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创新发展特征与策略范文

科技创新发展特征与策略范文

时间:2022-07-06 09:33:44

科技创新发展特征与策略

[摘要]科技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大湾区将被打造成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诸如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不足、科教实力与产业技术发展尚未形成合力和企业科技创新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等瓶颈,需要通过树立“创新”立区的首要发展理念、推进湾区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有效自主创新政策激励体系、构建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集约化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力度和重点打造广深科技走廊,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竞争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瓶颈;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能力,已经形成了超前布局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劲。未来需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克服发展瓶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这不仅对打造世界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有助于提升大湾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一、科技创新与湾区持续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科技创新。党的胜利召开,绘制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7次提到科技、59次强调创新,提出了到2035年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彰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1]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划时代论断,正指引着科研机构及科技工作者努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湾区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创新将会使湾区失去竞争力。显然知识和创新经济始终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也为湾区的前瞻性愿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群在全球城市群体系中的发展层次,如何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系统化打造自身的信息管理、信息研发与技术转化中心及平台将是必然的选择。

2.科技创新是湾区持续发展源动力。创新空间建设重点在于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氛围、创新的人力资本和有与全世界创新源头的社会联系和人际网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构建良好健康的创新环境,有利于推动产业的全面升级与持续发展。其创新环境营造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如市场竞争秩序、市场法制法规、知识产权保护、降价倾销行为)、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如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板市场)、制度环境(如产权制度和科教体制)、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创新社会文化环境(如创新热情、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气候)。创新资源一直是湾区发展的持续源动力,也就集聚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这极大地提升了湾区创新发展的水平(见表1)。其中,以旧金山大湾区的硅谷以创新闻名,集聚了上千家高科技公司,世界前二十大估值达到100亿美金的创业公司中,有超过八成来自硅谷。仅2014年投向硅谷的资金高达240亿美金,占到全美吸引外国投资总额490亿美金的50%。另外,作为东京大湾区重要新城的筑波科学园,拥有筑波大学、筑波技术大学、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机构、国立科学博物馆筑波研究资料中心和教员研修中心,其2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合了2万多名研究人员。

3.湾区对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集聚效应。东京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是创新的热土,区内拥有众多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根据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的2015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东京湾区有27家,旧金山湾区有11家(集中了美国创新企业的31%),纽约湾区有4家。2010—2015年,东京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约为21.3%,纽约和旧金山分别为12.2%和19%,进一步彰显了湾区的科技创新实力。此外,三大湾区内分布着众多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如旧金山湾区内有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和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等国家实验室等,纽约湾区有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58所世界著名大学。在中国具备大湾区发展条件的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集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通过大湾区规划建设,将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平台、新政策,从而激发科技创新转化的潜力,提升高科技产业实力,为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赢得更多红利提供有力的支撑。[3]以集聚高能创新要素和打造产业集群高地为核心,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能创新要素集聚和发达,拥有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专业的产业资本集聚群,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科技、金融与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完善,市场规则透明;政府支持力度大,创新创业文化浓厚,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达。[4]例如,美国旧金山大湾区是全球高科技创新强、产业化程度高、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地区,日本东京大湾区的高端制造业非常发达,都与他们的高能创新要素集聚和发达高度相关。

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特征

1.创新驱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导因素。创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需要结合科技变革趋势,通过构建创新体系与培育创新空间,可以更好地促进大湾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也加速了全球创新资源的流动,也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集聚能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创新资源的聚集。[5]粤港澳大湾区既背靠珠三角地区强大的制造产业体系,又有全球前沿的高科技产业与人才汇聚,已经成为连接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的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加大基础设施和科创中心的建设力度,其中基金重点投向区域内的高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集聚了相关创新平台与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在香港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拥有8个部级高新园区,16个863基地,对整个大湾区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意义。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200多所国际或国内知名大学和200多万的在校生。这也使得整个大湾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PCT专利申请为例,截止到2016年底,深圳累计PCT专利69347件。在全球性的创新活动活跃的城市当中,深圳居第二名,仅落后日本东京的261308件,但领先美国硅谷的59762件,纽约的47794件。其中,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与空间载体。[6]

