁布政策条文方式规定双方援助关系,在确定援助关系中较少征求双方的意见,容易造成“拉郎配”现象。由于双方并非“情投意合”,支援方急于完成上级政府的任务,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调查收集受援方的需求信息,使得不少援助项目脱离受援方的实际需要。支援方通常将援助资金投入道路、市政工程、电站电线、房屋改造、水渠等“硬件领域”,而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软件领域”投入较少,由于援助未能从受援地的实际需求出发,使得受援地居民未能真正享受横向援助的成果。例如:某省的一个区对省内落后农村支援中,投资建设3D电影院,建成后,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居民寥寥无几。

3.监督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是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保障制度,它能够确保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按预定计划实施,切实发挥作用。然而,目前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对于资金和物资拨付到受援方后的使用情况缺少有效监督,一些项目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相关资金被挪作他用,导致援助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有较大差距。绩效评估是检验公共服务横向援助产生何种效果、产生多大效果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是“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支援方主要关注是否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并不看重援助产生的实际效果,不重视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设。有很多援助项目没有开展绩效评估;有的开展评估,但只是确定一些宏观、粗糙的指标,评估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有些评估只是走过场;有些评估只规定奖励措施,没有惩罚措施。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就难以对项目实施过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约束与及时纠正。很多援助项目有“轰轰烈烈的开工、奠基、剪彩仪式”,但最后却草草收场,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4.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持续性问题目前开展的公共服务横向援助都有一定的期限,例如:汶川地震对口支援为期3年(2008-2011年),广东省开展的“千校扶千校”亦为3年(2008-2011年),2010年开展的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期限比较长,为期10年(2011-2020年)。当对口支援的期限到了之后,支援方一般选择终止支援行动。一旦支援方终止援助,所援助的公共服务设施运行很容易出现问题。公共服务横向援助中所建设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标准与原来相比有大幅度提升,维护营运费用必定相应增加,由于受援地区一般经济较为落后,很难筹足相应的资金与技术人员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转,使得公共服务设备设施难以发挥作用。例如:1985年援助西藏那曲医院的两部高压氧仓,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先进医疗设备,但由于缺少资金和专门人才,两部高压氧仓一直没有使用,1996年卫生部发文,不允许再使用。[3](PP.349-350)再如:某市向某贫困县捐赠一辆非常先进的校车,但司机工资与相关支出跟不上,使该校车成为摆设。

二、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支援方行为的制约因素

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现象。从区域合作而言,它又是一种围绕着公共服务开展的特殊的区域合作模式。这种具有多重特殊性的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遭遇多种困境,支援方作为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重要主体,这些困境的产生与其有着密切关系。深入探讨支援方行为选择的制约因素,把握支援方行为选择的因果规律,有助于完善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效果。

