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一)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培养人才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时期的西欧,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稳步上升,社会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促使上层的政治制度一步步走向完善,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不同于农业生产者,他们没有田地,大部分是自由的生产者,于是在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学问开始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促使成千上万的基督教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以前,大学开办的目的就在于传授高等学问,大学中其他一切事务都是为教学服务,这就决定了中世纪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并且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文、法、神、医四大学科之中。

(二)柏林洪堡大学的示范作用———发展知识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法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在思想、制度、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普法战争中拿破仑的失利,使得德意志民族开始重新审度自身、思索民族复兴之路,意识到国家的富足强大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只有智力上的成果才能够补偿国家在物质方面的损失。于是德意志民族把振兴的希望寄托给了大学。洪堡、费希特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振兴民族事业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柏林洪堡大学就是以此理念为基础创办的第一所以发展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为己任的新型大学。在柏林洪堡大学中,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应用,提倡学术自由。柏林大学的教师也独具特色,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知识如何求得的方法;并且,除了正常的课业之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授的科研活动。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众多教育思想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柏林大学日益展现出作为一所现代大学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至此,大学的第二职能———发展知识产生。

(三)美国大学的创举———服务社会

美国的高等教育先于美国而产生,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无异于英国传统大学的翻版。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这是美州第一所大学,教学内容仿照英国的模式,阅读《圣经》和祈祷赎罪,对于实用技术类的教育涉及不多;农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率不高,第一产业的畸形发展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致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引起了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改变了这一现状,为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根据《莫雷尔法案》的内容规定,各州纷纷开办新的农业学院或者在原有大学中开设农业和机械学院,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些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赠地学院的出现使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美国的高等教育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逐渐地向重实践过渡,也为发展美国的职业技术,尤其是农工业职业技术培养了不少人才。作为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端,美国大学开了大学面向经济社会、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先河,以及联邦政府运用经费资助手段影响大学发展的先河。此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在美国大学中逐步得到了完善。作为高等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维斯康星思想深刻地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本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人的大学,为州的发展和全维斯康星人民的需要服务。在“威斯康星思想”的指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为维斯康星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创举使得众多州立大学竞相效仿。至此,大学史上一种新职能———服务社会职能,在美国大学开始发挥作用。

(四)大学职能的现代超越———文化传承与创新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正朝着多元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迎接挑战、攻坚克难发挥合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国家的富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增长需要科技作为支撑,科技的发展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在其一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创新才是教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时就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又一大新的职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2011年前时任国家主席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讲话时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使用Malmqutist指数办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得到了1998~2011年我国31个省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水平,表1列出了我国三大地区各年份的平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三大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均处于一定的递增状态。其增长率分别为8.9%、5.4%和4.2%,各地区的平均增长率为6.2%。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是由高到低的顺序。而东部的效率高于平均值,这主要还是因为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各方面的优势均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所以就能够利用自身的许多优势,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各地区的平均值分解中可以看出,三大地区效率的增长主要都是因为发生了技术进步。这也说明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技术进步是决定其效率差异的重要因素。

2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空间自相关的检验

空间计量经济学领域中,主要用Moran’sI指数来衡量研究范围内的空间相关程度。Moran’sI值一定介于-1到1之间,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大。当该值接近于0时,代表变量间的空间交互影响不明显。根据式1对各年各地区作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98~2011年,各年的空间Mo-ran’sI指数值均是大于0的,而且具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空间的分布上并不是全独立的。较高集聚度的区域相对是相互邻近的,而较低集聚度的区域相对是相互靠近的。由于存在着溢出效应,所以若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集聚现象,其邻近区域肯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总之,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集聚的省域分布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空间维度的正相关性,并且空间依赖关系在不断地加深,区域间自相关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