3.拥有大量的大学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内高科技创新能力很强,既有香港4所世界100强大学,更有深圳这样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型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内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62.2%,其中香港达90%,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香港已经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创新实力来看,拥有1个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见表2)、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200家大学,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4.高科技企业扎堆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新科技企业数量多,发明专利量大,研发投入比重较大。截止2015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发明专利总量为155074件。高新技术企业接近2万家,居全国第一。而截至2015年,香港R&D人员总数超过28000人,每百万人R&D人员达到3940人,这构成了香港科研的人才竞争力;还有自2003年以来,香港科研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0.7%以上,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7]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培育产生了拥有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在全球细分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瓶颈

1.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建立了若干个跨境与跨区的平台的载体,但只有平台和载体是不够的,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不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资金、设备都不能跨境自由流动,就不能发挥其巨大价值。由于本身的区域和产业、企业之间的壁垒,还没有构建起全球产业创新的生态。也造成了在集聚全球的创新要素方面存在重大瓶颈,在一些产业上未能够抢占全球创新的制高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深化粤港澳内部人才的区域流动上,无论是内地人员去港澳,还是港澳人士来内地进行科研合作,签证问题、外汇机制、科研管理机制等,都无形中制约了科技创新持续发展。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强的多数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在新兴产业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广东绝大多数专利也主要集中在极少数企业,创新活动主体未能大规模成长。这是我们推动更多企业成为创新活动主体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需要着力破除企业创新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2.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不足。与传统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型产业具有高风险性、高回报性、无形资产比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企业必须要获取金融支持上,才有可能保持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大部分的湾区政府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银行信贷体制不健全和金融服务体系还都不完善。如相比金融、人才、科研等优势,香港科技在产业化上一直存在短板。而珠三角地区虽然在制造基础和产业化能力上较强,却缺乏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世界级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平台支撑,这也造成了不小的瓶颈。以政府与企业PPP方式,联合相关人士,发起建立相关基金与资本平台的缺乏,这也造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科技创新的产权管理、资本运作及投融资业务等提供专业化服务与保障不足,无法持续大规模地引入核心技术和核心人才。

3.科教实力与产业技术发展尚未形成合力。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并不高。据相关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也不超过30%转化率。不得不正视的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虽然也建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但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程度较低,这使得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并且大多只是停留在科研项目的服务的立项、审核、鉴定、结题和报奖等工作。由于大部分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内的科研工作者从事研究的主要动力还是评职称,对有关企业技术进步的研究课题缺乏关注,这也造成了现有的科教活动与产业之间在创新活动上缺乏紧密的联系,还未形成创新合力。特别是许多产业创新活动因此很难得到前沿基础研究的支持,难以提高层次和档次,这也造成重大原始创新活动难以展开。

4.企业科技创新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全球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拥有世界级的巨型科技公司以及数以万计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形成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支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多数企业在技术进步上还是以跟踪模仿为主。由于大多数企业热衷于搞贴牌,并且大部分产业技术进步依然依赖国外,所生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以及核心技术相对缺乏。这一方面是受“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旧观念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的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低、创新资金投入能力弱以及对产品研发信心不足等造成,特别是是相当一部企业依然抱有大多数企业只愿意搞一些简单的技术开发或工艺改进,真心实意想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下功夫的企业还很少。

四、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策略

1.树立“创新”立区的首要发展理念。粤港澳大湾区需要集聚创新资源,包括培育内生型创新力量、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容错帮扶机制以及完善人才集聚机制;除了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共同培育创新人才,以及可成为会展经济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载体,在资讯以及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广东政府还应鼓励、支持省内科研企业在港澳设立分部,通过与港澳的多层次合作,借助港澳地区法制、语言、文化和法制教育环境等的国际化和便利化,吸引和招聘更多外国高端科研人才、顶尖大学毕业生,对内充实科研创新力量,对外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吸引世界高端人才机制。建设数字湾区的核心是人才,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比如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配套;同时通过引进世界级学府办学和筹建新增学府等方式,增加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储备厚度。

2.推进湾区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集聚创新要素,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科研中心、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发挥对外交往便利的优势,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内外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园区之间的合作,抢占“智高点”产业,打造创新示范高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外开放,与产业界进行更广泛深入合作,促进教学科研和企业生产实践的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主体,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性、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让企业成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驱动力。