1.内在动力因素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支援方是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主体,作为一种无私的“兄弟般”帮助,与其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逻辑相悖。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支援方面临着内在动力不足问题,是制约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开展的最主要因素。以某省实施的“千校扶千校”为例,地方教育部门、各中小学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理性“经济人”特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的收益主要受到收入、教育质量、惩罚或晋升的影响,据此,地方教育部门收益函数为。其中,Ye代表地方教育部门的函数收益,I代表教育部门收入,Q代表本地区教育质量,D代表上级政府对教育部门的惩罚或晋升奖励。Ys代表中小学的函数收益,I′代表中小学的收入,Q′代表中小学的教育质量,D′代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惩罚或晋升奖励。在这些条件约束下,地方教育部门将分别追求I、Q、D的最大化,以使得总收益最大化。中小学校同样如此,追求I′、Q′、D′最大化,使总收益最大化。对于受援学校和所在地教育部门而言,由于得到了支援学校的支援,不仅收入I和I′有提高(支援学校对受援学校进行捐款和实物捐赠),而且教学质量Q和Q′也得到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则提高了受援学校和所在地教育部门领导的晋升概率D和D′。受援学校和所在地教育部门的收益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对支援学校和所在地教育部门而言,由于要对受援学校进行实物和教学质量的援助,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I和I′、Q和Q′,从而使得晋升概率D和D′也有所降低,因而支援学校和所在地教育部门的收益呈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不过下降幅度比较小。如果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都是本市范围,而非跨市的,所在地教育部门的收益不会产生变化,但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收益会产生变化,而且由于市内各中小学间存在着资源竞争和升学率竞争关系,支援学校的收益会明显降低,而受援学校的收益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横向援助使得受援方的收益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它们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参与愿望,希望得到更多的援助。但对支援方而言,其收益没有增加,甚至呈下降趋势,它们缺乏参与横向援助的内在动力。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类似于“存量改革”,即一方受益,但不保证另一方利益不受损。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利益补偿,没有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支援方通常以消极态度对待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工作推进不力,援助方案和任务迟迟不落实,或有选择地执行某些援助政策。即使迫于上级政府的压力参与横向援助,援助工作也不会做细做精,对受援方的实际情况没有开展深入调研,从而获取不到真实的需求信息,导致盲目上马脱离当地居民实际需要的项目。这种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形式主义”,使得钱投入不少,人力物力也投入较多,但却产生不了太大效果,造成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2.观念因素我国是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全国性的重大问题主要通过中央至地方的“自上而下”力量来解决。解决民族地区、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种重要问题,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中央政府的责任,而不是作为发达省份的支援方的责任。不仅观念上如此,实际中亦践行这种观念。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上,主要重视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力图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尤其是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及非常少。这点在理论研究上也得到佐证,理论界将焦点聚集于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忽视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制度”等篇名、关键词,发现从1990年至2012年,在相关论文中,95%以上从纵向财政转移支付角度论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谈及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只有寥寥几篇。由于不是自己的责任,以及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引,支援方在开展“对口支援”、“对口帮扶”方面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支援方更热衷于经济支援,希望通过对受援方的经济援助获得合作机会,藉此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对于对自身经济发展无多大促进作用的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则缺少热情。支援方“重经济援助、轻公共服务援助”的心态,使得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建设徘徊不前。

3.社会因素政府是公共服务横向援助中的“导演”和“主角”,但也需要社会力量这种重要“演员”。我国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价值理念,这是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正能量。但在现实中,这种正能量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处于“政府唱戏、公众看戏”境况。一方面,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处于“自上而下、封闭的、隔离于社会”运行状态中,社会力量难以参与到公共服务横向援助中来,即使允许参与,亦附加诸多限制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公益制度与环境成为影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公益制度不完善,社会捐赠不透明,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意愿。社会慈善更多是“运动式”慈善,而非源自于公众真正的慈善精神。自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2011年我国社会捐赠较上一年下降近2成,红十字会系统获捐剧降6成。2011年我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为845亿元,占同年我国GDP比例为0.18%;人均捐款62.7元,占同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33%。而同年美国人均捐赠为962.6美元,相当于中国人均捐赠的97倍。[4]社会公益慈善环境的不佳,不仅使支援方承受着较大的资金压力,也得不到社会舆论的大力支持,对支援方参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支援方行为选择受到内在动力、观念、社会三重因素的制约。内在动力是核心因素,对支援方的行为选择起着关键性影响;观念是主观认识因素,从观念上引导支援方的行为;社会因素是客观环境因素,不仅影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而且对支援方行为亦产生影响。三种因素既独立作用于支援方的行为选择,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对支援方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内在动力加深主观认识,主观认识强化内在动力,社会因素改变主观认识,同时对内在动力产生影响(见图2)。这是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支援方行为选择的基本规律。

三、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的创新

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创新,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形式灵活多样、常规化的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支援方是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重要主体,其行为对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过程与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改变支援方的行为选择,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到公共服务横向援助中,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令支援方、受援方、社会都满意“多方共赢”的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模式。

