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究(3篇)范文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究(3篇)范文

时间:2022-08-29 04:42:58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究(3篇)

第一篇: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

针对当前高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安排、调整教学实例选择、调整实训课程选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阐述具体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

软件工程;高职;课程改革

0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科目,内容包括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软件工具和环境、软件项目管理等几部分,涉及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过程,对学生日后的软件开发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高职学生一般以掌握专业技术为学习目标,对操作性强的专业课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较好。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其他科目深,学生自身又缺乏实际项目经验,无法体会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往往会忽视这门课的学习。为了改善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经过对几个学期教学效果的总结和教学内容的思考,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1主要问题

1.1内容衔接生硬

学生课后的复习、思考主要依靠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把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整体框架,教材会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将知识按章节划分,一一列明知识点;为了改善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很多高职教材都增加了案例实训的内容。然而本应作为重点的实践部分却往往仅以补充内容的角色存在,通常只是从案例工程中截出一部分内容直接放到理论章节的后面而缺少分析。这就导致教材中理论和实践部分没有过渡,生硬地拼在一起,无法体现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1.2案例不易理解

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材通常会提供一个系统作为贯穿教材的案例,将任务分解到每一章节中。该方式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案例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如库存管理系统,市场上很常见,但是学生未接触过,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工作流程和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只能靠老师灌输,不利于主动思考。问题二:给出的项目引导材料不全。教材通常只给出一、两段项目相关的简单描述,并未给出详细的行业背景、部门关系、系统要求等细节,无法满足初次接触此类项目且要运用理论知识来进行分析、设计的学生的需求。问题三:教材中给出的任务输出与输入不吻合。针对项目问题的描述,教材中会给出相应的任务结果以供参考,但是给出的要么是模板型的文档,要么是包含了许多从给出的描述中看不出来的环节或细节,难以让学生将结论与分析过程对应起来,起不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用。

1.3内容详略不当

从近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对于高职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缺口较大的岗位大多是面向对象开发,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今天,学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方向,更多地强调面向对象的思想。然而在传统的软件工程教材中,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实现的方法并没有成为重点,而仅仅作为书中一、两章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不利于面向对象思想的培养。

2改革方案

2.1调整实践部分

1)精选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如与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宿舍管理系统或切身体验过的学生选课系统等,使学生在对系统内部结构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些系统。同时,对系统的描述要更加详尽,尽量明确说明系统的使用环境、使用对象、工作流程等,还要保留部分空间让学生思考来发现和完善。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开发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增加教学案例。至少准备两个实例教学案例,一个案例贯穿教材,内容分解到每个章节中,供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任务;另一个是放在课程最后的完整案例,供学生与贯穿案例进行比较学习,更好地理解每部分要做的工作。课后的完整案例可以根据课时安排多个,多案例时要注意每个案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互相补充。案例选择要注意跟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相关,例如,学生若学过Web开发知识,则可以安排WebApp作为案例;若学习过Android开发的课程,则可以安排移动开发的案例;若与本门课程同时开设某开发课程,则可以和开发课程协同安排实训课程的任务,这样既可以补充实训阶段的细节,也方便学生更合理地利用实训时间。

3)自选实训案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操作,教师在实训的选题阶段提出一些系统供学生选择和参考,但并不要求一定在这个范围内选题,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系统研发,这样,大多数学生会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自选题目。

2.2调整教学重点

一般来说,软件工程教学安排是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介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这样的安排比较合理,无需改变。要改变的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部分,将其从原来的两个独立章节改为整门课程的主线。这里的调整并不是对所有教学内容的颠覆,而是将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工具用法放在每个部分中,使它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即贯穿整个课程,具体内容见表1。这样安排内容,将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所需的方法和工具穿插在相应的环节中,并结合实例按步骤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可以将原来的先讲解、再应用,改善为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两种方式看起来虽然只是顺序的改变,但实际效果却差别很大:前者是在不了解要做什么的情况下先接受理论灌输,然后再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去摸索应该用之前学的哪个模型以及如何用;而后者是在某工作阶段中,碰到需要借助某方法和工具的情况下,再详细讲解该模型的概念和用法,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用”,更理解“为什么用”。

3结语

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为了让学生在软件管理和开发过程中养成系统化的工作习惯,我们需要调整一系列的教学和实训内容,在课堂和实训教学中采用多案例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简单,通过案例分析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廖礼萍,刘宏哲,马小军,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4):19-21.

[2]许岗,刘靖.软件工程课程案例整合分解教学方法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3):64-65.

[3]卢莹,林荫.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2-43.