3.构建有效自主创新政策激励体系。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现在的有关创新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在废除障碍性政策法规的同时,要系统制定自主创新奖励政策体系。在《关于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试行办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创新保障体系,研究出台《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粤港澳大湾区涉外专利申请资助暂行办法》以及相关实施细则,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4.构建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具体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组建好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根据美国相关调查显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美国,自主创新的成功率也只有60%,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率仅为30%,而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成功率则更低,失败的可能性更大,需要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风险资金的支持,今后要通过大力推进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一方面解决长期困扰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难和风险过高问题;另一方面对改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团队也很有帮助。可以通过在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旗下再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方式,专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风险资金的支持。还可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风险投资广场和风险投资大厦,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进住。二是尽快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重点资助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实施,支持有开发前景的专利产业化工作。通过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力度,选择一批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设立专题,组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联合攻关,尽快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成果。

5.集约化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要打造以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创新空间载体。在粤港澳大湾区集约化建设以广州高科技园区、深圳高科技园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等科技园区,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其配套设施。同时,围绕科技园区建设,着重加强产业生产网络与机构支持网络的建设,促进专业市场(包括原料、辅料和配料)、公共平台(信息资讯平台,设计研发平台,人力培训平台,企业管理平台和市场营销平台等)、中介机构(研发,信息,培训等)、配套生产企业(主要是零部件企业)和物资配送(包括物流,仓储,货运等)的建设与完善,形成高科技园区在创新方面的持久竞争优势。二是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技术研究院体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趋向、产业发展状况,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科技资源,筹建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珠三角工业技术研究院体系,为企业提供创新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团体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基地,通过产学研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努力做到创新资源全面共享,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三是进一步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政府可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为平台,尽量提供相关的创新公共服务。主要是在信息资讯互动、人才培训交流、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拓展等方面提供服务。此外可以通过构建互动网络(信息网、设计网、人才网、教学网)实现政府与大学、科研机构及其它中介机构的联系,在整合产业链,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作用。四是扶持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器。创办科技创新孵化器,为小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科技培训、项目孵化、资金支持、后勤保障、信息咨询等全程服务,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带高新技术项目来孵化,促进高新技术小企业和项目快速成长。鼓励企业与科技院所进入,在企业开发新产品过程中,通过股份化促进企业与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层次和档次。

6.进一步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力度。一是扶持和引入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参与,能有效减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目前我省急需引进和扶持一批专业性创新服务中介机构,特别需要大力引进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机构,以帮助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诊断、培训和推广活动的有效展开。二是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性的高科银行。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成立政策性的高科银行。通过引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运作模式开展存贷、质押等业务,针对高科技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特别是对自主创新能力强、从事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三是扶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行业协会。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行业规范的办法来组建等。四是建立面向珠三角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以合作、扶持等各种形式引进民间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引进顾问公司为企业提供规范化管理、人才培训、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服务。

7.重点打造广深科技走廊。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港澳国际化城市,具有较高基础科研水平,完善的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为创新型产业发展链接到海内外优质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可以试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可共同打造“古洞北科研发展区——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福田保税区——深圳南山科技园——深圳前海地区科技金融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广州科学城”的跨境创新核心走廊。其中,广州可以加快东部沿江创新发展带的建设,更好地利用东部的创新科技资源与创新产业资源,包括天河五山高校研发机构、天河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城等高端优质战略平台,更好地抢夺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产业发展高地。同时,结合珠西战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规划与建设以及深圳东进战略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区共同建设粤港澳大型合作园区,以新能源、新材料、大型装备制造、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等为主,形成国际一流高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和国际级创新平台,引领创新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叶继涛.大湾区经济时代即将来临》[N].上海证券报,2018-03-26.

[5]左连村.新形势下深化粤港澳合作的三大战略机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6]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EB/OL].

[7]《东方之珠科技创新之路》:香港持续产出高质量专利[EB/OL].

作者:林先扬 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刊部副教授、博士

被举报文档标题:科技创新发展特征与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kjcxlw/71601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