1.树立横向援助观念,高度重视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重要意义观念是制度的先导,只有解决制度的观念问题,制度才有可能被重视,才能够建立起来。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发挥“自上而下”的力量,在我国幅地广阔、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的特殊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掘“自下而上”、“自左到右”的横向力量。树立横向援助观念,不但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包涵着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社会角度而言,人类社会由一个个独立的人构成,但是每个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其他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狄骥认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他永远并只能和其他同类一起在社会中生存;人类是一个原始的自然实体,绝不是人类意愿的产物,因而人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是人类群体的一部分。社会群体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人既意识到个体性,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联系。[5](P8)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性,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应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而不能做损害他人的事情。在社会流动持续增强和社会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呈不断强化趋势。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自然风险(地震、洪水、干旱、海啸等)和社会风险(暴动、政变、核泄漏等)时常发生,个体在这些巨大风险面前往往无能为力,而且没有谁能够在不确定的灾难前独善其身,在灾难前,只有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和彼此间的“利他”相助才能有效抵御风险。深刻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树立公共服务横向援助观念具有基础性意义。

2.重视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支援方的利益补偿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涉及到支援方和受援方的利益调整。利益调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帕累托改进”,即双方利益都增加,或一方利益增加,另一方利益不减少;另一种是“非帕累托改进”,即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多数情况下属于后一种,即受援方获益,支援方受损。如果依据罗尔斯的“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可以不对利益受损的支援方进行利益补偿,因为受援方是社会弱势者,是境况较差者,他们境况改善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但现实情况是,不对支援方进行利益补偿,它们通常不会热心于横向援助,即便迫于政治压力和行政压力进行援助,一旦压力消失,支援就会停止,甚至抵触或抵制横向援助。“现实的改进通常都是‘非帕累托过程’”,[6]在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创新中,对受损的支援方予以补偿,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利益补偿要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利益补偿标准,支援方是现有利益格局下的既得利益者,对其利益补偿的目的不是增加其总收益,而是使其保持参与援助的动力,因而利益补偿应采用适度标准,补偿过大,则可能形成新的不平等,补偿过小,丧失动力;二是补偿方式应多样化,根据支援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给予晋升奖励、鼓励与受援方开展经济互补合作、政策优惠(如先行先试的改革权力)、物质奖励等补偿。其中,晋升奖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利益补偿,如果支援方的官员能够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中获得提拔,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利益补偿能够有效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使横向援助由“他律”变为“自律”,由“短期支援”变为具有持续性的“长期支援”。