3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空间计量模型及数据选取将空间因素纳入回归式中称为空间计量,目前空间计量模型最常用的有空间滞后相依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高等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政府政策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其中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政策,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假设具有以下的影响因素:假设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各地区的人均GDP(EcoLev)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产业政策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InPol)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各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eform)来测量。假设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科技活动筹集资金占GDP比重(ScTeLev)来测量。假设区域开放程度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Open)来测量。假设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InSt)来测量。假设人力资本存量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高校教职员工占各地区总人口的比例(HuCa)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采用每万人中本专科学生数(Scale)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采用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Market)来测量。根据以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指标体系,构建以下的计量模型。

3.2实证分析结果在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时,我们首先进行空间模型的检验,以确定模型。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数变化效率作为因变量,以基于空间邻近概念的空间权值矩阵为权重来构建空间模型。在具体的空间模型选择上,由于无法事先根据经验来判断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空间依赖性,所以根据Anselin和Florax提出的准则,对前面建立的模型(4)进行判别,在具体的空间模型选择上,LM-Lag,统计量是显著的,而LM-Error统计量是不显著的,由此我们研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LM)作进一步的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根据表中所列出的检验结果,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对参数进行估计。由表4的结果可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效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空间因素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依赖性也越来越显著。通过上述的空间计量分析,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以下的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系数值比较小,并且为负值-0.00001。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未达到预期的促进作用。这与我们前面的所作的假设是不一致的。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虽然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有较强的作用,但是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发挥。而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有很好的支撑,但是在内部资源配置方面,一定存在着浪费的现象。(2)高等教育产业政策、区域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存在对应的关系。(3)高等教育改革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0.4336。这说明高等教育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比较显著。这一结果与我们前面所作的假设是一致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通过改革使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重心下移,地方政府拥有对更多对高校的管理权,也就更愿意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不存在对应关系。但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则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与前文所作的假设,部分得到了验证。这说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有可能是因为我国科技资源的投入模式是粗放式的,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浪费现象,从而使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技术进步难以发生。(5)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说明我们的地区高校教职工对总人口的比例每提高1%,其效率就会降低1.97%,其技术进步效率就会降低1.32%。可能是由于指标选取的关系,用来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本文采用的是高校教职员工占各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也许反映出高校教师在配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而且指标的选取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所以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发生的促进作用都表现得不显著。(6)高等教育规模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一因素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技术进步发生的促进作用都是比较显著的。这一实证结果也与我们前面的假设是一致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使原来闲置资源或半闲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4结论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

“无边界高等教育”是2000年英国的《无边界的教育业:英国的观点》报告中提出的,是突破传统与宁静的象牙塔文化并走向开放与竞争的高等教育理念。“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越高等教育的传统地理界限、学习方式和内涵的全新的教育时空与教育文化。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在跨越传统教育模式的制度、形式、空间、结构的实质是在更加开放的教育氛围中实现高等教育更广意义的交流、沟通、合作,也就是更深层次的教育资源供给和共享。无边界高等教育即超越边界的高等教育。这一术语包括那些教育过程中和教育相关的市场主体和教育活动的互动,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就业能力的无边界职业生涯对教育终身化的需要,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突破常规,教育的需求更侧重于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以及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构的教育供给,使以政府为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第三,教育的跨国沟通和跨界交流,以及在教育活动中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资源的介入,使大学教育突破大学的传统界限;第四,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的学习和活动突破传统大学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所以说无边界高等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渗透以及高等教育开放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大学教育,无边界高等教育有其明显的特点:

首先,教育供给的多样性。教育主体突破学校单一主体概念,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主体均可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突破传统的校园学习概念,根据学习的需要可以借助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跨国学习、跨校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在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科研等活动中赚取学分。资源的丰富和课程的灵活成为教育供给多样性的典型特征。

其次,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学生学习过程突破传统高校围墙的界限,可以借助信息科技等技术,通过网络共享、跨校选课等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自由学习和个性发展成为学习形式开放性的典型特征。