[4]王辉,邸书灵,王建民,等.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5-98.

[5]黄松,郑旭东,史涯晴.“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5):126-128.

[6]王颖.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60.

[7]高利军.探析软件工程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9):98.

[8]蓝斌.浅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改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313.

作者:郭锐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信息工程系

第二篇: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

本文分析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实施了研讨式教学并构建了研讨式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实践证明,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1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企业级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软件工程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1]模式组织教学,教学重点在于“教”,“学”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教材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2],教师对课程内容单纯的灌输讲授,使学生认为软件工程内容枯燥且与实际开发脱节,学生对企业级软件开发理论很难获取切身体会和认识,厌学畏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得以引入软件工程课堂,软件工程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不能充分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难以满足软件行业对软件从业人员日益增长的能力需求。研讨式教学[3]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4]。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全过程的参与,促使他们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一样重视学习及研究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质,从而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2010年以来,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组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探索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2软件工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但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讲授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2]。

2.1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现有教材内容仍然以面向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作为重点;而在实际应用中,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大行其道,如敏捷开发、RUP迭代开发、UML、设计模式、XUnit单元测试等,这些新的内容,教材甚少提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满足就业需求。已有软件工程教材侧重纯理论的介绍,即缺乏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案例,又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课程内容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晦涩难懂。由于学生没有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因此对教材中介绍的软件开发原理、模型、设计及测试方法等内容难以理解,甚至有学生抱怨:“这门课程就是计算机类的哲学课!”

2.2课程实验不受重视、内容零散

各高校在开设软件工程课程时,基本采用理论授课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形式,理论授课为36课时,课程实验为12课时,这种课时分配方式存在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的问题。12课时的课程实验通常分为6次,实验内容零散,没有连贯性,对学生而言,并不能通过实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课程实验形式大于内容,难有所得。从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得知,他们对课程实验的最大期望是:课程实验由一个贯穿始终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分解而成,通过这样的课程实验,真真切切体会、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理论及流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2.3课程评价模式有待改进

软件工程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主要借助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即通常所说的“一张试卷定高下”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的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3]。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付考试,考试前几天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考完立刻把所有硬记的东西还给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研讨式教学探索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学效果欠佳。考虑到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性、工程性的特点,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结合长期以来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经验,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更好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研讨式教学是指教师挑选并设计研讨课题,在授课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行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软件工程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研讨式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三大流程:教学准备、组织研讨和课后完善。

3.1教学准备

指导教师在每一次研讨前,需作充分教学准备。首先,需基于此次研讨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对受教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受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以确定研讨课题的难度及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并调动学生的研讨积极性,调查方式可采用小组面谈、组织调查汇总、调查问卷等方式。学生调研工作是保证教学准备有效开展的必要基础。教师挑选并设计恰当的研讨课题,是研讨式教学准备的核心流程。在选择和设计研讨课题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基础研讨课题难度适中。如果学生对研讨课题所涉及的问题感到陌生,不能通过一周自学研究解决该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如果学生认为研讨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太过简单,则会轻视研讨式教学,因此应深入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学生知识结构挑选并设计难度适中的研讨课题;其次,研讨课题数量适中,如研讨课题数量过多,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压缩学生课外自主时间,学生疲于应付,视研讨式教学为负担;如研讨课题数量过少,不能有效覆盖教学重点难点,研讨式教学流于形式;第三,研讨课题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案例,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对课题所提出的问题基于实践,提出改进办法或者设计新的实现方案。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知识结构和课题挑选的原则,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组将一个贯穿始终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进行分解,结合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研讨课题设计,并将上机课时作为学生课题研究专用课时,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通过指导和交流,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困境和状态。表1列出了该课程的研讨课题名称以及所涉及核心知识点。基于学生调研的基础,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件。微课件制作必须小而精,以满足学生研讨课前准备为目标,覆盖研讨课题涉及的重点知识点及学生调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知识点。微课件制作是高质量教学准备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具体可行的研讨规则并严格执行,教师花费心血精心挑选设计的研讨课题,难以引起大部分学生的重视,可能会出现大量学生课前研究课题敷衍了事,课题研讨无人发言、少量学习积极同学把持讲台等情况,教师白费心力,研讨式教学流于形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提前两周布置研讨课题,并制作研讨课题的微课件,讲解该研讨课题所涉及的核心知识;

2、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研讨,项目小组采用全班随机分组,以做到分组公平,杜绝学生抱大腿、搞小集体;

3、项目小组人员3~4人,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否则让部分小组成员滋生打酱油的思想,小组成员不宜过少,否则学生自学研讨任务较重;