3.夯实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社会基础“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需要改变政府的单一主体状态,而由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体,比如社会组织来提供”(P3)。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以弥补市场经济和政府的不足。美国有非营利组织160万个,财产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年收入达1万亿美元,70%的美国人至少属于一个非营利组织(P135)。公共服务横向援助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地区间的帮助,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没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就变成政府“自导自演”的“独角戏”。社会力量是公共服务横向援助的社会基础,夯实这种社会基础,需要解决两个突出问题。其一,加快社会组织发展。关于如何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问题,学界谈了很多观点,政府也出台不少政策,但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其实,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观念问题。“从解放初期到期间,一些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稳定的威胁因素”,使得“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理解出现偏差”,[9]“特别是在一少部分社会组织出现各种问题的情况下,……扭曲对社会组织整体积极作用的认识。”[10]观念偏差使得在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的建构上遮遮掩掩。社会组织发展制度建立,必须扭转对社会组织认识的观念偏差,充分认识到现代国家治理结构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中将缺少一个得力的“帮手”,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也缺少一个有效的主体。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观念转变主要包括:打破政府与社会组织零和博弈观念,代之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强的新理念;打破威胁对手观念,代之以合作帮手新理念;打破“有罪”推定观念,代之以“无罪”推定新理念;打破政府单极管理观念,代之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治理理念。在观念转变基础上,大力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包括:改革登记管理制度,变业务主管为业务指导,或者取消业务主管部门,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完善社会组织设立“一站式”服务和快速回复审批机制;变事前审查为事后监督;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社会组织申请登记;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设施、培训、技术指导、管理以及服务等支持;完善资金支持制度,为社会组织注入充足的“血液”。国外经验表明,政府资金支持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其二,培养社会慈善精神。公共服务横向援助需要社会组织、企业、市民等主体参与,但横向援助是一种不图回报的行为,参与动机不能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中得到解释,只能从社会慈善精神角度进行解释。换言之,公共服务横向援助制度的建立需要有浓厚的社会慈善精神作为基础。社会慈善是一种无私的回报社会的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对公民个人而言,慈善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的成熟度。长期以来,我国对社会慈善精神的培育乏善可陈,往往停留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宣传上,同时,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受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较多,行政强制色彩较浓,缺乏慈善本身的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11]此外,善款管理不够规范,不透明,某些慈善组织腐败等,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公众的慈善之心。培育社会慈善精神需要改革当前慈善制度,建立以慈善组织自身管理为主,政府负责监管的制度,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慈善,使慈善回归其自愿、独立的社会本性。同时,慈善组织应完善运作制度,做到规范、透明、公正运行。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健身场地器材,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重要物质保证。良好的场地器材,能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保证老年人健身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该加大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将老年人健身器材场地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之中,并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努力建设高质量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在此基础上,与学校、企事业单位联系和合作,争取是这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放体育健身场地器材,从而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2)加强老年健身管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任何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政府的组织和参与指导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能对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为老年健身活动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和政策保障,从而保证河北省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序、高效运行。在政府的宏观组织管理下,基层老年体育协会的组织和管理也要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河北省一些城市社区的老年体育协会组织者,是有事业编制的人员。但是,这种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比较少,大部分还是没有事业编制的兼职人员。随着老年健身活动组织日益增多,工作人员出现了不足的现象,因此,增设一部分老年健身组织管理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是促进老年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3)加大老年健身宣传力度,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大众媒体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是提高人们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人们对电视、电脑、报纸等大众媒体体育节目的关注,能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对于老年健身活动的宣传明显不足,一般的体育节目以竞技项目为主,而这些项目是青少年爱好的体育项目,很多老年人并不喜欢。因此,要加强一些老年健身知识技能的宣传,吸引老年人的关注,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另外,宣传内容要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宣传上,要尽量的细化。比如活动的时间、活动的量和强度、频次等等,从而使老年人能科学、合理、有效的健身。

(4)加强资金筹集力度,完善筹集资金机制。目前,河北省老年健身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经费是老年人组织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缺少资金不仅仅影响基础建设是建设,也难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因此,要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老年健身活动有序、健康运行。比如企业赞助、和企业共同组织活动、参与活动个人捐资以及活动经营收入管理等等。

2结语

公共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1)双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双链路负载均衡技术是根据主机连接请求自动评估链路可用性并将通信流量分配到该主机与服务器通信时间最小值的链路:在双链路系统中主机与服务器存在两条独立链路,链路负载均衡技术根据主机IP地址将通信自动分配到最适链路;而另一条链路则作为备份,在必要时分担通信流量、解决流量峰值超出最适链路通信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当最适链路连接发生故障时数据流将平滑地转向备份链路,保证了链路系统的高可用性,有效规避了单条链路故障带来的网络风险和网络带宽不足等诸多问题。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用双链路负载均衡技术不仅实现了提高访问效率、均衡访问流量的目的,而且也实现了数据主中心的容灾备份和链路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链路系统的网络吞吐量,是保证平台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双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将各分节点、各部门的访问数据流根据请求IP地址合理地分配到最适链路中,例如义乌某部门访问金华数据主中心时,双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将数据流分配到主机与义乌副中心的通信链路中,由义乌副中心的服务器提供相关服务,这样极大地提高了访问效率,更契合了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副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