再次,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和教育发展的均衡性。由于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教科研的发展相互促进,使教育供给的效率大大提升,而教育沟通和交流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教育主体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均衡。同时无边界教育使学习突破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和增强教育的公平性。应该看到,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的“跨界”共享,高等教育原有物理性和概念性的边界被打破,原有的政府、教育主体和市场的关系也要求随之而变。

(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不断改善,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首先,在高校井喷式扩招的背后却是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对滞后,在教育过程中受资金、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的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得到保障?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过程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影响,相对封闭的教育过程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者,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在满负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些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需求急剧增长的背景下,政府和学校作为资源供给的单一主体却并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改善,学校虽然在资源改善方面通过开放、交流、沟通、合作理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具体尝试,如远程教育、网络课堂、国际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中外合作教育等,但这种表面层次或具有局部资源共享性质的合作,相对于大学扩招和教育心理层面大众化及终身化转移的资源需求只是杯水车薪。同时作为教育受益的社会、市场和企业却未能有效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体系中,这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政府、市场、社会和高校之关系的转变与和谐。不可否认,高校在应对现实教育问题上也在进行改变和完善,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教育资源的共享还是比较有限,校际交流等也仅仅局限于局部或表面;第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高校资源的互联互通还极其有限,其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应用还有待提升和完善;第三,市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受惠主体,教育参与意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企业优质资源的教育应用和配合需要提升;再者,对于政府、市场、社会和高校在无边界理念下的关系有待调整,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协调机制急需建立和完善。

二、无边界教育理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动因

以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趋势,由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实质所决定,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现代高等教育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内在动因。

首先,通过无边界多元供给,提升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人才建设不仅是教育机构或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机制,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参与。在各方参与、共同支持的情况下,各方资源才能够充分应用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例如,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受惠方———企业,在经济利益的作用下势必会通过改变生产设备来提升生产效率以获取最大利益,而这种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正是教育过程需要的优质资源,在良好的校企合作框架下先进设备既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社会日趋民主和公平的大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遇和创业机会,频繁的工作流动、职业转换和弹性组织的出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的重要内容,这种职业生涯发展趋势体现了现代社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易变和动荡的特点,这也说明了个体面临的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个体应该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实现资源优质化、多元化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跨越不同组织,并实现核心技能的提升,这更加符合无边界职业生涯对现代教育的要求。

再次,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无边界教育理念倡导的跨界教育和资源共享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需求,从而推动“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特别是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资源共享可以使教学主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主体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个性课程。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下,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需求,教育全球化和校际沟通合作会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也必然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然,由此引发教和学的方式的变革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适应。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把竞争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激发了高等教育的活力和效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由此导致的生源竞争和学校利益得到不断强化,学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目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就是通过资源的占取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过度竞争不仅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效率。具体表现在资源数量成为高校优劣的重要指标,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差距不断拉大等。无边界高等教育的理念可促进教育从封闭、僵化、集权化的体系中走向开放与合作。学生能够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的实施中跨越时空和教育供给主体的限制获得更优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教育主体能够通过外部资源的合作和共享,培养自身特色并增强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多方共赢为目标,以特色或优质教育为核心,以合作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教育新格局,正是现代高等教育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具体表现。

三、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分析框架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与高等教育需求快速增长相结合的背景下,基于无边界理论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无疑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之一。如何构建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如何发挥优质资源的最大效率,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和学的质量,如何使教育创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基于无边界原理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框架,开展服务于新型教育资源共享环境的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一个重要选择。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和开发中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基本担当。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供给体系,需要在高等教育无边界发展的趋势下从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构建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打造一个引导、供给、监督、使用的共同体。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各司其职,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过程并相互协调和配合,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基础上充分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典型外部特征。在高等教育日益“无边界”的教育发展市场中,政府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会因为市场、社会的强大影响而突破传统,政府、社会、个人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在无边界背景下进行重新梳理。