4、课堂研讨采用学生小组演示讲解和学生问答相结合的方式,演示的小组由教师随机抽取,一位同学负责演示,演示完毕,台下同学可随机挑选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讨论,讲师负责引导和总结,并当堂给出研讨成绩;

5、小组演示时间不宜超过6分钟,学生研讨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教师应适时控制每小组演示及研讨时间,以在90分钟的研讨课题上,即让小组有足够的时间演示和研讨,又能让足够多的小组得到上讲台的机会。

3.2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

如仍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下”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研讨积极性,损害研讨式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必不可少,构建与研讨式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模式,调动并提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讨论的积极性。软件工程课程一共进行6次课题研讨,贯穿整个学期,加大课题研讨的在总评成绩的比重,让课程考核由期末一次性考评转变为过程考评,教师可通过研讨式过程考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与指导。课程评价模式可如下:课题研讨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知识点考核30%,课题研讨成绩教师当堂给出,研讨课题做的比较好的小组会受到极大鼓舞,研讨课题做的不好的小组会感受到压力。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的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为高校课题注入了活力。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将会享受到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的快乐。但由于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组织及应变能力提出挑战,因此在软件工程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研讨课题的选择与设计需花费教师大量额外的精力和时间,经过受教学生反馈后,仍需不断优化和改进;第二,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在研讨过程中消极抵触,应付了事,老师因为精力和时间关系,难以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针对此问题,可采用高年级学生助教机制,协作老师指导、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第三,学生在研讨自学过程,会向教师提出一些课外的专业问题,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较高要求,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外花费额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研讨。

参考文献:

[1]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83-88.

[2]范庆春,周秋平,王凡.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6):64-67

[3]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8-71.

[4]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77.

[5]尹锋.“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4,18(5):77-80.

[6]李本固.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钟键 单位: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

第三篇:软件工程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面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困难,基于对教学中学生教师身份的再认识,应用“翻转课堂”理念,借助教学云平台微课等教学资源,结合学习者和行业发展需求,采取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及进程再造,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软件工程;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云平台

1问题的提出

《软件工程》课程讲授现代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原理进行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的能力,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简要、富有原则性,初学者普遍感觉抽象、空洞。一方面教师需要依托真实的软件项目,将理论具体化、层次化、生动化,备课任务重;加上学习者对相应内容掌握程度深浅不一,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兼顾,导致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困难局面。另一方面,对于理论思维较弱的学习者来讲,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和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软件工程》往往困难重重。传统课堂主要任务是传授“正确”的知识、方法,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加强理解、练习,成为规定套路的“熟练工”。学生没有尝试、发现、归纳、总结的机会,面对新的课题就茫然无措。面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实施翻转课堂,不断探索《软件工程》的有效教学实施方式和办法。

2分析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任务定位

优秀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能够熟练使用软件工具、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胜任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实施和维护等工作。在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软件工程》之前的课程有《计算机导论》《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并行的课程有《WEB前端交互技术》《WEB程序设计》两门课程。《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性强、综合实用性强,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软件的项目定义、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与维护等。软件工程所有专业技术不可能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全部讲授,对课程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十分必要。比如“编码”可在《.NET》《JAVA》等课程中完成,“测试与维护”可在《软件测试》课程中讲解,《软件工程》课程则可重点讲解“需求分析与设计”。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学习者建立工程化的思想,建立软件开发过程整体框架,理解软件开发过程各阶段任务及作用,为开展真实软件项目的编码、测试与维护等打下基础。

3建立实施翻转课堂的软硬件平台

建立包括慕课等学习资源在内的《软件工程》教学资源,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和保证。借助教学云平台软件,可以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确定进度。慕课资源一般包括一系列覆盖课程重点内容的微课、教材讲义、习题库及扩展资料等。梳理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取舍和编排,建立微课主题,如软件工程规范文档的编写。对数据流模型的顶层、中层与底层设计,E-R模型的设计,用例图、类图、序列图的设计等重难点均应制作专题微课。汇总微课、课件及其他专业学习资料,上传学校教学云平台软件,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云平台集信息处理软件、近焦投影仪及触摸控制白板于一体,既是存储、汇集课程教学中各种资源的仓库,也是师生学习交流互动的园地。教师上传教学资源、作业及批改结果,学生也可下载、观看教学资源及上传作业,还可师生即时对话实现远程辅导功能。可分别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平板等多种终端,学习时间、地点灵活机动。基于教学云平台软件,每位教师管理任教的多门课程的资源,每位学生管理在学的多门课程的学习资料。教学云平台因人而异、内容开放,根据授权和被授权,人人可定制个性化的教学辅助平台,对于每一名应用者都是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良好的软件、硬件基础。