2)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是将运行在真实环境上的计算机系统或组件运行在虚拟的环境中并可以在硬件资源或软件资源的不同层次间构建虚拟化层。虚拟化技术可以简化软件的重配置过程,并能够通过区分资源的优先次序并将硬件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工作负载来简化管理和提高效率,通过将物理资源抽象成逻辑资源,让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简化系统管理,实现硬件资源整合。虚拟化技术可以将服务请求分散到众多物理节点上来执行,为金华数据中心的弹性扩展与容错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既符合数字金华主副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又能为各市县、各部门提供高可用性的服务。虚拟化技术可以通过两个方向来帮助服务器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一种方向是把一个物理的服务器虚拟成若干个独立的逻辑服务器,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就是分区;另一个方向,是把若干个分散的物理服务器虚拟为一个大的逻辑服务器,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就是网格,两个方向可以综合运用。虚拟化技术一方面能够保证任务执行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不会形成明显的负载瓶颈,由于多个虚拟机共享一台物理机的资源,这样就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器硬件资源,降低了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和运营成本,有效减少了金华及义乌服务器集群的能耗,符合当前绿色计算的要求。

3)富因特网应用程序技术富因特网应用程序(RichInternetApplications,RIA)是将桌面应用程序的交互的用户体验与传统的Web应用的部署灵活性、跨平台性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网络应用程序。RIA技术可构建直观、易于使用、反应迅速并且可以脱机使用的应用程序,实现单一而完整的用户体验。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展示系统通过该技术开发完成,较传统界面更加美观、交互性更强、地图浏览更加顺畅,同时延长了访问者网站逗留时间,并能实现频繁的重复客户访问。RIA综合了B/S和C/S的优点,使用户在提高体验的同时做到了客户端的零部署。“富”的概念包含两方面,分别是数据模型的丰富和用户界面的丰富。数据中的富是相对于传统的HTML页面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少而言,在用户界面上可以显示和创造更为复杂的嵌入在客户端的数据模型,它可以操作客户端的计算和异步发送接收数据。富也描述了全面提升的用户界面,HTML只给用户提供了非常有限的界面控制元素,而RIA的用户界面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界面控制元素,这些控制元素可以很好地与数据模型相结合。借助RIA技术,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获得更满意操作体验的预期目标。

4)Mashup技术Mashup是基于Web2.0的应用形式,其内涵是将一个或多个外部数据源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和功能融合到统一的网络环境中,为资源的使用者提供一个满足个性化需求,不仅是基于网络的资源聚合应用更是面向服务的Web应用系统。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Mashup技术将语音识别、二维码、开放授权、网络爬虫等多项Web应用等整合到了公共服务平台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平台的功能。通过谷歌的语音识别应用对平台的搜索功能进行了强化,实现了语音搜索功能,摆脱了键盘对搜索的束缚。平台的语音搜索功能支持多种语言,具有精准的识别率,解放了用户的双手,带来了全新的用户体验,使用户乐于搜索,并最终从平台获得帮助。通过二维码扫描应用,方便用户快速将感兴趣信息发送至手机。通过开发授权,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账号(如QQ账号)直接登录平台,减少了用户注册的时间,也降低了注册门槛,这一技术的使用将给平台带来更多的新用户,同时提高平台内用户的活跃度,极大增强了平台的竞争力。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即时抓取测绘相关新闻页面到平台首页,极大地节省了管理维护的投入。

5)服务巡检技术服务巡检指的是在网络节点中使用一些独立进程,不断地、定期地自动探测当前服务平台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状态,把这些状态通过短信、邮件的形式给运维人员。当平台出现较为严重的状况时,巡检系统将报警。巡检系统提高了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维护的自动化程度,是保障平台7×24小时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巡检包括核心服务巡检和服务接口巡检。核心服务巡检:核心服务巡检是对构成平台最基础最重要的内部服务的巡检,这些服务是构成平台的核心部分,这类服务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对外大部分甚至所有服务接口都不能正常访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将以设定的以秒为单位的巡检延时间隔,不断对Oracle,WMS,WFS等核心服务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和监控。服务接口巡检:服务接口巡检指的是元服务的巡检,此类服务直接被外部用户调用。对服务集群的各服务进行检测,包括参数配置、开始巡检、停止巡检。主要通过设定的主机IP、端口号和巡检延时,定时检查,并发送平安信息或者故障信息到指定的手机号码。