首先,从资源供给的单一到多元化。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对应不同的主体关系。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市场,企业、用人单位、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得以彰显,高等教育呈现出充分的市场反应,竞争、选择、价格等市场因素在高效运作中流行,如何使高等教育以服务产品的方式在国内及国际市场更自由的流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当代高等教育系统日益变的庞杂,国家作为唯一管理者和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源于市场监控、资源供给和管理准则逐渐对大学的功能进行强化。高校之间从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渐从以竞争为主向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迈进,政府、市场、团体、个人和大学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并且从单一变为多元复杂。

其次,各主体的职责在发生变化。政府逐渐淡化直接决定者的作用。政府的重点是从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资源提供者将更多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监督和协调。个人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享用者,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将逐渐突破被动选择的局面,可以更加灵活的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主张和选择,张扬主体意识成为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中人作为个体的典型表现。社会作为包含多种个体的共同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高等教育输出的人才,而是主动地为高等教育提供资源并根据市场发展引导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同时对高等教育的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对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进行差别选择。企业是高等教育成果受益者的代表,同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市场需求的重要载体。企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企业利用自身的设备和实践优势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中,也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者,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主体关系取向是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框架基础,其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固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行为主体确立价值取向,对于其发展具有内在驱动作用。第一,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对于个人而言,不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而且可使个性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第二,社会作为利益的共同体,在全社会形成高等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第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并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第四,政府作为公民让渡权利的产物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中对高等教育管理和协调功能的强化,既有利于政府合法性的体现,也有利于公民发展需求的实现。

四、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政策及建议

第一,确立共存的“大教育”发展观念。

无边界高等教育的理念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并不是高等教育失去边界,而在于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更新,在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再受主体、时空和地域限制,教育可以均衡发展,人可以更加公平的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需要。基于无边界高等教育多元供给体系的目标是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超部门、无时空界限的高等教育服务共同体和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企业和个人等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这种体系基于一种建立特色和优质资源共享的合作共同体,实现优质资源的增值和高效。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跨界或跨联盟的主动学习,这种竞争和合作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也需要通过挖掘和提升外部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创新意识,优化教育服务。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和有效途径。当然,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中资源供给主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文化和管理体系,要求不同的主体具有宽广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合作共享、互助共赢形成包容和共存的大教育环境。

第二,构建求同存异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校际配置失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匮乏是无边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无边界教育的实质和典型特征,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良性运行必须依靠资源的互补和整合,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结构、不同来源的资源共享和互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增大和价值增值,从而形成一个涵盖多元体系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求同存异是实现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框架的构建原则的前提,“同”指构建这一体系的目标和运作规范,“异”是指资源供给者自我特色和优势,通过求同存异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的动态优化和良性发展。

第三,建立高效互连的资源共享及供给平台。

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各主体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会形成不同的教育需求和资源供给。在传统集权和封闭的教育管理中,各学校或部门可以很容易通过构建管理平台自成独立的体系,而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中,跨越组织、区域和国家界限的各种主体在结构松散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必须依赖于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资源的数据交换和跨界共享。这种平台应该可以满足主体间的协同工作和开放应用。平台的组织搭建一方面可以通过主体之间的自由合作实现,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管理协调的重要实施者,也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则是平台重要的技术保障。

第四,建立多赢共治的协调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多媒体教学指将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集中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灵活地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外语教学正向着多媒体、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在英语课堂上,合理有效的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以及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英语学时的不断压缩以及缺乏语言实践的英语语言环境,而语言学习又是一个日积月累耗时费力的工作,所以作为语言学习的英语学习仅仅靠有限的英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后进行自学,而网络学习在今天已经完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同时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作为学校应该组织计算机专业人才和英语教师一起创建一个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技术服务到位的网络学习系统—即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第二,引进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通识教材及各专业的行业教材。