4激发学习者、行业从业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4.1结合学习者自身需求

学习者因为看不到某课程的作用,往往产生迷茫、懈怠心理,甚至反感、厌恶对该课程的学习。相反,如能看到当前学习内容的用途,特别是自己即将用到的课程内容,学习者常常干劲十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此,在《软件工程》授课内容的选取上,也要考虑学习者的当前学业考证和后期职业岗位的需求,真正服务于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如笔者所在学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的学期,往往会参加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的考试。结合软件水平考试的知识点,在课程讲解中,着重对数据流模型、E-R图的设计、UML的用例图、类图、序列图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分析。

4.2紧跟行业单位工作需要

面向对象方法、结构化方法是目前软件开发的普遍方法,也是软件生产企业惯常工具,当然成为《软件工程》课程重点。对于软件统一开发过程、构件复用模型以及敏捷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则可以简单介绍。紧跟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必然受到行业单位欢迎。

4.3建立专业培优实验班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有多种来源,如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对口中职等,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势必造成冷热不均、饥饱不一的状况。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对编程基础较好的同学,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作,组建软件大数据实验班,在模拟软件公司和专门实验室中提升软件开发能力。

5采用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

5.1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结构化方法讲解中,全程以分析、开发教学管理系统为例,使用Visio工具画数据流模型图,用Powerdesigner进行数据库的设计等。在面向对象方法讲解中,则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分析、开发一以贯之,使用RationalRose工具设计用例图、类图、序列图、状态图、协作图、活动图等。学习者以两个具体软件的开发为案例,掌握软件开发基础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逐渐提升软件开发能力和水平。

5.2项目导向法引导学习

在软件模拟开发中,学习者自由组合,建立项目组。一般3人为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强弱搭配,便于互相学习、做到取长补短。可以组建固定成员的项目组,成员角色随着不同项目不断改换,便于体验软件开发中的不同岗位。项目组也可以成员不固定,随着每一次项目实施重新组建项目组。在项目组长的协调下,小组成员经过查阅资料、讨论调研等方法,独立确定软件开发项目的主题和任务,如《校车订票系统》《咖啡厅管理系统》《体育器材管理系统》等。通过软件项目模拟开发,学习者熟悉了软件开发各阶段,并完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软件开发文档,如结构化需求分析说明书、概念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面向对象需求分析说明书等。在软件开发的阶段,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陈述小组设想和做法,其他同学则担任客户角色,对小组项目提出问题,教师关注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评与帮助。项目教学法增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

6联合同期课程创新考核方式

由于软件开发的特殊性,学习者只掌握课程理论远远不够,单纯考核知识点意义不大。若要求开发具体软件产品作为考核内容,对于《软件工程》一门课程显然要求过高,且初学者独立完成明显是力不从心。单纯考察知识掌握和考核软件成果都不恰当,有必要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的做法是联合并行的两门课程《WEB前端交互技术》《WEB程序设计》,进行联合考核。即各项目组做出本小组项目的需求分析说明书,再联合开发完成小组项目。每个小组根据软件工程这门课的理论知识,小组三个成员分工合作,做出项目的PPT并上台讲解,教师提问,小组成员答辩。软件教研室的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规范文档编写能力、PPT的制作能力、学生上台讲解项目及答辩的能力,小组项目前端网页和后台代码功能的设计情况等进行评分,评定出三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及综合实习成绩。每项能力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规范文档编写能力、PPT的制作能力、学生上台讲解项目、答辩的能力各占10%,小组项目前端网页设计情况为20%,后台代码功能的设计情况达40%。一般来讲,学生所做的系统功能实现都比较简单,但这是第一次完成的一个真实项目,大大地提升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与自豪感。系统没有做完的功能会在后续课程中继续完善。到毕业时,学生会完整地做完一个系统,这些系统的文档和代码以及其他的资料会上传至学校的教学云平台,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7结束语

通过对《软件工程》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鼓励学生先做,即大胆试,允许犯错误。先教后学、先学后做变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变化的不仅是学习的流程,更是激发学生好奇心,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殷海明,叶利华.“微课”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2014(03).

[2]秦放,何丹丹,曾维佳.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计算机教育,2013(05).

[3]古凌岚,李洛.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系统[J].计算机教育,2014(12).

[4]杨继鹏.对高职《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05).

作者:郑小蓉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rjgclw/69747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