6)空间信息服务拆分及聚合技术空间信息服务拆分是指对现有的服务按照区域或类型进行拆分,形成小范围或单类型的服务以完成简单业务的技术。空间信息服务聚合是指对现有的一组服务按照一定的业务逻辑进行集成,并构建服务执行流程的技术。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运用空间信息服务拆分及聚合技术构建了增值的空间信息服务满足了用户复杂多样的空间信息应用需求,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和按需服务。在平台运行过程中,虽然基础地理数据服务和公共专题数据服务的数量都不断增加,但这些服务都是针对普遍的需求,未必能完全满足每个用户的使用需要,而同时服务数量的增加也带来服务内容重复等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管理难度的增大。通过服务拆分技术,将大范围的地图服务可以按照用户要求进行服务拆分,形成用户需要的特定范围内的服务,提高了数据加载效率,实现了按需服务。通过服务聚合可将用户需要的一组自制的、功能单一的空间信息服务按照正确的业务逻辑、合理的语义约束以及服务质量等指标,进行动态的服务集成和组合,满足复杂业务需要,实现个性化服务。

7)实景和全景影像技术通过将实景和全景影像技术注入到电子地图中,极大地丰富了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展示系统的技术内涵。项目自主集成和研发了三维数据采集车(集成了包括摄像机、CCD相机、激光距离扫描仪、GPS和惯性导航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针对车载立体影像的自动匹配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视差模型和核线约束的视差预测方法,可以很好地确定待匹配点在右影像上同名像点的搜索范围,提高了匹配效率和匹配准确率;设计了基于SIFT特征和颜色特征的综合匹配测度,可以有效地利用局部影像窗口的结构信息和颜色信息,提高匹配的可靠性。此外,针对车载近景影像中特定地物目标的自动信息提取问题,提出了基于颜色和形状神经网络的近景影像交通标志自动检测与识别算法,实现了交通标志的几何与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

8)前置交换技术前置交换技术主要通过服务的方式自动搜索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变化,并根据数据变化情况保持客户端数据库与服务器端数据库实时同步、更新的技术。借助前置交换技术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金华数据主中心与各分节点数据中心、各部门数据高效、便捷的实时同步与更新。通过前置交换技术的运用,数字金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横向上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而且纵向上实现市县节点之间各类地理空间数据及专题数据的交换,保证了不同数据中心数据的一致性和现势性。通过该技术开发的前置交换系统服务器端部署在金华数据主中心,客户端安装在各分节点的数据中心及各部门数据中心,支持矢量、栅格、影像、excel、word等多种数据类型和WebServices、FTP等多种传输方式。

2技术创新

1)空间服务拆分技术该技术指将不同GIS平台的空间服务按照空间范围或要素图层进行拆分,同时对拆分出的服务赋予不同使用权限,构建出多个增值服务。该技术能跨GIS平台,解决了同一空间服务不能对多个用户设置差异性使用权限的问题,实现了服务一次、多次按需服务的目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服务的工作量。

2)空间服务热替换及动态扩展技术依托自主开发的API集合,通过实现相关空间网络服务接口等效服务,能够达到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动态地替换其他GIS平台的多个或全部OGC标准及ArcGISforServer标准空间服务的目的,但不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功能。同时区别于其他GIS平台API的静态性,在服务运行过程中可通过动态修改该API集合扩展空间服务的功能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空间服务热替换及动态扩展技术降低了信息系统对GIS平台的依赖并使信息系统具备了良好的扩展能力。

3)瓦片服务动态投影及坐标转换现有瓦片服务根据请求的空间参考信息自动生成新的服务,该服务能够获取现有瓦片数据空间参考信息并自动对其进行投影转换等坐标信息处理工作,实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进行显示。该技术支持标准及自定义投影的动态转换,同时也支持不同大地基准的七参数坐标转换。通过该技术一份数据仅需准备一套瓦片即可满足多投影、多坐标系统的服务使用需求,切实降低数据处理和服务的工作量。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