教材是课程之本。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语言样本,是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在教材引进和编写上,“要坚持语言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坚持输入内容在主题方面有机联系,互相映照,反复循环,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输入信息的多种形式的模仿、认知、交流和任务性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展开,以此逐渐让学生形成以听说能力为基础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改革考试测评和教师考核机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全国影响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英语考试,许多学校都或明或暗把四六级是否通过和学生的学位证挂钩(尽管看不到任何明文规定)。为了通过四六级,有的学生荒废了专业,浪费了金钱(上培训班),这一方面反映了四六级考试对英语的考察得到了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高校大学英语走向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另外许多高校也用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考核英语教师的一项硬指标,这也使得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以教授语言知识点和语法点为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的高校早已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平民化的大众教育,所以往往一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上百的都有,加之学生分别来自天南海北,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老师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度按部就班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大量削减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练习实践活动,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中学时老师逼得紧还凑合),所以老师搞好教学难度重重。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1、管理观念不能够紧跟高校发展的需要,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高校管理部门较为繁杂,而权力又相对集中,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不能够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再有,相关工作人员所学专业与行政管理岗位不能够有效衔接起来,没有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者和学生当作是管理对象的事情时有发生,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工作方法长期没有创新,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过程中不能够全身心投入,而这些都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原因所在。

2、行政权力过大,官僚主义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当前形势下,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大多都依据政府管理模式,换一种方式来说,学校的行政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两者之间构成金字塔结构。严格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指示,权力方面过于集中,虽然说金字塔管理体系确保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但是从深层次上说,其显现出来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而资源大多掌握在行政部门中,下级职员要想获得好的发展必须要让上级领导看到自身成绩,使得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导致在工作中自身很少考虑到如何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来提升管理效率,为了讨好领导做出一些有损高校利益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根本上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二、当前形势下解决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分析

1、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确保行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传统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下,人是作为一种部门的资产而并非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存在的,其采取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是“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忽视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根本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首要任务提升其政治素养,摆正他们心态。再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与方法,更好的处理行政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最终促进学校发展。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成本更容易受通货膨胀、教育供给与需求状况、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教育技术的运用、管理水平和效率等因素的影响③。当作为个人投资者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投资观念将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在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在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上的价值衡量略有差别。政府和公共部门等投资者更注重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其常用的投资决策评价方法为净现值法。即社会净收益=社会收益-社会成本=(内在收益+外在收益)-(内在成本+外在成本)。通过计算NPV的值来评价投资决策的可行性。NPV>0,决策是可行的;NPV<0,决策不可行。NPV=0,此时通过方程求得的折现率即为内涵报酬率IRR,一般情况下,当IRR小于市场报酬率或折现率时,说明该决策无法达到标准投资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是不可行的;IRR大于市场报酬率或折现率,说明决策可行,且IRR越大说明投资决策越优。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通过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个人收益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近年来,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使“考研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基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引入明瑟(Mincer)收益模型来进行说明:可以求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收入系数(等于接受某级教育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的比值)④分别为1和1.45,以此推算出研究生未来的预期收入见表3。从回归结果上看,回归系数的标准差都很小,说明它们对总体参数的估计较为精确;T的绝对值均大于3,表明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R2很大,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F值远大于20,说明整个方程是显著的。其中,明瑟收益率b的值为0.124,意味着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多接受一年教育可以给个人投资者带来12.4%的收益,这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考研热”的现象。

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图1为新华网2012年4月公布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发展指数排名部分截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排在第11位,与教育发展较好的省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综合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考量,现阶段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投入总体不足,高层次人力资本大量外流。根据黑龙江省2013年的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3691.6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17位。其中教育投入仅占GDP的3.98%,也未到达作为世界衡量教育水平基础线的4%,R&D经费为129.6亿元,占GDP比重仅为0.95%,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在有关专家的评估中仅能排在第三方阵,稍好于一些中西部经济科技相对薄弱的省份。受制于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的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仅2011年黑龙江省的本专科毕业生出省就业的人数就将近45000人,超过全年毕业生总数的20%,在高层次的人力资本中,约40%的博士、硕士学位拥有者流往外地⑤。

2.教师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教学仪器搁置浪费。“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占33.25%,低于全国平均值4个百分点,截止到2012年,全省高校共有教授6928名,副教授13843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数量较少,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相对不足,加之缺少相应的政策保障,造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在2001年至2010年间,全省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65亿元增加到299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18.5%,为高校的教学仪器等硬件建设提供了保障,部分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2~3倍甚至更多。然而,仪器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大部分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却未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培训,明显滞后于教学仪器等硬件的发展,导致高性能的仪器设备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运转甚至搁置状态⑥。

3.专业设置过于盲目,个人教育投资观念陈旧。在201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人数中排名前三的学科依次为工学、管理学和文学,分别为46324人、25820人和2376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4.98%、19.50%和17.94%,而人数最少的历史学和哲学仅为561人和83人,占总人数的0.42%和0.06%。此外,黑龙江省25所本科院校均开设了管理类专业;有20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占总数的80%,剩余的5所院校为医学类和体育类专业,属于单科性院校;另外还有21所院校开设了外语类专业,占总数的84%。⑦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上的盲目,不仅压缩了自身的生存空间,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收益水平,也导致了考生在报考时一味地追逐热门专业。此外,很多家庭在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也依然受着“学而优则仕”和“高投入高收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黑龙江省是一个教育大省,但并非教育强省。针对目前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和建议。

1.继续加大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先性。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曾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使得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黑龙江经济始终没有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政府在全省高等教育投入上始终落后于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一定要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省内高等院校的生均拨款水平真正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企业资金投向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要把社会捐赠作为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渠道,国家要将社会捐赠的配比资金覆盖到地方院校,充分体现政策的公平性。

2.深度开发高校教师资源,提高教师人力资本水平。在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政府要在高校教师资源的开发上加大工作力度。一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黑龙江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吸引优秀人才来黑龙江高校工作的问题上,既要舍得投入,又要制定灵活多样的引才政策;既要用事业吸引人才,又要用感情留住人才,还要使引进的人才生活的体面舒心,真正形成拴心留人的引才机制。特别是要注意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来黑龙江高校工作,通过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提高外籍教师在黑龙江省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二是通过“送出去”的方式,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计划地选派到国内、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国内、国外之间的校际交流,不断扩大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加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对自身特点进行客观地分析。鉴于各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差距,在落实与时俱进理念时,高等院校要客观分析自身特点,做出客观评价,这样,才能正视自身的不足,及时改进。一旦缺乏合理分析,就会影响与时俱进理念的执行。第二,全方位理解与时俱进理念的原则。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时俱进,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时俱进应将整个社会的教育形势作为大的背景,实现与管理层的有机融合。由此可见,与时俱进理念的落实要循序渐进,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有序进行。第三,将学生作为服务的出发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因此,为了实现与时俱进,要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基础性前提,以服务学生为最高目标。只有更好地服务学生,才能促进人才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人才。

二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中,如何落实与时俱进理念

第一,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目标,对各种细节进行调整。在落实与时俱教育管理理念时,要实现目标的科学化和明确性,而后再对自身发展进行有效调整。同时,对于工作的实际内容要进行细化,实现流程的合理化和高效化,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品质和高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高等院校教育的管理者,其素质主要分为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只有二者兼得,才能胜任管理工作。高等院校要对管理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加强培训,实现思想和知识的同步更新。同时,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思想,以便更好地落实与时俱进思想。第三,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感受,采取缓和的方式进行解决。同时,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二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在根本上符合与时俱进思想。第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气氛。为了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这符合与时俱进理念的内在要求。为此,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第五,建立健全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为学生进入社会把好关。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利于舒缓学生压力,因此,要对规划进行细化。教师要进行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高等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一、解决措施

总结第一部分可知入世之后,国内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多新型课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使高等教育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充满机遇与挑战。就国内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来讲,对当前发展的现状、日后的发展趋势以及格式都用过有良好的认识,进而采用相应对策。

1.目标培养。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教育改革中起到知道作用。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对其改革需要统一教育观念。入世之后,对于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来讲,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临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还要满足国际市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在日后的发展中,以国内医学的教育传统及本土文化为基础,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护理教育的束缚,在当前不断进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创新,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服务范围。

2.教师选拔与培训制度的完善。当前,国内教师的培训拥有完善的计划与组织。在法律的保障下,多以学历补偿进行培养。但是此类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教育技术以及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重点完善护理教师的选拔制度,提高教师聘任的要求,确保教师素质优良。此外,对于护理教师而言,应该提高福利待遇,完善教师晋级与培养制度,进而稳定护理教师的队伍。

3.课程设置创新改革。就高等护理教育来讲,其主要任务一直都是为国内的护理领域培养管理、临床等多种专业人才,使护理人员可以满足医院、学校的需求。但在现实中,护理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入世之后,护理人才流失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还出现了生源向国外流失的问题。所以对于国内护理来讲,想要求得更好的发展,就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将培养护理人才作为重点教学中作。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以发达国家模式为基础,培养适合其模式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还应该吸收国外学生就读,从而拓宽国内护理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凸显国际化教育办学的理念。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在日后的发展中,应对课程结构进行完善的改革。

4.提高英语在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英语这一问题来讲,是老师跟学生共同的问题。入世之后,国际交流增多,所以汉语以及英语的国际化应该共同发展。就原有的英语教学方法而言,对于实践以及应用的要求较低,对语法较为看中。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但是听说的能力较差。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下三点来提高英语水平。其一,加强英语听力以及口语的训练强度;其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其三,学习英语口语专刊,增强与对外交流的频率。

二、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护理教育受到较大的影响。虽然对高等护理教育产生的一定压力,但是在压力的背后是较大的潜力。为此,本文具体分析我国在入世之后高等护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作者:赵首红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第二篇

一、创建中国模式的护理教育体系

由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可以看出,其高等教育的结构主要由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大学研究生的教育。高等护理教育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对在职护士进行大专以及专升本的教育,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模式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就高等护理教育而言,其每个层次的区分都非常明确。

(一)专科学历的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临床一线人员,其属于高职教育的一种。应该对高中毕业以及在职护士等人员的教育进行大力发展。先对中专护士进行合理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尽快达到大专学历的水平,然后在向医院推荐一些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不断提高大专护士人员的数量。这样一来,医疗结构中将不是两种级别,中专将会被大专所代替,大专学历的人员竟会成为临床一线的主要人员。

(二)本科学历的教育。就医院以及护理方面的管理人员而言,其主要受到本科方面的教育。在护理教育发展迅速的几年里,本科毕业生其基础知识稳固、实践能力娴熟的优点被不断地体现出来。他们很快成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以及临床护理的主要力量。21世纪以来,各个医院开始大量录用本科学历的人员,以此来带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看来,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对于护理教育事业十分重要。

(三)研究生学历的教育。就研究生学历的教育而言,其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护理管理、护理师资、护理专家等人才。因为受到我国国内情况的影响,只集中在一些教学质量良好的大学进行开设。

二、护理教育的改革

(一)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出现之后,护理教学模式更是不断更新,当今的护理教育模式主要以人为工作中心,护理程序为主要基础。那么怎样组织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与此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课堂问题、参加集体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二)加强实践教学。就护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对实验设施的建设进行加强,让学生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培训基地。在对美国进行护理教育方面的考察之后,认为在临床方面的管理组织、临床教学及教师方面是国内护理教育比较强的。我国应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使临床教学与学校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改革课程体系。当今护理专业方面的课程体系和医学方面比较起来,有很多共同之处。就护理专业而言,其需要不断加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占的比重,课程学习期间,把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的结合起来。还应将普通专科与本科,成人专科与本科等各个类型或者各个层次的课程进行统筹设置,避免出现断层现象。

(四)建设师资队伍。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通过对教师进行临床进修以及学术方面的交流等方式,使得教师的知识与学历结构得到适当优化,是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当今护理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还很匮乏,我们要大力建立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使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护理教育而言,其发展十分艰难,走了不少曲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